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培训专项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培训专项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
说一说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
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
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心眼既不专
一,,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
[1]将短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
谓:__________ 急: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上文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上述的读书方法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鯀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
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
②鲧:人名。
禹的父亲。
③壅堵:堵塞。
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
⑤开九州:开通九州。
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
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
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
陂,水边、岸。
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
泽,湖泊。
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
度,计算,测量。
[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⑤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
②遽:急忙,立刻。
③契:刻。
④是:这儿。
⑤求:寻找。
[1]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杨氏之子
[3]这篇古文的内容可用成语“__________”概括。
从修辞手法上看,最后一句是______句。
[4]对这篇古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能墨守成规。
C.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流太急,把剑冲走了。
6. 阅读回答问题。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掘于谷而得其斧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
“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
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
“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
”“温故③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④之,不亦说乎⑤。
”
——(选自《论语》)
[注释]①行:行走。
②焉:在其中。
③故:旧的知识。
④习:复习⑤说:同“悦”高兴、快乐。
[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说_____(shuō yuè)②矣_____(yǐài)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
《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的事。
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________。
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______)
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
(______)
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______)
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______)
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
(______)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带线的词语。
余尝谓:______________ 漫浪诵读:______________
既不专一:______________ 心到最急:______________
2.“读书有三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
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句子回答)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______句,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yé)?”徐曰:“不然。
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匡衡苦学
[汉]刘歆
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
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逮,及.达到。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③邑人:同县的人。
④大姓:大户人家。
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⑥佣:做工。
⑦资给:资助,供给。
⑧遂:于是,就。
⑨大学:大学问家。
[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
A.私逮刑讯
B.狗逮老鼠
C.逮捕犯人
D.力有不逮
[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荻教子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
太夫人④以荻⑤画地,教以书字。
多
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⑥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资〕财物钱财。
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⑤〔荻〕芦苇杆。
⑥〔闾里)街坊,乡里,民间。
⑦〔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荻画地(以用……办法。
)
B.教以书字(书:写。
)
C.及其稍长(长:长,与“短”相对。
)
D.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2]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②衡量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_________ 吾忘持度_________ 宁信度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