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四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二、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 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三、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 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四、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 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 大。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特点。 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分科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和出身,皆可参加。 (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直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归纳概括1.科举制度的利弊 (1)利: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 门子弟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士族 把持朝政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以文化知识水平为客观依据,有利于培养高 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弊: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 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知识点六 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 592 6 至 3.141 592 7 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
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研读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作者认为这两种制 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其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三省六部制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 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石窟
背景 代表 地位
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问题释疑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2)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4)科技成就突出。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 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创立 曹魏时期 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
官职 沿革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
重家世 影响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二、科举制 1.发展概况
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朝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朝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意义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 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问题释疑唐朝对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 (1)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2)经济:经济繁荣。 (3)文化:文化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政策。 (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能力依托点1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解读]
材料 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 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 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概念阐释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 集中,职能部门较多。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职能 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所简化。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一、魏晋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 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二、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 保障。
第二单元
第4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历史
内容索引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 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备考指导 1.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 影响。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认识唐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及作用。了 解赋税制度的变革,认识唐朝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的情况并认识其影响 3.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三、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 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4.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①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知识点七 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东传 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 译成汉文。 2.西行取经 (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 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影响: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 响。
五、反佛教斗争 1.背景 (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2)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 (1)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 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 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三、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 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 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
问题释疑认识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赋税制度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是随着土地制度的 变化而变化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关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 变趋势如下图: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研读分析]
材料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表明唐朝宰相由首长制演变 成委员制,第二层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各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 高。
[探究运用]
根据材料回答,唐朝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起到了什么作用? 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 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二、艺术 1.书法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 朝时期
隋唐时期
成为一种艺术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 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 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
东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 晋 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唐 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六、复兴儒学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 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知识点五 文学艺术
一、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 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2.唐朝 (1)特点: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 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 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3.特点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 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 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 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新题验证]
(2022山东枣庄三模)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 其实际最高长官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 仆射的权力,另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 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事。这一调整( C )
A.旨在提高门下省的地位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 C.便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
根据题干材料“贞观年间,唐太宗一方面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另一方面委 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又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长官同堂议 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之下,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行政效 率,C项正确;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这一调整与决策的科学民主无关, 排除B项;当时宰相仍然有权力,排除D项。
问题释疑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 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 务。
能力依托点2 隋唐的科举制
[材料解读]
材料一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 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唐朝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 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