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光泽二中高二语文教学论文 食桑吐丝 化读为写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二中高二语文教学论文食桑吐丝化读为写新人教版
关键词:读以致写素材技巧认知水平思想境界
摘要:读书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所谓“万卷山积,一卷吟成”。
本篇论文旨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运用一定的方法,全面丰富阅读积累,从而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
学以致用,读以致写,逐步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语文教学是目的性很强的一种艺术活动,让具有一定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水平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
所以,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阅读能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的窗和门,使其看到并走进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
我国古代的学者是十分重视阅读的积淀作用的,西汉的杨雄说:“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认为,读书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所谓“万卷山积,一卷吟成”。
故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
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学以致用,读以致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内容。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通过阅读,能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这要比他们通过自身经验来获得的直接材料要迅捷丰富得多。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曾谈到自己的切身体验:“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例如在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一句时,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诗方面可以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姜夔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关汉卿的“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文方面可以有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柳宗元的“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张溥的“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龚自珍的“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更有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义愤之心,闻一多“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壮士之气,马丁·路德金“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的执着之志……推而广之,颠沛流离生成了阿炳悲怆的《二泉映月》,大敌当前,迸发出聂耳热血沸腾的《义勇军进行曲》,国破家亡造化出八大山人“白眼问人”的鱼鸟,法西斯血腥暴行幻化为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这些丰富材料都得益于学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读书摘录,荀子说得好,“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教师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他们重视积累、读必动笔的习惯,具有“锲而不舍、驽马十驾”的恒心,并给予其方法的指导,一是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做好分类,随时补充,将不同话题的材料科学分类;二是经常翻阅运用,巩固记忆,温故知新,使摘下的知识化为己有;三是要注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正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糟粕也。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教师要朝着这个标
准点契入,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通过阅读,逐步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路,不仅使其文章内容丰满起来,而且还要使其文章生动、新颖起来。
套句郭沫若先生的创作理念来说,就是“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
譬如我们在写景物的时候,可以学习名家调动五官的手段,将景物力求写得丰满;继之借鉴其变化角度的办法,选择一个观察最佳的空间角度──上下左右、正面侧面……最佳的时间角度──春夏秋冬、晨午昏夕……最佳的背景角度──风花雪月、霞霓虹晕……写出景物最美最具特征的一面;再运用虚实变化、动静结合等手法写出景物流动多变、千姿百态的情状。
又如我们在读过欧·亨利的《警察的故事》、莫泊桑的《项链》、日本的星新一等人的小说后,便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其文章设置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结局的写法,以增强文章的波澜,使情节奇巧新颖、引人入胜。
只是在仿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对这种偶然性尽量做好前铺后垫,使其真实自然,合乎生活;我们在读阅读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时,常常被文中张弛有致、起伏跌宕的情节扣住心弦,如景阳冈武松打虎、华容道曹操遇袭等章节,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引导学生设置这类情节时,要注意使其合乎生活和艺术的逻辑,这样学生也可能写出前后勾连、步步紧随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的内容,避免成为流水账式的单调乏味之文。
还可借鉴作品中的顺序多变法、巧合法、悬念法、抑扬生变法、点面综合法等多种技巧,或者让文章脉络分明,或者让情节曲折有致,或者使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等。
