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期末试卷及答案_鲁科版_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 氢氧化钠(NaOH)
B. 氯化钠(NaCl)
C. 二氧化硫(SO2)
D. 硫酸(H2SO4)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乙醇和甲醚
B、正丁烷和异丁烷
C、苯和甲苯
D、葡萄糖和果糖
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B、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在同一族。
D、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实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都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新物质的形成。
C、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导致物质的固有性质发生改变。
D、化学反应只是分子间的相互碰撞。
5、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aCl(氯化钠)
B、H2O(水)
C、CH4(甲烷)
D、HCl(氯化氢)
6、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 SiO2
B. H2O
C. CO2
D. CH3COOH
7、氯气(Cl₂)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它的溶解度和什么物质的溶解度成正比?
A、水的溶解度
B、硫酸的溶解度
C、碱的溶解度
D、醛类化合物的溶解度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乙烯(C2H4)和丙烯(C3H6)
B. 正丁烷(C4H10)和异丁烷(C4H10)
C. 乙醇(C2H5OH)和甲醚(CH3OCH3)
D. 甲苯(C7H8)和苯(C6H6)
9、在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N₂和CO₂气体,它们的分子数之比和质量之比分别为()
A、1:1,1:1
B、1:1,11:14
C、14:11,1:1
D、1:1,1:1
1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 铝
B. 镁
C. 氯
D. 铁
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B、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成正比
C、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成正比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摩尔质量成正比
1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氧化
B.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C.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也不发生反应
13、下列物质不属于同一族的元素是()
A. Li, Be
B. B, Al
C. C, Si
D. N, P
1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纯水
B. 氨气
C. 氢氧化钠
D. 乙醇
15、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升,那么2摩尔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A、11.2 L
B、22.4 L
C、33.6 L
D、44.8 L
16、下列物质中,能溶于水的有:
A. 氯化钙(CaCl2)
B. 氢氧化钙(Ca(OH)2)
C. 硅酸(H2SiO3)
D. 石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某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能将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₂)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甲烷(CH₄)和氧气(O₂)。
已知反应方程式如下:
[2CO+CO₂→2CH₄+O₂]
(1)请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1摩尔CO₂参与反应时,理论上可以生成的甲烷(CH ₄)的摩尔数。
(2)实验中,工厂测定了在一定条件下,1摩尔CO₂反应时实际生成的甲烷的摩尔数为0.8摩尔。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第二题
【题目】某化学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将一定量的金属钠投入到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物生成,同时产生大量气泡。
请解释这一现象,并计算产生气体的体积(假设反应在标准状况下进行,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
【解析】
现象解释:
1.化学反应方程式:
当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时,会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2Na+2H2O→2NaOH+H2↑]
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
[2NaOH+CuSO4→Na2SO4+Cu(OH)2↓]
综上所述,产生的红色沉淀物为氢氧化铜,而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2.反应方程式综合:
[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气体体积计算:
假设投入的金属钠的质量为(x)g,我们知道钠的摩尔质量为23 g/mol,所以投入
的钠的物质的量为(x
23
)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2Na→H2↑),可以得知,每2 mol的钠可以生成1 mol的氢气。
假设生成的氢气为(y)mol,则有:
[y=x
23
×
1
2
=
x
46
mol]
在标准状况下,每摩尔气体的体积为22.4 L,因此氢气体积为:
[V=y×22.4=x
46
×22.4=
22.4x
46
=
11.2x
23
L]
因此,氢气体积为(11.2x
23
)L(x为投入金属钠的质量,单位g)。
第三题
题目:
实验室里常用加热的方法制备氧气。
以下是利用某种固体化合物加热分解制备氧气的实验步骤:
1.将适量的固体化合物放入干燥的试管中。
2.用带橡皮塞的导管将试管与水槽连接,并确保导管末端的橡皮管浸没在水中。
3.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4.在加热过程中,用一片镊子夹住一片石蕊试纸置于导管口,当试纸变蓝时,认为氧气已经收集满。
5.停止加热,用夹子封住试管口,取出试管并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问题:
(1)请写出实验中使用的固体化合物的化学式。
(2)为什么在分步中加入冷水?这步操作有什么作用?
(3)简述实验中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氧气已满?
