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反思(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反思第【1】篇〗
【总评】
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开头语文要素给出了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重点,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使得广大语文教师不用再挖空心思地思考这篇课文到底教什么,无须像大海里捞针那般凭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教材编写的亮点。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预测:“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是近年来一些研究阅读的学者总结出来的阅读策略中的一种。
什么是预测?百度对“预测”阅读策略解释为“读者阅读时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背景知识,针对阅读文本的线索,对文本内容发展形成假设,并带着假设继续阅读,不是只有猜测文章内容,须有不断的检验假设的过程。
”阅读策略教学2000年以后在台湾比较盛行,我在一次两岸三地教学研讨会会上听过一位台湾教师上的一节阅读课,教的正好是“预测”策略。
他上的是高年级一篇故事类课文,事先将整篇文章裁剪成几部分,学生先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预测接下来故事的情节内容;然后再发第二部分,验证自己预测是否准确,然后再预测后续的故事情节。
通过反复多次的预测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预测这种阅读策略。
这堂课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的时间,至于学生预测的依据,这堂课里没有过多的讨
论。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是完整地编入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学生对故事情节可以一眼看到底的,因此阅读课文时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测就不是真实的预测。
曹老师设计的教案中,通过阅读泡泡提示引导学生认识预测,了解预测,对照课文验证预测是否正确,这样处理教材是正确的。
曹老师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亮点是邀请童话作者写出故事的结尾,课堂上请学生预测作家写的故事结尾,巧妙地创设了一次真实预测的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这样一次真实的实践,对预测这种阅读策略会体验得更加正确,认识得更加深入。
设计中对预测的依据进行了重点指导,我在点评中指出,“要把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据表达清楚,其难度可能会超过预测本身”,因为预测的依据是隐藏每个人思想深处的模糊感觉,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多花时间。
我的建议是将重点放在预测这种策略本身的认识和第四板块引导学生预测作家续写童话结尾的实践上,通过真实的预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预测这个阅读策略。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阅读策略,是统编教材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挑战。
教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这样才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反思第【2】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100多岁了,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它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后小蜘蛛一边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
就这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
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善良品质,要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力。
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这就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
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点之一,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问学生: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明白老屋是因为帮小猫、母鸡、小蜘蛛才没有倒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通过“预测——阅读”,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体会人物的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在表演前把头饰
道具等要准备充分。
首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然后是别的学生朗读,这三个学生表演。
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彩对话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作爱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新的世界观?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表达自己的爱心。
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的动物像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
”于是学生纷纷根据所要献爱心的对象,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在主题班会上,郑重贴上。
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爱的洗礼,学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堂
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学生也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的小动物换成其他动物的名字,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要想学生的预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个句子来预测。
2.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反思第【3】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三年级教材中策略单元的第一课。
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浅显易懂,讲述了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故事。
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学会预测,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学会预测故事情节,续编故事。
三篇课文都安排了与预测有关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重点是练习根据故事情节预测故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重点是练习续编故事接下来的情节;《不会叫的狗》重点
是训练预测故事的结局。
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更要珍视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中的一些线索,建立起预测的意识;然后借助旁批,培养学生主动预测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完成。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是:1.会认7个生字,正确书写“暴、准、备、洞”4个生字。
2.知道老屋帮助了哪些小动物,从第一个小故事中学习预测的一些根本方法。
3.感受阅读中“预测”这种方法带来的快乐。
下面我就本课教学在主要环节设计方面的意图以及达成情况做以剖析:
第一个环节:听故事,建立“预测”概念。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你给他说“预测”这个概念,他不一定知道是什么,这就需要通过一个既直观、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预测”。
所以在教学初始,我截取了一段内容浅显的童话故事的音频,让学生听后猜测故事后面的情节,由此引出“预测”这个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既扫清了障碍,又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是让学生根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文中描写“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句段)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
然后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分三步:
第一步: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在三年级的起始阶段,我认为
作为语文学习,根底的字词教学还是不能放松的。
7个生字都是以课文中词语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多种形式、有梯度地读,真正表达“字不离词”的教学意识。
第二步:在学生读熟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这是前面第二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是教会学生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方法学会了,我们就不能将他束之高阁,学了就要用。
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而学生对这方面技能的熟练掌握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有效。
就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练习生活体验理解“暴风雨”,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往前凑”,给学生科普知识理解“孵小鸡”。
而学生在这一点的表现也不错的,比方对“偶尔”这个词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有困难,我原本预设的是给学生两个句子“我偶尔到她家去玩”“我经常到她家去玩”,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悟“偶尔”的意思,没想到学生想到了利用反义词来理解;另外两个拟声词的理解,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这里,我趁机又拓展了一些拟声词。
语文的学习,贵在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应该是一点一滴的慢慢累积的,应该是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乃至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
第三步:交流识记生字。
识字教学可以说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二年级重在对识记方法的学习,到了三四年级,就要练习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了,而到了五六年级,根本上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字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生在动用他们已经掌握的方法识记生字时,
其实也是对学过的字的一个再现、稳固的过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还会出现意外惊喜:学生会调动在生活中识得的生字,这无形中又拓展了学生的识字积累。
第四步:了解老屋的样子。
这对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的其中的一个疑问有了一个交代。
学贵质疑,可既然有“疑”,就要去解。
不然你叫学生质疑有什么意义!同时,这个问题的解答,也能为后面学生预测“老屋会不会倒下”提供一个依据,一举两得。
在学生了解了老屋的样子后,自然过渡到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上:让学生找出老屋都帮助了谁?教学到此处,这一环节的任务圆满完成,而且是扎扎实实地完成了。
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学习预测。
分三步:
第一步:聚焦小猫的困境。
第二步:聚焦老屋的心理。
这两步的设计,一是基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然后做到感情朗读。
二是为下一步学生根据文中线索及插图对故事情节进展预测做好铺垫。
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三四年级这一学段提出的默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
第三步:预测老屋会不会倒下。
前面一切工作都铺垫好了,此时的预测那么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根本方法,积累经历,锻炼和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积累佳句,学写生字。
对要求书写的四个生字,我重点指导比较难写的“暴”字,其它三个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书写。
这个和一二年级是要有区别的,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标准学写”的阶段,对字的笔画、笔顺、间架构造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老师务必要做到细致入微地教学。
而到了三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书写经历,这个时候,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字,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书写了。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基于本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及编排意图,为保证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本课我没有安排学生预习,这跟往常的课是不一样的,目的是想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这种体验是预测的根底和前提。
但在今天的上课中,虽然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但我也发现不预习带来的一些弊端,比方说,不预习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就有点高了,对于班级里相对后进的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连课文意思都没有读懂,让他们猜什么都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