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区域地质构造要点

合集下载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目录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二、三大地貌单元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四、丰富多样的植被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

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

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

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

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

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2)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2)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1. 引言陕西是位于中国大陆腹地的一个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区,陕西的地形特征对其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地形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

2. 地理位置和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邻河南、安徽、山西,南接湖北、重庆、四川,西连甘肃,北靠内蒙古。

其地理位置相对独特,使得陕西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3. 地形特征陕西省地形主要呈东高西低的趋势,总体上可划分为五个地势分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偏西山地和陇中山地。

3.1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陕西省东北部的一个主要地势分区。

其地势相对平缓,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

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以黄土为主,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

这种地形特点对于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储存。

3.2 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的中部,与黄土高原相邻。

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为400米。

这个地区是陕西省的重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水果等农产品。

由于丰富的水源和平原地势,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条件良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3.3 秦巴山地秦巴山地位于陕西省的南部,是整个陕西省地势最高的区域。

秦巴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四川省相接。

这个地区山峰陡峭,海拔较高,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以上。

秦巴山地是一个重要的林业资源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山区的地形特点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适宜,山区仍然有一定的农业产出。

3.4 偏西山地偏西山地位于陕西省的西部,与甘肃省接壤。

这个地区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平均海拔约在1500米以上。

偏西山地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区,盛产煤炭、铜、铁等矿产资源。

由于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农业产出相对较低。

3.5 陇中山地陇中山地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交。

地势相对较低,平均海拔约为1000米左右。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

陕西省地貌概况分析摘要我的家乡——陕西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也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突出了其省区发展的特点,那么其发展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地貌地质情况。

本文将通过从北到南的方位顺序,对陕西省的地貌分区域进行阐述,由此能够对陕西区域发展的一些特点做出解释,也希望读者能够更加了解陕西地区的地质人文,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以为只有黄土高原。

关键词沙漠高原、黄土地貌、断陷盆地、构造山脉正文陕西地区的地质地貌呈现区域差别明显的特点,从北至南可划分为四个地质地貌区域:陕北沙漠高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陕南秦巴山地,接下来我将以此顺序对不同的区域进行概况分析。

一、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陕西省大地构造相划分及主要构造相特征_白胜利 (1)

陕西省大地构造相划分及主要构造相特征_白胜利 (1)

文章编号:1001—6996(2016)01—0038—11陕西省大地构造相划分及主要构造相特征白胜利1,张满社2,杨冰玉1( 1.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西安710100; 2.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西安710054)摘要:在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大型构造作为边界,以优势大地构造相为划分依据,将陕西省划分为77个亚相,归并为15个优势相,6个大相,分属4个相系。

关键词:构造相划分;构造相特征;陕西省中图分类号:P548(241)文献标识码:A1概况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岩石圈板块经历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地球动力学和地质构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综合产物。

按照全国潜力评价技术要求,一级构造单元为:造山系(多岛弧盆)相系、陆块区相系;二级单元为:结合带大相、弧盆系大相及地块大相;进而将三大相依据造山带洋—陆构造体制和盆山构造体制时空结构转换过程的特定大地构造环境,划分为大地构造相及其亚相。

依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以陕西省1ʒ25万建造构造图、省内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及大型变形构造研究与专题底图编图研究基础上,以大型构造作为划分边界,以优势大地构造相为划分依据,划分出77个亚相,归并为15个优势相,6个大相,分属4个相系(表1)。

2大地构造相、亚相特征2.1华北陆块相系—鄂尔多斯陆块大相2.1.1鄂尔多斯陆内盆地相:进一步划分4个亚相。

涑水基底杂岩残块亚相:仅在韩城禹门口出露,主要由TTG 岩套长英质混合片麻岩及表壳岩系组成。

主要岩性为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更长片麻岩、角闪更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等,构成区内结晶基底,矿产为磁铁矿。

收稿日期:2016—01—10作者简介:白胜利,男,53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

[整理版]陕西省地形地貌

[整理版]陕西省地形地貌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全国著名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

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降水南多北少,即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西地形总结

陕西地形总结

陕西地形总结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且地形复杂的地区。

陕西省的地形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

山地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

主要山脉有秦岭、太白山和祁连山。

其中,秦岭是陕西省的主要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秦岭北起陕西宝鸡,南至四川省宣汉县,全长约1234公里。

