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综合测试(1)(wd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综合测试(1)(wd
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

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

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B.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 2 .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反映了
A.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B.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 3 . 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

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

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 4 . 《马可·波罗游记》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这一描写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 5 . 16世纪著名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

”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地处海路交通要冲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探寻新航路
D.居于欧洲经济中心地位
(★) 6 .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
(★) 7 .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书中指出,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

关于此次航海说法正确的是
A.达伽马最早进入了印度洋
B.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C.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从此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 8 . 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

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 9 . 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

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

”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
A.西班牙人最早到达了印度B.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C.葡萄牙人完成了环球航行D.世界各地的交通已经畅通无阻
(★★) 10 . 据统计,麦哲伦船队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

这表明当时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 11 . 16世纪,美洲的一辛辣感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材料反映了
A.三角贸易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商业危机
(★★) 12 . 从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间,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而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

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欧洲的影响是
A. 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加剧美洲的贫困落后
C. 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D. 意大利地位日益凸显
(★★) 13 .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D.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 14 . 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

威尼斯商人恐慌的原因是
A.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B.地中海传统商路中心地位即将丧失
C.世界东方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D.世界金融中心将向亚洲转移
(★)15 . 16世纪20年代,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

这一技术的应用
A.推动欧洲海外殖民扩张B.改变欧洲海战的性质
C.导致欧洲封建制度解体D.促使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 16 . 《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
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

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

自17
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

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 17 .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

”该报道
A.证明英国极力推广工业文明
B.肯定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
C.批判了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D.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
(★★) 18 . 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

据此可推知
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
C.印第安人重视送葬仪式
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
(★★) 19 . 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的征服活动在当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地产生
的最明显结果是“失去整个……旧世界而未产生一个新世界”。

这说明西方的征服活动
A.造成了殖民地社会人才断层
B.给当地人民再度套上了枷锁
C.瓦解了殖民地封建剥削关系
D.无法为殖民地创造发展契机
(★★) 20 . 《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
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这表明在
新航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二、材料分析题
(★★) 2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金、香料、珠宝是西班牙人和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由于《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无穷的神话在当时的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的无限遐想。

材料二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
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海外冒险的动力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列举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远航尝试,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 2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
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
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
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材料二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2)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变的历史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