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二则 第1课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二则 第1课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 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 “仁政”“王道”。
二、新课讲解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 “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 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 “本心”。
二、新课讲解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没有
动词,做,干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 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 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手段, 有什么不可以去用呢?
二、新课讲解
3.“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
这些善心。(或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 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4.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 良)。
爪子
外形
羽毛
眼睛

翠鸟的外形是怎样的呢,在文中 画出相关的语句。
它的颜色 非常鲜艳。头 上的羽毛像橄 榄色的头巾, 绣满了翠绿色 的花纹。背上 的羽毛像浅绿 色的外衣。腹
爪子:红 色 头上:橄榄色
翠绿色
背上:浅绿色 腹部:赤褐色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又尖又长
头上的羽毛像橄 榄色的头巾,绣 满了翠绿色的花 纹
分。 3.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译读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量器。 辩:同“辨”,辨别。 而:表顺承。 于:介词,对。 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为了。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
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 感恩、感激。与,同“欤”,语 气词。 宫室:住宅。
丧:丧失。 耳:罢了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译读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读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盛饭容器。 羹:粥状食物。 弗:不。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可以让学生扮演《鱼我所欲也》 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 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和 思想。
角色扮演的要点
在角色扮演中,要引导学生注意 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课堂互动游戏ຫໍສະໝຸດ 课堂互动游戏可以设计一些与《鱼我所欲也》相关 的互动游戏,如“成语接龙”,“故 事接龙”,“角色扮演游戏”等。通 过游戏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鱼我所欲也》还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对于个人的 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示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高尚 的品德和精神境界,为社会做出贡献。
02
《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01
02
03
主题思想概述
本篇课文通过描绘鱼的生 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 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独特 理解。
高的艺术价值。
语言风格评价
本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被认为是现 代文学中的典范之作,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鱼我所欲也》的文学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文学经典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因其深刻 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技巧, 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启发思考
该作品引导读者思考道德、义利、 生命等重要问题,对后世的文学、 哲学、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 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背景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心性天命为 内容,论述道德伦理关系的文章之一。文章通过孟子与万章 等人的对话,阐述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道德价值观念以及 道德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优秀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PPT课件
举例论证论点。 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行道之 人弗受、乞人不屑”,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 施舍,因为他们保持了“本心”。这一事例具 体有力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合作探究
当初有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 性的施舍,现在有人“不辩礼义而受万 钟”,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疏通文意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没有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2019/12/16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 者皆可抛。(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 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 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 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同“欤”,语气词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 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 我吗?
疏通文意
为了,介词 接受,动词
同“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在今天,“舍生”不仅限于舍弃自己的生命,侧重指舍弃个人利 益,“取义”不限于坚守正义,重指坚守一切道义。
只有让道义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根治人心,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民族才能振兴。
当坚守准则和保全生命不能兼顾时,要如何选 择?齐读文章,找出孟子的解决方法(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者也 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
作者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喜爱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同时得到或占有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生命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正义、道义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 者能 勿丧耳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勿失 其本心
精读第一段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 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 幸福,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反面论证 义 < 生
由:根据、凭借;
是:指示代词,某种手段 表转折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因此、所以
不仅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
这种心
不丧失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
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 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 生者,故不为(wéi )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 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 /而有不为也。是. 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 心. 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 丧. 耳。
3.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 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人皆有之,贤 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 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 家危害人民的事。
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 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精读揣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 “见利忘义”的行为。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结果如何? 失其“本心”。 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 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 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富贵不能淫》PPT优秀课件

《富贵不能淫》PPT优秀课件

合作探究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助词,能够

得志(

动词,实现
往送之门,戒之曰(
) 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 此之谓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敬仰、崇拜、羡慕的语气,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 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 语气来读。
精读细研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 么? 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 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第二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合作探究
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 么作用?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
合作探究
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 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 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合作探究 通假字

《富贵不能淫》优秀课件PPT

《富贵不能淫》优秀课件PPT

四、理解精髓
3.孟子如何提出“大丈夫”观?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作业练习
课后作业
积累语录,选择一则理解并结合实际谈看法,200字以上。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文意疏通
一怒而诸侯惧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 明的大道。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 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原则的,(是) 妾妇之道。”
张仪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 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 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四、理解精髓
2.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什么样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为此,他到各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 心的“仁政”“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熟读篇