秦岭山势雄伟,峰峦起伏,最高峰华山海拔为2154米。

秦岭的地势东高西低,形成了临渭文水,渭河从秦岭腹地穿过,并将秦岭分为北、南两个部分。

太白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也是秦巴山脉的一部分。

太白山以其壮丽的山势和丰富的风景资源闻名于世。

祁连山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属于祁连山脉的一部分,是中国六大山脉之一。

祁连山地势较高,山顶常年被积雪覆盖,山脉绵延起伏,构成了壮丽的山水画卷。

丘陵陕西省除了山地外,还有一些丘陵地带。

主要丘陵地区包括关中平原和南部的丘陵地区。

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的核心经济区域,也是中国六大平原之一。

该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地势较低,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南部的丘陵地区地势较为起伏,山峦连绵不绝,植被丰富,是旅游和生态资源的宝地。

盆地除了山地和丘陵地区,陕西省还有一些盆地。

主要盆地有渭北盆地和关中盆地。

渭北盆地位于秦岭的北麓,地势相对平坦,农田广泛分布,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的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六大盆地之一。

关中盆地地势相对平坦,农业发达,盆地内还分布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名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陕西省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

山地主要包括秦岭、太白山和祁连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南部地区,盆地主要包括渭北盆地和关中盆地。

这种多样的地形为陕西省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为发展旅游、农业和生态产业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条件。

以上是对陕西地形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陕西的地貌特点有所帮助。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

陕西地质地貌地貌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这个省份拥有广阔的黄土高原,连绵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这些地形特点形成了陕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农业、生态以及人类活动。

本报告将对陕西的地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二、地貌类型1、黄土高原:陕西的黄土高原是黄土覆盖最广的地区之一,地势高亢,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然而,水土流失问题在这些地区仍然严峻。

2、秦岭山脉:秦岭山脉贯穿陕西,形成了天然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山脉的山势雄伟,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陕南盆地:陕南盆地以汉中平原为中心,周围环绕着秦岭和大巴山。

这里的地貌特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河流密布,是陕西的重要粮食产区。

4、陕北高原:陕北高原的地势北高南低,地表崎岖,黄土层深厚。

这里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但近年来通过生态治理,情况有所改善。

三、地貌形成原因陕西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秦岭和陕北高原的隆起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表现在温度、降雨和风力的差异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分布。

外力作用包括侵蚀、风化和沉积等,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

四、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土高原和陕北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秦岭山脉和陕南盆地的地形地貌为农业、交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陕西的地貌特征还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结论陕西的地貌特征具有多样性,包括黄土高原、秦岭山脉、陕南盆地和陕北高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

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地貌特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析陕西区域地质构造分区格局

浅析陕西区域地质构造分区格局

浅析陕西区域地质构造分区格局发表时间:2020-12-03T13:11:20.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作者:王苏沂[导读] 摘要:陕西省地处我国南北和东西向地质构造的枢纽地带,主要包括华北地块、华南地块及秦祁昆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四大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研究中国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矿床学等学科的良好地区之一。

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摘要:陕西省地处我国南北和东西向地质构造的枢纽地带,主要包括华北地块、华南地块及秦祁昆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四大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研究中国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矿床学等学科的良好地区之一。

关键词:区域构造;分区;构造特征1位置、交通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经105°21′至110°15′、北纬31°40′至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是我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土地面积20.58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2区域地质2.1地层据陕西省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以古地理条件、沉积相、岩性组合及含矿性将本省划分为4个地层大区、6个地层区和12个地层分区。

华北地层大区:位于华北地层区的西南边陲,处于陕西中北部。

秦祁昆地层大区:位于华北地层大区之南,南与华南地层大区相邻,以宁强宽川镇、勉县、洋县、石泉饶峰、紫阳麻柳坝至镇坪钟宝一线之区域性断裂为界,可分北祁连、秦岭、勉略结合带等三个地层区。

