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四五篇共28页
资本论全课件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资本论》解读 ppt课件
书名的来历
1843年开始系统收集资料,准备写批判资本主 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书名《政治 经济学批判》。六册: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 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枢纽。 劳动价值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二、行文解读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由四卷20篇(册) 122章组成,共300多万字。
卷序 标 题
中心
篇章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 7篇25章 问题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剩余价值的实现 3篇21章 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的有用劳动&共同的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
商品的价值 ☺ 同一劳动&质与量的差别
☺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 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 ☺ 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 ☺ 解决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列问题和建立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支持者:经济资助和理论支持。 继承者:整理出版第二、三卷。 传播者:冲破“沉默”的围墙。 捍卫者:回击对《资本论》的诋毁。
威廉·沃尔弗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亲密战友。 1846-1847年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委员。参与共产主义者同盟 的创建。曾任《共产主义杂志》主编。1848年3月在巴黎成为 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成员。
2. 商业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论全课件
〔第1天然段〕 “本钱主义临盆体例安排着的社会财富,
体现为‘复杂年夜的商品聚积’,而以单个 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 需从商品的分解入手下手。”
商品是研究本钱主义临盆关系的逻辑 出发点和历史出发点:
第1、本钱主义临盆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展开而来的。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 种不成思议的神秘性,致令人对商品象对宗 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1、马克思揭穿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 及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临盆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 形式本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 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包庇。
第2、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独 有的现象。
〔17〕
互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别的一种使用价值互相换 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价值实体: 价值就是常人类劳动的凝固。 价值实体就是常人类劳动。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 在社会正常的临盆前提下,用平均的劳动谙练水
平和强度,临盆同一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候。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决意商品的价值量。
决意劳动临盆率的各成分: 工人的平均谙练水平 科学及其手艺利用水平 临盆历程的社会连系 临盆资料的范围和效能 天然前提
1、《本钱论》第一卷共七篇25章, 根底内容是在科学地说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根底上,提醒残剩 价值理论和本钱堆集理论。
第一局部:第一篇,商品和泉币。 重要论说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局部:第二篇至第六篇。重 要论说残剩价值理论。
第三局部:第七篇,本钱的堆集 历程。重要论说本钱堆集理论。
2、方式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式
相对价值 形式
等价形式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
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
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
(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四、五章
第三节 解决问题: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 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中心:从资本总公式的特殊运动来说明资本 的本质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 质。
2、一般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P79/2)劳动 过程是由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 组成的。
(1)劳动本身
a 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b劳动过程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
与人的关系,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 c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体是人 **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间也改造自己。 ***人的劳动特点: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
活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人的活劳动不与 生产资料相结合,铁就会生锈,木头会腐烂。 P81/5
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 的过程的特点(第22-25段)
1、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 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 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分析 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由第 一篇对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 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 的一个过渡。
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叙述的方法是,从形 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
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与单 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W——G——W是先卖后买,以货币作媒 介
G——W——G是先买后卖,以商品作媒 介;
(1):两者流通的形式不同
A流通公式不同
B流通的使命不同
资本论讲稿ppt
二、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从1843年起到 1883年谢世止,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 花费了40年时间。 •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与读者见面。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公诸于世。 • 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将第四卷分别整 理出版。
颠沛流离的生活
马克思“ 流亡路线图”
1849年6月由于德国 当局的迫害举家迁 居英国伦敦 1845年2月被法国 政府驱逐出境转到 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8年3月被比利 时驱逐出境转到 法国巴黎 1843年迁居法国巴 黎
二、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到 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 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 的工农联盟。
制作: 学号: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一、马克思生平
• • • • • • • •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 犹太藉律师家庭。 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 1837年,开始钻研黑格尔哲学,并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的 “博士俱乐部”。 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莱茵报》主编。 1843年6月,和燕妮结婚。 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参加正义者同盟,将其改组为共产 主义者同盟。同年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四、《资本论》的方法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 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 一体。 “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 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列宁
《资本论》的方法论之一:逻辑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资本论概要
《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劳动第一章:商品1.商品体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这种性质所耗费劳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使用或消费中,总是以一定量为前提的。
2.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而且可以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化成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指商品的物体属性,而是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比例关系适当,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的完全相等。
