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五校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江阴市五校2014-2015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1.(3分)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曾经写了一首诗,如图所示,诗中“云与我俱东”所选取的参考系是()
A.船B.云C.诗人D.榆堤
考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判断“我”以什么为参照物.
解答:解:由题意知“我”与云、船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对于岸的位置不断变化,则以榆堤为参照物.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古代诗句为物理情景考查了参照物的选取,既考查了物理知识,又让我们感受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是一道好题.
2.(3分)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研究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时,运动员可以看作质点
B.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可以看作质点
C.研究高台跳水运动员空中翻转动作时,运动员可以看作质点
D.研究运动员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时,运动员可以看作质点
考点:质点的认识..
分析: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
解答:解:A、研究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时,要研究运动员的动作,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
B、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的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B错误;
C、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时,要研究运动员的动作,不能看成质点.故C错误;
D、研究运动员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时,运动员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作
质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质点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3.(3分)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出租车是按位移的大小来计费的
B.出租车是按路程的大小来计费的
C.在田径场1500m长跑比赛中,跑完全程的运动员的位移大小为1500m
D.高速公路路牌上显示“上海100km”,表示该处到上海的位移大小为100km
考点:位移与路程..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别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据此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解:出租车中里程表记录的是车通过的路程,因此是按路程收费的,故A错误,B正确;
在田径场1500m长跑比赛中,轨迹并非为直道,而是弯道,故位移不是1500m,故C错误;
高速公路路牌上显示“上海100km”,表示的是该处到上海的路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物理中所学的概念,要注意和生活中的一些说法进行类比和区别,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3分)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AB、ABC、ABCD、ABCDE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2s,3s,4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1m/s
B.
物体在ABC段的平均速度为m/s
C.A 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
D.物体在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
考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公式,表示物体发生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在具体计算很容易用路程除以时间,因此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即可正确解答.
解答:
解:A、物体在AB段的位移为1米,因此由公式,得,故A正确;
B、物体在ABC段的位移大小为:,所以,故B
正确;
C、根据公式可知,当物体位移无限小,时间无限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
某点的瞬时速度,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能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故C正确;
D、物体做曲线运动,物体在B点的速度不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点评:正确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注意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区别.
5.(3分)下列几组物理量中,全部为矢量的一组是()
A.时间、位移、速度B.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
C.路程、时间、速率D.速度、速率、加速度
考点:矢量和标量..
分析: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解答:解:A、时间是标量,位移、速度是矢量,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速度、加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符合题意.故B正确.
C、路程、时间、速率都是标量.故C错误.
D、速度、加速度是矢量,速度是标量,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矢量和标量的识别能力,根据有没有方向分析,对于常见的矢量,其方向特点要抓住.
6.近几年,国内房价飙升,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有同学将房价的“上涨”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加速”,将房价的“下跌”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减速”,那么“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
A.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C.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D.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
考点:加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同学把房价类比成速度,房价上涨快慢类比成加速度,根据加速度与速度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房价类比成速度,房价上涨快慢类比成加速度,房价上涨出现减缓趋势,相当于加速度减小,但仍然在上涨,相当于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仍然增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加速度决定于物体所受合力和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加速席减小,速度不一定减小.
7.(3分)“自由落体”演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牛顿管被抽成真空后,将其迅速倒置,管内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顶部下落到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相同,加速度相同B.时间相同,加速度不同
C.时间不同,加速度相同D.时间不同,加速度不同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
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管中,不受阻力,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h=比较时间.解答:解: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管中,不受阻力,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加速度相同,都为g.高度相同,根据h=知运动时间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物体在真空中不受阻力,由静止释放仅受重力,做自由落体运动.8.(3分)用如图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mm,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A.0.10m/s B.100m/s C.4.0m/s D.0.40m/s
考点:瞬时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利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可以求出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的大小;
解答:
解: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表达式v===0.1m/s.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知道光电门测量滑块瞬时速度的原理.
9.(3分)一个小石子从离地某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某摄影爱好者恰好拍到了它下落的一段轨迹AB.该爱好者用直尺量出轨迹的长度,如图所示.已知g取10m/s2,曝光时间为s,则小石子出发点离A点约为()
A.6.5 m B.10 m C.20 m D.45 m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根据照片上痕迹的长度,可以知道在曝光时间内物体下落的距离,由此可以估算出AB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由于时间极短,可以近似表示A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最后再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可以求得下落的距离.
解答:
解:由图可知AB的长度为2cm,即0.02m,曝光时间为s,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20m/s;
由于时间极短,故A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近似为20m/s;
由自由落体的速度位移的关系式 v2=2gh可得,h===20m.
故选:C.