华南地层大区:位于华南地层区的西北隅,处于本省南端,分为上扬子地层区及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两个地层分区。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一、地层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徽县—旬阳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在当前堪称是研究我国中部晚古生界层型剖面最有利的地段.陕甘宁分区中生代地层系统发育,是我国内陆盆地较为完整并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关中、陕北第四系黄土分布广,剖面较为完整,在我国也是少有.三古生代海生生物群的分区特征华北区属北方西方大区;扬子区属东方太平洋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反映了古生代主要为早古生代秦岭海域南北并无长期的阻隔,只有环境的差异或局部的地理隔绝.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陆相地层植物群,西北地层区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主,其次银杏,西南地层区以炎热环境的苏铁类为主.说明了在中生代秦岭已对我国南、北自然环境及气候起了一定的分割作用.四沉积类型华北区自长城纪始由准稳定转向稳定类型沉积;扬子区自震旦纪起为稳定类型沉积;秦岭区除晚震旦世外以活动类型沉积为主.扬子区和秦岭区震旦系由差异到相似,寒武系由相似到差异的演变,反映了稳定区与活动带的演化既有显着的差异,但在某些时期又有相似和过渡,同时也说明了地层序列、沉积类型与地质演化的关系.五地层含矿性陕西地层含矿层位较多,除华北区及扬子区奥陶系或志留系外,几乎遍及各个时代的地层,其中属同沉积的矿产.华北区,前寒武系以铁为主,古生界以煤为主,其次为磷、铁、硫铁及粘土,中生界以煤、油气为主,新生界仅有石膏、石英砂及油气显示.扬子区,前震旦系以铁、铜为主,震旦系以磷、锰为主,古生界以磷、铁、硫铁及煤为主,中生界有石膏、煤,其次为铁和粘土.秦岭区,前震旦系以铁、硫铁、多金属为主,震旦系以磷、钡为主,其次为硫铁及锰等,古生界的铁、多金属以及钡、硫铁、磷、铀、煤均具有一定意义,中生界以煤为主,新生界有砂金、砂铂.秦岭区碳硅质地层普遍富含钒、钼、铀及稀土等元素.省内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矿产地也不少.二、岩石一沉积岩及岩相古地理1.省内沉积岩以分布广泛,海、陆相均较发育,环境多样,物源复杂,岩类较多,成岩后生作用明显,时空上多种岩类共生互变为特点.在划分的十一个岩类中,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粘土质岩最为发育,其次为硅质岩、磷质岩;铁、锰、铝、铜质岩,形成于特定的环境,局限在少数层位,可燃有机岩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并以华北区为主.在陕北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中还发现沸石质岩.2.本省碎屑岩较为复杂,不同时代和地区变化较大.砾岩按成因分为海相,陆相,冰成及成岩四种类型,以前两类较为普遍.华北区南缘上奥陶统出现有水下重力流砾岩.冰成岩形成于早震旦世,以华北区较为典型,扬子区仅有冰水沉积岩.成岩角砾岩仅见于扬子区三叠系中.砂岩分布的时代和层位最多.海相砂岩,稳定区以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为主,杂基较少;活动带以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为主,泥质杂基成分较高.陆相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华北区以斜长石为主,含一定量的黑云母,钙质胶结为特征,扬子区以钾长石为主,云母少,粘土质胶结为特点.3.石灰岩以海相浅水沉积为主,古生代最发育,粒屑灰岩和晶粒灰岩类分布最广.粒屑灰岩类以生屑灰岩和内碎屑灰岩较为普遍,晶粒灰岩以灰泥岩为主.早古生代普遍富硅、镁、铁,晚古生代以高钙为特点.不同程度可见白云岩化、方解石化、硅化、膏化及压溶作用等成岩后生变化.白云岩以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最发育,按其成因,有同生白云岩和交代白云岩两类.同生白云岩省内以晶粒白云岩分布最广,隐藻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地台区前寒武纪地层.交代白云岩三大区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古生代以来地层中.从华北区元古代白云岩化学成分反映,以高硅、钾、富镁质为特点.4.通过对震旦纪至第三纪沉积相和古地理环境的研究,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各时期海陆分布、变迁和沉积环境的基本特征.华北区早古生代主要为滨海潮坪及台地环境,石炭纪至三叠纪为内陆盆地滨海平原和河湖沼泽环境,扬子区早古生代以浅海陆棚环境为主,晚古生代主要为滨海台地环境,中生代以来由滨海局限台地演化为内陆盆地,秦岭区自古生代始至中三叠世,总体以浅海陆棚及盆地环境为主,海域自南、北向中心逐渐收宿,由东向西迁移,晚三叠世以后为山问断陷盆地沉积,北秦岭元古代古陆及扬子北缘汉南等古陆,对古生代省内三大区沉积海域不同程度地起了一定阻隔作用,但海域又常守所沟通.5.陕西磷质岩分布在十一个地层单位,主要为震旦系和寒武系,有规律地沿古陆边缘滨、浅海环境形成.滨海形成于海侵早期,以砂质或灰质磷质块岩为主,浅海形成F盆地或陆棚环境,以硅质磷质块岩为主,多数并具异化地磷块岩特征.二岩浆岩1.省内岩浆活动具多期次,多岩类为特征.在划分的十个期中,最早为阜平期,最晚为喜马拉雅晚期,其中火山岩浆活动有九期,20余个地层单位,侵入岩岩浆活动有七个期.前寒武纪以火山岩占优势,寒武纪后以侵入岩为主.