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衡水市河渠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北省衡水市河渠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如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
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
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流行文化也是思想的力量,它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需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方向,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通过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节选自张连梅《关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与功能互动》,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因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
B. 中国流行文化是新型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
C. 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的亚文化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高低的重要文化指标。
D. 时代总在变迁中,主流文化也会把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成为流行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对“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概念及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B. 文章从流行文化是衡量指标、思想力量以及它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互动的必要性。
C. 文章提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是有帮助的,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可或缺。
D. 文章认为,流行文化存在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中心,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行文化是有时空限制的,在这个时空下是流行文化,在另外一个时空下就不一定是流行文化,除非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
B. 流行文化如果具备和主流文化一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和宗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
C.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
D.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使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双向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强加因果,“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项,偷换概念,把“当代中国”偷换为“中国”;D项,
“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错,“成为流行文化”原文无据。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
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D项,“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错,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内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
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也有时间限制。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母亲的“禅”
余秋雨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
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
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
但没有。
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她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
作为子女,千万别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的最后话语。
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
”医生再问,她回答:“桔红糕。
”然后恬然而笑。
笑完,彻底屏蔽。
桔红糕是家乡的一种米粉粒子,妈
妈儿时吃过。
在生命的终点,她只以第一食品和最后食品来概括一生,然后恬笑。
这便是禅。
妈妈的脸,已经不会再有表情。
听舅舅说,早年在上海,她也算是大美女。
与爸爸结婚后,难于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安家,妈妈就到她陌生的余家乡下居住。
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家乡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都由她包办,没有别人可以替
代。
至今记得,年轻的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和白话文。
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发上扣上一顶老式瓜皮帽。
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自己幼小的儿子看大了,当作了谈心者。
到我七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妈妈把这些重任交给我时同我做了一个交换:今后我的全部家庭作业都由她做。
小学毕业后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紧张,她害怕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
我很快让他们宽心了,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只有我知道,我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
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蔡医生询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
击。
妻子问:“抢救的结果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
”妻子说,要与我讨论。
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我的意见就是妈妈自己的意见,这是身上的遗传在发言。
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
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
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多少年,哪里在乎一两星期。
大弟弟松雨守在妈妈病床边的时间比我长。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完全是在妈妈的手
臂上死而复生的。
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医疗,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
终于,遇到了一个好人,又遇到了一个好人。
活下来,太偶然了,我们都无数次命悬一线。
因此,我必须再一次肃立,为妈妈已经无感的躯体深表敬意。
病床上妈妈的躯体已经缩得比从前小,但我心里明白,我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她。
我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她去表外公家回来得晚,我瞒着祖母翻过两座山岭去接她。
妈妈在山路上见到我时,不责怪,不惊讶,只是用温热的手牵着我,再翻那两座山岭回家。
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你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
童年有些故事,只有你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
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妈妈,您知道吗?您有多重要!
