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二)
1
二、从文学发展史 看民族文化de心理积淀
◆现实主义:
《诗经》
◆浪漫主义:《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前11-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 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三大部分: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风,多为地方乐曲名歌。表达下层人民的人生 态度与感情。记录生活也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雅,是统治者举行世俗典礼和宴会时的乐歌。 其中不仅有家族意识,更有“国”的意识。 *颂,是王族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是美祖先之 “盛德”的,表现了我们民族深厚的宗族意识和 对祖先的虔敬心态。
黍 离(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 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君 不 圣 相 空 贤 苦 求 美 政 感 天 地
17
信 见 疑 忠 被 谤 高 扬 蛾 眉 观 四 荒
留 取 丹 心 照 文 汗 天 祥 青
---18
人 生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 谁 无 死
方孝孺画梅诗
微雪初消月半池 ,篱边遥见两三枝 。 清香传得天心在 ,未许寻常草木知。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选自《小雅》。大约是周宣王时的作品。 周代北方的猃狁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 人民生活带来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边和 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采薇》是将士戍役归 来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 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 忧心不已! 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 。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 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
19
采 薇(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九歌· 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懟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主题: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守卫祖国的军旅的 严肃威武以及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 通过军士们对敌人的仇恨、忠于职守、以及内心极 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景物描写:
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 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 却是思归的情愫。写的都是将士们真实的思想,忧 伤的情调,但并未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 恰恰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和情 感。因而这首诗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屈子行吟图
▲因遭公子子兰(怀王幼弟),
南后郑袖谗害去职。顷襄 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 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 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 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 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 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 行。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 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乎?”
▲西周末年,幽王为博宠妃褒姒sì 一笑,烽火戏诸侯; 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 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国势一蹶不振。东 周士大夫对那繁华昌盛的故都,自然有无限眷念之情。 ▲黍稷,在以农立国的周代有特殊的文化意蕴。周之 始祖即名“后稷”,并因此成为部族首领,享受后代 祭祀。宗庙后称“社稷”。然而,眼前的离离黍稷, 却不是那昔日“社稷”,庄严的宗庙,巍峨的朝堂, 繁华的街市,都已被战火烧成瓦砾,而如今,这瓦砾 场也已不复存在,只有这行行禾苗了。
▲本是祖宗安魂之地,君臣立命之所,遭此大难,这 场变故在宗法观念极重的东周贵族心中留下的深重创 伤,难以言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说的便是 这种心情。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呼天抢地之辞,是旁 白者在感叹:“天哪天哪,行迈靡靡的这位游子,忧 伤得成了什么人啦!” ▲因本诗的流传,“黍离之悲”在中国文化中成了一 种深沉的民族心理沉淀,成为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 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抒发“黍离之 悲”的诗文词赋绵绵不绝。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杜甫)“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 夔),等等。
楚 辞
楚辞
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 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 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 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屈原
▲ (约前340~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伟 大的诗人。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 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 西抗强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