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序颠倒的原因分析—以“阴阳”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序颠倒的原因分析—以“阴阳”为例
词序颠倒在汉字中是一个常见的文字现象,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史上,词序颠倒的词汇有很多,比如阴阳、男女、大小、多少等等。

在这些词的背后,蕴含的是华夏民族的古老文化。

在古老的华夏文化中,“阴阳”是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范畴,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般说来,在这对基元范畴的统辖下,划归“阳”系列的有天、父、雄、刚、上、动、大等,划归“阴”系列的有地、母、雌、柔、下、静、小等,这些词可以组合成天地、父母、刚柔等等。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地天、母父、柔刚?
对于这个问题,还要回归到“阴阳”的探讨上。

“阴阳”是先阴后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折射出现实,“阴阳”词序的问题跟性别问题息息相关。

根据中华民族史,周文化是以男耕女织的分工定居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和以男子本位、男婚女嫁的外婚个体婚制为主导的婚姻家庭形态为特征的。

就两性关系而言,父权制也就是男性话语中心在周朝已占据主导地位。

取法于周的《周易》,尤其是经儒家大加弘扬的《易传》,在理论导向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崇扬父道而贬抑母道倾向,故而处处先乾后坤、以天帅地、重男轻女,《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由此便在词序上为天地、乾坤、夫妻、君臣、贵贱、长幼、上下、大小、刚柔、动静排好了孰前孰后的座位,并成为迄今我们所习惯的言语模式。

在数千年男权主宰的历史上,这座次一经排定,就不会随意变更。

然而,偏偏就在以高度强化的父权制目光为世间万事万物定等级的该书中,对于那跟性别问题最有关系的“阴阳”却是阴前阳后,不但从未将此双音合成词直接扭转成“阳阴”来使用,甚至有时还把“刚柔”调换成“柔刚”来与之配对,这又是为什么?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因素”。

发达的农耕文化形态的形成,在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已拉开帷幕。

以土为祥,这是古代农耕文明中农业崇拜的体现;在母系居主的上古时代,土地和母亲在原始思维中又是神秘互渗的。

“地为母”。

大地生长出植物,跟人类社会中母亲生养子女正相似,在神话思维“类比律“支配下,由此产生”地母“崇拜现象,普遍见于世界不同民族中。

据甲骨文,商代农业已有相当的发展。

从农作物看,甲骨文中有农、禾、麦、黍、米等字;从土地名称看,甲骨文中有田、甽、井、囿、圃、疆等字。

可见农业在当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依赖大地,而从”相土“商丘即开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的商族正奉“土”为神,甚至以之为“民族和国家的保护神”。

所以,“殷道”或曰商易《归藏》尊“土”重“坤”。

中国古人认为“土”、“母”为万物生命由来的源泉,而“土”、“母”在原型层面又是同构的,说“万物归藏于土”也就等于说“万物归藏于母”。

那么,词序排列上先阴后阳的“阴阳”一语正是与之搭配对应的。

也就是说,汉语中的“阴阳”一词的由来其实相当古老,透过先阴后阳的词序排列,可以看出远古母系制社会的原始投影。

依此类推,作为原始母权意识在汉语言中的胎记,与性别相关的除“阴阳”外还有“雌雄”、“牝牡”、“巫觋”、乃至“黑白”等习用至今的词语,皆是阴性在前而阳性居后;这类语言“活化石”存留下来的尽管不多,却指证着隐含远古性别文化密码的古老构词方式。

自中国进入父系社会,词序的排列出现了一些变化。

男女、刚柔、乾坤等。

这些词开始先阳后阴,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权制社会的出现,男性在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

但“阴阳”一词却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数千年来“始终墨守其古朴的农业社会不变”,为助长本土文化的阴柔化气质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部落解体前便选择了农业作为生存繁衍的主要依托,“耕读传家”向来是被引以为自豪的,农业收成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命运的优劣,他们对宇宙的反应和对人生的看法,无论采取哲学还是艺术的方式,在本质上就是…农‟的反应和看法。

儒、道虽“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上的两极”,归根结底,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

由此不难营造出一种平和恬淡的氛围,孕育出一种朴实闲散的性情。

综上所述,融注着母系时代血缘的“阴阳”一词,其词序排列尽管按照后起的男权化等级观念有“错位”、“不合规范”之嫌,但中华民族几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却使它保留了下来,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农业文明的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