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白话文
道德经全文白话解说
道德经全文白话解说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经典”。
它是由老子所著,共计五千多字,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深刻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尝试以白话解说的方式,对道德经进行全文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含义。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无法以言语描述或命名。
只有通过心灵的洞悉和体悟,才能领悟到道的真谛。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的观点。
美和恶、善和不善是相对的,无法孤立存在。
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出彼此的价值。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
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偏袒任人唯亲,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特性。
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只有抛弃偏见和冲突,才能实现和谐与平衡。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仁慈的思想。
天地万物都没有仁慈之心,但圣人应该以仁慈之心对待百姓,以慈爱之心执政,关怀百姓的疾苦,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关心和保护。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谦虚的思想。
谷神不死,指的是不显露自己的功绩,不张扬自己的才能。
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就。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不自我追求,不自我生长。
只有不自我追求,才能实现长久的存在。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守静无为的思想。
水具有柔软的特性,能适应万物,无论大小。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原文和白话文
《道德经》原文和白话文《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楸狎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最好的白话解释全文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作者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
全书共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道教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方面。
下面是《道德经》的白话解释全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字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有名是万物生长繁衍的根本。
因此,要保持内心的清静无欲,以便观察宇宙的奥妙;要保持内心的充实有欲,以便观察世间的纷扰。
这两者同出于道,但名称不同,都称为玄妙。
玄妙之中又有更深层次的玄妙,这是通向一切奥妙的门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这就产生了恶。
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转化,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依赖,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从事无为的事业,实行无言的教化;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拒绝它们,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为万物服务而不依赖它们,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圣人的功绩永远不会被遗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争斗;不珍视稀有的物品,使民众不偷盗;不展示令人向往的东西,使民众的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让民众的心灵保持空虚,让他们的肚子充满食物;削弱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魄。
常常使民众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白话文1、论道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谓玄妙幽深。
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2、治国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业不会泯没。
3、治国在上者不崇尚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夺;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不炫耀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惑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空虚百姓的心灵,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筋骨。
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
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大治的。
4、论道道是空虚的,然而使用它或许不会穷尽。
深邃啊! 好像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又好似实有而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家之子,好像是在天帝之前。
5、治国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像刍狗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长。
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吗?空虚却不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
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6、论道道——生养天地万物的神灵永远不停息,这是微妙的母体。
微妙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
绵延不绝好像永远存在,运行而不知倦怠。
