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 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 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 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 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 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 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内祖宗牌位同堂异室。 各夹室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 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清未供奉努尔 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等十一 代帝后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 殿安放,祭毕奉回。
嵌于太庙中垣庙墙南面王中,始建于明代。形制为三间七楼牌坊式,正楼三间,下为 拱门三道。正门两侧各方门一道。黄琉璃瓦顶,檐下黄绿琉璃斗拱额枋。朱红墙下为汉白 玉须弥座。整个建筑别致端庄。
太庙前殿:清代时内部陈设宝座,宝座数与中、后殿所供奉的牌位数一致,在举行祫祭 等大 型祭祀时,即将中、后殿神龛内的帝后牌位移至前殿,安置于宝座之上,至清亡, 前殿有宝座三十五座,另有大小供桌、铜灯、铜祭器等物。 太庙中殿:清代在内部分有十七个小隔间,每间供奉一代帝后,即所谓“同堂异室”, 隔间内设置有神龛,龛内供奉帝后牌位,左边陈设有帝后的玉册,右边陈设有帝后的玉宝。 在隔间外置有宝座,数目与龛内牌位数一致。至清亡时,中殿内尚有六个隔间尚未使用。 太庙后殿:清代时内部也分有隔间,共有九间,正中一间与其左右各两间内供奉清代 四代先祖帝后牌位与玉册、玉宝等物,隔间外亦设宝座,数目与牌位数一致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 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 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 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 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 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 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 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 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 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又称 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 已生活化。
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 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 面阔九间(长 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殿内陈设 如寝殿。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 右景祖。每季首月“明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 殿祭祀,岁未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X祭”。此 殿自成院落,四周围以红墙。东南隅原有铁燎炉 一座,为焚烧祝帛(祭品)之用,现已无存。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 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 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 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 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 井亭等。
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 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 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庙的正门:设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是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该门与 天安门内御路西侧社稷坛门相对称。太庙的正门在对外开放后,改设为长安街上现劳动人 民文化宫的正门。 五彩琉璃门:是祭殿的正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其作 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 大戟门:此门得名于门内外曾陈列有八个戟架,每个戟架上陈戟15枝,共陈戟120枝。大 戟门有五个开间,当中三间均为前后三出陛,中阶九级,左右则各七级。门外东间有一座 小金殿,专供皇帝祭祀时更衣盥洗所用。 燎炉:大戟门内稍东与西南方各有一座黄砖燎炉,专为焚烧祝帛而设
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 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 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 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 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 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 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 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 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 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 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 族和功臣的牌位。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 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 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 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 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 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车间原有 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 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 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 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 1900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 封闭性很强。南 墙正中辟券门三道, 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 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 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间单檐 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 牌位分昭穆而列,平日则存于中殿,遇时享及祫祭奉至前殿。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 为“祧庙”。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 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 的良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