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葬礼》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的葬礼》的思考
感悟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概念。

说它古老,因为它是与佛教佛学同时诞生的;说它时尚,因为它是近几年才进入我们视野的有关语文学习的一个新名词。

于是,在语文课程领域,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为难:读书时间不充分,急于让学生感悟的有之;无视相关的生活积累,架空学生感悟的有之;片面强调感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无视对语言文字的品位、积累和运用的有之;片面强调局部深入,无视对课文整体感悟的有之;片面强调个性化感悟,无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有之;滥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活动表演,弱化文本的阅读与感悟的有之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到底如何引导学生去真切地感悟,如何走出感悟的误区,让《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重要概念真正落到实处呢?这些问题一直苦苦地困扰着我。

我思考着,尝试着,于是就有了《特殊的葬礼》的三次教学。

一教《特殊的葬礼》: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芒
第一次教《特殊的葬礼》是在2001年12月,地点是杭州。

当时,《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刚刚公布。

我反复地阅读了《标准》,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热点话题上,这就是感悟。

我的初步认识是:感悟是相对于人文而言的,它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响和独特体验。

事实上,读完一篇文章,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什么词句,而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比拟笼统的情、理、意、趣等,即人文感受。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悬念揭题。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三、再读课文,说感受。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心情沉重?为什么?〕
四、拓展思考: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环境悲剧?
五、延伸升华。

播放课件: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问:读后有什么感受?请你为黄果树瀑布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

在实际教学中,我又注意捕捉战机,不失时机地煽情。

孩子们的学习非常投入,特别是目睹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画面后,不少学生都流下了眼泪,
纷纷谴责人类破坏环境的可恨行为。

有个学生联系生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痛心,咱们杭州不再是以前的杭州了,天空不再像以前那么蓝了,西湖的水也不像以前那么绿了,真没想到堂堂一个旅游名城,人间的天堂,竟退化到如此惨不忍睹的地步,还不如人家连云港〔课前交流时我介绍过连云港的环保情况〕,虽是个不算知名的小城市,却很注意环境保护,还积极申报国家级卫生城市。

作为一名杭州人,我真惭愧啊!听课的1000多名老师也为孩子们的真情流露所感动,一堂课竟给了十屡次鼓励的掌声。

[
这样的场面,恐怕是很多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当时的我确也曾经陶醉其中,但后来详细地观看了这堂课的教学录像,在反思中隐隐感觉到一种不安:这样的教学似乎少了一点语文味。

虽然学生说得比拟充分,但说的内容大多离本太远,课文中大量的标准的语言文字却没能让学生反复诵读、积累和运用。

这样的说即使再精彩,其实还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上。

看来,这样的感悟未免虚空了些。

语言文字毕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感悟人文的根底,语文课怎么能把语言文字给丢了呢?这是语文学习还是环保主题中队会呢?语文课就是这样的感悟人文吗?我越琢磨感觉越不对劲,于是就萌生了第二次教学《特殊的葬礼》的冲动。

二教《特殊的葬礼》:得意也要得言,工具更须厉练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矫枉过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

新《标准》颁发后,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立即转移到了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一面,其间也难免会出现工具性落实不力的现象。

其实,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等人文因素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的,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载体去放大人文,那么就会改变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无论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增加,外延如何扩大,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没有了语言文字,也就失去了人文感悟的根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2002年12月北京的公开教学中,对《特殊的葬礼》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作了调整,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调整后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这样的两局部:
一、赛读、说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说话。

二、再读深究
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原来的瀑布:雄伟壮观几年后的瀑布:奄奄一息〕
2、想像练说。

〔1〕原来的瀑布: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
〔2〕几年后的瀑布:假设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二读课文后,我特意安排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一是课文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因果关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通过比赛这一方式增加学生的读书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更好地稳固因为所以这一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思维,开展语言,为后面的深入感悟作好扎实的铺垫,从而实现课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纵观两次想像说话,一去初教《特殊的葬礼》时的环保味,孩子们的语言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

有学生这样赞美瀑布:啊,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果我是当年的李白,即使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无法描绘你的美丽!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果我是当年的李白,情愿永远伴你身边,不想再回唐朝了!哇!塞特凯达斯瀑布!你谋害了多少游客的胶卷啊!在想像瀑布说话时,有学生说:人们啊,我真不理解,你们为何这般残忍?我把这么美的景色给了你们,让你们大饱眼福,你们为何这样夺走了我的生命?可以说,这样的感悟不仅升华了孩子们的情感,提高了认识,而且开展了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

这样的课,语文味就厚重了许多,人文的感悟也就不再那么薄弱。

反思四次语言训练:①用因为所以说话。

②赞美瀑布。

③瀑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④设计环保广告语。

第一次因有课文内容做根底,所以学生说得较全面,而后面三次总有点美中缺乏。

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比拟单一,除了前面较精彩的几位外,大多数学生只是限于美啊,塞特凯达斯瀑布!可恶的人们,你们真不该这样对待我呀!等干巴巴的一句。