7、修身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 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全集原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白话文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掌握天道的人,微妙玄邃无不通识,深晦而让别人无以辨识。因为大家不可辨识所以勉强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人们以为它谨慎小心仿佛在冬天穿越冰河,以为它犹豫彷徨好像惧怕所有的邻人,以为它庄重严肃好像在做客,以为它散漫无形好像融化的冰。以为它敦厚纯朴的象石头,以为它心胸豁达的象山谷,看来难以辨识仿佛一条混浊的河流,恬淡广阔象大海,幻化流动好像永无止息。谁能使混浊在静置下逐渐清静?谁能使安稳在拨动下逐渐化生?秉承这天道者不会让它满溢,只有这样才能隐秘的造就新的事物。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三十六根幅条共同撑起一个架子,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车子的用处;团和粘土做成器皿,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器皿的用处;开凿门窗形成居室,妥当处置空虚,有了居室的用处。所以说实物是被利用的,虚空才是被使用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白话文
道德经白话文道德经,也叫《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文化的经典,作者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老子。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可谓博大精深。
以下是道德经的白话文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赞美道的神秘和普遍,但强调道无法完全用言语表达。
物质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名字,但它们不能完全代表本质,而本质既无名字也无形。
了解这些深奥的事物需要超脱生活的欲望和情感。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和善的定义来自于它们的反义词,所以要了解美和善必须考虑它们的对立面。
在万物中,如果没有坏的东西,就没有好的东西。
在自然界中,一切都是互相关联和需要的。
圣人通过去除个人的欲望和个人的道德标准来领导人民,这样是不做而为,教力于内心,让自然的运行来引导生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尊崇聪明人,就可以减少人们间的竞争。
不重视难得的珍宝,就可以减少盗窃的行为。
圣洁的行为可以鼓舞精神和人的体力。
一个国家领导得好的人,应该保持透明和简洁,减少政府的宣传,让人民自由和无私地服务。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深不可测的,在使用时永远不会消耗。
道是模拟宇宙起源的超越事物,既崇高又复杂。
如果道太渗透了,就会变得平凡。
如果道太过重要,就会变得虚幻。
道的显现可能是神的存在,但从未有人说出过道的真正含义。
《道德经》白话文
道德经》白话文《道德经》白话文1那不可言说、不可解释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称之为“道”。
无法给这个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为“道”吧。
天地万物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
我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存在的另一次开始。
天地万物知道自己已经被命名了吗?没有;对他们来说,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没有名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命名,我们又如何认识事物的微小差别?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
微妙就微妙在:这种区别只对于人才有意义。
2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美,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美的标准,可这个美的标准是恶的;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善的标准,可这个善的标准是不善的。
美有了标准,善也有了标准,人们借此把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这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美和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恶互相对立,又互相彰显。
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立。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上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圣明的人绝不有意地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
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你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3不崇尚贤能,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很贫穷;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
所以幸福的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
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而且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
人们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
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是“道”在统领着世上的万事万物。
“道”是如何进行统领、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个自我展开的无边胸怀,使万事万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锋利的,它承受他们的锋利;混沌的,它接受他们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东西一起闪光,和最昏暗的东西一起昏暗。
道德经翻译白话文
道德经翻译白话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视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文献。
它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被认为是一部关于道德、道德修养和统治艺术等方面的著作。
