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案例选讲70页PPT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案例分析.优秀精选PPT
案例
• 吴某某,男,47岁,干部,1980年3月10日就诊。 病者入春以来,经常感冒,自觉周身不适,酸疼 胀痛,关节胀痛,背部如冷水浇样,淅淅恶寒, 不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润,脉浮缓而弱。 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 ,白芍10g , 炙甘草5g, 防风6g,秦艽10g ,威灵仙10g,生姜3片,大枣3 枚。嘱服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服药后,病者有身如日浴之感,诸症若失。遂以 原方加生黄芪15g、白术10g,再服2剂告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 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 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54)
案例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患下,甚者者则,悸男,微,者3短2气岁。 ,小学教师,2007年11月17日初诊。 肾移植术后5年,常服环孢素及酶酚酸脂等免疫抑 启齿见舌红绛,苔黄燥,每日鼻饲奶粉,大便两周未行,触其腹部硬满,昏迷中尚知以手拒之,脉沉数有力。
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二、六经本证
(一)太阳本证 1.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外感病——调和营卫 内伤病——调和阴阳
案例
• 患者张某,河南人 。 • 主诉:恶风、恶寒、汗出三天。
• 患者三天前受凉后,出现头疼、恶风、恶 寒、发热,在本地三甲医院按感冒治疗, 治疗三天无效,具体用药不详,病情加重, 出现恶心干呕,因H1N1在本地出现过一例, 担心自己是否得了H1N1,精神焦虑,经朋 友介绍前来寻求中医治疗,症状同前,舌 苔薄白,六脉浮细而缓。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中医病案分析ppt课件
2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证型:肝阳上亢 辩证分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阴受损,
肝阳上亢,火随气升,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 头痛且胀,面色潮红。肝阳妄动,内扰心神, 则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肝失疏泄,胆气上逆, 则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肝阳上亢之征。
3
张某,女性,48岁,教师。 主诉:失眠1年。 患者1年前开始失眠,每夜入睡困难,多梦易
8
中医诊断:咳嗽 中医证型:风寒咳嗽 辩证分析:风寒束肺,肺失宣降,则咳嗽,
喉痒声重。鼻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风寒 束表,腠理闭阻,卫外之阳被遏,故见恶寒 发热,无汗头痛,全身酸痛。风寒犯肺,肺 气不宣,故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为风寒在表之象。
9
许某,男性,47岁,建筑工人。 主诉:发热5天。 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38~
病案讨论分析
1
李某,男性,56岁,公务员。 主诉:反复眩晕1月余。
近一月患者时感头晕,眼花,但闭目则 止。伴耳鸣,口苦,失眠多梦,头痛头胀, 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无乏力、无咳嗽咳 痰、无发热畏寒等。 查体:BP:160/100mmHg,HR:85次/分, 律齐。神志清,精神可。余无阳性体征。 舌红苔黄,脉弦滑。 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等均 无殊。
苓、砂仁、陈皮、桔梗、扁 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甘草)
14
病案二
赵某某,女,51岁,干部。 主诉:胃脘胀痛反复二年,加剧一周。
患者自绝经二年来,自觉胃脘部反复 胀痛不适。情绪不稳,容易抑郁及发火, 遇烦恼则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胃纳 尚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薄白、脉弦。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HP(-) 。
40℃),口渴,大汗淋漓,面赤心烦,伴头痛、 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腹泻、全身关节痛。 查体:T:39.1℃,BP:128/88mmHg,HR:80次 /分,律齐。神志清,精神萎。眼结膜充血, 面、颈、上胸部潮红,口腔粘膜、胸背、腋下 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肾区叩痛阳性。 余无阳性体征。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辅助检查:尿常规 :尿蛋白++,有红细胞、 管型。血常规:白细胞偏高,血小板计数下降。 血尿素氮、肌酐值增高。血清EHF病毒抗体IgM 抗体阳性。
中医诊断:眩晕 中医证型:肝阳上亢 辩证分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阴受损,
肝阳上亢,火随气升,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 头痛且胀,面色潮红。肝阳妄动,内扰心神, 则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肝失疏泄,胆气上逆, 则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肝阳上亢之征。
3
张某,女性,48岁,教师。 主诉:失眠1年。 患者1年前开始失眠,每夜入睡困难,多梦易
8
中医诊断:咳嗽 中医证型:风寒咳嗽 辩证分析:风寒束肺,肺失宣降,则咳嗽,
喉痒声重。鼻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风寒 束表,腠理闭阻,卫外之阳被遏,故见恶寒 发热,无汗头痛,全身酸痛。风寒犯肺,肺 气不宣,故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为风寒在表之象。
