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温州文旅史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文/张声和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温州文旅史迹
文化 | 近书楼诗话
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创作的诗歌,把文人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品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山水诗得以全新的面目出现于沉寂已久的晋宋诗坛;他对温州山水景物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这里池塘和春草、孤屿与船帆、北峰与南亭、山道与幽径......都在他真挚的情感中时隐时现反复交替。
他真正做到了“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刘勰《文心雕龙》)
谢灵运在温州将玄学诗向着山水诗华丽转身,诗中有玄学诗的镂金异彩,又有山水诗朴素的高颜值。
古人的艺术常与生活割裂,谢灵运则在“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的状态下,让艺术绽放出生命力,更加富于生命的色彩。
谢灵运是温州行政史上任职较短的官长,他只是在温州住过不到一年的匆匆过客,可是他在温州写下的山水诗载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说,谢灵运名望让温州山水增辉,温州请任何一位美丽的姑娘出任旅游形象使者,她终会老去,如果聘请谢灵运为温州旅游的形象大使,他对温州免收费用,其诗篇将永远照应着温州山水。
今年是谢灵运任永嘉太守1600周年。
带着谢灵运的山水诗去温州旅游,将是美好的文化之旅。
谢灵运的每一首诗都是温州最美好的导游词,他的文化名望是温州城市品牌,他是温州的第一位“导游”,他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形象大使。
云日相辉映的名望请一位1600多年前的名人当“导游”当然是笑谈。
可是,要借历史文化提升温州的人文旅游,让温州山水与谢太守的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登江心孤屿》),定会产生最大效应。
景观的灵秀,历来得益于历史名人文化的渲染。
徐霞客的《游雁荡日记》已经成为雁荡的招牌,那是因为作者是中国第一旅行家;朱自清的散文给温州的仙岩留下了永远的《绿》,那是亿万人从小就诵读了这篇美文啊!温州山水有幸,谢灵运不仅在这里做过太守,也是温州山水景观的发现者,他对温州山水的赞颂,比徐弘祖探幽雁荡整整早了一千年。
谢灵运是中国诗坛上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他是让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他是江南大族出身,
81 2022.06 |
依旧,浓韵不淡之感。
谢灵运诗中的温州,是令人向往的山水诗故乡。
当时的温州地处荒僻东夷,楠溪江沿岸草木蒙茸,山坡被葳蕤草木覆盖,在那里他即景吟唱出了《登永嘉绿嶂山》:“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1600多年之后,楠溪江已经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绿嶂山下古树依然蔽日,林密还是浓翳遮天,风光独好。
《登石门最高顶》,是谢灵运描写距离永邑(今鹿城)十三里贤宰乡的北面石门,即今天永嘉县黄田镇景区。
当时“长林罗户庭”“密竹使径迷”,甚至“嗷嗷夜猿啼”,不仅山上林木苍翠,还有猿猴啼鸣,这种景象令我们神往。
谢灵运对郡之南的仙岩也时常眷恋,那是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相传皇帝轩辕氏曾修炼于此,有绿绿的梅雨潭,有清澈的三皇井、皇帝池,他在《寻三皇井仙迹》诗中写道:“蹑屐梅溪上,冰雪冷心悬,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仙枞不可即,活活自鸣泉”。
说到“蹑屐梅溪上,”我们还得佩服谢灵运为了登山旅游而发明了一种“木屐”。
他贵为温州地方的官长,到各地旅游探幽,不用轿子,徒步行走,为防止在山路上打滑,他设计的“木屐”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世称“谢公屐”。
他对开发探测温州风景资源,不辞辛苦,有时在林间竟闹不清月出日落,谁东谁西,辨不明方向。
故他每次外出,往往“裹粮策杖”,砍伐开道。