第四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时间就越短
B.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C. 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成反比
D.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成正比
2.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B.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相等
C.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不变
D.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不变
3.下列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
B.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可逆反应
C.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D.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气相反应
4.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物浓度越高
B.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 平衡常数越大,生成物浓度越高
D. 平衡常数越小,反应物浓度越低
5.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B. 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C. 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D. 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第四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0分)
1.完成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写出对应的反应速率表达式:
(1)2H2(g) + O2(g) = 2H2O(l)
(2)N2(g) + 3H2(g) = 2NH3(g)
(3)CaCO3(s) + 2HCl(aq) = CaCl2(aq) + CO2(g) + H2O(l)
(4)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
2.根据下列反应条件,判断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理由:
(1)在上述反应(1)中,将温度从298K升高到398K。
(2)在上述反应(2)中,将压强从1.0atm增大到2.0atm。
(3)在上述反应(3)中,将HCl的浓度从0.1mol/L增大到0.5mol/L。
(4)在上述反应(4)中,将NaOH的浓度从0.1mol/L减小到0.05mol/L。
3.完成下列平衡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1)N2(g) + 3H2(g) = 2NH3(g)
(2)CaCO3(s) + 2HCl(aq) = CaCl2(aq) + CO2(g) + H2O(l)
4.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下列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移动方向:
(1)在上述反应(1)中,将温度从298K升高到398K。
(2)在上述反应(2)中,将压强从1.0atm增大到2.0atm。
(3)在上述反应(3)中,将HCl的浓度从0.1mol/L增大到0.5mol/L。
(4)在上述反应(4)中,将NaOH的浓度从0.1mol/L减小到0.05mol/L。
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 氢氧化钠(NaOH)
B. 氯化钠(NaCl)
C. 二氧化硫(SO2)
D. 硫酸(H2SO4)
答案:D
解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在选项中,只有D. 硫酸(H2SO4)符合这一定义。
因此,正确答案是D. 硫酸。
其他选项分别为碱(A)、盐(B)和酸性氧化物(C),不符合 acid 的定义。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乙醇和甲醚
B、正丁烷和异丁烷
C、苯和甲苯
D、葡萄糖和果糖
答案:C
解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A、B、D选项中的物质都符合这个定义。
C选项中,苯(C6H6)和甲苯(C7H8)分子式不同,因此它们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B、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在同一族。
D、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
答案:D
解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去掉第 VIII 族)确实相等,但对于某些主族元素,如氧族元素的硫,在某些化合物中可以显示+6价,但这并不改变它们的最高正化合价规则。
所以,选项D不应全面绝对化,但作为单项选择题,通常在题干明确题意后,选项D在此情况下是不正确的绝对描述,除非题干指明具体规则适用范围(如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若不作特殊情况说明,D选项被视为正确描述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处理。
因此,从常见选项设置来看,这里选择D。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实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都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新物质的形成。
C、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导致物质的固有性质发生改变。
D、化学反应只是分子间的相互碰撞。
答案:A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有分子的化学键断裂,然后形成的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新的分子。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选项A准确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实质。
选项B虽然说明了新物质的形成,但并未触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选项C过于绝对化,不是所有化学性质都会在反应中改变,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选项D则不准确,化学反应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并不仅仅是分子间的碰撞。
5、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aCl(氯化钠)
B、H2O(水)
C、CH4(甲烷)
D、HCl(氯化氢)
答案:C
解析:非电解质是指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物质。
甲烷(CH4)是一种非极性分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不电离,因此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而NaCl、H2O 和HCl在水中都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它们是电解质。
6、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 SiO2
B. H2O
C. CO2
D. CH3COOH
答案:D
解析:选项D中的CH3COOH是乙酸,含有碳元素,通常显示出碳氢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因此属于有机化合物。
选项A SiO2是二氧化硅,是无机物;选项B H2O是水,是无机物;选项C CO2是二氧化碳,是无机物。
7、氯气(Cl₂)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它的溶解度和什么物质的溶解度成正比?
