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D
4.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对门第的看重,过度到对文化的看重……· 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
(1)时间:隋至唐前期
(2)内容: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土地税 代役税

纳帛或布为调
财产税
(3)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了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 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 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 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 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C
·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
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
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8.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
转移到财产上,也被认为是允许合法“兼并土地”。这种制度( )
A.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C.是均田制之下的制度
B.减轻了人身控制
D.增加了税收名目
B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 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2.运行机制:
最近有群众反映, 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 增加女厕!
皇帝
没毛病
开干!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 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1.了解汉至唐的选官制度,掌握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掌握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3.掌握汉至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4.认识隋唐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相权和皇权演变趋势: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03 赋税制度
学习清单 1、租调制与租庸调制的实施的时间、内容、影响 2、两税法实施的时间、原因、目的、内容与影响
王何不相 地而衰征?

赋税制度的演变
多种税制
春秋时期
初税亩, 以丰财也!

秦汉时期
编户齐民
租调制
特点【:情相景权模三拟分】、假加如强当皇时权皇、帝职得权知分有明群、节制君权
欧了
影响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
对当六时部: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1)宰相的权利被一分为三,彼此制约,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3)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标准 血缘 方式 世袭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1905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科举制
军功 中央任免
孝、廉 家世道德才能 考试成绩 自下而上推荐 中正评定 考试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02 中央官制
学习清单 1、了解秦汉中枢机构 2、 Nhomakorabea省六部制的运行、分工、特点及意义
对后世:(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 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太极宫是皇帝寝居临朝的地方,三省离皇帝住的 地方的距离为何不同?
三省发挥的功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何离太极宫最近?
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代 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 尚书台
品……能作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5.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 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 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设立( )
③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
严重。
【归纳比较】
赋税制度 实行时间 前提条件 (背景)
目的 内 征税 容 项目
征税 对象 征税 次数
租庸调
唐朝前期
均田制的实行
两税法
唐朝后期(780年)
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
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田租、户调、杂役、杂税等 户税、地税
均田制下授田的农民
主户、客户、商人都纳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3.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危机。 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影响
①实行量出制入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
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 利
③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
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取消租庸调和一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切杂税、杂役。 ⑤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 弊
01 选官制度
学习清单 1、魏晋及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方式及标准 2、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趋势
西周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1905
世卿 世禄制
标准 血缘
方式 世袭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军功
孝、廉
中央任免 自下而上推荐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晋书·刘毅传》
3.影响:创但建是初到期了由后于期中逐正渐官成为为中世央家派大出族,维将护选特举权权的收工归具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二)科举制
1.发展历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 始建进士科, 增加了考试 扩大科举取 任用高官主

科考试的方 科举制度形 科目,以进 士的人数, 持考试,提
秦 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后大家 都是国家 的人了!
三、赋税制度的演变
1.租调制与均田令
(1)时间: 魏晋时期 ( 2 ) 内 容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

式选拔官员 成
士和明经两 首创了武举 高了科举考

科为主
和殿试
试的地位

(二)科举制(隋唐)
3.考试内容
明经:帖经(儒家经典记诵) 进士:时务策、帖经、杂文(诗赋等)
4.创新与意义 学思之窗
材料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 ,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7.《中国通史》指出:“(唐朝)庸是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遇闰月则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绢三尺;加役十五日
者免调,加三十日者租、调全免。”“庸”的实行( )
A A.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B.有效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C.遭到大地主阶级强烈反对 D.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背景 历史纵横
(1)汉末动荡,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2.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材料1 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门阀士族
把持选举的工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新 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人身愈加自由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
冕”,当宰相的极多。在东晋,只要是高门,甚至弱智和低能儿也可以出仕。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 B.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的加强
创新:
科举制度使官 员选拔变得更 加公平和公开
意义:
①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 成 ②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推动
社消会极阶作层用的:流a.动禁,锢扩思大统想治,基压础抑个性 b.忽视实用性,不利
③加强中央集权
于科技发展。
西周
世卿 世禄制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代 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三公 九卿
中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 中
九卿
掌决策、执行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省
尚门 书下 省省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 1、组织结构: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2、作用: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C
·
2.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
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
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C
考查点:科举制的影响
3.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
每年一次
每年夏、秋两季
变化趋势
征收标准: 人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田亩 为主 赋役形式:
由以实物为主逐步以货币为 主 征收时间: 由不固定到固定 人身控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趋向放松
小结


唐 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选拔愈加公平





制 中枢之变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皇权愈加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