妈妈,从20岁开始,我每次要做出重大选择,首先总会在心中估量,万一出事,会不会给您带来伤害。
您平日的表情举止,都让我迈出了像样的步伐。
如果您不在,我可以不估量了,但是,一切行动也就失去了世代,失去了血脉,失去了力量。
妈妈今天脸色似乎退去了一层灰色,我心中一紧:妈妈,您的生命会创造奇迹吗?多么希望您能在我们面前安睡更长时间。
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它一定会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休息,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节选自《人民文摘》2014年4月1日,有删改) 1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千万别对老人做最后的情感索取。
(2)这是身上的遗传在发言。
12.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3分)
13.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
(3分)
14.怎样理解母亲的“禅”?请简要分析。
(4分)
15.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11.(1)对弥留之际的母亲来说,唤醒她就意味着唤醒了痛苦,不如让她安睡更长时间。
(2)“我”知道妈妈一向爱体面,只要不“切开器官”,她宁愿少活一两个星期。
(言之成理即可)
12.①漂亮体面,善良恬淡:早年是大美女,晚年是漂亮老太;要求体面,对自己的服饰、表情、语言等很有讲究;善待家人,坦然面对死亡。
②富有知性,才能出众:对现代文言文有自己的见解;家乡办识字班、写信、做会计等,非她莫属。
③深爱孩子,教育有方:她一次次求人救活命悬一线的“我”和大弟弟;把扫盲等重任全交给“我”,培养了“我”的能力;鼓励“我”翻山越岭,培养了“我”的勇气。
(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答到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3.运用排比修辞手法,从“妈妈”不在了,再也不能和“我”一起走乡下小路,再也不能对“我”讲“我”的童年故事,再也不能教“我”写字画画三个方面,强调“妈妈”极其重要。
语气强烈,气势磅礴,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言之成理即可) 14.她在生命最后,只以第一食品和最后食品来概括一生,然后恬笑。
这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境界。
她参透了自己,笑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笑对自己的人生。
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却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地去面对。
(言之成理即可)
15.示例:一是表达了对“妈妈”费尽心血把“我”和弟弟养活拉大、教育成人的无限感激之情;二是表达了对“妈妈”追求体面,有文化,善良非凡,勤劳能干,坦然面对死亡等的崇
敬和赞颂之情;三是表达了希望“妈妈”的生命能够创造奇迹,能安睡更长时间,让大树庇荫她休息,即便逝去,也宁谧而安详的美好愿望。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略
3.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米芾所写的各体书,以行书成就最高,突出的特点是“沉着痛快”。
他写行书的速度非常快捷,即使是在绵帛上书写的《蜀素贴》,也是快笔如故,所以朱熹形容他的运笔“如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宋高宗称之为“如乘骏马”。
米芾写行书不仅速度快,而且果决有力,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笔势,用黄庭坚的话说,米芾的笔势“如快剑斫阵,强弩千里,所当穿彻”。
我们看到,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这就是米字生动夺人的妙处。
米字的神采,大多是从他那“风樯阵马”般的笔势里焕发出来的。
学米字的书家如米有仁、吴琚,之所以形似米字而神采难现,就因为他们不曾学到米芾的笔势。
米芾写行书,还集纳了晋唐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
他30岁题写在阎立本《步辇图》上的两行观跋,是他最早的行书书迹,起笔收笔用力顿按,结字紧结,字形耸峙,后来写的《三吴帖》、《乱道帖》、《破步诗》、《苕溪诗》仍然保留着欹侧耸峙的体态,似乎受到欧阳询行书的影响。
他的行书还汲取了颜体的宽博和褚字的骨力,又“去颜肉,增褚骨”,风格有一小变,米字的蟹爪钩,是人们熟悉的笔姿,是从褚字中变化出来的。
自米芾师法王献之后,笔画又多取圆势,辅之以从晚唐书家段季展那里学来的“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又增加了转折遒美的韵致,终于形成了“骨筋、皮肉、风神皆全”的米字。
米芾曾经不无得意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这好像是自夸,却是大实话。
他50岁以后的行书,无论简札、跋语、歌诗,不仅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且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的奔逸更是摄人心魄。
比之于黄庭坚的行书,为芾的笔姿变化多,振迅生动。
与苏轼相比,论书法本领和技巧水平的
全能,要在坡翁之上。
苏轼也承认这一点,他说:“海岳(米芾号海岳外史)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宝的王献之《中秋帖》,就是米芾的节临本;传世的王羲之《大道帖》及小王的“鹅群贴”、《东山帖》墨本,也是米芾的手笔。
7.对第一段中画线的“沉着痛快”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行书运笔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B.意思是说米芾所写的各体书法书写速度非常快,而且果决有力。
C.意思是说米芾行书书法速度非常快,而且结字紧结,字形耸峙。
D.意思是说米芾的各体书法有独特的笔势,如“风墙阵马”。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米芾的《苕溪诗》具有墨浓笔肥的特点,《虹县诗》具有墨燥笔瘦的特点。
B.米芾的《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风樯阵马”般的笔势。
C.米有仁和吴琚的字,都表现不出用笔刷掠奋迅的特点。
D.米有仁和吴琚的字用墨有浓有燥,笔画有肥有瘦,和米芾的字有形似之处。
9.以下叙述不属于米芾成熟期行书特点的一项是
A.形貌与古人若即若离,集前代诸家笔法、字法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B.笔画多取圆势,运笔采用“八面皆全”的刷笔之法,转折遒美有韵致。
C.既有筋骨、皮肉、又有风神。
形神兼备,具有独特的笔势。
D.常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笔法活泼圆通,字态能侧能正,笔画多姿多态,笔势奔逸。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询的行书具有字形耸峙的特点,颜体字具有宽博多肉的特点。
B.黄庭坚的行书笔姿变化较少,苏轼的书法也不是各体皆精。
C.王献之的书法,笔画具有圆势;褚字较有骨力,并创造了“蟹爪钩”。
D.米芾早期的行书,努力学习前代书家的长处,但仍能看出模仿的痕迹。
参考答案:
7.A(答案在第一段内)
8.A(原文“不管是小字行书如《苕溪诗》,还是大字行书如《虹县诗》,他都能刷掠奋迅,墨浓笔肥不伤笔势,墨燥笔瘦犹能奔逸”,意思是《苕溪诗》和《虹县诗》都有“墨浓笔肥”或“墨燥笔瘦”处)
9.B(属于米芾早期行书的特点。
米芾成熟期行书“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而B项还能看出王献之、段季展对他的影响)
10.C(“蟹爪钩”是米芾所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孟子·梁惠王上》)22. 孔子“教之”、孟子“治礼义”的具体内容,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表述为
