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做物理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地取材做物理实验
作者:侯贺森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第02期
物理实验不能仅局限于实验室的现有仪器,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重要的实验资源,利用它们来做实验,简便直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比如杯子、铅笔、手帕、蜡纸、钮扣、蜡烛、玻璃板等都是生活中很容易
找到的,利用这些可以设计出许多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1 力学实验
(1)左右手各伸一手指,将铅笔放在两手指上,两手指同时向铅笔中间移动,发现两手指只能交替移动。

说明:根据杠杠原理,两手指所受铅笔的压力交替变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和压力有关也交替变化,受摩擦力小的手指先移动。

(2)用笔尖和笔尾分别按到手指上,感觉到笔尖按下去更疼。

说明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3)迅速向右移动装满水的杯子,发现水从左面流出;杯子突然停止运动,水从右面流出。

说明:由于惯性的原因,原来静止的水要保持静止状态,水从右面溢出。

当杯子突然停止
后,杯内的水要继续向右运动,水从右面流出。

(4)把蜡纸平放在水面上,在蜡纸上放纽扣;不断地往水里滴入洗餐剂,蜡纸和纽扣会慢慢沉下去了。

说明:洗餐剂会分解蜡纸表面油脂,使水附着在蜡纸上,进而使蜡纸的重量增加,蜡纸和纽扣自然就会慢慢沉下去了。

(5)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打开水龙头,让水冲在手帕上,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杯口朝下,同時以中指往上一压手帕,看到手帕往上凹进去水不会流出来。

拉紧手帕,将手帕往上提,看见许多气泡由下往上,说明:手帕的纤维间的空隙很小,水的表面张力足以挡住杯内的水。

手帕往上提,這时,手帕所包住的体积变大,杯內的压力就小于杯外的大气压,杯外的空气穿过手帕的小孔成为气泡往上冒。

(6)把一段蜡烛头粘在瓶底,瓶子用细绳吊起来,提在手中。

点燃蜡烛,盖上盖,用手提着瓶子,突然,手拉着绳子向下降,发现本来朝上的火苗,很快缩成了小火球。

说明:火苗
是冷热空气对流造成的,在失重情况下,冷热空气不对流了,火苗自然就缩成火球。

由于得不到氧气的补充,火球又会很快熄灭。

(7)两只同样的圆柱形瓶子,一只装满水,一只装满泥砂、木屑等杂物,它们的重量一样。

把两只瓶放在斜面的顶部,让它们同时向下滚。

装水的瓶子滚得快。

这是因为瓶子下滚的时候,虽然两只瓶子与木板的摩擦是一样的,由于惯性原因水是不滚动的,而泥砂因受到瓶子的摩擦力的作用会随着瓶子一起滚动,瓶子要带动泥砂一起滚动,所以也就滚得慢了。

(8)把两只上口大、下底小的纸杯,叠放在一起。

将一枚纽扣放在两纸杯之间,使它们中间留有缝隙,对着两只杯子之间的缝隙吹气。

这时候,上面一只纸杯会跳出杯外,说明:对
着杯之间的缝隙吹气时,气在杯之间形成一股压缩气垫。

气垫把上面一只杯子跳出杯外。

(9)用透明玻璃瓶装入一些自来水,拿在手上一摇晃,产生的气泡纷纷上浮。

发现大气泡上升得快,小气泡上升得慢,有些极小的气泡要过很久才能浮到水面。

说明:因为气泡越大,它所受到的水的浮力也越大,所以大气泡自然上升得快。

(10)将杯子中装满水,用一玻璃片盖上,玻璃片在杯子的上面,两手捏着玻璃片可以把
满杯水“拎”起来,杯子纹丝不“掉”。

说明:大气压力的作用将杯水“托”了起来。

2 声学实验
(11)拿铅笔敲打装了水的玻璃杯,重敲比轻敲时水振动得更厉害,听起来声音更响。

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玻璃杯中分别装上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的力敲击,听起来声音
不同。

