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题后进行交叉检查共同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解题后进行交叉检查共同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生做完作业后,一定要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绝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认为只要把作业做完了,就万事大吉,这样学生完
成作业的错误率较高。

学生这种行为表现的实质,说严重点,就是对自身学习不负责任的。

作为我们老师,就应当想方设法让他们改正这种做事不负责任的表现,才有利于学生
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让其受益终身。

教师要想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所完成作业的对与错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和
培养,让学生达到完成作业后,能自觉主动去检查作业的目的。

从而培养学生在完成作业
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课堂上,要利用学生临时生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完作业后同学合
作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检查的重要性。

比如五年级上期我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课堂上就有学生出现如下的错误:13.5÷ 0.15=9,然后我就利用数字展台,将这一新生成的资源投影到白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讨:这个学生完成本题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错误的结果?经过对比和探讨,学生发现,原来这个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少写了一个“0”,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运
用商不变的性质。

这种行为就是把被除数扩大的 100 倍,而除数只扩大了 10 倍,这样得
到的商肯定不是原来除法算式的商。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该生计算的结果,怎样检查
就能很迅速发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呢?有的学生说可以验算,用他得到的商“9”乘以除
数“0.15”,看结果能不能等于被除数,等于就对,不等于就错;也有学生说,还可以估算,0.15×10才等于 1.5,比被除数小,那么0.15×9的结果就会更小,所以很容易发现他
计算的结果是错的。

还有学生说,也可以根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不变的性质去想,除数“0.15”要变成整数,应扩大 100 倍,被除数“13.5”扩大 100 倍应该是 1350,而不是 135,“9”应商在十位上,表示 90,所以商 9 是错的。

利用现代设备,通过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弄清了该生做题错误的原因和几种有效的检查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又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用一根28 ㎝长的铁丝
做一个棱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可能是多少厘米?
想一想,填一填”。

这是已知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反过来求它的长、宽、高的问题,是一道有多个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完成时,我就发现有如下一些填法。

同学甲:
同学乙:
同学丙:
同学丁:
我也把这些填法,展示在白板上,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研讨后,全班交流。

他们认为同学甲的填法最理想,因为他把可能焊接成的不同的长方体都考虑进去了;而同学乙与同学丙都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味道,他们的表中都填有相同的长方体,只是摆放
的底面不同而已。

因为该题只是求“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可能是多少厘米”,没有要求填是不同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不能判断他们的填法是错的。

当然,也展示了一些错误的填法。

如同学丁的填法。

同学们认为,造成这样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好长方体棱长的特征以及怎样去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通过练后合作检查纠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还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了出错的本质,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练后自觉检查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检查方法。

比如在完成计算题时,先要估算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然后再作其它的检查。

又比如,在用竖式算小数的加减法时,首先应检查小数点是否对齐;在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被除数与除数扩大的倍数是否相同等。

总之,对简单的计算,可以重算一次;对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先检查运算符号和数字是否写对,再检查每一步是否符合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符合所学的运算定律以及性质,然后按顺序再算一次。

对应用题之类的检查,应先查数据是否写对,再想每步算式是求的什么量,是否需要,然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和题目的要求等。

在我们的平时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告诉学生,每一步的检查都非常重要,只有逐步检查才能生效。

否则,疏漏一步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不但可以克服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最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己愿意主动地去检查。

三、学生解题后进行交叉检查,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从检查和探讨中,开展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模式,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探讨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等。

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题目,让学生有共同探讨合作学习的价值。

5比如,“甲、乙两地相距15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6小时正好行了全程的
2

5
求这辆汽车到达乙地还需要几个小时?”该题可以先让学生自主练习检查,再交叉检查,发现问题后再共同探究,就会发现本题的解题方法很多。

它可以用五步解:150×(1-
2
5)÷(150×
2
÷
5
5 6
);
可以用四步解:150÷(150×2
÷
5
5 6
)-
5
6

也可以用三步解:(1-
2
5)÷(
2
÷
5
5 6
5 2 5
);
还可以简单到用两步解:
6÷- 。

5 6
通过学生的练后探究与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还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有这样一道题,“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相距 60 千米,如果两车同时开出,并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 80 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 70 千米,开出 2 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一看此题,觉得非常简单,很快就得出 60+(80+70)×2 = 360(千米)的答案。

而这一答案,只是本题两车行驶方向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而本题还有另外三种情况,就有可能被学生忽略。

这就是学生思维出现的不严密性。

如果学生做好,检查后,同学之间再交叉检查,就有可能发现甲、乙两车另外三种的行驶情况。

这时让他们画图分析,合作探讨,那么这个开放性的题目的这四种情况(见下图),都有可能被学生自主发现,并加以解决。

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还能培养学生
思维的严密性。

情况一:
60 千米
甲车乙车
解法一:60+(80+70)×2=360(千米)
答:开出 2 小时后,两车相距 360 千米。

情况二:
60 千米
甲车乙车
解法二:(80+70)×2-60=240(千米)
答:开出 2 小时后,两车相距 240 千米。

情况三:60 千米
甲车乙车
解法三:60-(80-70)×2=40(千米)
答:开出 2 小时后,两车相距 40 千米。

60 千米
情况四:
甲车乙车
解法四:60+(80-70)×2=80(千米)
答:开出 2 小时后,两车相距 80 千米。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自主学习、又要合作探究。

学生解题后交叉检查共同探究,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达到共同发展与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四、用好数学笔记本。

平时,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数学笔记本,把平时的一些合作学习的成果,收集在该本子上,并经常学习研究笔记本上记载的内容,如遗忘的地方,再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研讨。

特别是做错了的题,我也要同学们把它们记在笔记本上,并在每道题的下边,记上自己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能记上错误的原因更好(当然有些学生是找不到错误的原因的),以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的能力。

由上可知,学生解题后,进行交叉检查共同探究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总之,学生解题后交叉检查共同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这一良好习惯,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们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探究平台,严格要求,积极评价,不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得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能够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