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风/秋雨。
示例:从“八月秋高风怒号”这句,特别是“怒号”一词中,我读出了秋风的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秋风特点:来势猛,声音大,力量强
预设回答:“卷我屋上三重茅”其中的“卷”“吹”卷:有连底刮跑之意,好像秋风故意作对,带着感情色彩。
群童特点:调皮无赖
师:群童与诗人形成鲜明对照,从这几句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
布衾特点:破旧、冷硬
预设回答:“布衾多年冷似铁”的“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秋雨特点:细密、不间断
预设回答:“雨脚如麻未断绝”
【课中小结】从这些意象中,你读到杜甫的生活境况怎样,他可能会有怎样的心情?
活动5【讲授】与诗圣对话
链接①(背景简介)杜甫晚年辗转多地,来到成都,靠朋友的接济为生。
公元760年的春天,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
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第二年的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摧毁了他的茅屋。
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忧思重重。
师补充:后人评价此诗:“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唐宋诗醇》可见这首诗越到后面越精彩,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
最后一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和胸怀?
明确:舍己为人、先人后己、推己及人。
2、杜甫,我崇敬您,因为从______________句中,我看到您____________的精神。
链接②对比阅读白居易的《新制布裘》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3、我们用一句话来简评杜甫和此诗,我写出了上半句,请才华横溢的同学们来将这句话补充完整。
身居茅屋,风雨飘摇却兼怀天下;老年多病,群童欺侮却忧国忧民_。
活动6【讲授】课堂小结(背景音乐)
1、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受到儒家仁爱思想的熏陶,从小树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但他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也使他能够接近下层,关心民生疾苦。
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悲愤之语。
在兵荒马乱之中,他写出《兵车行》“三吏”“三别”这些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感情真挚,不容置疑。
2、带着对诗圣的敬仰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朗读中结束这节课,此时大多数学生能读出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