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2篇 第5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学生用书第46页)
[整体感知]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年东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
(对应学生用书第46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1.五四运动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
(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
(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实现了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4.北伐战争
(1)进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发动以消灭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发展到高潮。
(2)失败: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二、民国前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2.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代)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三、民国前期的思想文化
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多视角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1912—1928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政治上:①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②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2.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
考向一先进中国人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1.命题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五四运动的思想多元化
(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
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
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
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C[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
2.命题点: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Ⅲ)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C[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
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
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两项。
]
3.命题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
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
4.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
(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C[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
■预测演练——待考视角·····································································1.预测点:以家国情怀创新考查民国初年思想解放运动
(2018·濮阳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C[根据题干中“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到“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可知,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故C项正确。
] 2.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2018·绵阳二模)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A[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实现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没有涉及建立共产主义事业,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是中共三大党内合作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
3.预测点: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强调无产阶级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D[从材料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的主张,这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相符,故D项正确。
]
4.预测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新文化运动
(2018·梅州二模)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D[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D项正确。
]
考向二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新变迁
■真题引领——已考视角···································································1.命题点: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民国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B[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故C项错误。
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故D项错误。
]
2.命题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电影事业的发展
(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 两项。
]
■预测演练——待考视角·····································································1.预测点: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8·陕西渭南质量检测)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
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
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
A.杜绝陈规陋习B.顺应时代潮流
C.照搬西方文明D.提倡男女平等
B[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改变当时的陈规陋习,无法杜绝陈规陋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男女平等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时期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
]
2.预测点:以唯物史观隐性考查租界的客观影响
(2018·山西一模)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B[根据材料“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项正确。
]
3.预测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近代移风易俗活动
(2018·太原高三期末)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B[维新派的呼吁不属于政府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三次重要的政治变革都与社会风俗的变革相关联,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一个前后相续、渐进的过程,故C项错误;社会的变革不一定都是由政治变革所引发,故D项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