本文旨在将《道德经》进行翻译,并以白话文的形式描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智慧。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凡俗世间的常态。
同样,名字也无法完全描述道的本质。
举例:就如同描述“爱”这个词语,尽管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形容它,但爱的真正含义并不能被准确地表达出来。
每个人对于爱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爱不能被称为名字所能固定的东西。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解释:全世界对于美的定义是一致的,那么丑陋之物就会相应地被批判。
举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美丽的事物都被人们所欣赏和推崇。
例如美丽的自然风光、艺术作品和文化传统等。
相反,丑陋的事物和行为则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抵触。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高尚的德行就像水一样,它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与其他事物争斗。
举例:水是非常包容的,无论多么艰难险阻,它都能找到一条绕道而行。
它才致力于滋润万物,不论大小。
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性和无私的品质,水才能拥有万物归宿的力量。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解释:了解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而了解自己则是明智的表现。
举例: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洞察他人的心思和感受,理解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同时,明智也要求我们对自己进行审视和了解,无论是弱点还是优点,都要心存清醒。
五、不知不足,知者不危。
解释:认识自己的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知者,避免陷入危险之中。
举例:自以为是和自负是知识的大敌,它们让我们失去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相反,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谦逊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够继续取得进步,避免陷入危险。
《道德经》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哲学经典,无论是对于个体修养还是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白话道德经
道德经—白话版1.论道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达,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大道了;名,如果可以用文字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了。
无,是天地万物没有成形的状态,可以看作天地万物的起始;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孕育了万物。
因此,要常从无形的状态中观察并领悟“道”无名无形的玄妙;要常从目的、受限制中去观察体会“道”有名有形的端倪,以小判大。
妙与徼这两个概念,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其为大道的变化。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总是变化万千,是洞察宇宙间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方法。
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大道本身是中虚真空的,但它使用起来又显得无穷无尽。
那真是高深莫测啊,它就好像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如果挫掉它外在的锋芒,消除它四周的纷扰,收敛了它外放的光华,将它和尘垢混和在一起。
它就会隐没无迹,但却又真实地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孕育而生成的,在万物的有端倪成形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我们看不见它,就把它称作“夷”;而听不到它,就把它称作“希”;同时又摸不着它的时候,就把它称之为“微”。
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难以区分,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
它的起始的源头不清晰,发展反而不暗昧难懂。
它无头无绪的,没有办法法为它命名,最后又好像回复到了虚无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表象的表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惚恍”之间。
迎着它部想看清楚它,却不见它的头;跟着它想看清楚它的后面,却不知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
如果我们能遵循着早已存在的这看似虚幻的大“道”,那么就可以驾驭现实中的具体事物。
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发展情况,也就是“道”的规律。
道法自然、先天地生有一样东西浑然而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你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虚空,不依靠任何外力,便可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永无停息,它可以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译文:有的道是可以言说的,但并不是永恒的道;有的名是可以称呼的,但并非永恒的名。
宇宙初始时就没有名字;万物的母亲在被赋予名字后才呈现。
因此,常以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的妙处;常以有欲的心态去观察万物的变化。
这两者,源于同样的道理,但有着不同的名字,人们称之为深奥。
深奥之中还有更深奥的,是一切奇妙的门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篇章。
本书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简练的语言风格,阐述了人生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本文即将继续讲述《道德经》中的相关内容。
在《道德经》中,道被视为宇宙、自然和万物存在的根源。
道是无形无象的,超越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
因此,人们难以准确描述或理解道。
正如原文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意味着,无法用言语或名字彻底捕捉和定义道。
这种无法言说的特性使道显得神秘和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
原文中还指出了无名之始和有名万物之母的思想。