除了文章技巧的借鉴移用外,还可借用文章的结构,如崔永元的《不过如此》一书,就可让学生把它那种蒙太奇式的文章结构“拿来”,即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断巧妙的链接起来,文章中展现的画面不但时空不同,而且人物也不同,事件与事件也没有任何具体的联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都可入文,只要指向和表现同一主题就可以,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又可省去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使用材更为充实集中,并且片断与标题式的摆列,可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从而使一些学生能扬长避短,得心应手作出佳文。
为开发好这类结构的文章,还可以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引导其作文的画面展现勿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一个角度上,力求多角度、多侧面,有代表性地反映主题;画面的布局排列上要逻辑化,或以横面排列,以体现其广度,或层层拓展,后纵深发展,以体现其深度;画面的展现(表现手法)要力求多变,避免行文的单一化等。
当然,文无定法,才是写作者的最高境界,但对初学者、入门者而言,探索一些技巧及章法,还是会让学生觉得有“法”可依,“有从下手”的。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读得多了,就知道一些形式,而后就能把内容放到最合适的形式里去”。
三、久入兰室,升华境界
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作文的内容是否丰富,语言是否华美,更取决于他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的高低上。
我们由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得到启发:同一个事物其实是有多个侧面的,我们要善于运用眼光,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人物事件,并从中去发现那个最有特点的角度,力求写出新意和深意。
比如在《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有一些角度新颖、眼光独到的写景、叙事、写人类的文章,《痛苦是人生最本质的甜蜜》(失去痛觉的人会因心肌、呼吸肌麻痹而死),《敌人赋予我们美丽》(鹿苑里放野狼,鳗鱼中放入鲶鱼,遭遇敌人,才能激发出潜能),《你只是从来不知道,我也很爱你》(奶奶严厉、冷漠外表下的一颗挚爱的心),《寂地》(一群牛羊深深地被大地爱着,也爱着大地……炊烟被风雨爱着,牧歌被青山青着,稻田被绿水绿着……)学生也可以学习其反弹琵琶式等手法写出文章的新意,如从“丑”的角度写出美,从“单调”的角度去写出丰富,从“苦”
的角度写出乐,并由此培养出自己辩证思维的习惯,对事物作深入全面的理性思辩。
这可以通过联系论题的对立面,揭示论点自身的两极内涵,于统一之中看到对立,洞见内在深层的对立,从而精练而准确地把握事物本质,避免认识的极端化和绝对化。
如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它阐述了悲愤(情感)与作文的关系,实际上愉快(情感)同样可以促进作品的产生,如喜闻唐军收回河南河北之后,杜老夫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忽闻赦书下达,旋即喜悦东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清照早年于日暮溪亭,沉醉中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王羲之在那场兰亭盛会愉悦地感受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不仅愉悦的情感能够如此,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触媒,激发作者的创作,使其成为创作的主体。
由此可见,感情的因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光有情感,而缺少理智的思考,没有认识到人的理智的因素在文学创作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必然会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故司马迁认为屈原是“忧愁幽思(深思)而作离骚”。
没有理智的深思,不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何以成一家之言?这样,通过阅读,使人逐步具备辩证的眼光和大脑,从而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可以变得更全面更透彻。
除此之外,阅读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文学素养,升华人生境界,逐步培养提高人的识见力。
识见,它表现为写作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以及科学精神。
古人云“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
(刘熙载《艺概》)阅读得多了,能常常受到作品思想、作者人格的熏陶,时时感受着写作者是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理出头绪,看出事物运动的轨迹,把握历史发展走向的,从而逐渐地使自己的思想也变得敏锐、认识变得深刻起来。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是一个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重要条件。
读了刘燕敏、林清玄、刘墉等人诸多哲理小品,可以注意到他们通过对平日生活的观察感受,往往能从中揭示出人生的真谛,甚至体悟自然、宇宙的规律,其富于智慧和理趣的见解,给人们以颇多的启发。
因此,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注意观察,学会类比,多加联想,学会用心灵去解读生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特殊现象到一般现象,把握事物的普遍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深蕴的内因。
如从我们骑自行车上下坡的经验联想到,某些人当下的顺风顺水,正是因为他们在“上坡”时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从喂食鸡群的经验可知,食物密集处鸡们蜂涌啄食,食物稀疏处无鸡问津,其实在稀疏处慢慢拣食照样能填饱肚子,可鸡们宁愿被啄得头破血流也对此不屑一顾,我们因此不由对社会生活中盲目跟随流行热的人们哑然失笑,人又怎能崇拜没有思维的鸡?由山下有颗小树,山上有棵大树,小树高过大树的现象,我们自会联想到现实社会中有些怀才不遇者暗行低眉,而得志小人颐指气使的情景;从珠峰沧海桑田的巨变和不断增高的事实,悟出世间万物永远处于变化发展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
读书与实践结合,书本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让阅读内化为素质,形成我们独到的看取人生的眼光,衡量世事的尺度和特立独行的人生信仰,达到古人所说的“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的境界。
当然,要想借助阅读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正如《板桥题画诗跋集》里提出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它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演化过程。
由阅读转化为写作主体头脑中的感知,由感知转化为思维,再由思维转化为语言,这三重转化实质上是一个多次反复融合、流动递变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在读中有感,读后有思,思后有练,反复揣摩、深入领悟,认真审视、自我完善,最后才有可能使我们精神生产的新生儿,神完气足地来到世间,迎接上天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