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中班级部家园共育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园中班级部家园共育现状
作者:金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7期
摘要:家园共育也可以说是家园合作,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幼儿发展;家教指导;保教工作
一、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家园共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面。

1.幼儿发展的需要。

家园共育是幼儿发展的需要。

家庭、幼儿园、社区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幼儿园只是幼儿教育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专门的教育机构,除此之外,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机构,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同步、同育、同构的作用。

2.家教指导的需要。

家园共育是家教指导的需要。

在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互动和观察之后,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不仅要明确家教指导的目标,更要注重参与的过程,使指导更加有效。

3.保教工作的需要。

家园共育是保教工作的需要。

在学前教育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时代,保教工作是我们的工作重心。

而保教工作需要倡导教师建立家园关系,帮助家长建立全新的育儿观,明确相对一致的育儿思路等作为前提。

二、我园中班级部家园共育的困惑
家园合作已成为新时代幼儿教育的主题。

幼儿园积极通过各种形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家长们也是积极合作,可是家长和教师在家园共育中仍有一些困惑:
1.家长的困惑。

部分家长认为多数家园合作是以幼儿园为主导的,家长只是参与者和配合者。

有的家长说:“老师布置的任务家长尽可能地去完成,可是不能没完没了啊!我们也很忙,也很累!孩子交给幼儿园就应该是老师去教育。


2.老师的困惑。

老师们则认为家长应该更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工作,教育孩子不能光指望老师啊!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好习惯一回家就没有了,老师辛辛苦苦地教育,最后落不
到家长的一句好。

家长们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关于孩子的消极信息,更是敷衍了事。

殊不知老师都是全心全意地为了孩子们,更是为了家长们。

三、我园中班级部家园共育现有的优势和途径
近年来,我园在家长工作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仅帮助家长提高了育儿水平,而且还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成长。

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工作,树立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育儿水平和教育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中班级部家园共育的现有途径有:(1)家访、面谈、电联;(2)家长问卷;(3)家长园地;(4)家长会;(5)家委会;(6)家园联系手册;(7)亲子活动;(8)家长进课堂;(9)幼儿园班级网站;(10)亲子作业;(11)为活动提供材料;(12)幼儿成长档案;(13)特邀教师;(14)半日活动开放;(15)早晚接送接待;(16)班级短信平台等。

四、我园中班级部家园共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们中班级部在家园共育上有众多的途径,可是细细分析它只是一种简单的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方法,这种联系和交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

单方面的布置、告之、通报多一些,少了一些家长参与的主动性,而幼儿园的主体地位又过于明显。

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家长资源仍需再度挖掘。

家园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地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在幼儿园我们常利用的家长资源是“家长进课堂”、“亲子活动”、“特邀教师”等等,家长资源没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作为教师可以作一些深度的考虑。

这种深层次的“互动合作”不仅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瑞吉欧教育趋向的一个重要理念。

2.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时间有限。

在中班级部开家委会时,家长委员们纷纷表示与老师的交流机会太少了。

家长们特别希望和老师多多交流孩子在园的情况,可是没有时间交流。

家长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只有两次,一次是早晨入园的晨间接待;一次是下午离园。

家长们想找老师谈可是看见老师又要接待又要护导还要做其他的事情就不好意思了,长此下去不利于家长工作的开展。

因此,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3.与家长沟通缺乏艺术性与方法。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大多是在孩子们出现一些问题之后,教师想把问题告诉家长,共同引导孩子。

可是往往因为沟通上过于直白和不得要领而“好心办了坏事”。

本来不多大的事儿,经老师一番渲染,家长反应颇多:要么觉得没面子,立即训斥孩子;要么一脸怒气地走人;要么对老师心生排斥,与老师沟通次数骤减。

老师采取什么样的引导语言,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而这一点,有些老师没有意识到,也没有用换位思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家长们的心。

4.“不等式”的消极影响。

这是指家长潜意识中对幼儿园老师的定位偏差:一是地位不等。

在人们的心目中,陪孩子玩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成分,因而社会价值不高,
社会地位较低,总认为幼儿教师不如一般教师。

二是学历不等。

高学历就像一个光环,让自己和别人的眼睛都产生眩晕。

家长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反思水平随之提高。

高学历家长的清高态度对幼儿教师形成一种暗暗的压力。

5.隔代抚养成为主打潮流。

在幼儿园每天的送接人潮中,出现最多的是老小隔代人在一起的身影。

祖字辈在幼儿园出现的概率远比爸妈高得多,早晚接送、亲子活动甚至春游、秋游、家长会,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出马搞定。

爸妈对宝宝在园情况的关注有心无力,宝宝接送人群普遍老龄化。

所以,家园互动,往往不能与爸妈互动,而是与祖字辈的老人互动。

6.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幼儿。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

中班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力逐渐增强、模仿能力强,而是非观念较模糊,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家长言行的意义,只会去一味模仿。

而家长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总是当孩子的面说老师,言行无所顾忌。

有的会说老师如何如何不好,甚至言语难以入耳;有的会表现出对老师的不屑和轻蔑;有的会以自己的理解误会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等等。

殊不知这会深深地影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会让孩子疏远、不尊重老师,家园互动、家园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