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0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孤独之旅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捆扎.( ) 撩.逗( ) 胆怯.( )
掺.杂( ) 旧茬.( ) 戳.破(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tiào____望xī____闹
纯cuì____ qū____除
肥shuò____ juē____断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
..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居然依然茫然突然显然
(1)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地对前方感到______和恐惧。

(2)父亲______也是有所慌张的。

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3)到暴风雨将歇时,______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4)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______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5请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1)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 )
(2)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

( )
(3)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 )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⑥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⑦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⑧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

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

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⑨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⑩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⑪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6文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7第⑥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
8第⑨段对“鸭们也长大了”的优美而深情的描写,其深层含意是什么?
9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说明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猜测一下他们各自在想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

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

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

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

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

否则,你装了满满一
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

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

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

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

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

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

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

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

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

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

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

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

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

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

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

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

把风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

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

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

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

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

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

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

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

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美。

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

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

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

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

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

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

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

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

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

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

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

火炉在漫长的
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

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

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

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

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10“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11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12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

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

(至少答出四方面)
13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4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二、表达交流
15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总会不可避免地体验到孤独的滋味,但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其有不同的反应,你能说说吗?
悲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08湖北武汉中考)为了引导同学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珍爱生命需要智慧”,你会选用下面哪一则材料?为什么?
[甲]邰丽华身残志坚,为实现梦想,和同伴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艰苦训练,终于为人们奉献了精彩绝伦的“千手观音”。

[乙]22岁的乐刘会,困在地震废墟中冷静等待救援。

听不到任何声音,她就平静呼吸,保存体力;听到有人经过的声音,她就大声地呼救。

在被困70多个小时后,她终于获救。

参考答案
1答案:zāliáo qièchān cháchuō
2答案:眺嬉粹驱硕撅
3答案:(1)富裕,财物多。

(2)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这里形容暴风雨异常猛烈。

4答案:(1)突然茫然(2)显然(3)依然(4)居然
5答案:(1)神态描写(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6解析:需要结合上文内容和杜小康的经历来体会。

他战胜了暴风雨,经受住了磨难,这种哭显然不是因为软弱、害怕,而是恰恰相反。

参考答案:因为如此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因激动而“哭”了,所以“并不是悲哀”。

7解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是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解答时可从这个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用美好的景色衬托主人公(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战胜磨难)后的那种轻松、喜悦而又平静的心情。

8解析:结合文中杜小康的生活可以知道,经过这次暴风雨的洗礼,杜小康真正长大了、成熟了、坚强了,所以此处不仅仅是在写“鸭们”,而是借助对“鸭们”的描写来写文中的主人公。

参考答案: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的鸭们背后,映衬出主人公的身影和成长经历,使读者看到了杜小康这个少年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9解析:结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来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

参考答案:杜小康发现鸭长大了,兴奋地“大叫”,这叫声流露出了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鸭下蛋了”的惊喜之中;杜雍和见“鸭下蛋了”,觉得自己带孩子出来放鸭,那么多的艰辛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鸭长大了,孩子也长大了,家境的改变又有希望了。

10解析:我们家只找风倒木来做柴火,宁可多费力气也从来不砍鲜树,从中可以概括出父亲的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

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

11解析:文章在段落之间或者两件事之间往往有过渡句或过渡段,它的作用是能使上下部分连贯成为一个整体,好比缝衣服的线。

参考答案: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引起下文。

12参考答案: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

13解析:在寻找风倒木时主要写了我看啄木鸟、观察小白兔足迹,从而表现出“我”的儿童天性。

参考答案: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

14解析: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
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

“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答案:略
15参考答案:悲观者说:孤独太可怕了,让我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乐观者说:孤独没有什么好怕的,经历了孤独,你才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多彩。

16解析:[甲]材料中的邰丽华虽为聋哑残疾人,却克服了先天不足带来的困难,为人们作了精彩的演出。

这则材料与珍爱生命有关联,但与需要智慧无关。

[乙]材料中乐刘会遇险后不放弃并保持体力,终于获救。

这既是珍爱生命又是富有智慧的做法。

所以[乙]材料恰当。

答案示例:我会选择[乙]材料,因为[乙]材料中乐刘会不因被困而慌乱,而是根据周围的情形进行判断,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自救,充分体现了她珍爱生命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