3.虽然商品有质的差别,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
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此时,作为劳动产品商品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的有用性质也相继消失,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可以抽象为人类劳动。
当然,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考察这些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考察它们作为社会实体的价值,无须考虑人类劳动力的凝结形式。
4.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表现为同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如果抽去使用价值的话,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可以称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第二章:劳动1.劳动总是和它的有用效果紧密联系的,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2.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导论研究
有人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 是简单劳动价值论。这是附加于马克思的不实之词和 错误观点。
法文版
1872年俄文版
1867年德文第一版
1887年英文第一版
六、学习《资本论》的方法
采取坚持、发掘、澄清 、发展的态度
坚持,就是对《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要坚持。 发掘,就是把过去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而 被忽 视或否定的基本原理发掘出来。 澄清 ,就是澄清错误的理解和认识。 发展,就是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做新
亮点2:特殊的抽象法
二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这里的“抽象”是指上述抽象出来的概 念和观点。这里的“具体”是指由理论抽 象而叙述出来的现实,是对现实的理论说 明。
在从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到理论叙述现 实的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逻辑与历史 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 从理论上反映出来。
亮点2: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亮点4: 《资本论》有三个崭新的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第一个“崭新的因素”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论》中第二个崭新的因素
第一次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和它的各 种特殊形态”
-—《资本论》中的第三个“崭新的因素”
《资本论》的创作精神
返回
返回
恩格斯把文稿先抄写一遍,变成手抄本。病倒
之后,就躺在沙发上,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
5点看原稿口述,由秘书笔录下来。
《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基本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4)所谓原始积累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资本论(超值白金版)
17世纪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份并使之系统化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卡尔·门格尔 [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维塞尔[奥]《自然价值》1889年● 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
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1899 年● 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魁奈[法]《经济表》1758年● “纯产品”理论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年● 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年● 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上半叶18世纪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
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
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 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年)● 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马克思[德]《资本论》1867年● 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1854—1894 年● 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864 年● 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 年● 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
《资本论》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四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劳动过程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它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土地最初以食物、或现成的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从打猎、种植、采摘等劳动中获取生活资料。
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提高了打猎、种植、采摘等劳动技能。
任何劳动过程都包含三点要素:有目的性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凡是那些通过劳动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物体,都是天然的劳动对象。
如抓来的鱼、摘下来的苹果、收割的水稻等等。
但不是所有的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只有在开灯对象被人的劳动加工中才称之为原料。
如水里的鱼,树上的苹果,这些可以是劳动对象,但没经过人的劳动就不能被称之为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是处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把劳动者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和物的综合体。
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
说的直白点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工具,农民的锄头镰刀,工人的锤子钉子,程序员的鼠标电脑,这些都是劳动资料。
那些在劳动过程的进行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是广义的劳动资料。
包括土地、厂房、运河、道路等,这些东西劳动者一般拥有使用权,不一定拥有所有权。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是人类为了需要而占有自然物,从而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一般条件,也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条件。
只要河里的鱼不自己游到餐桌上变成红烧鱼,那么人类永远都脱离不了劳动,永远都需要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富士康生产出来的手机都是老板的,员工没有权利进行处置,哪怕他全程参制造过程也不行,一律按偷盗处理。
工人已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所以劳动就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归资本家所有,老板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资本家把劳动者的劳动看作是和生产资料一样的生产要素。
资本论导读第四章
• 3. 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 • 条件:一定数量资本量的积累; • 特点:(1)协作需要人指挥,资本家充 当指挥者;(2)资本家管理有双重职能, 雇佣监工代行资本家管理;(3)资本家 的管理不是为了发展生产,而是为了剩 余价值;(4)资本占有协作产生的生产 力。
第12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 本篇意义及结构
– 劳动者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到从实质 上隶属于资本。 – 本篇共分四章。第十章从理论上逻辑上说 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值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以及资本家是 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日益增大的相对剩余价 值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是从历史上 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 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作理论 分析和理论说明。
• 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的一 部分,要变成资本家耗费的劳动时间。这里改 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必要劳动 和剩余劳动的划分。” – “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 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 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 长。” – “在这里,剩余劳动的延长,只是由于打破剩 余劳动的正常界限,剩余劳动的范围扩大,只 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虽然这种 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 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 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十足的价值
– 既然假定不能把工资降到低于劳动力的价值, 那就只有降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劳动力本身 价值降低了。 –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 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 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术语日常生活资 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那 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 的产业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它们的商品 相应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 “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 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 的提高,并不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资本论》(4)