按其分布的面积,侵入岩尤其花岗岩类最广,空间上以秦巴地区最为发育.2.省内火山岩自老到新表现由基性+中基性+中酸性的演化趋势.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沉积岩均较发育,常构成由喷发相至喷发—沉积相.多数具旋回性和韵律性特点.岩类较多,主要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单一组合,玄武—英安岩或流纹岩两端员组合,玄武—安山—英安—流纹岩组合和英安—流纹岩缺基性端员组合等四种类型.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其次为碱性一钙碱性,少数为碱性系列.火山喷发强度,可分别与夏威夷式、武尔卡诺式及斯特朗博利式对照,划为三种类型.根据分异系数和固结指数,省内火山岩偏酸性者一般分异程度高,偏基性者一般分异程度低.岩浆演化有三种趋势,即拉斑玄武岩趋势、钙碱性趋势和中间型趋势.根据比率“T”值,火山岩可能来源于上地幔,地幔部分熔融及地壳物质的深部重熔三个方面.本省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归纳为四种: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受断裂控制,包含具活动带性质和准稳定区性质两种,前者靠洋一侧,后者靠陆一侧,②形成于大陆边缘由活动带向不成熟岛弧演化,具岛弧内外侧火山岩特征,③属于成熟岛弧造山带环境;④由陆壳再生分裂产生的,包括发展成为活动带及不具活动带性质两种,前者与弧后盆地火山岩类似,后者与大陆裂谷火山岩接近.3.省内超基性及基性侵入岩发育,是我国主要分布区之一,共有岩体群244处,岩体1467个,岩石类型11种.空间上划分为七带一区,以加里东期为主.北秦岭及勉略地区主要为铁镁质及镁质超基性岩,汉南岩区及北大巴山岩带以铁质基性岩为主.这些岩带区多数沿区域性断裂带分布,岩石普遍蚀变.超基性岩含有铬、镍,基性岩含有钒钛磁铁矿及磷灰石等主要矿产.4.省内闪长岩、正长岩类分布面积仅次于花岗岩类.时空上划分为四期五个岩区,闪长岩类以华力西期规模最大,前燕山期一般形成于构造活动带或造山带,并常与花岗岩类伴生,岩体常受混染,燕山期多数与小斑岩体伴生.有陆壳重熔和深部分异两种不同的物源.正长岩类以加里东期为主,多数形成于准稳定发展阶段或稳定区的边缘,以略阳、勉县和安康,紫阳等地最为发育,中元古代为钙碱性,古生代为偏碱一过碱性.与中性岩类有关的主要矿产,闪长岩类有铁、铜,正长岩类有铌、稀土及铀矿化.5.本省花岗岩类岩石类型较多,时空上划分为七期和七个岩区.按物质来源和成岩方式,划分为陆壳重熔,深部分异和混合交代三种成因类型.在南郑碑坝并发现霓石花岗岩.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前寒武纪主要分布于华北、扬子两个稳定地块的边缘,加里东期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带,华力西、印支期主要分布于秦岭印支构造带的西部及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燕山期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加里东构造带及华北地块南缘东段,先以重熔型为主,后以分异型为主.扬子区白震旦纪以来未发现岩浆侵入活动;华北南缘在中元古代侵入活动后,东段叠加燕山期;秦岭区随其地质发展,总体自南北向中心迁移,西强东弱,北秦岭为多期侵入活动带.花岗岩类各期次不同程度都有成矿现象,构成多期成矿特点.一般晚期次成矿较好.重熔型岩基株一般与稀有、稀土、铀,钨成矿关系密切,分异型小斑岩多数与钼、铜、铁成矿有关.岩体的主要组分与成矿有一定关系,一般含矿岩体富硅、碱,贫铁、镁、钙.成矿岩体具不同程度蚀变交代,与小斑岩有关的钼矿以钾,硅交代为主,铜矿具面型蚀变分带,大岩基成矿者常具垂直和水平蚀变分带.三区域变质岩1.省内变质岩亦较发育,自太古代至三叠纪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主要分布于秦岭区,扬子区以墓底变质为主,华北区除基底变质外,南缘中元古界至早古生界盖层也经历有轻微变质.岩石类型较多,除榴辉岩外其他各类岩石均有.变质地层的原岩类型及变质程度,前震旦纪以火山型及混合型为主,一般形成中,低级变质,少数高级变质,震旦纪以来以正常沉积型及混合型为主,一般形成低级变质,部分为中级变质.2.变质岩结构,以镶嵌结构及变余或残留结构较为普遍,并具有不同形变作用的序次至少有三次.变质岩中出现22种特征矿物,可归纳为u种变质反应.变质岩按谢勉年科的等化学系列分类,基本上可分属于铝硅酸盐岩、铝镁铁硅质岩和钙质碳酸盐岩三类.3,混合变质岩较为发育,可分为四种类型,若干种岩石,其中以条带状及片麻状混合岩较发育.其分布主要集中于三个带,太华混合岩带以重熔型为主,后期有少量再生型,太白—商县混合岩带基本属于再生型,马道—佛坪混合岩带以重熔型为主,后期有再生型.4.省内以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为主,绝大多数产生于地槽阶段,少数产生于准稳定阶段.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主要产生于秦岭冒地槽区及扬子区北缘,由准稳定向活动过渡阶段或主旋回阶段.断陷变质作用仅见于北秦岭构造带中.华北区南缘由准稳定向稳定演化形成的盖层,经轻微的变质,暂与盖层变质作用类型类比.5.变质相有低温、中温和高温,以低温分布最广.递增变质带较为普遍,其中以马道—神河递增变质带较为完善、规整,可与巴罗式带相对比.依反映压力类型的特征矿物,仅能确定有低压和中压相系,尚未发现高压相系.6.混合岩形成于三大地质单元,分别由活动带向稳定区转化的时期,与主变质期同时或稍晚.华北区太华群混合岩形成于主变质期之后准稳定阶段.秦岭基本地带产生于主变质期或略早,但北秦岭秦岭群中的混合岩除与主变质期有关外,还叠加有加里东期.扬子区混合岩化较弱,与主变质期关系较为密切.因此,除叠加的混合岩外,省内的混合岩化作用基本反映了变质作用的终了阶段.7.省内地台区的变质作用具“层状结构”特征,并有随地层由老到新变质减弱的趋势,华北区由“多结构层”组成,扬子区由“单结构层”组成.秦岭地槽区的变质作用以“带状结构”为特点,在时空上具有不均一性,变质作用类型较多.8.