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专利技术概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3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已经成为了通信业界关注的重点领域。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2G 、3G 和4G ,并在通信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3年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了IMT —2020(5G )推进组,其组织架构基于原IMT —Advanced 推进组,成员包括国内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5G 相关的专利技术随之快速布局。

本文从截止到2019年底的5G 专利数据出发,对5G 专利技术概况进行梳理。

1 5G专利申请态势
从申请趋势上看,国内涉及5G 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2010年,在2012以前5G 专利申请量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在2012以后呈现跨越式发展,并在2017年达到峰值(2644件),在2017年以后申请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与专利申请的公开时间未到有关。

从在华申请人申请量出发,三星、华为和中兴处在国内5G 专利的第一梯队,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48件、225件和207件,彼此数量差距不大。

处于第二梯队中的申请人有英特尔、东南大学、诺基亚、LG 、电信科技研究院,申请量在100—130之间。

在华的重要申请人排行榜中,来自中国本土的申请人占据了11席,其余9席为国外申请人,由此可知中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已将5G 关键技术的研发作为热点研发方向。

从申请分布区域上看,中国5G 专利申请数量排名靠前的地区中,拥有华为和中兴通信巨头的广东省成为了国内5G 申请的佼佼者,申请量达到670件;接下来是同样拥有较多通信大企业的北京市,其拥有北邮、清华大学、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普天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通信名企,申请量达到428件,江苏省的5G 研发实力同样不可小觑,申请量达到190件,跻身前三甲,其中南京市拥有以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江苏中兴微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校和通信著名企业;上海市则以102件的申请量位居第四,其拥有以上海交大、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上海贝尔、上海华为,和展讯等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通信著名企业;同样也拥有国内通信行业重要科研院校的西安(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如重庆邮电大学)分别以90件和65件的申请量位列地区排名的第五和第六位。

另外,从申请主体可以看出,以企业申请占在华申请总量的大半壁江山,达到66%。

接下来是高校科研院所其申请量占比达到32%。

共同申请和个人申请在5G 在华申请中占比较少,总量仅为2%。

5G专利技术概况分析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 张玉娟 王建军
2 5G关键技术分支
目前,国内外各大主流通信厂商和研究机构都纷纷提出了5G 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的技术思路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

以下对5G 的各种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

5G 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大致包含有:超密集组网、终端直通技术(D2D )、大规模天线阵列、新型多址技术、全频谱接入、新型多载波、先进调制解码、灵活双工、全双工、频谱共享。

从5G 各关键技术的申请量分布统计,发现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天线技术、终端直通技术和新型多址技术、新型调制编码技术和
超密集组网技术5个技术领域是目前业界各类型申请主体所重点布局的方向和研发的热点。

当然,申请主体间的研发方向也存在些许差异性和侧重性,比如企业类的申请主体在大规模天线、终端直通和新型多址技术领域关注度最高,而高校科研院所类的申请主体则在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和超密集组网技术领域关注度最高。

从5G 在华申请中各关键技术分支的占比情况出发,分析发现终端直通技术(D2D )的专利申请量占有最大比例,为23%。

然后是大规模天线技术和新型多址技术,其占比分别为22%和16%。

接下来是超密集组网技术、新型多载波技术和新型调制编码技术,其占比分别为11%、10%和10%。

数据表明,这几项技术较早受重视并作布局,由于有了较长时间的积累,专利申请量在整体的比重也就相对较大。

另外,目前在华5G 申请中共享频谱技术、全频谱接入技术、灵活双工技术和全双工技术的专利申请量的占比较小,然而,其作为5G 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相信随着研发力度的加强,应用不断扩大,在未来几年内其申请量及其占比将会逐渐加大,其也可能是今后研发和申请的热点技术。

从5G 各关键技术的申请趋势出发,分析发现在2012年以前5G 各关键技术处于缓慢的增长阶段,此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2012年以前5G 在全球通信领域处于研发的起步和萌芽阶段。

随着5G 技术研发的推进,以及在未来通信地位的确定,5G 在2012以后进入快车道,各个关键技术的研发得到全面推进。

与此同时,围绕5G 各个关键技术的相关的专利布局也得以稳步推进,专利申请量逐年提升。

统计发现各个关键技术在华申请也基本在2017年出现峰值,其中终端直通技术(D2D )在华申请量增长最为迅猛,在2017年呈现的峰值遥遥领先于其它各个关键技术,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大规模天线和新型多址技术。

