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患儿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14T15:43:32.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2期供稿作者:赵欣
[导读] 对于惊厥患儿,护理人员要保持镇静,有序、快速的进行抢救,如若耽搁时间较长可能会引起大脑缺氧和水肿的发生。
赵欣
(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儿科 113008)
【摘要】目的:总结高热患儿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高热的患儿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患儿出院时对患儿家属行满意度调查。
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全部患儿康复出院。
100例患儿家属满意93例,满意度93%。
结论:积极、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局患儿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热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256-01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反应,可见于多种疾病,但是长时间的高热会使得小儿心率加快,机体代谢率增加,大脑皮质兴奋,产生惊厥、烦躁等症状,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1-2]。
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病情,减轻患儿的身体负担。
我院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发热患儿采取一些列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发热患儿100例,体温均>37.5℃。
其中男57例,女52例,年龄8个月到11岁,平均3.5±1.4岁。
发热原因:麻疹11例,上呼吸道感染44例,肺炎31例,败血症3例,腹泻11例。
发热持续时间1-2d65例,3-4d28例,5-7d7例。
患儿出院时对患儿家属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2.护理
2.1一般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患儿的呼吸、脉搏、面色、体温的变化以及发热持续的时间。
要注意发热的过程中有无黄疸、腹泻、皮疹等的出现,注意有无神智的改变。
要保持患儿病房内的舒适、安静,空气清鲜,通风好,保持室内的温、湿度适中,湿度可在50%-60%之间,温度在22-24℃之间。
如存在惊厥等特殊情况,需每1-2h测量一次温,否则每4h测量一次体温即可。
低于39℃的体温可不必用药,可行酒精、温水擦拭降温。
高热的患儿不要使衣物包裹太近,以免影响散热,要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汗腺的阻塞。
如若体温大于39℃,或持续高热不退,则需应用退热药,以避免高热惊厥的出现,要注意液体的补充。
如果患儿持续高热应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应用激素行抗炎降温治疗,此时足量的抗生素亦不可少。
2.2饮食护理要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和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饮食计划,尽量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水分、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要少食多餐,高热时可进食一些米汤、牛乳、人乳、菜汤、蛋花汤、果汁等食物,退热后可食用面条、稀饭、蛋糕等办流质食物。
因患儿退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汗水,所以要注意补充足量的液体,防止水电解质的失衡,充足的液体量还可促进排尿,促进温度的降低和毒素的排除,饮用温开水还利于汗液的排出[3]。
2.3高热惊厥的护理高热惊厥的患儿要行去枕平卧位,将头部偏向一侧,衣领松开,清除咽喉和口腔内的呕吐物和分泌物,避免误吸导致窒息的发生。
对于有牙齿的患儿要在牙齿之间留置牙垫或压舌板。
遵医嘱应用降温药物,地西泮0.1-0.3mg\kg\次,以此不应超过10mg,注射速度应在1-2mg\min以内,必要时30min后可重复注射,静脉注射有困难的患儿可保留灌肠,其5-10min内即可见效。
同时要给予患儿吸氧,以增加血氧的饱和度,改善全身组织的缺氧状态,降低缺氧对脑细胞的损害,氧流量应在0.5-1.5L\min之间。
2.4输液的护理要注意输液的速度、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液体外渗以及输液管道有无受压、扭曲等情况。
如患儿存在荨麻疹、全身瘙痒、寒战、呼吸困难以及发热,说明可能存在输液反应,应及时停止液体的输入,并与医生沟通。
要选择合适的输液穿刺针,减少对血管的破坏和对患儿造成的疼痛[4]。
3.结果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全部患儿康复出院。
100例患儿家属满意93例,满意度93%。
4.讨论
小儿高热如若处理不当会导致惊厥的发生以及大脑神经的损害,有时还可能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咽喉壁脓肿和中耳炎,因此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
对于惊厥患儿,护理人员要保持镇静,有序、快速的进行抢救,如若耽搁时间较长可能会引起大脑缺氧和水肿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人员要重视患儿的发热,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以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素琴,陈娟,刘家社.发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的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03,16(2):81.
[2]陈梅,李海珠,周开沮发热过程的心理表现及护理策略 [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88.
[3]汪受传.儿科护理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1.
[4]姜丽娟.人性化护理在儿科输液护理中的应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290-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