本省三个变质地区,十七个变质地带分属于七个变质期.最早为阜平期,最晚为印支期.一般较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多数伴有同旋回的构造运动,有的发生于构造主幕如扬子地区的扬子期变质作用,也有发生于构造主幕之前或之后,前者如铁铜沟变质地带,后者如柳叶河—三条岭变质地带的东段.9.省内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矿产,大致可分为受变质、变成及混合岩化三种基本戍因类型.受变质矿产主要有铁、铜多金属及硫铁矿,多数形成于原岩为火山型及混合型沉积层中.变成矿产,与变质重结晶作用有关的主要为非金属高铝矿物、石墨,金红石及刚玉多数形成于原岩为沉积型地层中,与变质热液有关的以多金属为主.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矿产主要与伟晶岩有关,有稀有、稀土等.三、区域地质构造一陕西地壳结构极不均一,导致各块体的构造性质及演化的显着差异.可划分为三个一级,十二个二级,二十一个三级及若干四级构造单元,成为我国多构造单元的省区.区域构造演化具多旋回性、迁移性、不可逆性及动定互为转化的普遍规律.二中朝准地台为我国最古老的地台,自太古代至第四纪漫长的地质发展,有十一次主要构造运动.阜平运动地台基底轮廓基本形成,中条运动基底最终固结,进入地台阶段,中石炭世起转为后地台阶段.地台形成后经历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及新生代五个阶段,并由准稳定向稳定逐渐演化,形成八个地台盖层.元古代台缘可以认为是由裂陷作用产生的沉降带.早古生代为地台型广阔滨海盆地,石炭纪至二叠纪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三叠纪以后为独立内陆盆地,白垩纪以后盆地萎缩.新生代台缘形成断陷和新的坳陷.岩浆建造主要形成于前蓟县纪及中生代.火山建造前蓟县纪以熔岩为主,中、新生代仅有少量凝灰岩;侵入建造均分布于台缘,前蓟县纪以重熔岩浆为主,中生代先以重熔型,后以分异型为主.台缘构造形变强烈,早古生代及其以前褶皱形态相对较为复杂,后地台阶段出现箱状、长短轴背斜及平缓拱起,新生代以断陷为主,常形成箕状不对称断凹盆地.三陕西南端属扬子准地台台缘隆褶带部分.基底为前震旦系,震旦纪始进入地台阶段,形成海相沉积盖层,晚三叠世起转入后地台阶段,形成陆相沉积盖层.基底的形成演化经历武陵、“芹峪”、扬子三个旋回.其发展自地块核心向北不断迁移增生.蓟县纪由南向北形成冒、优地槽对,地槽回返由南向北时间略有推迟,蓟县纪末基底轮廓基本形成,青白口纪以陆相火山活动为主;晋宁运动基底最终固结.地台形成后,经历震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一侏罗纪及新生代五个阶段,形成六个盖层,其中泥盆纪—石炭纪盖层仅分布于台缘高川地区.火山建造形成于前震旦纪,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并存,由海相向陆相演化.侵入建造主要形成于扬子旋回,古生代以来未见岩浆活动.褶皱与中朝准地台迥然不同,表现多方向,协调与不协调共存,开阔与紧密、长轴与短轴相伴.扬子准地台经历九次主要构造运动,其中以晋宁运动最为主要,印支和燕山运动使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逐渐形成、定型,其次为“芹峪”和加里东运动.四秦岭主要是从古生代始在古中国地台上新生的地槽带,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最终回返.北秦岭中元古代地槽是在过渡壳—洋壳基础上形成的,中元古代末褶皱回返,并经扬子、兴凯旋回进一步固结、僵化.南秦岭元古代地槽.东部是在陆壳—过渡壳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晚震旦世转为地台;西南部勉略地区是在洋壳或过渡壳上形成,晚元古代晋宁运动回返,拼贴于扬子地台边缘.秦岭古生代以来的地槽是由南、北秦岭冒,优地槽构成的.北秦岭早古生代优地槽是在中元古代褶皱带上由裂陷作用新生的地槽,属突变式地槽带,经加里东运动褶皱回返.南秦岭冒地槽是一个多旋回地槽,它是在晚震旦世地台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渐变式地槽带,并由断裂作用形成隆坳间列的发展布局.阳平关加里东地槽带是从晚元古代褶皱带上分裂形成的冒地槽.因此,认为秦岭古生代以来的地槽,可以被认为属裂陷型地槽.秦岭古生代以来多旋回地槽带,经历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三个旋回.其总体发展可归纳为自南、北向中心迁移,形成了地槽带具双边对称迁移特点.侏罗纪以来在整体上升的背景上形成不同规模的断陷盆地.四、区域地质发展史省内地质历史经历六个发展阶段,三次重要地质事件和两次重要转折.前震旦纪包含两个发展阶段.为大型地壳块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它以大陆地块边缘增生形式出现,经历中条、晋宁两次重要地质事件,使华北、扬子大型地块先后最终形成.震旦纪以来,包含四个发展阶段.为秦岭活动带及南,北两地块之间相对运动、拼接和解体发展演化的过程.它经历晚震旦世和中晚三叠世两次不同形式的南、北拼接和早古生代及新生代两次规模不等的陆壳解体,最终形成今日的构造地貌形势.从本省的地史发展,可看出我国南北地质的衔接和东西过渡的若干特征.在近30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活动与稳定的互为转化.自五十年代本省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来,在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基础地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成果已显示了它的效益和作用.----摘自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年。