A、水的溶解度
B、硫酸的溶解度
C、碱的溶解度
D、醛类化合物的溶解度
答案:A
解析: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高,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
根据亨利定律,一种气体的溶解度与它在溶液上的分压成正比,同时减少氯气的分压也能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此,氯气的溶解度和水的溶解度存在相关性。
其他选项中,硫酸、碱或醛类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氯气溶解度没有直接的正比关系。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乙烯(C2H4)和丙烯(C3H6)
B. 正丁烷(C4H10)和异丁烷(C4H10)
C. 乙醇(C2H5OH)和甲醚(CH3OCH3)
D. 甲苯(C7H8)和苯(C6H6)
答案:A
解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选项A中,乙烯和丙烯的
分子式不同,因此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
选项B、C和D中的物质虽然分子式不同,但它们是同分异构体的例子,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不同的结构。
因此,正确答案是A。
9、在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N₂和CO₂气体,它们的分子数之比和质量之比分别为()
A、1:1,1:1
B、1:1,11:14
C、14:11,1:1
D、1:1,1:1
答案:B
解析: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与分子数成正比,因此相同体积的N₂和CO₂气体,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为1:1。
但由于N₂的摩尔质量为28 g/mol,CO₂的摩尔质量为44 g/mol,因此它们的质量之比为28:44,简化后为11:14。
所以正确答案是B。
1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 铝
B. 镁
C. 氯
D. 铁
答案:C
解析:铝、镁、铁都属于金属元素,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而氯是非金属元素,具有高活性,属于卤素。
因此,选项C正确。
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B、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成正比
C、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成正比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摩尔质量成正比
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成正比,即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常数越大,从而反应速率越快。
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选项A、C、D中的浓度、质量和摩尔质量虽然可能影响反应速率,但它们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1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氧化
B.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C.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
D.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也不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是被还原的物质,它接受电子;还原剂是被氧化的物质,它提供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即化合价升高,而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即化合价降低。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其他选项描述不准确,不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13、下列物质不属于同一族的元素是()
A. Li, Be
B. B, Al
D. N, P
【答案】A
【解析】这些元素分别来自周期表的第二族、第三族、第四族和第五、六族。
A选项中,Li (锂) 属于第一族,而Be (铍) 属于第二族,它们不属于同一族。
其他选项中的元素都来自于同一族。
1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纯水
B. 氨气
C. 氢氧化钠
D. 乙醇
答案:C
解析:非电解质是指在水中不电离成离子的物质。
A选项纯水虽然可以电离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但电离程度非常小,因此通常被认为是非电解质。
B选项氨气在水中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铵,但氨气本身在水中不电离,所以是非电解质。
D选项乙醇在水中不电离,也是非电解质。
而C选项氢氧化钠在水中可以完全电离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强电解质,所以不属于非电解质。
15、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升,那么2摩尔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A、11.2 L
B、22.4 L
C、33.6 L
答案:D
解析:题目中提到的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升。
由于题目要求的是2摩尔氢气在此条件下的体积,因此体积应为22.4 L * 2 = 44.8 L。
16、在下列物质中,哪一种是非电解质?
A、NaCl
B、H₂SO₄
C、酒精(C₂H₅OH)
D、KOH
答案:C
解析:A选项NaCl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成Na+ 和 Cl-;B选项H₂SO₄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成H+ 和 SO₄2-;D选项KOH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成K+ 和 OH-。
C选项酒精(C₂H₅OH)是一种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导电,不会离解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16、下列物质中,能溶于水的有:
A. 氯化钙(CaCl2)
B. 氢氧化钙(Ca(OH)2)
C. 硅酸(H2SiO3)
D. 石墨
答案:A
解析:氯化钙(CaCl2)能溶于水,形成钙离子和氯离子。
氢氧化钙(Ca(OH)2)微溶于水,形成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硅酸(H2SiO3)难溶于水,形成硅酸根和氢离子。
石墨是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不易溶于水。
所以,正确答案是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某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能将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CO₂)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甲烷(CH₄)和氧气(O₂)。
已知反应方程式如下:
[2CO+CO₂→2CH₄+O₂]
(1)请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1摩尔CO₂参与反应时,理论上可以生成的甲烷(CH ₄)的摩尔数。
(2)实验中,工厂测定了在一定条件下,1摩尔CO₂反应时实际生成的甲烷的摩尔数为0.8摩尔。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案:
(1)根据反应方程式,1摩尔CO₂与2摩尔CO反应,生成2摩尔CH₄。
因此,1摩尔CO₂参与反应时,理论上可以生成的甲烷(CH₄)的摩尔数为2摩尔。
(2)实验中实际生成的甲烷摩尔数为0.8摩尔,小于理论值2摩尔,可能的原因包括:
•反应条件未达到最佳状态,如温度、压力等;
•催化剂活性下降或被污染;
•反应物中可能存在杂质,影响了反应效率;
•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如测量不准确等。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以及实际生产中的反应效率分析。
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理论上的产物摩尔数。
其次,实际生产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反应效率往往低于理论值,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二题
