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点思考
安徽省霍邱一中南校区李绍全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我觉得,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论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传统与创新是辨证的统一,不是绝对地对立,不能人为地割裂开。
创新也是有基础的,没有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作指导,不断地摸索、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今天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这些优秀的传统经验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对待传统,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不是照搬照套“昨天的”经验,但也不是全盘否定“昨天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昨天的”经验,借鉴那些优秀的成分来指导“今天”和“明天”的工作,以便于“推陈出新”。
比如,传统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许多成功的经验中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全部情感的投入,要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探讨一下。
比如上面提到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式,这种方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这与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关。
西方人重“理”,我们中国人重“情”。
在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情”还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这是与我们文化发展的渊源有关系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属于农业性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受农业性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崇古心理较为浓厚,这也许就是西方人说的“中国人较为传统”的地方。
从思维方式上说,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多了一些让中国人横向比较的机会,这也才让我们更多的中国人吃惊自己的
落后,觉悟出“进步”、“发展”与“创新”是当务之急。
而前些年,还是保守多于创新、安于现状多于奋力拼搏的。
这样的文化氛围,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重“情”轻“理”。
这样的情感因素一代一代的传习,当然会影响现在的青少年一代。
“情感”式能否成功,还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有关。
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的人”,但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暂时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他们虽然也有要求独立的躁动,但是大多还是没有自立的能力。
他们的“未成年心理”决定了他们需要呵护,需要安慰,需要引导,这正好利于我们因势利导,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远大的理想目标来影响和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说不能全盘否定传统,还有一个符合“新陈代谢”的规律的问题。
“新”与“陈”的代谢有一个过程,不是能一刀切的。
“陈”总是要被“新”代替的,这是规律;而“新”又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也不可能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之上,它要在优秀的传统里孕育而生,这也是规律。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样,新形势下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内容和新方法,离不开优秀传统的启示,我们不能企盼,在一夜之间,方法、模式都是全新的了,成套成套的经验也都出来了,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规律的。
如果我们盲目地割裂和否定传统,在理论上不符合“新陈代谢”的规律,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让我们自觉地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自觉地学习和引用优秀的教育传统,指导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这篇文章原发表在2001年第2期《中小学校长》上,这次发博客有局部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