现在车马方便的景区,原来是蛮荒草淹之地,谢灵运是在艰险之境中寻求山水之乐的,他对于旅游已经到达了一种神游境界。
如当时大若岩是
楠溪江腹地,行路艰难。
他在诗中写道:“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晦,为与心赏交”。
他认为这里的石室,可韬光养晦,可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
他这首诗,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如出一辙。
当时的平阳的赤岩山和楼石渡,更是荒芜的地方,他也不辞远僻,踩着木屐去追寻,清代温州乡土诗人张綦毋写道:“谢公遗迹想追攀,何处堪乘兴还往。
栀子花开楼石渡,甘蕉林满赤岩山。
”他与温州的山水结成友好,所以能写出温州真山真水真性灵的好诗来。
能使江山似永嘉
温州这片土地对谢灵运是亲切的,正如钱钟书所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已’。
”。
谢灵运当时是“壮志郁不用”来到温州,这里的风土让他的豪情“泄为山水诗”(白居易),从而奠定他山水诗第一人的地位,温州也因谢灵运的“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白居易)的诗篇名扬天下。
在谢灵运之后,陶弘景、张又新、顾况、孟浩然、陆游、陈亮、姜夔、文征明、朱彝尊、袁枚等著名诗人,因对谢灵运山水诗的诗源地向往,相继来温寻觅遗踪,留下诗篇。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诗人,“所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渔隐丛话》)。
就是绣口吐出半个盛唐的李白在谢灵运名下,也有谦虚之语,“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李白没有到过温州,却遥对温州写下了“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杜甫也情寄温州,他送友人去温州做官时,写下了“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的佳句,并说自己已经租好了
开创浙东南诗路
前年,我随温州市政协徐亮委员组织的考察组考察新昌的唐诗之路,新昌政协秘书长徐跃龙同志向我介绍说,唐代有80多位诗人来过新昌,泛游了剡溪,留下了丰富诗篇,后人称之为唐诗之路。
其实,唐诗之路的诗人们是向往着谢灵运山水诗而来的,他们诗中无不提到谢康乐的诗文。
我细细地看着唐诗之路的地图,又对照着谢灵运于永初三年(422)自建康(南京)东南的方山登舟出发去永嘉赴任路线,还请年轻朋友为我勾勒出了一张简易图,这就是山水诗路,谢灵运一个人就把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路连接起来了:他从长江沿海岸线到达钱塘,又绕向剡水、嶀山、嵊山,回到故乡始宁。
数月后又从始宁出发,经萧山渔浦潭,溯钱塘江而上,经过桐庐、七里濑、建德,然后舍舟登龙门山陆行,再于处州乘舟,顺瓯江而下至永嘉。
为此,在新昌的研讨会我提出,谢灵运从建康到永嘉的行程,一路走来一路诗,山水诗路自此开辟。
自北向东,又从东向南,唐诗之路与瓯江山水诗路从此形成,那是美好的连接。
公元422秋到温州后,谢灵运“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经旬朔。
”发现温州山水如此的幽美,借公务之便到处漫游,留下了丰厚的人文旅游资产。
据《永嘉县志》载,他写下山水诗就有《郡东山望溟海》《过白岸亭》《登石门最高顶》《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晚出西射堂》《游南亭》《登永嘉绿嶂山》等十多首,就是在公元423年秋离开温州时,还写下了《北亭与吏民别》。
今天读来,仍有山水
82
船,要去温州“把钓待秋风”。
苏东坡用他的雄健之笔写下了“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让温州成为好江山、好官长的代名词。
唐、宋、元、明的诗人接踵而来寻找谢灵运的足迹,甚至到了清代,“乾隆三大家”的袁枚在温州找到了“池塘生春草”的诗源地,高兴地写下了“池塘应在此,春草绿如初”的名句。
去年温州市区中山“池草诗廊”要拟写对联,我就为之写下了袁子才的诗句。
在温州,历代人民是那么的钟爱谢灵运,谢池巷、康乐坊、池上楼、谢公岭、落屐亭等地名也因谢公之名而命名。
一代词宗夏承焘也将自己名号冠之为“谢邻”,意为与谢灵运比邻而荣光。
我时常去追寻谢灵运踩点留诗的地方,真切感受到谢灵运对温州山水是一往情深。
那天我到了瞿溪的一个小山村,友人告诉我说,谢太守到过这里,写下了《过瞿溪石室饭僧》。
这么偏远的地方,开车都要一个多小时,那时徒步真难走。
我被感动了:谢灵运他是身体力行地探索着温州未被开发的山水诗世界的深度,以徒步与舟楫打开温州了山水诗之门。