陕西地质构造

陕西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

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

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

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

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

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

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

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

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

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

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

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

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

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陕西

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陕西

初一下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陕西陕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是一个旅游胜地。

在初一下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陕西的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它的边界与八个省份接壤,包括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青海。

陕西的东部和南部与黄土高原相邻,西部和北部则是高山和河流。

二、地势和地貌特点陕西的地势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其地貌特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陇中丘陵、秦岭山地和黄河流域。

黄土高原是陕西的主要地貌类型,该地区的土壤呈现出黄色,质地松散。

三、气候和自然资源陕西的气候类型有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而干燥,冬季寒冷而干燥。

冬夏温差较大。

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银、铜矿、锌矿等。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陕西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

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是黄河,它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陕西的主要水源。

其他重要的河流还包括渭河、洛河、汉江和沔江。

湖泊方面,陕西境内最大的湖泊是泾河,它位于陕西的南部。

五、历史文化遗产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其他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西安的古城墙、大雁塔、华清池等。

陕西还是中国的古代首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六、自然景观陕西的自然景观也是其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著名的自然景点包括华山、黄帝陵、咸阳华清池、宝鸡岐山、西安碑林等。

这些景点都展示了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总结:陕西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自然资源的省份。

它的地理位置、地势、气候和自然景观都为其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条件。

在初一下学期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陕西的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陕西的地理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了解陕西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地理意识和爱国情怀,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陕西省地质概况

