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作业含解析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植物的激素调节
1.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
B.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而成的无子番茄是一个新物种
D.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
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A错误;向光性现象中,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背光侧生长,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培育无子番茄,不改变番茄的染色体组成,仍是同一物种,C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所以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D正确。
答案:D
2.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说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C.生长素与赤霉素能够协同促进果实发育
D.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生长素与赤霉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属于协同作用,C正确;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微量高效的物质,植物体内激素的调节和动物激素一样存在反馈调节,D错误。
答案:C
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地生长特性的原因是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C.因为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激素,所以无法生长
D.脱落酸和乙烯可对同一细胞发挥作用
解析: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方式,不受重力影响,A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可以合成激素,C错误;脱落酸和乙烯均抑制植物生长,可对同一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
答案:D
4.植物在机械损伤或受到病虫侵害时,会表达一种防御蛋白——蛋白P,一种植物激素茉莉酸对蛋白P基因表达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叶片机械损伤可以诱导蛋白P的表达和脱落酸(ABA)含量增加。
科研人员推测,叶片受到机械损伤后内源茉莉酸增加,诱导ABA合
成增加,ABA进而促进蛋白P的表达。
为验证上述推测,在上述已知事实的基础上,以下实验证据链中不需要补充的是( )
A.给叶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
B.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
C.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
D.给叶片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检测蛋白P含量
解析:为验证上述推测,可以通过单独施加ABA,检测蛋白P含量或者机械损伤叶片后,检测损伤叶片的茉莉酸含量或给叶片单独施加茉莉酸,检测ABA含量,A、B、C正确;同时施加ABA和茉莉酸,不能判断P蛋白增加与ABA增加、茉莉酸增加的因果关系,D错误。
答案:D
5.2,4D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某一浓度的2,4D既能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又能使灰菜倒伏而死亡。
某同学欲设计实验探究这一浓度,为小麦田间去除灰菜提供依据。
下面是该同学的实验方案:
①室内盆栽:甲组为小麦,乙组为灰菜,丙组模拟田间,为小麦和灰菜3∶1混栽;②配制浓度由低到高5种浓度的2,4D溶液;③待盆栽小麦、灰菜长到4~5叶期时,每天叶面喷施2,4D溶液;④观察记录。
下面对该同学实验方案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4D溶液的浓度等
B.甲、乙、丙每组均应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C.可以去掉甲组和乙组,只丙组进行实验即可
D.每天只需观察记录并统计灰菜倒伏及死亡的数量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4D溶液的浓度、植物种类,A正确;甲、乙、丙每组虽配制的2,4D溶液有5种不同浓度,但还需另外设置一个对照组,B正确;实验目的是探究促进小麦生长、使灰菜倒伏而死亡的2,4D溶液的浓度,故可只栽培6组丙进行实验即可,C正确;每天既要观察记录灰菜倒伏及死亡情况,还需观察小麦生长情况,D错误。
答案:D
6.已知光照对根尖中生长素分布情况的影响与光照对芽尖中生长素分布情况的影响相同。
某研究人员用水稻种子和其他相关器材进行了探究光照对植物根生长影响的实验,具体实验装置如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在玻璃缸一侧贴黑胶带的目的是避免芽接受光照后影响根的生长
B.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可知,根会向光弯曲生长
C.在单侧光照射下,根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较多,促进生长
D.由于芽无法感受到光,因此芽的生长素来源于根尖
解析:在玻璃缸一侧贴黑胶带的目的是避免芽接受单侧光照后,生长素向下不均匀分布,影响根的生长,A正确。
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单侧光使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受抑制,表现出背光生长,B、C错误。
生长素生成与光无关,D错误。
答案:A
7.资料显示脱落酸可以促进植株叶片脱落,而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作用。
为了验证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某同学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采收期的棉花植株,设计了下表中甲、乙、丙三组实验。
其中符合实验要求的组别是( )
处理位置组别
C.甲、丙D.甲、乙、丙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
其他变量要相同,所以切去腋芽处,要放含脱落酸的琼脂块;切去顶芽处要分别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对照实验。
因此题表设计了3组实验中,符合实验假设的对照实验是甲组和丙组,故选C。
答案:C
8.某小组研究干旱对蚕豆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A.正常情况下,蚕豆叶片中不产生脱落酸
B.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越来越低
C.干旱对蚕豆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
D.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
解析:正常情况下,蚕豆叶片中是能够产生脱落酸的,A错误;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B错误;干旱对蚕豆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C正确;随着干旱时间延长,蚕豆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趋于稳定,D 错误。
答案:C
9.(多选)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为吸水量与失水量的差值,它与衰老相关,为负值时鲜花开始衰败。
如图表示不同处理方式下,水分平衡值降为0的时间和瓶插鲜花寿命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
B.蔗糖可为水分的吸收提供能量从而延缓衰败
C.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
D.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
解析:据图分析,②③与①相比较可知,②③瓶插鲜花寿命较①长,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分别都能延长插花保鲜功效;④与②、③相比,瓶插鲜花寿命较②③更长,所以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A正确;水分子以自由扩散形式被吸收,不需要能量,B错误;②与③相比较,③水分平衡值降为0所用的时间较②长,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C正确;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分析题图可知,①水分平衡值降为0所用的时间最短,因此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D正确。
答案:ACD
10.(多选)研究表明,脱落酸(ABA)在干旱、低温等逆境胁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图为在10 ℃条件下,外施ABA对油棕幼苗抗寒生长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以不同浓度的ABA为自变量,以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为检测指标进行研究