宇宙和万物在无名的状态下开始存在,没有被赋予名字和定义。
名字和定义是人类为了方便沟通和理解而创造的,但并不是宇宙本质的一部分。
然而,万物在被赋予名字后才能被人类认知和描述。
名字帮助我们区分事物,但也带来了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和界限。
道德经中不断强调“无欲”和“有欲”的区别。
常以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的妙处,能够超越欲望的束缚,达到超然的境界。
无欲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而是指不被欲望所驱使,不为欲望所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相比之下,常有欲望的人会受到欲望的诱惑和困扰,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道德经认为,无欲和有欲是同源而异名的,都是出自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无欲和有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原文中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指的是深奥、神秘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白话文《道德经》白话文1那不可言说、不可解释的最根本的存在,我把它称之为“道”。
无法给这个最根本的存在命名,姑且把它命名为“道”吧。
天地万物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名字。
我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存在的另一次开始。
天地万物知道自己已经被命名了吗?没有;对他们来说,存在和不存在,有名字和没有名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但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命名,我们又如何认识事物的微小差别?有和无,存在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是非常微妙的。
微妙就微妙在:这种区别只对于人才有意义。
2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美,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美的标准,可这个美的标准是恶的;世人都知道何种事物为善,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善的标准,可这个善的标准是不善的。
美有了标准,善也有了标准,人们借此把许多事物排出在美和善之外,这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恶和不善?美和丑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善和恶互相对立,又互相彰显。
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立。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上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他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圣明的人绝不有意地制定标准,使本来和谐的事物互相对立起来。
事物会自己发生变化,生长和死亡遵循他们内在的规律,何必去故意地干预他们?你不去干预他们,他们的生长才最为完美。
3不崇尚贤能,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竞争;不珍贵黄金和宝玉,人们就不知道自己原来很贫穷;在人们的心中放上了这样那样的渴望,而又无法满足他们,痛苦和不满就会在人们的心中普遍滋生。
所以幸福的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心境恬淡,食物充足,欲望淡漠,身体强健。
人们不知道贤能是好的、而且黄金和宝玉是可贵的。
人们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快乐和健康。
这样的社会与其说是没有政治的,不如说已经达到了政治的最高境界。
4是“道”在统领着世上的万事万物。
“道”是如何进行统领、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得呢?我想,“道”像一个自我展开的无边胸怀,使万事万物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锋利的,它承受他们的锋利;混沌的,它接受他们的混沌;它和最光明的东西一起闪光,和最昏暗的东西一起昏暗。
它隐藏在事物的背后从不显露自己。
5天地不知道有仁爱,所以天地把世间万物看作无分别的芻狗;圣人知道有仁爱,所以圣人把黎民百姓当作芻狗。
圣人自以为有权安排芻狗的命运。
天地之间,像一个巨大的橐轮吗?天地的胸怀,也像“道”的胸怀一样,虚而不盈,去而弥远,无动不出,似往实来。
天地的胸怀如此宽广,在天地之间做一只芻狗,岂不幸运?圣人的胸怀像一只屈曲的斗笠,做圣人的芻狗,岂不悲惨。
6我们无法窥视那万物所从产生的门户。
这门户在哪里?造物者也是以雌雄交配的形式创造万物吗?这门户是天地的根本,万物的源头;它永远生生不息,而不会厌倦。
7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长且久呢?因为天地并不是自生的。
圣明的人把自身放在他人的身后,却因此引导了他人;他们不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仅属于自己的,反而生存得更加真实;他们没有小私,反而成就了大私。
8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
水孕化了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空间,它们自动地流淌进低贱的泥塘里。
水之善,就像是那至高无上的“道”。
守住自身的善良,心像一片空旷的山谷;与人为善,言语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能做的事;顺应事物的运行规律。
何必强与人争,那不是自寻烦恼吗?你希望能牢牢地把握住的,不是你所拥有;你所爱悦的,必不能长保。
这满堂的黄金和美玉,只是偶尔寄存在你这里。
富贵荣华,是穿在你身上的锦绣衣裳;你为它们感到骄傲,总有一天你也会脱下它们。
让别人去羡慕你的黄金美玉和锦绣衣裳吧!你要知道,只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10身体和精神,能始终结合在一起不使分离吗?摒弃欲望,忘怀形知,体内只剩下一丝呼吸之气,能使自己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弱而纯洁吗?你的身体上已经沾染过人生的尘土了,不可能再把它擦拭干净。
要想有益于社会,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不做。
天地在不停地运转,你怎么能无所行动?观察的眼睛曾经睁开过,又怎么能说自己一无所知?不能放弃的,你就要好好地珍惜它;额外获得的,别把它们看的太重要;拥有但不占有,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德。
11把车幅和车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车轮。
车幅和车毂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车。
揉抟粘土制作器皿。
粘土不存在了,我们得到了器皿。
在墙上开一个门,凿一扇窗户。
窗户和门打开了,我们才得到了家。