陕西省地质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东径105029′至111015′、北纬3l0 40′至39035′之间。

南、北分别与四川、内蒙古两接壤,东、西分别与山西、河南、湖北及甘肃、宁夏等毗邻。

全省面积195800km2。

陕西地形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

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为陕南秦岭巴山山地(简称陕南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盆地。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陕北黄土高原南界“北山”,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拔为900—1 500m。

高原北部为毛乌素沙漠;中南部在原、粱、峁及淘壑等黄土地形背景上,有白干山、子午岭、黄龙山等,海拔1400—1800m;高原西南绿的陇山为六盘山余脉,东与“北山”相连,南抵渭河峡谷与秦岭山脉相峙,海拔1200—2400m。

“北山”泛指陕北黄十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山丘,如岐山、钻天山等,海拔1200—165lm。

高原内较大的河流有无定河、廷河,洛河、径河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及渭河。

黄河由北而南流经陕北黄土高原与晋西高原山地之间,是黄河中游的峡谷急流地段,其中有著名的壶口瀑布及龙门峡。

关中盆地东西长约360km,南北宽约30—60km,俗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横贯盆地,东入黄河,河槽地势低缓,海拔322—600m。

渭河南、北两侧地势,由一、二级河流阶地到高出渭河200—500m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原,呈不对称阶梯状增高。

陕南秦巴山地的地势结构为两山夹一川。

陕境的秦岭走向近东西,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北陡南缓,巍峨壮丽.海拔1500—3000m。

主脉分布于北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连绵矗立,构成中、高山地形,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太白山海拔3767m,为秦岭主峰;华山海拔2083m,素以“断崖千尺,雄伟非凡”著称。

由太白山往西分南岐山、凤岭和紫柏山三支南下;太白山至洋县间山峦叠嶂,俗称“九岭十八坡”;太白山往东至商洛山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南分成蟒岭、流岭、鹘岭一新开岭等支脉。

地质学知识:关中地区钱塘山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质学知识:关中地区钱塘山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质学知识:关中地区钱塘山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钱塘山位于陕西省中部,它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脉地带。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明显。

本文将从地质学角度出发,探讨钱塘山的构造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一、钱塘山的构造特征钱塘山主要由桥山组、钱塘组和城关组构成。

桥山组是山脉的基岩层,主要由板岩和石英岩组成。

钱塘组和城关组是山脉的覆盖层,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

在地质构造上,钱塘山主要由弱变形区和强变形区构成。

1.弱变形区特征钱塘山的弱变形区受构造控制显著,地层和构造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弱变形区,地层中的断层、折皱和断裂的活跃程度非常低。

通常情况下,岩层的倾角非常缓,平坦的地形特征和平滑的山顶比较常见。

2.强变形区特征在钱塘山的强变形区,地层和构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岩石运动和挤压造成的。

由于彼此的力量和压力不同,地层中的岩石裂纹也不同。

这导致了尖锐的山脊和峡谷的形成,以及明显的断层等地理特征。

二、钱塘山的地震活动性分析钱塘山的地震活动性非常明显。

过去几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许多地震事件,包括一些破坏性很高的事件。

钱塘山地震活动性的分析涉及到不同的构造和地层。

1.弱变形区的地震活动性弱变形区地震活动性的解释非常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区域没有明显的断层,并且地层中的压力释放非常缓慢。

通常情况下,这些地区经历的地震只有中低强度,但会随着地震时间积累而变得更加频繁。

2.强变形区的地震活动性强变形区的地震活动性比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断层的存在所致。

断层会储存自然应力,这些应力会在断层失稳时释放,导致地震的发生。

在钱塘山的强变形区中,常常经历较强的地震。

钱塘山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明显,需要人们对它进行精细观察与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进行地震活动性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化与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风险。

这将对这片区域的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陕西省地质环境

陕西省地质环境

陕西省地质环境地貌陕西境内陆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一)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陕西地形总结报告

陕西地形总结报告

陕西地形总结报告陕西地形总结报告陕西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边缘,是中国重要的地理交通枢纽之一。

陕西地形复杂多样,包含丘陵、平原、盆地、山地和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以下是对陕西地形的总结报告。

首先,陕西的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黄河畔和汉江上游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丘陵地势低矮,起伏不大,山丘纵横交错,沟壑纵横,构成了独特的旱塬地貌。

丘陵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其次,陕西的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渭河流域。

