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周云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例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
周云霞
心脏骤停是院内外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影响其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至1 2月行心肺复苏术3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 2月本院急诊科院内外诊治患者中,发生心肺骤停38例,其中抢救成功1 9例作为治疗组(16例为院内发生和救治),随机选取抢救失败病例中的19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共38例中,治疗组男l3例,女6例,年龄小于6O岁2例,61~7O岁9例,大于7l岁8例;对照组男12例,女7例,年龄小于60岁4例,61~7O岁9例,大于71岁6例。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心脏骤停诊断依据所有病例均为意识丧失,无大动脉搏动,心电图为室颤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停搏。
1.3 治疗方法心肺复苏方法:遵循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之原则,现场决定复苏措施之顺序。
治疗组行人工胸外挤压19例,除颤器17例,气管插箭1 4例,静脉通道及静脉用药19例,经气管内注射12例,复苏顺序ABC 4例,ECAB 9例,CAB 6例。
对照组行人工胸外挤压19例,除颤2例,气管插管16例,静脉通道及用药1 6例,气管内注射药物3例,复苏顺序ABC 8例,ECAB 8例,CAB 3例。
1.4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骤停者经CPR 后:(1)瞳孔由大变小;
(2)面色(口唇)南青紫转为红润;(3)颈动脉搏动可触及,意识恢复,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出现,或手脚抽动。
2 结果
治疗组急救反应时间及CPR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从两组抢救措施方面比较,治疗组较多地采用除颤、气管内用药及机械通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还有3例应用了口对口人工呼吸。
A:气道控制;B:呼吸支持;C:循环支持;E:心电图;与对照组比较,P<0.05。
心跳停止至开始复苏时间超过10min原因:院外因素是病家或第一现场发现人未能及时识别、及时报警和/或采取相应措施,致使救治延迟;迟到:因救治距离(半径)及道路通达状况等致120出诊到到达目的地时间延长28例,环境不良(含场地险恶及其他如救治环境和医患关系等)5例;识别不能或措施迟缓3例;复苏技术欠精,如胃内容物溢出堵塞气道2例;按压过浅8例;过深造成肋骨骨折l例;气管插入不顺或不到位4例。
3 讨论
心肺骤停的复苏是院内外急诊最危急、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急症医学发展至今已有长足进步,但其疗效还有待提高,临床上心肺骤停需CPR者大部分为心脏疾患所至,且多由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至 ]。
据国内一项4 349例急诊抢救病例表明,临床急诊中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占58.5%,加上呼吸系统疾病,共达71.2 [3]。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超过100万。
有
学者认为院外突发心搏骤停8O%以上是因室颤所致[4]。
有临床研究认为,心肺骤停者3~5min内即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存活率可达49% ~75%,但若每延迟lmin,患者生存率下降7%~1O% ,超过12min再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其成功率几乎没有[3]。
近年来由于心脏病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普遍开展,其院内死亡率已大幅下降,但院外死亡率、总死亡率仍高踞不下。
猝死大部分发生在院外,第一目击者的表现至关重要,上海市院外猝死复苏成功率仅1.2% ~1.4 %,患者生存率低于l% 。
即使在发达国家,患者生存率也仅为5%~8%。
依据Myron等的室颤导致心肺骤停的三阶段理论:0~ 4min为电生理阶段,此时救治,成功率较高;4~10min,循环障碍阶段,成功率下降;大于10min,代谢紊乱阶段,救治成功率非常低。
患者如能在发病后迅速呼叫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ealservice,EMS)系统以获得急诊生命支持和除颤,极有可能避免死亡[6]。
急诊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在临床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成功率的提高。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主要问题在以下方面:(1)患者、社会对心肺骤停的认识不足;(2)EMS的建设滞后,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推广不足;(3)EMS与急诊一急救一医院的链接有待提高;(4)急诊、急救的组织、地区、医院及急诊科(中心)人员的整体水平,出诊医护人员的组织能力、识别疾病及CPR技术参次不齐等有关;(5)救治环境欠佳;(6)正确准确地理解心肺复苏程序,救治过程中坚持“个体化”原则—每一每位患者的病情不一样,因而在施救过程中复苏程序的顺序应有所不同,如ECAB等,包括药物的灵活应用。
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对急诊科护士的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调查,情况并不乐观,培训前对心脏挤压完全符合率较低(仅23.9 %)[7]。
本地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本院38例急诊心肺骤停病例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加强院前急救组织的建设,强调时效性,使急诊、急救时间尽可能早,即最短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措施:普及急救知识,让广大民众能在第一时间呼救。
EMS建设、推行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目击者在第一时间施救。
提高EMS网络的建设及与急诊科和或急救中心的链接。
提高救治人员的技术水平,规范和灵活应用心肺复苏术,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提高急诊、急救人员的急诊素养,特别是应急能力(包括镇定的情绪,有序及时的措施)、临床实践中诊断思维横向性联系、病情把握整体观念、具体到每个患者时的诊断思维纵向性联系、“个体化”以及对各种监测数据的批判性思维等。
以此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好的方式、技术施救于人。
关于心肺复苏程序的灵活选择问题,如CAB,有学者认为:胸外心脏挤压被认为是抢救者最早、最直接,而且是某些情况下惟一可采取的、为进一步的心肺复苏赢得宝贵时间的可行性措施[8]。
如EcAB,以“E”为主的复苏程序,假如心肺骤停的病因为室颤,那尽早实施电除颤就是治疗室颤型心搏骤停的决定性手段,应放在抢救的第一位,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
本文亦以为然。
各种救治措施是有机的、对立的、统一的整体。
急救措施中的A、B、C、E⋯⋯等是心肺复苏术中的既不同又有关联的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应用,适时选择,准确实施,就可能提高CPR的成功率。
关于口对口呼吸的抢救方式,本文3例,系
院内发生,皆为患者亲属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所为,3例皆获成功。
有文献认为口对口加胸外挤压与单纯胸外挤压相比,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证明以“C”为主的复苏程序可能是各种原因[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可取的抢救程序[10]。
《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提出,在现场急救和运转途中,可不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只行有效胸外心脏按压。
本文认为有合适的病例、在合适的时候、在持续心脏按压的支持下口对口人工通气,仍属必要。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刘忠明,张劲松.心肺复苏术[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2] 李小宁,李亚林.4 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50.
[3] Red TD,gisenberg MS,sinibaldi G,et a1.Incidence of EM S treated 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United StatesEJ].Resuscitation,2004,63(1):17.
[4] W eisfldt ML,Beclker LB.Resuscitation after cardiac ar —rest:a 3 phase time sensitive model[J].JAMA,2002,
288(23):3035.
[5] 安莉,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J].中
华内科杂志,2008,47:594.
[6] Niemen JT,Stratton SJ,Cruz B,et a1.Outcome of out—obhospital post counter shock systole and 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J].Crit Care Med,2001,29(12):2366.
[7] 孟凡山,孙菁.急诊护士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8,10:948.
[8] 王同德,高兴斌.心肺复苏程序的灵活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8,2:189.
[9] 冯庚.院前急救方案——症状诊断和心脏急诊[M].合
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50.
[1o]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等.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