点评:由于AB的运动时间很短,我们可以用AB段的平均速度来代替A点的瞬时速度,由此再来计算下降的高度就很容易了,通过本题一定要掌握这种近似的方法.
10.(3分)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经过2.5s,两物体相遇,相遇时它们位移相同
C.经过5s的时间,乙物体到达甲物体的出发点
D.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由图可知为位移时间图象,故图象中每点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匀速大小及方向,比较两物体的运动可得正确答案.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做正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反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
误;
B、2.5s时两物体的坐标相同,故两物体相遇,相遇时它们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移方向
相反,故B错误;
C、5s时,乙回到原点,即甲物体的出发点,故C正确;
D、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由图可知速度大小相当,但方向相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的是物体的位置随时是变化的规律,不要因思维定势看作了速度时间图象而导致错误.
11.(3分)(2006•广东)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v﹣t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夹图形的面积表示物体位移;
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其距离最大.
解答:解:
A、由图象可以看出,物体a在加速时,速度图象的斜率小于物体b加速时的图象斜率,
故加速时,物体b的加速度要大,选项A错误;
B、在40秒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此时两物体的相距最远,故选项B错误;
C:在60秒时,经计算,物体a的位移是:S a=2100m,物体b的位移是:S b=1600m,S a >S b,所以物体a在物体b的方,故选项C正确;
D:在40秒时,经计算,物体a的位移是:S a=1300m,物体b的位移是:S b=400m,S a﹣S b=900m,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评:利用图象解题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尤其是速度﹣时间图象.在分析速度﹣时间图象时,有的同学往往错误的认为图线交时相遇,而此时却是距离最大的时刻.在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时,常常应用图象进行分析.
12.(3分)在交警处理某次交通事故时,通过监控仪器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汽车在水平面上刹车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x=20t﹣2t2(x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s).则该汽车在路面上留下的刹车痕迹长度为()
A.25m B.50m C.100m D.200m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变化规律可知初速度和加速度,刹车后末速度为零,再根据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可求得刹车后痕迹的长度.
解答:解:根据x=20t﹣2t2可知,初速度v0=20m/s,加速度a=﹣4m/s2.
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刹车痕迹长度:
=
故选B.
点评:此题要求能够根据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得出初速度和加速度,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3.(3分)用速度传感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测得小车经过各时刻的瞬时速度如下:
时刻(s)0.1 0.2 0.3 0.4 0.5 0.6
瞬时速度(cm/s)44.0 62.0 81.0 100.0 118.0 138.0
为了求出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
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θ,用公式a=tanθ算出加速度
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即为小车的加速度
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专题:实验题.
分析:了解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实验数据处理各种方法,知道最能减小误差的研究方法.
图象法是我们物理实验中常用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解答:解:A、方法A虽能求出其加速度,由于只利用了其中的两组数据,偶然误差较大,故A错误.
B、作图法是求物体加速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减小偶然误差的效果,但方法
B也是不用的,因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许多倾角不同的图线,再加上测量角度时测量误差较大,故不能被采用,故B错误.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
算出加速度,选较远的两点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方法D也具有方法A相同的缺点,如a1=,a2=,…a5=,
求平均值时,a=,只用了v6和v1两组数据,偶然误差较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物理一定量的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应该有效避免差别大的数据,能够减小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所以应该采用多组数据进行研究.
14.(3分)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C.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受重力
D.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考点:重心;重力..
分析: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源自万有引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解答:解:A、B、重力是由于物体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考虑地球的自转,重力不同与万有引力,故A错误,B正确;
C、D、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C错误,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重力的存在,需要清楚的是: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与物体的位置和状态无关.
15.(3分)如图所示,一根弹簧其自由端不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1个80N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45,若指针正对刻度35,应挂重物是()
A.40N B.50N C.60N D.70N
考点:胡克定律..
分析:由题,弹簧的自由端B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在弹性限度内,当挂上80N重物时,弹簧的弹力为80N,指针正对时刻45,弹簧伸长为40个刻度;指针正对刻度35时,弹簧伸长30个刻度,根据胡克定律求解此时重物的重力.
解答:解:据题,弹簧的自由端B未悬挂重物时,指针正对刻度5,设弹簧原长为l.当挂上80N重物时,弹簧的弹力为80N,指针正对时刻45,则弹力F1=80N,弹簧伸长为x1=40l0.指针正对刻度35时,弹簧伸长为x2=30l0,根据胡克定律F=kx得:
F1:F2=x1:x2
代入解得:F2=60N,即所挂重物的重力为60N.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胡克定律简单的应用,公式F=kx中x应是弹簧伸长的长度或压缩的长度.基本
题.
16.(3分)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面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弹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定专题.
