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为什么我们一家不喜欢这只小猫?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4)请结合全文,分析“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比喻,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3)“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4)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构上,这句话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5)“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
“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解析】【分析】(1)细读文本从“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可概括出:长得不好看;从“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可以概括出:不活泼性格忧郁;从“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可以概括出:懒惰,不捉老鼠。
(2)把“我的虐待”比作“针”,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3)作者在弄清真相时,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难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二是我想补救,但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4)“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懊悔,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又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由结尾“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可以看出“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
“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故答案为:⑴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⑵比喻,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⑶“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⑷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构上,这句话
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⑸“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
“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及突出表现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心。
结尾的话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⑸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
到了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
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一嘟噜(一串)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
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
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
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
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
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
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
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
”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
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
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
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
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
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
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
”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
”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
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
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
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1)阅读全文,说说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3)“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4)本文结尾写道:“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对此,你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将你的感悟具体写出来。
【答案】(1)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2)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花紧密、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饥时的喜悦之情。
②句中“贴”“拥抱”等动词(动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受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3)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受,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4)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拥有一颗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丽幸福的花朵。
【解析】【分析】(1)本文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文章围绕着“洋槐树”叙写往事,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
动形象,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还暗示文章的中心——“洋槐树”的顽强生命力的讴歌和赞美,表达了作者要像“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和不幸。
据此理解作答。
(2)①语句“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把“槐花洁白的花朵”比作“舞动的风铃”,并用“欢快的笑声”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槐花繁多以及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了孩子们采摘槐花的喜悦之情。
②语句“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运用了“走”“贴”“拥抱”等一系列的动词,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具体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弟弟被洋槐树遭受风雨摧毁后竟然变得更加枝繁叶茂所感动的神情和态度。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语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把“心”喻为“树”,把“树叶”说成是“人的信念”,把“树干”喻说成“平和”,把“根须”喻写成“默默地承受”一切。
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可知,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拥有平和的心态,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承受所遇到一切苦难和不幸。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本文叙写了槐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和雷击的摧残后,却长得更加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可从“勇于战胜困难”“要做生活的强者”等方面来谈感悟。
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以“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⑵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花紧密、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饥时的喜悦之情。
②句中“贴”“拥抱”等动词(动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受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⑶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受,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⑷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拥有一颗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丽幸福的花朵。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
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
我们可标题的内容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以花喻人写法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结合文章主旨,揣摩结尾语句的作用。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
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
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
吃点。
”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
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
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
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
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
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
久不去。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怎样的特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②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3)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刚强坚毅(或生命力顽强)。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的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3)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
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解析】【分析】(1)从文段中的“冬日的午后”“沁骨的凉”“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等语句,可得出蒲公英刚强坚毅的特点。
(2)①由“努力”“力量”“手脚”可知,此句把叶子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蒲公英努力生长的状态。
②此句把母亲的白发比作蒲公英的种子,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白发的情状,突出了母亲勤劳的付出。
(3)因为本文的主题是写母亲,所以,文中的情感应该与母亲有关,第一处:“我”看到了蒲公英对子女的爱而想到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二处:由“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可知“我”为母亲已逝而心疼。
(4)“如今,母亲已去”由联想回到现实,与开头“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相照应;“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升华主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刚强坚毅(或生命力顽强)。
⑵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的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⑶ 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⑷ 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
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
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⑵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
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
气,强烈抒情。
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
总结性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