第23课《富贵不能淫》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富贵不能淫》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 ④移:改变, 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不得志,独
97
⑤屈:屈服。使动用法
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是孟子反驳景春观点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孟子为什么而辩。
公孙衍、张仪是不是大丈夫?
整体感知
2.孟子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他们遵循的是“妾妇之道”。
表现 实质
妾妇之道
大丈夫之道
①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
出嫁的女子
②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 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都不
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顺从(君王的意志)
坚守
理解情怀
2.领略圣人的情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在诸侯国合 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时期,孟子始终宣扬“仁义礼”,倡导实行“仁政”,指 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充分体现了圣人的高尚思想。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目中的大丈夫是谁?拿起手中的笔,郑重地写 下他们的名字。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 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 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 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思想,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 中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 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理解情怀
3.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对大丈夫的标准,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课件PPT课件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课件PPT课件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 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断 机 教 子
孟 子 故 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 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 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 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织布。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 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 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 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 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难道 真正,确实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安静下来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 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 就会平安无事。”
疏通文意
你 这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主谓之间无实意 教导 、教诲 乎?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 去,到 告诫 往送之门, 通“汝”,你 谨慎 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 戒,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 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 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 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缘 木 求 鱼
孟 子 成 语
揠 苗 助 长
孟 子 成 语
专 心 致 志
孟 子 成 语
关于孟子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吗?请列举一二。
《论语》

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孟子二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ppt课件
17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18
层层深入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 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 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 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 该停止的。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 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 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 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 总
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四、拥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人羡慕。当大多数人碌碌而为为现实奔忙的时候,坚持下去,不用害怕与众不同,你该有怎么样的人生,是该你亲自去撰写的。加油!让我们一起捍卫最初的梦想。——柳岩 五、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六、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汪洙 七、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八、当我真心在追寻著我的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小时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佚名 九、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梦想,但缺少了思想。——佚名 十、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十一、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十二、世之初应该立即抓住第一次的战斗机会。——司汤达 十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十九、要想成就伟业,除了梦想,必须行动。——佚名 二十、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二十一、梦境总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二十二、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二十三、“梦想”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词啊。在很多人的眼里,梦想只是白日做梦,可是,如果你不曾真切的拥有过梦想,你就不会理解梦想的珍贵。——柳岩 二十四、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二十五、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 卡波特 二十六、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二十七、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二十八、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加里宁 二十九、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约· 奥赖利 三十、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佚名 三十一、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毛姆 三十二、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三十三、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三十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绛 三十五、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完成。——佚名 三十六、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佚名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三十九、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降生,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四十、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 四十一、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佚名 四十二、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四十三、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 菲利普斯 四十四、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纪伯伦 四十五、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佚名 四十六、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歌德 四十七、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四十八、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四十九、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科 五十、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五十一、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无名氏 五十二、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蹒跚行步慢,落后最宜鞭。——董必武 五十三、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五十四、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佚名 五十五、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李开复 五十六、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

《富贵不能淫》ppt课件(19页)

《富贵不能淫》ppt课件(19页)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 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合称为“孔孟”。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 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 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 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 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到
课堂表现表上。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好 分数,上报到课代表。
作业: 1、整理完善笔记。 2、练习册40页第一则内容。 3、练习册43页,10—14题。
1、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 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公孙衍、张仪他们虽然身为三国相、六国相, 威欺天下,但是他们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一国之 长,他们的一切行为,还要根本决定于秦王、 魏王的利益取向,他们的所谓“大丈夫行为”, 实际上是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没有原则的 “事君之道”。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 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 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 的是妾妇之道 ,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 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的时候,父亲教 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 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 夫家, 一定要恭顺、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把顺从作为正理,是妇人家遵循 的道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 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 的大路--义。 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 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 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 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
22
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26课
《 孟 子 》
23
课文全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 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 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 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15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 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 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 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 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 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 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 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 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然而如果)喝叱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 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 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这)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20
孟子的名言
•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1
舍生取义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 天祥) 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6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 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颜真卿,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27
18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 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 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 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 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 也有极好的影响。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 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 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 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 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 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 生命的壮丽篇章。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正面 反面 对 比 论 证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举 非独—皆有—勿丧(层进) (人之初,性本善) 例 论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 证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
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26课
《 孟 子 》
1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 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他 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 “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 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 “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 心的“仁政”、“王道”。
19
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 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 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 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不 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 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 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 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大丈夫。
24
讨论交流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 之道呢?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5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 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论语. 述而》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3
4
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5
课文全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 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16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17
层层深入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 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 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 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 该停止的。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 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 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 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2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 提出来的?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所欲→鱼、熊掌 →取熊掌 引出:生、义 →舍生取义
13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 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 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 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 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 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 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 来,自然,明晓。 14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 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 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8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通 过某种办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6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 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 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 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 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7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 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 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 (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