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分析:
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这些运算律在数与运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一些计算过程中,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律?
生: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师:想一想,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的运算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二、回顾与整理
1.运算律。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名称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运算律吗?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18+17=17+18。
生2:加法结合律:(5+3)+7=5+(3+7)。
生3:乘法交换律:5×9=9×5。
生4:乘法结合律:(7×8)×5=7×(8×5)。
生5:乘法分配律:(5+4)×6=5×6+4×6。
(3)除了用算式,你还能用哪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
(课件出示下图,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预设)
生1:我通过实物计数来验证。
生2:我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验证。
2.运算性质。
(1)减法的运算性质有哪些?(预设)
生1: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 a-b-c=a-(b+c)。
生2:a-(b-c)=a-b+c。
生 3:a-(b-c)=a+c-b。
(2)除法的运算性质有哪些?(预设)
生1: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非 0 的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所有除数的积,商不变,即 a÷b÷c=a÷(b×c)(b≠0,c≠0)。
生2:a÷(b÷c)=a÷b×c(b≠0,c≠0)。
生3:(a+b)÷c=a÷c+b÷c(c≠0)。
生4:(a-b)÷c=a÷c-b÷c(c≠0) 。
……
(3)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小数和分数运算中成立吗?请你举例说一说。
生1:加法交换律。
小数:0.5+0.2=0.2+0.5;分数:2/7+3/7=3/7+2/7
生 2:加法结合律。
小数:(1.2+0.5)+1.5=1.2+(0.5+1.5);
分数:(1/5+3/5)+2/5=1/5+(3/5+2/5)。
生 3:乘法交换律。
小数:0.4×1.2=1.2×0.4;
生4:乘法结合律。
小数:(0.8×1.5)×0.2=0.8×(1.5×0.2);
生5:乘法分配律。
小数:(0.5+1.4)×5=0.5×5+1.4×5;
分数:(4/5+3/25)×25=4/5×25+3/25×25。
生6:减法的运算性质。
小数:3.2-1.3-0.7=3.2-(1.3+0.7);分数:1-2/7-5/7=1-(2/7+5/7) 生 7:除法的运算性质。
小数:4.8÷1.6÷0.5=4.8÷(1.6×0.5);
分数:2/3÷2/5÷5/3=2/3÷(2/5×5/3)。
教师小结:学会了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我们就可以根据某些算式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便运算了。
3.简便运算。
(1)关于简算,除了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法?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自由讨论)
(2)举例说一说你们掌握的简算方法。
(引导学生在举例中掌握方法)
生1: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如 0.8×4+0.3×8=0.8×4+0.8×3=0.8×(4+3)。
生2:利用特殊数相乘进行简算。
如 4×25,8×25,125×4,125×8。
生3:利用数的拆分进行简算。
如 75×32=3×25×4×8
(3)谁知道简算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简算的指导思想是“凑整”。
小学数学中的简算方法很多,但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凑整法”,即把小数或分数凑成整数,或者把一般数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凑整法”是小学数学简算中最基本的方法,可称得上是“母法”,而其他方法则为“子法”)
三、典型例题解析课件出示例子
简算:8/23×55+8×14/23。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简算能力。
两个乘法算式中的分母都是23,并且都有数字8,因为 8×14/23=14×8/23,所以用这种“换”的方法变出一个共同因数,就可以进行简便运算了。
解答8/23×55+8×14/23
=8/23×55+14×8/23
=(55+14)×8/23
=16
四、探究活动
1.出示探究题。
简算:8.8×1
2.5。
2.提出要求。
小组合作,观察、分析和思考,看哪组掌握的简便方法最多。
3.讨论、试做、汇报。
预设
思路:当我们看到 12.5 时,马上想到利用特殊数相乘进行简算。
解法:8.8×12.5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简算。
方法一:8.8×12.5
=1.1×(8×12.5)
=1.1×100
=110
方法二: 8.8×12.5
=8×12.5+0.8×12.5
=100+10
=110
方法三:8.8×12.5
=(8.8÷8)×(12.5×8)
=1.1×100
=110
4.谈活动收获。
提问: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你都想到了什么?预设
生1:遇到题目不要急于动笔,要先观察题目的结构特点。
生2:两数相乘的简算,要结合数的特点进行拆分、凑整或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
五、课堂总结
请结合复习内容总结一下本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教材 2、3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
=0.28+0.28+0.2+0.2+0.35+0.35
=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
=0.7+0.56+0.4
=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
=0.83×2
=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