“_________,_________”。
2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孟的为政之道,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2. (1). 谨痒序之教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23. 孔孟主张先让百姓物质丰富,安居乐业,然后进行教化,施行礼义。
联系现实生活来看也是如此,政治常识上说,物质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基础,是前提。
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也立足于先满足居民生活,只有温饱解决了,衣食无忧了,才有闲心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修养身心,向善向上,做一个遵法守法,孝亲敬长,友善邻里,讲求文明礼仪,有道德和懂教养的五讲四美的合格公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题干中孔子“教之”、孟子“治礼义”,是强调对百姓教化,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故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如本题“概括孔孟的为政之道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民本”“治礼仪”,联系现实,然后组织语言,合理阐述自己的见解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平时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要求考生了解孔孟思想、治国之道,扩充知识储备。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
其仕在官,有名绩矣。
解官后,作园江宁两城居之,曰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
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
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散
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
江宁故巨邑,难治。
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
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既而去职家居。
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
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
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檑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
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入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
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举:成功。
B.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甫:刚刚。
C.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造:建造。
D.君始出,试为溧水令试:任用。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袁枚“文才出众”的一组是(3
分)()
①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②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③君亦遇事尽其能,事无不举矣。
④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⑥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袁枚在巡抚金鉷的推荐下,参加了当年的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一下子就考取了,在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的年龄最小。
B.袁枚的骈文、散文都很精熟,他的文章既能符合古人的作法,又都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而于诗歌的成就最高。
C.袁枚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即被派放到江南任职,最初任溧水令,后来被调到江宁担任知县,最后被排挤发放到陕西任职。
D.袁枚一生尽管没有能够做到什么大官,但他却很有治理才能,在江南任职时能得到地方百姓的好评。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2)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3)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参考答案:
8、C 造:前往,造访
9、B
10、A.袁枚在巡抚金鉷的推荐下,参加了当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但没有能够考取。
“及试报罢”是后来“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
11、(1)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的景象,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以此来自我愉悦(以此来愉悦自己的心情)。
(3分。
在句意正确,语句通顺的基础上,“一”,全;“发”,表现,表达;“喜”,愉悦,使。
开心。
落实一点给一分)
(3)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当时的人们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到山林的乐趣,并获得文章的盛名的,恐怕没有人及得上袁枚的。
(4分,在句意正确,语句通顺的基础上,“显”,显赫;“世”,世人,时人,当世的人们;“极”,穷尽,充分的享受;“及”,赶得上。
落实一点给一分。
)
参考译文: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
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
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
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
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
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
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
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
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
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
结果应试落榜。
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学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