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7.关节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3、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4、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2)推开门;(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4)大幅度甩手;(5)转动你的头;(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8.肌肉
教学目标: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2、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3、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
骨、关节实现的;
4、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骨骼运动由骨骼肌引起
教学准备:
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手臂活动模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揭示课题:肌肉)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
躯干肌、四肢肌。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
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
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
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
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
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
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
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六、教学反思:
9、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
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找朋友。
(渗透共同特征)。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
(板书课题: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
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
师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
(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
(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
蚂蚁的共同特征。
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
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说的师点展示:
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
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
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8、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
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
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
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它不是昆虫。
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
)
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
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教后反思:
20、它们都是鸟
教学目标: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鸟的特征
、学生观察鸟:
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
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进行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
学生进行比较归纳.
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像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
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保护我们的朋友-----鸟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交流.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4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
自由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
3、展示作品.
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
教后反思:
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
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
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
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
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
(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
②小组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
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
(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
)
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
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
(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
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
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
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
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
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
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
真是个捕鼠能手!
(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
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
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
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
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
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
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
(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
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
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
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
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
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
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
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
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
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
教后反思:
22、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
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