这说明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12)把耳机装进一个小气球内,把气球吹鼓些,用线扎紧气球口。

播放一段音乐,音量要开得稍大一些。

这时候听到从气球处传来了音乐声。

这是因为空气传播的声音。

将带有耳机的气球完全浸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声音很快便消失了。

这时候,如果把耳朵贴在杯子壁,又能听到悦耳的音乐,竟然比在空气中还清楚呢!说明: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由于水中的声音被水面反射不容易传出出水面,外面自然就听不到了。

在水里,声音的振动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并传播到杯子壁,引起杯子的轻微振动,所以,耳朵靠在杯壁上,能听到音乐声。

3 光学实验
(13)用细线捆住一个小平面镜,浸入水中。

让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不断改变平面镜浸入水中的深度,反射光会不断改变颜色。

当平面镜由浅入深时,光的颜色会发生如下变化:白色--黄白色--橙色--红色--暗红色。

白光中波长较短的紫、蓝等色光的穿透能力差,经过液层时,被水分子和悬浮的小颗粒散射了,无法通过液层;而黄、橙、红色光的波长较长,并且后者比前者更长,它们的穿透能力也一个比一个强,所以发生上述情况。

(14)向杯中加入约四分之三满的水,把铅笔放入杯中并拿着杯子,伸直肩臂,使杯子面对实验者,慢慢把杯子移到头的上方。

注视铅笔和水面以下的区域,发现看不到水上面的铅笔。

当水杯移到头的正上方时,才能看到铅笔及水面上的物体。

说明:从下朝上是以一个斜角注视水的表面,这个水面就象面镜子,光线被反射回来。

当水杯移到头的正上方时,镜子效果就消失了,又能看到水上面的东西了。

4 热学实验
(15)取一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在杯内一侧均匀地涂一薄层洗净剂,再将杯子倒扣在盛有开水的暖瓶口上方。

过几秒钟后,拿起玻璃杯就会发现,没有涂洗净剂的部位布满小水珠,雾茫茫的;而涂有洗净剂的部位却没有小水珠,仍然是透明的。

说明:水蒸气遇冷会在玻璃杯壁上凝结成许多小水珠所以看上去雾茫茫的。

洗涤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蒸气不能凝结成小水珠,而紧贴玻璃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所以看上去仍是透明的。

这就是玻璃防雾剂的原理。

(16)找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然后一头放在桌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

将一只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

这时,手拿点着的蜡烛去熏烧杯子的底部,就会发现玻璃杯竟会自己往下滑去。

说明:当烛火熏烧杯底的时候,杯内的空气渐渐受热膨胀将杯子顶起。

杯子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滑。

(17)在瓶子盖上钻个孔,插入吸管,并用橡皮泥将吸管周围密封。

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摇晃均匀后把水倒出来。

将一刚熄灭的火柴扔进瓶子中,让烟进入瓶子。

拧紧瓶盖,通过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气。

停止吹气后瓶中就产生了云。

说明:往瓶中吹气,增加压力。

松开吸管后气压下降,空气变冷了。

瓶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烟中的尘粒上,凝结成极小的水滴,许多的
小水滴就形成了云。

(18)把纽扣放入一盘子里,往盘子中倒入水,使水刚好能浸没纽扣;在盘子上立起一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以及纽扣。

蜡烛很快熄灭,玻璃杯子中的水面上升了,纽扣露出了水面。

说明:蜡烛燃烧加热了杯内的空气,一部分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而跑出杯
子,使杯中的气压小于外部的气压,水就被外部的空气压力压进杯子里。

(19)杯子里装满水,杯内的水面平静后,均匀地撒入磨得很细的胡椒粉,直到胡椒粉盖在整个水面。

慢慢地将手指触及水面,发现手完全没有被水浸湿。

说明:伸进水里的手指,胡椒粉强化了水的表面张力,使水分子聚合在一起,受到手的外力挤压收缩。

手指没有击破水面,手指不会变湿。

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和器具做实验,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物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