5G 的十个关键技术在2017年后出现下滑,其原因与5G 领域专利申请的公开时间未到有关,但可以预知的是,随着5G 在行业研究的深入,5G 各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将
• 84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从各5G 关键技术分支的重要申请人出发,统计发现在国内的10位申请人中,高校申请人5位占据半壁江山,且东南大学在国内申请中排名第一,申请量达到88项,其余6家则均属于企业,而国外的5位申请人则全部属于企业,并且包括三星、LG 和英特尔等全球知名的通信行业巨头,其中LG 和三星分别排在首位和第二名,申请量分别为97项和93项。

增长最快的终端直通技术(D2D )在华专利申请量排在前15位的申请人中,国内申请人7位,国外申请人9位。

可见,国内外申请人呈现势均力敌的情况。

在国内的7位申请人中,华为、中兴、宇龙、酷派4家均属于企业,其它3家则为国内通信领域著名高校。

而国外的9位申请人均为企业,申请人均为全球知名的通信行业巨头,其中排在前两位的均为国外申请人,分别为诺基亚和英特尔,其申请量分别为71项和53项,个体申请量明显高于国内以华为(申请量为46项)为代表的申请人,可见终端直通技术在5G 中的应用得到了国外通信企业的重点关注,国内企业或高校还需加强对该热点技术的研究力度,完善专利布局。

另外,从检索数据分析来看,各申请人在终端直通技术领域的研究也各有异同,比如在资源管理、降低干扰、传输性能和用户发现等方面是众多申请人研究的热点方向,而在功率控制、安全性和调度管理等方面则分别只是少数几个申请人进行了专利布局。

新型多址技术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在前15位的申请人中,国内申请人有10位,国外申请人5位,国内申请人占据明显的申请量优势。

在国内的10位申请人中,华为、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兴通讯和联发科技4家属于企业,其余6家则均属于高校,其中华为以申请量为53项排在首位,而国外的5位申请人则全部属于企业,申请人包含高通、LG 和NTT 都科摩等全球知名的通信行业巨头,其中,高通和LG 分列第二和第三,申请量分别为42项和32项。

3 小结
无论对于国外还是国内,5G 关键技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天线、终端直通、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等技术上,而全双工、灵活双工、全频谱接入和共享频谱等技术主题属于目前的“冷门”技术领域,专利布局总量均偏低。

与4G 阶段主要由国际组织和国外巨头主导、研究方向相对分散所不同,5G 阶段,我国占据重要席位,初步完成了未来研究框架的搭建,基本明晰了主要的研究方向。

未来5G 在我国仍将持续发展,继续拉近万物的距离,通过无缝融合的方式,便捷地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

作者简介:张玉娟(1987—),女,甘肃白银人,硕士,审查员,现供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研究方向:与终端通话相关的处理,无线通信。

本文通过对我国航电设备测试标准的分析与研究,指出目前测试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标准体系完善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对我国航电设备测试标准的初步
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航电设备测试标准已有较好的基础,在航电设备测试与故障诊断的开发研制和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一些大型系统工程及重点型号的研制、生产及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我国现有测试标准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等同引用国外标准的痕迹比较明显,密切结合航电设备发展制定的测试标准较少,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提高。

1 目前测试标准存在的不足
1.1 现有的测试性设计标准具有宏观指导作用,但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在
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张 斌
机载航电设备测试标准的初步研究
有关可靠性、维修性国标中提出了产品测试性的标准要求,但是缺乏将标准转化为具体设计方案的方法和技术,标准是从顶层和宏观角度明确测试性工作与研制间关系以及测试性工作要求,缺乏指导具体实施过程的设计指南、CAD 工具和理论指导。

在具体技术实现上,没有指明引用哪些标准和规范、采用哪些设计工具和设计指南,使得设计人员无法将测试标准提出的功能和指标进行实现,导致可操作性不强。

需要补充新的测试性文件,规范航电设备的测试性工作流程,保证测试性设计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同步并有机结合,保证研制各个阶段开展的测试性工作有据可依。

1.2 现有测试性标准缺乏明确的技术途径,少有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指标
现有的航电测试标准已经注意航电设备测试性的总体考虑,但是缺乏明确的技术途径,少有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指标,导致研制人员自发的进行测试性设计,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测试性工作管理,但未形成系统的测试性工作流程,研制
程序上测试性设计与产品功能、性能设计不同步,原理样机往往不考虑测试性设计,试验样机只考查BIT 的能力,到总装时再考虑系统测试性为时已晚,没有发挥出航电设备可测性设计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