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市2025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

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

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

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

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

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

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

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

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

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

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

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做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

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20世纪的人读过几千年人写的历史,发现人写的历史与人造的历史不是一回事。

他们在这一百年里亲历了那么多
的“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个“主义”把世界搅得周天寒彻,任谁也认别不出这世界的本来面目。

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

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

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是“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

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

B.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总会感觉不一样的历史面貌。

C.20世纪欧洲史学家们认为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存在着局限。

D.不管是身在其中还是过后反观,完全客观的历史都是不存在的。

2.文中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

B.说明只因身在其中所以无法看清历史真面目。

C.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

D.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趋势看起来是有逻辑的,现实却常常没有逻辑性。

B.面对同样的历史,乐观派和悲观派都有着各自的看法。

C.有理智的人来写历史,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

D.无论历史是否有逻辑,总需要依据人的行为进行判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才有机会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这种小巷,( )了市廛的红尘,又深又长,曲曲折折,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 )。

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儿,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

乌衣巷中,重门叠户,秋虫浅唱,歌吟往事;夕阳影里,①,②,③。

此刻小巷的氛围澄明如水,净化
一切,使人忘忧。

你情绪烦躁,心境悒郁吗?请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儿,你一定会( ),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爱逐金追利,( )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隔绝幽僻恍然大悟斤斤计较
B.隔离幽僻恍然大悟锱铢必较
C.隔离幽静豁然开朗斤斤计较
D.隔绝幽静豁然开朗锱铢必较
2.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反问、借代、排比D.反问、借代、夸张
3.请结合刘禹锡《乌衣巷》的内容,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现代汉语词典》推出APP版本的消息引发了关注。

相比于其他纸质图书,辞书的数字化、网络化显得更为迫切。

辞书的“互联网基因”,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对于网络阅读,人们常常有“碎片化”的忧虑,而辞书恰是由众多“碎片化”的条目组成的,并且也是供人们“碎片化”检索使用的。

因为有了数字化,因为有了互联网,辞书检索变得非常简便。

今天,辞书的修订更新也变得更容易。

重要的辞书,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无论是解释古语的,还是收录今词的,大多需要不断修订。

对于一部纸质辞书来说,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如此漫长的等待,到新版问世时,当初的新知有的已变作旧闻了。

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

拥抱互联网,改变着辞书的传播生态、编纂生态。

通过搜索引擎勾连起来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一部辞书。

虽然丰富无比,但也内容庞杂。

即使是查询网络百科,由于“开放编纂”,也会让你遇到真伪莫辨的难题。

当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得到成千上万个结果,逐一阅读、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会让你觉得还不如去查检一部权威、精当的纸质辞书。

将众多看似“碎片化”的条目集纳到一起,无异于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描述。

在一个知识领域内,如何提炼、筛选词条,如何编排,如何释义,需要具备这个专业领域的素养,也离不开辞书编纂的学问。

汉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
时,讲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当编者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罗列在那里的时候,其实不仅是“分别部居”,便于查阅,而且也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杜羽的《激活辞书的“互联网基因”》)
材料二:
数字化工具书虽然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

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

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习者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

至于目前学生偏爱电子工具书,并非是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书携带方便。

并且陈玉珍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电子工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需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

”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仍然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泥沙俱下,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

这对于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想要获取的信息上。

同时,电子阅读对于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已经有专家表示,长期看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

从健康的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在电子工具书凸显纸质工具书携带不便、检索繁琐等缺陷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摘编自陈飘平的《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材料三:
如何使用词典,在一些地方中小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给学生带来不少“后患”。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指导学生意识到科学使用包括词典在内的工具书的重要性,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即两者互补而不是互斥,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在不同情况下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
工具书。

在使用数字化工具书时,教师最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查找信息的方法,熟悉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信源。

相对而言,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或者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能更快提升学生活学活用工具书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其实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非常有帮助。

另外,还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查词典依然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中,从小养成勤用、善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的《善用工具书应成学生自觉习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来改变辞书的传播和编纂生态。

B.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罗列在一起,不便于查阅,却揭示了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C.材料二介绍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是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读者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

D.材料三认为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却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很有帮助。

2.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针对纸质工具书的优势,我们目前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善用纸质工具书?请结合材料简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

董卓之乱,
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

彧每怀匡佐之义。

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出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定宜急分过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畜谷以资一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
乃心无不在王室。

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乘至公以服天下,挟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採保官渡
..,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
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
..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畜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畜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畜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畜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担任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B.上宾之礼,是古代对待宾客最尊贵的礼节,与“九宾之礼”一样。

C.官渡,在今天河南境内,曹操与袁绍曾在此决战,并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D.九锡,“锡”通“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礼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才华出众,得到众人赏识。

何颙称他是能辅佐帝王的人才,袁绍以礼待之,但他忘恩负义,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B.荀彧非常机敏,善于审时度势。

他识破张邈的诡计;劝说曹操抓住时机大败吕布;官渡之战中,鼓励曹操用奇计破敌。

C.荀彧深谋远虑。

当众人对曹操想迎接汉献帝并迁都许昌之事议论纷纷之时,他赞同曹操主张,为“挟太子以令诸侯”打下基础。

D.荀彧为人刚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他不支持董昭等人让曹操进爵国公的想法,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2)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

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

大历五年卒于长安。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

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遥远的孤岛中。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5)柔情似水,____________,忍顾鹊桥归路。

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7、“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

字数在80字以内。

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种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火了。

2019年3月,浙大也出现了一个画风异常的微信群——浙大夸夸群。

无论是网购遇见无聊的骗子,实习时被上司批评,还是在校园丢了手机,雨天丢了伞,一桩桩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间惨剧”经过”夸夸群”群友们充满创意的赞美,都能瞬间变得温暖而治愈。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标题,明确文体;(3)不得抄袭,不要套作;(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A
2.B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理解错误,根据文本“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但“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而欧洲人“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

故选A。

2.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

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

文中引用东坡居士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之后论述“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从而引出观点“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A项,“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分析错误,引用苏东坡的这句诗,意在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

C项,“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

D项,“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分析错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目的是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而非“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

故选B。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