9
许某,男性,47岁,建筑工人。 主诉:发热5天。 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38~
病案讨论分析
1
李某,男性,56岁,公务员。 主诉:反复眩晕1月余。
近一月患者时感头晕,眼花,但闭目则 止。伴耳鸣,口苦,失眠多梦,头痛头胀, 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无乏力、无咳嗽咳 痰、无发热畏寒等。 查体:BP:160/100mmHg,HR:85次/分, 律齐。神志清,精神可。余无阳性体征。 舌红苔黄,脉弦滑。 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等均 无殊。
苓、砂仁、陈皮、桔梗、扁 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甘草)
14
病案二
赵某某,女,51岁,干部。 主诉:胃脘胀痛反复二年,加剧一周。
患者自绝经二年来,自觉胃脘部反复 胀痛不适。情绪不稳,容易抑郁及发火, 遇烦恼则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胃纳 尚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薄白、脉弦。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HP(-) 。
40℃),口渴,大汗淋漓,面赤心烦,伴头痛、 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腹泻、全身关节痛。 查体:T:39.1℃,BP:128/88mmHg,HR:80次 /分,律齐。神志清,精神萎。眼结膜充血, 面、颈、上胸部潮红,口腔粘膜、胸背、腋下 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肾区叩痛阳性。 余无阳性体征。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辅助检查:尿常规 :尿蛋白++,有红细胞、 管型。血常规:白细胞偏高,血小板计数下降。 血尿素氮、肌酐值增高。血清EHF病毒抗体IgM 抗体阳性。
《中医诊治案例分析》课件
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中医诊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包括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 诊断和治疗,如何与患者沟通等。
中医诊治心得体会分享
望闻问切:通 过观察、听闻、
询问和切脉等 手段,全面了 解患者的病情 和身体状况。
辨证施治: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注重整 体调理和个体差
异。
针灸推拿:运 用针灸、推拿 等非药物治疗 手段,缓解患 者的不适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治案 例
感冒的中医诊治案例
案例描述:患者症 状、病史及诊断过 程
中医治疗方法:中 药、针灸等
治疗效果评估:患 者症状改善情况及 复发情况
案例总结:中医诊 治的优势与不足
咳嗽的中医诊治案例
添加 标题
案例描述:咳嗽的中医诊治案例,包括患者症 状、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中医诊治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效率 挖掘和传承中医经典理论,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加强中医与国际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治疗方案:采用中药汤剂口服, 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 法
案例描述:患者胃痛反复发作, 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采用中医治疗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 疗,患者胃痛症状明显缓解,
生活质量提高
失眠的中医诊治案例
案例描述:患者症状、病史等详细信息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失眠的证型
* 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湿邪内生
* 治疗方法:健脾和胃,祛湿化痰
案例二:糖尿病 *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 中医诊 断:阴虚燥热,气血不足 * 治疗方法:养阴润燥,益气活血
中医诊治心得体会分享
望闻问切:通 过观察、听闻、
询问和切脉等 手段,全面了 解患者的病情 和身体状况。
辨证施治: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注重整 体调理和个体差
异。
针灸推拿:运 用针灸、推拿 等非药物治疗 手段,缓解患 者的不适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病症的中医诊治案 例
感冒的中医诊治案例
案例描述:患者症 状、病史及诊断过 程
中医治疗方法:中 药、针灸等
治疗效果评估:患 者症状改善情况及 复发情况
案例总结:中医诊 治的优势与不足
咳嗽的中医诊治案例
添加 标题
案例描述:咳嗽的中医诊治案例,包括患者症 状、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案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中医诊治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效率 挖掘和传承中医经典理论,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加强中医与国际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诊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治疗方案:采用中药汤剂口服, 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 法
案例描述:患者胃痛反复发作, 经西医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采用中医治疗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 疗,患者胃痛症状明显缓解,
生活质量提高
失眠的中医诊治案例