B.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ABA浓度的增加,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均在不断增加
C.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是反应低温条件下净光合强度变化的指标
D.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ABA浓度增加,幼苗的抗寒能力会增强
解析:由曲线图可知本实验以不同浓度的ABA为自变量,以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为检测指标进行研究,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ABA浓度的增加,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先增加后降低,B错误;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是反应低温条件下净光合强度变化的指标,C正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ABA浓度增加,幼苗株高生长量和全株干质量增加,说明抗寒能力会增强,D正确。
答案:ACD
11.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大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影响,研究者选择长度相同、生长状况相近的两组大麦胚芽鞘,分别用红光和蓝光进行单侧照射,随后在不同时间测量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的长度,结果如下表。
(1)蓝光照射的30 min内,大麦胚芽鞘没有表现出向光性,原因是引起向光性的________(填激素名称)在________产生,而起作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转运和引起生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单侧蓝光照射60 min后大麦胚芽鞘两侧的长度增加值不同,这是由于该激素在胚芽鞘两侧的_________不同引起的。
(2)由实验结果可知单侧红光照射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若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该胚芽鞘将________(填“向光”或“背光”)弯曲生长,从细胞水平分析,该过程中赤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
(3)如果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某浓度的生长素,结果胚芽鞘表现为向光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长素能引起植物产生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往背光侧运输,生长素从尖端运到尖端以下,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更高,背光侧生长较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蓝光照射的30 min内,大麦胚芽鞘没有表现出向光性,说明其转运和引起生理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单侧蓝光照射60 min后大麦胚芽鞘两侧的长度增加值不同,这是由
于该激素在胚芽鞘两侧的浓度不同引起的,背光侧浓度较大。
(2)由实验结果可知,无论单侧红光照射多长时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始终和向光侧相等,因此单侧红光照射不能使大麦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若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茎伸长(生长),因此该胚芽鞘将背光弯曲生长。
(3)如果在单侧红光照射处理的同时,在大麦胚芽鞘的向光侧涂抹某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后可能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结果胚芽鞘表现为向光性。
答案:(1)生长素尖端尖端以下部位(或伸长区) 浓度(或分布) (2)不能背光促进细胞伸长(或促进细胞生长) (3)涂抹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12.为研究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乙烯对花芽性别分化的影响,科研人员用雌、雄同株异花的丝瓜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
他们将刚萌发的丝瓜种子分别用下列4种溶液处理24 h,然后种植、计数各组雄花与雌花的平均数。
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
(1)。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浓度下的________(激素)对丝瓜花芽的性别分化影响最小;与对照组相比,________(激素)不利于雄花但利于雌花的形成。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两种激素对丝瓜花芽的性别分化表现为________作用。
(3)不同激素之所以能影响丝瓜的雌雄花分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表中实验处理组的操作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一定浓度的)不同植物激素,因变量为花芽分化后雌、雄花数量及雌雄比值。
(2)从表中的实验结果数据可以看出,相较于另两组激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清水)相比较,乙烯处理后的雌、雄花数量及雌雄花比值变化最小,因此乙烯对丝瓜花芽的性别分化影响最小;赤霉素处理组的结果反映出,赤霉素不利于雄花但利于雌花的形成,而细胞分裂素正好相反,其利于雄花的分化而不利于雌花的分化,因此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两种激素对丝瓜花芽的性别分化表现为拮抗作用。
(3)根据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可推测,不同激素之所以能影响丝瓜的雌雄花分化,可能是因为相关激素能调节与性别分化有关的基因组的表达。
答案:(1)(一定浓度的)不同植物激素花芽分化的雌雄比值(2)乙烯赤霉素拮抗
(3)相关激素能调节与性别分化有关的基因组的表达
13.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番茄是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植物,其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随成熟度的差异而不同,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
为了探究油菜素甾醇(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
科研人员分别对野生型(PSN)和乙烯不敏感突变体(Nr,乙烯信号途径受损)外施BR处理,并检测番茄红素含量,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组别)可知,BR可以________(填“促进”“不影响”或“抑制”)番茄红素的积累,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想进一步探究在番茄红素积累的调节中BR与乙烯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还应增设的实验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探究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自变量为BR 和植株类型(是否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因变量为番茄红素的含量。
(1)甲组和乙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BR,丙组和丁组的自变量是有无BR,实验结果是用BR处理后的番茄红素的含量更高,说明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
因此对比分析“乙组和甲组”(或“丁组和丙组”),根据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即可判断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
(2)丙组和丁组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BR,两组的乙烯信号途径均受损,但丁组的番茄红素显著高于丙组,说明BR仍然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而且可以不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
(3)若想进一步探究在番茄红素积累的调节中,BR与乙烯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自变量为BR和乙烯,总共四组实验,野生型作为空白对照,野生型+BR,所以还应增设的实验组是野生型+乙烯、野生型+BR+乙烯组。
答案:(1)“乙组和甲组”(或“丁组和丙组”)促进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 (2)不支持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由于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据此得出,BR可以不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3)野生型+乙烯、野生型+乙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