《资本论》(4)第二章交换过程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
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
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
如果它不乐意,人可以使用强力,换句话说,把它拿走。
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
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
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占有者而存在。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会看到,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
商品占有者与商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对商品来说,每个别的商品体只是它本身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
否则,他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
他的商品对别人有使用价值。
对他来说,他的商品直接有的只是这样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所以,他愿意让渡他的商品来换取那些使用价值为他所需要的商品。
一切商品对他们的占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占有者是使用价值。
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
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
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
但是,这种劳动对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
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
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
资本论第四篇
第一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
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通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b在续渐地增加。
以上后面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
----读后感述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长。
----摘录P349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导致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不是相反。
[必要劳动时间表现为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资料的价值。
]----读后感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
----摘录P350 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
----摘录P350 必须考察必要劳动向剩余劳动的这一转化所必具的前提。
----读后感述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摘录P350 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的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的总和。
----摘录P351 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
----摘录P352 只有了解了竞争的本质,才能对作为表面现象的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
不断地增殖着剩余价值率的资本运动导致了对剩余价值率的增殖的竞争,因为前者使后者成为可能。
----读后感述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
马克思第四第五章
第四章第五章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萌芽:小商品经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圈地运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殖民掠夺)2.商品经济:1。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3.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概念: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需要,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两者关系:对立统一对立:要获得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统一:商品同时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2。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上是统一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简单劳动为尺度价值量: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正常平均生产条件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三者关系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生产率成反比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和耗费。
复杂劳动: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两者关系:形成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少量复杂劳动=多简单劳动5.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积极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生产力发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消极后果:垄断,阻碍技术进步;两极分化;社会资源分配比例失调6.价值发展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简单的偶然的;总和的扩大;一般的;货币货币:1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2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影响:商品世界划分为两极:具体商品和货币,解决交换困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商品社会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劳动的私人性质8.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承前启后: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揭示商品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9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劳动,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2科技,管理人员,复杂劳动,脑力劳动,收入应与贡献对等3新的生产要素:科技知识信息4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0.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①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②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产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货币变成资本: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11.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行为而获得收益的权利。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五篇
Immense visual appeal – Premade PowerPoint Templates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至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一个进一步发展。工作日已经分裂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了,为了进一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才以种种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这里就可以看劳动目长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出二者进一步的区别。绝对剩余价值只以劳动日常短为转移,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会彻底是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革命。 绝对剩余价值反映了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阶段,这就是说这里变化的只是很多劳动者在形式上被资本家联合在一起了。之所以说形式上,是因为劳动过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各个劳动者自己独立的劳动,从生产方法上看,与他们隶属于资本以前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在形式上是在资本统治下劳动了。这时资本关系还是不现固的,雇佣工人还有可能离开资本家的企业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可以说这是反映着资本关系建立的过程。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主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产劳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问题和对李嘉图学派的批判。 先研究一下什么是生产劳动?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呢?从政治经济学方面来说,生产劳动不是一个生产一般的概念,而是一个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范畴,它是由该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既然剩余价值已经从总体上得到了说明,这就有条件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应该指出,生产劳动的这个定义并不排除它的一般定义,即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资本来说这个规定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特殊规定。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亚当・斯密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