案例描述:患者症状、病史等详细信息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失眠的证型
* 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湿邪内生
* 治疗方法:健脾和胃,祛湿化痰
案例二:糖尿病 *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 中医诊 断:阴虚燥热,气血不足 * 治疗方法:养阴润燥,益气活血
中医经典PPT参考幻灯片
11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12
[注释] 1、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 2、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 ,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 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素问》、《灵枢》
7
养生 阴阳五行 藏象 精气神
8
病因病机 病证 诊法 治则治法
9
养生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 代的泛称。 天真,即先天之真气。 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 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 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 故名“上古天真论”。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0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21
[分析] 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 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 医养生学的奥秘。
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 科学思想。
22
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
贼风,避之有时”—— 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
因时因地而异; 对人体本身要“恬
惔虚无,精神内守”— —说明情志失调,劳倦
37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 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12
[注释] 1、知道:即懂得养生之道。 2、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法,效法,取法 ,引申为遵循、顺应。阴阳,指天地自 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素问》、《灵枢》
7
养生 阴阳五行 藏象 精气神
8
病因病机 病证 诊法 治则治法
9
养生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是人类生活的最早时 代的泛称。 天真,即先天之真气。 本篇讨论先天真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 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 先天真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 故名“上古天真论”。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0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21
[分析] 1、本节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 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 医养生学的奥秘。
同时,也体现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 科学思想。
22
2、提出养生基本原则: 对外环境要“虚邪
贼风,避之有时”—— 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
因时因地而异; 对人体本身要“恬
惔虚无,精神内守”— —说明情志失调,劳倦
37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中医经典案例选讲ppt课件
• 于入院后第二天开场服茵陈蒿汤,每日一剂。服药一周后黄疸 显著减退,普通情况亦见提高,黄疸指数降至8单位。服药第3 周末,临床上黄疸已不可见,黄疸指数1O单位,胆红质O.5毫 克%,马尿酸实验3.16克。食欲添加,情况良好,于住院第25 天出院。
• 按语:湿热蕴蒸,胶结不解,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发为 黄疸。本案湿热并重,茵陈蒿汤乃为正治之法,乃时投用,其 效如神。
诸症悉退,复查肝功能各项均达正常值。停药一年,未见反复。
•
按语:古书载黄疸之治,多用瓜蒂,以为它能去湿除黄,但
后来比较少用。近来据临床实验报道,瓜蒂研未搐鼻,渗出黄水,
治黄疸有效。
• 栀子大黄汤证
• ——湿热熏蒸中焦,脾色必黄,
•
热重于湿,可有里实
病案
• 郭某,男,48岁。患者开场发热恶寒,头眩恶心,继而但 热不寒,唯头汗出,心下烦闷,口干渴欲饮水,下腹胀满, 两胁下胀拒按,大便4日未解,一身面目尽黄,光亮有泽, 小便短少,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黄疸指数52,转氨酶 480U。脉证合参,属热瘀于内,湿热熏蒸,热盛于湿之 阳黄。投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处方:茵陈18g,栀子 18g,大黄9g,黄柏9g,芒硝9g,茯苓18g,扁豆,18g。 服5剂后,大便通利,小便转淡黄,腹部微胀,其他证情 亦有好转。黄疸指数降至7,转氨酶,185U。上方去芒硝, 大黄,加柴胡6g,龙胆草5g,以平肝泄热,勿使乘土。续 服17剂后诸症已愈。以栀子柏皮汤合参苓白术散,清余邪 而调脾胃,续服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那么发 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榖疸。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