包括环保广告语的设计,学生的语言也是相对集中,无非是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不要让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在中国重演!等等,有些还和前面的说话内容产生了重复,这样的训练似乎也少了一些东西,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时机,一味地让他们去表达,但没有给他们以更细更
实的指导,没能从课文语言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一句话,吸收内化的问题没解决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米,让他们品尝有米之炊的香甜呢?如何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更实一些?如何充分发挥好课文的例子功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呢?我又陷入了沉思。

[
三教《特殊的葬礼》:让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徜徉
经过前两次教学,我进行了长长的反思: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人文吗?感悟就是指感悟人文吗?感悟中就不能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孰轻孰重?困惑中,我把目光投向了哲学。

语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好比哲学概念中的物质和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是根底,物质决定着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升华。

同样,语文中的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根底,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

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

从这一点出发,小学作为学习母语的起始阶段,就更应务实些,应引导学生牢牢地抓住几乎人人经过努力都能把握住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说白了,即工具性,而不是过早过多地让他们去感悟尽管付出努力却不一定就能悟透的人文性。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只让学生去积累运用语言,只抓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根底,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

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
基于这种认识,我决定把最后设计环保广告语这一环节改为替巴西总统设计葬礼演讲词,其它环节和第二次一样。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悬念揭题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三、赛读、说话
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说话
四、再读深究
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原来的瀑布:雄伟壮观几年后的瀑布:奄奄一息〕
2、想像练说。

〔1〕原来的瀑布: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
〔2〕几年后的瀑布:假设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五、拓展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环境悲剧?
六、延伸升华
想一想,在这个特殊的葬礼上,塞特凯达斯总统会说些什么?请你为他设计一下葬礼演说词。

从设计意图上看,这一次和第二次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在指导策略上更加注重一个实字,一切从课本语言出发,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巧妙地让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标准语言,让感悟落到实处。

第三次教学《特殊的葬礼》是2003年10月,地点在广州。

这一次,当教学进入想像说话环节,学生的语言比拟单调时,我就没有急于让学生一口气往下说,而是立即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结果他们的发言赢来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有的说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有的说你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让全世界游客感慨: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观,我一定要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送给你。

有的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

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当教学进入假设瀑布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之时,因有前车之鉴,我便果断地调整了思路,没有急于让学生先说,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们再读课文,让他们请作者来为自己帮助,暗示他们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说。

看似简单而无意的一个转换,却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表达,而同时带来的教学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听!孩子们的语言多么鲜活!人们啊!想当年,我汹涌澎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是何等的雄伟壮观,给你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可是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一点不懂得去珍惜我,有些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我的水量逐年减少,逐渐枯竭,再也没有昔日的壮观气势了,我只能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着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我多想永远留在你们身边,可是你们就这样把我给毁了。

到最后总统演说时,我更是有的放矢,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在悟中表达,再次为他们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他们对文中语言已能灵活运用,他们与课文的对话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个个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及对人类自身的谴责,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喷发出来亲爱的巴西人民:今天,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来参加这个葬礼,这就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大瀑布,你瞧它,奄奄一息,就像是一具被吸干血液的尸体,静静地躺着,没有了气息,没有了活力。

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给它们生存的权利,不要失去第二个、第三个大瀑布。

我希望,这样的葬礼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演讲是最后一次。

尊敬的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我们怀着同样沉痛的心情来到这瀑布脚下,来给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骄傲和快乐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这个特殊的葬礼。

想当年,她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她那一泻千里的气势让世界各地的多少游客流连忘返,而今,她却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

物是人非啊,这让人多么的痛心疾首!瀑布的消亡,我作为巴西总统是有责任的,我希望大家从今天起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心爱的家园,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历史不再遗憾!最后,我想发自肺腑地说一声:塞特凯达斯瀑布,原谅我们的无知吧!阿门! [
虽然较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但语文并不等于人文,人文较之语文有着更为宽泛的内容。

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爱抚的举动冲动人心的掌声,慷慨解囊的捐助,拔刀相助的壮举无不表达了人文的魅力。

语文就是语文,只不过是较多地表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人文绝非语文一科能够独当其任,谁能说思品、社会、自然中没有人文?谁又能说数学、音乐、美术中没有人文?因此,语文应当保持固有的个性,它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存在的。

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其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还是语言。

而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于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

母语教育学什么?无外乎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文素养,濡养深厚灵动的文化内涵。

即使同一篇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历太浅,实践太少,对文中蕴涵的丰富的
人文精神较难把握;对中学生来说,可能就比拟容易;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就会理解得更为透彻和丰富。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后的岁月中还会有更深更新的认识,有时也许一生都无法感悟清楚。

但课文中标准的语言文字,小学生完全有能力模仿运用,并且毫不比中学生逊色。

我们何不趁此良机多给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呢?难道只有等到完全理解了才能运用吗?[
当然,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更应注重修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学生的个性。

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表达,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既不能简单地否认语文训练,片面地强调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这都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夯实语文的工具性的根底上,进一步去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和熏陶,应该充分发挥好课文的例子功能,从语言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让感悟始终在工具和人文的视界中自由地徜徉。

唯有这样,感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