我时常翻开诗集诵读谢灵运的山水诗,读着读着,就被感染了,真好听。
去年春天我在南怀瑾书院讲座时,特意请了洪一初老师用瑞安方言吟诵了《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在座的友人们被带进了古诗的意境里了,发出了赞叹。
这种语言的美好也是谢灵运始创的,他将汉语语义系统进行了第一次改革,用最简短的句式,让山水之美都融在了五言和隔行押韵、对仗的诗体之中。
我也曾想从谢太守诗中汲取做诗的灵感,这太难了,只能欣赏不可学,高不可攀。
这位大诗人既能根据四季
的变幻、阴晴晨昏的演绎,写出雄伟
壮阔的整体规模和姿态纤丽的局部微
妙。
还能从登临时的心情进行角度的
转换,从触类而通的理性思辨出发,
将各个时期的所见所感,汇集成巨幅
色彩斑斓、面目各异的山水画卷。
认
真读谢灵运,在诗中能看到他那呼风
唤雨的神情。
最好诗篇留给温州
谢灵运温州写下的山水诗,如同
一条波波相拥的瓯江之源,1600年不
断脉。
太守任上,正值盛年,他把最
好的诗留给了温州。
其诗如“大约匠
心独造,少规往则,钩深极端,而渐
近自然”(沈德潜《说诗晬语》)。
如《游南亭》,诗中有我,让谢灵
运笔下产生澡雪精神的是南郊“云归
日西驰”“密林含余清”的景象,这时
他笔锋一转,发出“未厌青春好”“我
志谁与亮”的浩叹: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
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
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
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
亮?赏心惟良知。
如《登石门最高顶》,他从绝顶处
吸纳逸荡之气,那种守道的沉冥,目玩
的心契,是常人无法感受的,最后他发
出感叹,透露无人“共登青云梯”的孤独: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疏峰
抗高馆,对岭临回溪。
长林罗户庭,
积石拥基阶。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
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
活活夕流驶,
噭噭夜猿啼。
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
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终,
处顺故安排。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如《登江中孤屿》,他以神异灵秀
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之美,借幽径
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借表灵赏蕴真,
又借探寻“媚中川”好景表达以期“养
生年”的心情: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
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
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谢灵运在温州只待上不到一年的
时间,但对温州又那么的依依不舍。
那年秋天,他离开温州时,用留恋的
心情写下了历史名篇《归途赋》:“观
鸟候风,望景测圆。
背海向溪,乘潮
傍山,凄凄送归,悠悠告旋。
时旻秋
之杪节,天既高而物衰,云上腾而雁翔,
霜下沦而草腓,舍阴漠之旧浦,去阳
景之芳蕤,林乘风而飘落,水鉴月而
含辉。
”他将温州的山水夸奖得如此美
好,把温州的民风夸奖得那么醇厚。
一种美好在东嘉到位,如同祥云
一直在上空盘旋了1600年,且越来越
艳丽,这就是谢灵运和中国山水诗的
美好与温州城市同在。
王阳明说过,“你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
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
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温州山水
诗就是如此,当你去关注她,她便会
时时在你的心底。
我多想说,请出谢灵运当温州的
“导游”吧。
虽然温州人不能叫谢灵运
复活,可是让人们读着谢灵运山水诗
去体验温州风光,让游客听着谢灵运
传奇的故事去游览,让年青人踏着谢
公的屐痕去探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
诗路旅游啊!
文化 | 近书楼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