【原文】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當 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湯主之。方見水 气病中。(16)
• 按语:湿热蕴蒸,胶结不解,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发为 黄疸。本案湿热并重,茵陈蒿汤乃为正治之法,乃时投用,其 效如神。
诸症悉退,复查肝功能各项均达正常值。停药一年,未见反复。
•
按语:古书载黄疸之治,多用瓜蒂,以为它能去湿除黄,但
后来比较少用。近来据临床实验报道,瓜蒂研未搐鼻,渗出黄水,
治黄疸有效。
• 栀子大黄汤证
• ——湿热熏蒸中焦,脾色必黄,
•
热重于湿,可有里实
病案
• 郭某,男,48岁。患者开场发热恶寒,头眩恶心,继而但 热不寒,唯头汗出,心下烦闷,口干渴欲饮水,下腹胀满, 两胁下胀拒按,大便4日未解,一身面目尽黄,光亮有泽, 小便短少,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黄疸指数52,转氨酶 480U。脉证合参,属热瘀于内,湿热熏蒸,热盛于湿之 阳黄。投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处方:茵陈18g,栀子 18g,大黄9g,黄柏9g,芒硝9g,茯苓18g,扁豆,18g。 服5剂后,大便通利,小便转淡黄,腹部微胀,其他证情 亦有好转。黄疸指数降至7,转氨酶,185U。上方去芒硝, 大黄,加柴胡6g,龙胆草5g,以平肝泄热,勿使乘土。续 服17剂后诸症已愈。以栀子柏皮汤合参苓白术散,清余邪 而调脾胃,续服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那么发 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榖疸。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
【原文】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當 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湯主之。方見水 气病中。(16)
中医讲课优秀PPT资料
·“药疗”:补气---人参(高丽参、红参、山参、西洋参)、 黄芪 ……
药疗--- 人参
➢ 功效特征: ·味甘而微温; ·功专大补元气,进而补益脾肺之气,养血生津,安神益智, ·为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尤对元气不足,脾肺气虚、津伤血 亏神衰诸证效佳。
·药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人参:善“治男妇一切虚证”
➢ 中医学研究的内容:
· 人体的生理、病理
· 疾病的诊断、防治
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 具有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
系统的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
中医养生1--中医学辨证思维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 整体观: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
中医养生2--治未病
2、中医养生保健---注重“治未病” 治未病”源于中国古代的“治未病”思想:“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 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 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在病理 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统一性。故养生必须顺应四 时的变化而养生.
中医养生1--中医学辨证思维
➢ 辨证论治 : · 辨证: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
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 而概括、判断其性质证候的过程。 ·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故有“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之说。
药疗--- 人参
➢ 功效特征: ·味甘而微温; ·功专大补元气,进而补益脾肺之气,养血生津,安神益智, ·为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尤对元气不足,脾肺气虚、津伤血 亏神衰诸证效佳。
·药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称人参:善“治男妇一切虚证”
➢ 中医学研究的内容:
· 人体的生理、病理
· 疾病的诊断、防治
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 具有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
系统的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
中医养生1--中医学辨证思维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 整体观: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
中医养生2--治未病
2、中医养生保健---注重“治未病” 治未病”源于中国古代的“治未病”思想:“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 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治未病”就是预先 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在病理 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统一性。故养生必须顺应四 时的变化而养生.
中医养生1--中医学辨证思维
➢ 辨证论治 : · 辨证: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
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 而概括、判断其性质证候的过程。 ·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故有“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