木条、粘土和墙洞,当他们失去自我的时候,才是他们为人所用的时候。
色彩太绚丽了,人们反而辨不清颜色;音律太和谐了,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食物太可口了,人们反而忘记了营养;驰骋追逐令人身心俱狂,目的却并不在于猎物;那一心向往却难以得到的,使人行为逾规忘记了耻辱。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圣人。
13人们太重视成功和失败了,直到大难加身,他们才能够醒悟事物的根本。
为什么那么看重成功和失败?成功了,他们就高兴;失败了,他们就伤心。
他们完全忘记了事物的根本。
什么是事物的根本?——自身的完善才是事物的根本。
你的心灵完善了,整个世界会跟着你一起完善;你的智慧完善了,整个世界会随着你一起提高。
14视而不见,曰希;听而不闻,曰夷;抟而不得,曰微。
希、夷、微,这是事物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如何理解这三种境界?——你仰视着他,发现他无比高大;你俯视着他,发现他非常渺小;你去追逐它,它永远在你前边;你转过身去,你又跟随在你身后。
它没有形体,像你的心灵一样。
他是一种精神,但这种精神自远古时就开始孕育,从你出生的时候就寄存在你的心里。
15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开始孕育这种精神的时候,他们还叫不出这种精神的名字。
他们的心犹豫不安,就像跋涉在冬天里的山川;在邻居面前他们不敢停留,在自己的家里他们也像是在作客。
这种精神就像是捧在手里的一块冰,一不小心它就会融化;但如果能使它成长起来,这精神会成为全人类的至宝。
它具有冰的魂魄,像冰一样坚硬,绝不沾染尘土,永远熠熠生辉。
它还具有水的温润,滋生万物,润泽原野,孕化出无限的生机。
16空虚如深谷,安静如高山。
万物都在变化,可是“道”保持不变。
那不停地变化着的,有一天会归复于静止。
动生于静,变生于常,生发于息,他们的归宿是永恒的安静。
生命是一个由动至静的过程,人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你自己是自己的惟一主宰,这对你是最重要的真理。
“道”启示给你的是:你就是你自己的王、自己的天;道运行在天地之中,也运行在你的身体里,直到你死去。
17至高无上的,是道;其次是爱;再次是畏;再次是侮辱和毁伤。
爱你该爱的人;畏你所敬的人;远离侮辱和毁伤。
道不可言说;爱不能穷尽;但是敬畏应该适可而止。
别把侮辱强加给别人;也不接受来自别人的侮辱。
像道一样自然,做你该做的事。
18道就是自然。
忘记了道的自然本性,你就会相信虚假的仁义;把你的智慧用在虚假的仁义上,你就远离了自己的幸福。
自然是永远真实的,社会却可能是完全虚假的。
在虚假的“仁义”的社会里,没有真实的感情:孝不真实、忠不真实、义不真实、仁也不真实。
19如何恢复社会的真实?——大家摘下仁义的假面具,把智慧用在有价值的事物上。
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互相信任;用不着费尽心机,别人的幸福原来并不妨碍你的幸福。
20最高的智慧,是无忧。
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差别有多大?善于恶,相去有多远?苦与乐,靠什么把他们分开?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分享一次免费的大餐;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
只有一个人最愚蠢,他不知道哪里有免费的大餐,不相信高台上才有春天。
他蠢得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不知道该跟着谁走。
他的心智开而复闭,睁着眼不知道观看,长着耳朵不知道倾听。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众人都瞧不起他。
可是他说:我无忧。
21那最高的“道”,至高无上的“德”,为什么只为他一个人所拥有?别人如果也知道这“道德”的好处,岂不是要来抢夺?——他也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啊,可为什么大家不来分享呢?恍兮惚兮,“道”中有“德”,“德”中有“象”。
此“象”明明白白,大家都看得见,为什么却装做并不认识?他们不知道,那就是所有人的普遍的幸福吗?22不害怕委曲自己,你就终能成就那至德之“道”。
水会在低洼处聚集,你要先在那里等待。
人们穷困到极点,才会幡然醒悟。
跟大家保持住距离呀!否则你也会疑惑,守住你心中的“道”,为大家先做出榜样。
不用去招摇,那不明智。
不要太骄傲,那也没有用处。
别自悲,相信自己会成功。
也别自赏,你不能期待着回报。
如果有人来问你怀抱的是什么,分一份给他们吧。
不要害怕有人来抢劫,“道”会自己保护它自己。
23道是真实的,自然也是真实的。
疾风和骤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是谁带来了疾风和骤雨?是自然,也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掀起持久的疾风骤雨,人怎么能维持长久的强盛不衰?要了解道的本源,道隐藏在自然的身后;要了解自然的规律,这规律就运行在事物之中。
遵循道的本质,像道一样岿然不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好像自然是一个仁慈的君主。
24抬起脚后跟,人就无法站立;跑得太快,人就无法走得很远。
两眼紧盯着自己,人反而不认识自己了;你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却来否定了你的判断;你自矝自赏,大家却把称赞送给了别人。
道要求人给自己解下“自我”的负担。
放下自我,你才能与道同行。
25什么是道?道浑然如一,诞生在天地之前。
道寂然自处,独立而不可更改。
道孕生了世间万物,却一点不会减少。
道运行在万物之中,却从来不会磨损。
“道”是它的真实地名字吗?我想称呼他的另一个名字“大”,但“大”也不足以表示“道”的真实面目。
道既“大”且“远”,我忽然看不清它的形迹,它却蓦然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人能够与道为伍,身寄丘壑之间而神游天地之际,人不也是域中之一大吗?然而,人终究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体。
人只能寄身丘壑,取法天地,顺应自然。
26轻捷以沉重为他的根本;安静是浮躁的内在保障。
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世上,言语庄重、举止安泰;面对美好的事物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可是,那些身系天下安危的万乘之主,却举止轻浮、言谈失据,他们又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27美好的行为不为世人察觉,就像是车轮在地上压过却不留下辙痕。
善良的言语令人愉快,就像是新熟的水果没有一点瑕疵。
最好的忠告不是出自你的智慧,它从人的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
坚守自己的立场,在关键的事情上绝不动摇。
必要的时候,让你的心成为一个死结;任何人——包括你自己,都解不开它。
最高尚的行为是:帮助所有的人,不嫌弃最低贱的人。
最杰出的智慧是: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不以任何人为负担。
不要试图做别人的老师。
善良是不能够学习的;而道德也不能当作礼物送给别人。
28事物有强大的一面,也有其柔弱的一面;大地上有高山,也有溪谷。
阳光下到处都是暗影;阳光越明亮,暗影越昏暗。
成功和失败形影不离;一个人的荣耀会成为另一个人的耻辱。
在成功处据守;在耻辱处安身。
29想要改变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
世界不是哪一个人能主宰的;你只能改变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