黄河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是陕西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渭河平原地势稍高,土地肥沃度更高,盛产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好,有利于农产品的种植和粮食的产量增加。

第三,陕西的盆地地形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包括陕北盆地、陕西中部盆地和江河盆地。

盆地地貌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被山脉环抱,中间地势低洼。

盆地地区由于地势相对低洼,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适宜农业生产。

陕西中部盆地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

此外,陕西还包含很多山地和高原地形。

陕西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包括秦岭山脉、大巴山、神威山等。

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是陕西与四川等省区的分界线。

山地地形曲折,峰峦叠嶂,山势险峻,河谷纵横,是陕西旅游资源和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陕西的高原地形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榆林高原等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高。

总之,陕西地形多样,包含丘陵、平原、盆地、山地和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地形的分布和特点对陕西的农业、旅游和生态资源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地形资源,可以促进陕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

西安地质概况西安地质概况0000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邻内蒙古,西接宁夏、甘肃,南和四川、重庆、湖北相连,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全省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最宽约500千米,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地貌景观区。

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

陕西的地质位置在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欧亚、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跨三个一级地层、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各种岩石类型发育,中央造山带秦岭山系横亘陕西南部,地质构造复杂。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留下了无数典型的地质遗迹。

陕西省河流众多,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黄河在境内的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青涧河、延河、渭河、泾河(渭河支流)、洛河等。

长江在境内的支流属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

一、地层陕西的地层自太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地层建造序列主要含古老结晶基地,火山沉积过渡基地和沉积盖层。

沉积相有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海陆交互相主要见于石炭系,广泛的陆相始于二叠系(华北)、上三叠系(扬子)和侏罗系(秦岭),沉积类型有活动、稳定和过渡三种。

地层经历多期不同程度变质和构造变动,基底为深中浅变质相,盖层浅变质未变质。

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是前寒武系主要沿古老地块的边缘呈带状分布,秦岭造山带内侧呈穹窿状或构造岩片残存,寒武奥陶系和二叠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

华北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

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在古生代生物群的分区上,华北区属北方大区,扬子区属南方大区或古地中海大区,秦岭区常为上述两大区的过渡类型。

在中生代海相地层,秦岭区出现北方的菊石及南、北方瓣鳃类的混生。

陆相地层植物群,主要以温暖、潮湿的蕨类为盛,并有银杏,炎热环境的苏铁类次之。

根据境内地层的发育特点,华北南缘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寒武系横向上变化连续,徽县旬阳县分区旬阳、西口一带,晚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剖面连续,化石较为丰富。

有关陕西西三角的地理考点

有关陕西西三角的地理考点

有关陕西西三角的地理考点1、陕西居中且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地处多个过渡地带,南北方的界线,农牧界线,农耕和畜牧界线。

水平可推演纬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也可考察秦岭的垂直地带分异。

地形复杂多样,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区域特点显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过渡地带湿地保护都是重点内容。

社会经济方面,陕西为能源大省,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经济多年领跑西部。

2、秦岭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

它比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还要长三分之一,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

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3、秦岭大致在32°N~34°N (填大致纬度)。

秦岭和淮河相比较,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更大,其两侧的气候差异也更为显著。

4、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界线以外,列举其他地理意义。

答:一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5、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保护这些珍惜野生动物的方式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6、秦岭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我国的“天然药库”,分析秦岭动植物种类、数量繁多的原因。

答: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南北两侧基带气候差异明显,北侧适宜温带动植物,南侧则适宜亚热带;地势落差大,水热组合垂直差异大,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山区范围广大,受人类影响小,且地形复杂多样,给动植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生活环境。

7、花岗岩属于岩石类型中的侵入型岩浆岩,是由于来自软流层的岩浆上升,在地表以下冷凝而成,后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华山。

因此华山地质构造为地垒。

8、渭河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泾河流经黄土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子板块
中秦岭造山带
礼县一柞水华里西褶皱带
南秦岭造山带
南秦岭印支褶皱带
康—勉板内接合带
康县一略阳华里西褶皱带
松潘一甘孜造山带
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
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巴山造山带
北大巴山褶皱带
陕西区域地质构造
2
三个构造区
界线
中朝准地台
陇山、秦岭以北的八渡一宝鸡一铁炉子---三要断裂
秦岭褶皱系
宽川铺(另说在阳平关断裂)一勉县一巴山弧断裂
扬子准地台
2
2
将商丹断裂带以北作华北板块,以南作扬子板块。
板块与槽台的关系
板块观
槽台观
华北板块
北秦岭造山带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北部分
商丹板块对接带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南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