分析: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木块受的重力,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木块,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解答:解:A、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木块受的重力,但不能说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因为两者产生的原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都不同.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木块.故A错误.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对桌面产生的弹力.故B错误.
C、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由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得知,木块对
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故C正确.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木块受的重力二力平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压力与重力区别的理解.物体放在水平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物体的重力,若物体放在斜面上或斜向的拉力,压力与重力并不等.
17.(3分)如图所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有()
A.重力、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下滑力、摩擦力D.重力、压力、下滑力、摩擦力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1.受力分析: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物理情景中所受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这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系统.(2)隔离: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3)画受力图: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受力分析.一般先分析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它场力.在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边分析边画受力图(养成画受力图的好习惯).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4)检查:受力分析完后,应仔细检查分析结果与物体所处状态是否相符.
解答:解: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受力平衡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因而物体一定受重力;
重力会使物体紧压斜面,因而斜面对物体有支持力;
若斜面光滑,物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下滑,说明物体相对斜面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还受到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即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如图
故选:B.
点评:关于静摩擦力的有无,可以用假设法,即假设斜面光滑,物体会沿斜面下滑,故物体相对于斜面有下滑的趋势,受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物体有下滑的趋势,是重力的作用效果,并没有下滑力,找不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故这个力不存在.
18.(3分)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为1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后,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10N,水平向左B.10N,水平向右C.20N,水平向左D.20N,水平向右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专题:摩擦力专题.
分析:当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未动,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计算;
当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被推动,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解答:解: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μN=0.2×100 N=20 N;
当F=10 N<20 N<f静max时,物体保持静止不动.
物体所受到静摩擦力为:f′=F=10 N;方向水平向左;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研究摩擦力时,首先要根据物体的状态确定是滑动摩擦还是静摩擦,静摩擦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滑动摩擦可以根据平衡条件,也可以根据摩擦力公式求解.
19.(3分)如图所示,一滑块静止在水平粗糙的木板上,现将木板的一端缓慢抬高,直至木板与水平成90°角,则在此过程中,滑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摩擦力专题.
分析:根据斜面的变化可知小物体受力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由静摩擦力转化为滑动摩擦力,根据两种摩擦力的表达式可求得摩擦力的变化.
解答:解:开始时物体受重力和支持力,抬起后受到向上的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等于重力沿斜
面向下的分力,即f=mgsinθ,随角度的增大,摩擦力增大;
当角度达一定程度时,物体开始滑动,由静摩擦力变化滑动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
f=μmgcosθ,cosθ随角度的增加而增小,故摩擦力将减小
故摩擦力是先增大后减小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表达式,在分析摩擦力问题时一定要先明确物体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一般来说,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
20.(3分)如图所示,一水桶上系有三条绳子a、b、c,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的水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绳受力最大B.b绳受力最大
C.c绳受力最大D.三条绳子受力一样大
考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专题:平行四边形法则图解法专题.
分析:对水桶而言,受到重力和绳子的两个拉力作用,根据平衡条件绳子拉力的合力与水桶重力相等,然后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绳子的拉力与绳两侧夹角的关系.
解答:解:对水桶研究:受到重力和绳子的两个拉力作用,
根据平衡条件得知:两个拉力的合力与重力平衡,大小等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上.
根据两个分力大小一定时,夹角增大,合力减小可知,两个拉力的合力一定,夹角越小,绳子拉力越小,夹角越大,绳子拉力越大.
根据几何关系得绳子越长,夹角越小,
夹角越小,绳子的拉力越小,而绳子越短,夹角越大,绳子的拉力越大,
c绳子夹角最大,故c绳受力最大.
故选:C.
点评:本题是简单的动态变化分析问题,也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得出拉力与两绳夹角的关系,再分析判断.
21.(3分)(2011•徐州模拟)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拴一个钢球P,球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球施加一个方向向右的外力F,使球缓慢偏移,在移动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认为钢球处于平衡状态.若外力F的方向始终水平,移动中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90°,且弹簧的伸长量不超过其弹性限度,则下图给出的弹簧伸长量x与cosθ的函数关系图象中,最接近的是()
A.B.C.D.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胡克定律..
专题:压轴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分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由平衡条件和胡克定律得到弹簧的伸长量与cosθ的关系式,再选择图象.
解答:解:对小球进行研究,分析受力情况:重力mg、水平外力F和弹簧的弹力f.由平衡条件得
f=
又由胡克定律得f=kx
则有 kx=
得 x=
由数学知识得知,k、mg一定,x与cosθ成反比,选项D正确.
D
故选
2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
C.乒乓球可快速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考点:惯性..
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解答:解: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能改变惯性,故A错误;
B、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无关,故B错误;
C、乒乓球的质量较小,所以惯性较小,故C正确;
D、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质量,与速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