【题目】某化学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将一定量的金属钠投入到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物生成,同时产生大量气泡。
请解释这一现象,并计算产生气体的体积(假设反应在标准状况下进行,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
【解析】
现象解释:
1.化学反应方程式:
当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时,会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2Na+2H2O→2NaOH+H2↑]
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
[2NaOH+CuSO4→Na2SO4+Cu(OH)2↓]
综上所述,产生的红色沉淀物为氢氧化铜,而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2.反应方程式综合:
[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气体体积计算:
假设投入的金属钠的质量为(x)g,我们知道钠的摩尔质量为23 g/mol,所以投入
)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2Na→H2↑),可以得知,每2 mol的钠的钠的物质的量为(x
23
可以生成1 mol的氢气。
假设生成的氢气为(y)mol,则有:
[y=x
23
×
1
2
=
x
46
mol]
在标准状况下,每摩尔气体的体积为22.4 L,因此氢气体积为:
[V=y×22.4=x
46
×22.4=
22.4x
46
=
11.2x
23
L]
因此,氢气体积为(11.2x
23
)L(x为投入金属钠的质量,单位g)。
【答案】
现象解释:投入金属钠时,它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因此,观察到产生的红色沉淀物是氢氧化铜,而气体产物是氢气。
气体体积计算:假设金属钠的质量为(x)g,标准状况下生成的氢气体积为(11.2x
23
)L。
第三题
题目:
实验室里常用加热的方法制备氧气。
以下是利用某种固体化合物加热分解制备氧气的实验步骤:
1.将适量的固体化合物放入干燥的试管中。
2.用带橡皮塞的导管将试管与水槽连接,并确保导管末端的橡皮管浸没在水中。
3.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4.在加热过程中,用一片镊子夹住一片石蕊试纸置于导管口,当试纸变蓝时,认为氧气已经收集满。
5.停止加热,用夹子封住试管口,取出试管并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问题:
(1)请写出实验中使用的固体化合物的化学式。
(2)为什么在分步中加入冷水?这步操作有什么作用?
(3)简述实验中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氧气已满?
答案:
(1)固体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为KMnO4(高锰酸钾)或KClO3(氯酸钾)。
(2)加入冷水的作用是使试管内气体冷却,这样可以缩短氧气的溶解时间,因为冷却后氧气溶解度提高,更易于从导管逸出并停留在水中,确保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氧气。
(3)验证收集到的氧气已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复燃,则证明收集到的气体已满,因为氧气支持燃烧。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操作的理解以及验证气体验收的方法。
在书写化学式时,要注意试剂的化学名称与其化学式的对应。
在实验操作部分,需要理解加热固体制剂分解的过程和收集气体的原理。
在验证氧气收集是否满时,要注意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测氧气的燃烧性质。
第四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反应速率越快,反应时间就越短
B.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C. 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成反比
D.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成正比
2.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B.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相等
C.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不变
D.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不变
3.下列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
B.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可逆反应
C.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D. 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气相反应
4.下列关于平衡常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物浓度越高
B.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 平衡常数越大,生成物浓度越高
D. 平衡常数越小,反应物浓度越低
5.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B. 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C. 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D. 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第四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0分)
1.完成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写出对应的反应速率表达式:(1)2H2(g) + O2(g) = 2H2O(l)
(2)N2(g) + 3H2(g) = 2NH3(g)
(3)CaCO3(s) + 2HCl(aq) = CaCl2(aq) + CO2(g) + H2O(l)
(4)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
2.根据下列反应条件,判断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理由:
(1)在上述反应(1)中,将温度从298K升高到398K。
(2)在上述反应(2)中,将压强从1.0atm增大到2.0atm。
(3)在上述反应(3)中,将HCl的浓度从0.1mol/L增大到0.5mol/L。
(4)在上述反应(4)中,将NaOH的浓度从0.1mol/L减小到0.05mol/L。
3.完成下列平衡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1)N2(g) + 3H2(g) = 2NH3(g)
(2)CaCO3(s) + 2HCl(aq) = CaCl2(aq) + CO2(g) + H2O(l)
4.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下列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移动方向:
(1)在上述反应(1)中,将温度从298K升高到398K。
(2)在上述反应(2)中,将压强从1.0atm增大到2.0atm。
(3)在上述反应(3)中,将HCl的浓度从0.1mol/L增大到0.5mol/L。
(4)在上述反应(4)中,将NaOH的浓度从0.1mol/L减小到0.05mol/L。
答案:
1.(1)v = k[H2]^2[O2];v = k[H2]2[O2]2;v = k[CaCO3][HCl]^2;v = k[NaOH][HCl]
(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增大HCl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NaOH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3)K1 = [NH3]2/[N2][H2]3;K2 = [CaCl2][CO2][H2O]/[CaCO3][HCl]^2
(4)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方向移动;增大HCl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减小NaOH浓度,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解析:
1.(1)根据反应速率方程,可知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成正比。
(2)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等条件,都会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3)平衡常数K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
(4)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会向抵消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