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有三种极端尽孝方式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一、二十四孝的依次评析《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说法为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流传于后世的版本较多,但是故事一致,仅是在排列次序上有所区别。
本文以明朝版本《二十四孝图》为文本,进行评析。
(一)孝感动天。
舜作为儒家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内圣外王的重要代表,实现了由孝顺到忠君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序列。
舜的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父亲瞎子,生母早亡,继母泼辣,后母所生弟弟性格狂傲。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舜选择孝顺服从,由此感应天地,获得大象、小鸟、雷电的帮助;并且由此上达天听,授予大权,成功继位。
在这个故事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是由孝顺获得感天动地的效果,从而在世俗生活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换言之,当孝顺无法感动天地时,如何支撑内在合理性?(二)亲尝汤药。
刘恒作为皇帝,母亲生病三年,衣不解带,夜不合眼,精心服侍,亲尝汤药。
这故事看点在于皇帝是真实人物,有据可查,不是凭空捏造的。
但是疑点在于,皇帝每天日理万机,国事繁重,后宫佳丽三千,宫斗重重。
皇帝能够有那么多精力去伺候母亲吗?故事价值意义在于,皇帝孝顺,被封为道德楷模,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向其学习。
这是政治权力向道德权力的扩张和占领,是政统、道统、法统的相互支持。
(三)啮指痛心。
孔子弟子曾参上山打柴,家中来客,母亲咬手指,产生心电感应,曾参奔赴回家待客。
在这里,“跪问其故”非常有意思。
对自己母亲说话,为什么需要跪着?这种潜在的不平等是等级制度固化的彰显。
在皇权时代,百姓跪拜县官,臣子跪拜君王,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礼仪。
仅由这一相类似的动作能够看见孝顺与忠君的同质性。
(四)芦衣顺母。
闵子骞家庭环境与舜相似,早年丧母,后母虐待。
父亲知道实休掉后母,闵子骞反来劝阻,后母改过,从此一家人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在这里,我嗅到浓浓的琼瑶味道。
闵子骞如同一朵圣洁的白莲花,后母虐我千百遍,我待后母如圣人。
这种做法仅靠道德感召,单纯依靠以德报怨促使后母人格升华,价值观逆转效果如何?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导语】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流传甚⼴的是“⼆⼗四孝”。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于是就有⼤象和⼩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莱⼦为了让⽗母开⼼,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彩⾐,拿着拨浪⿎戏耍,就像⼩孩⼀样。
⼀次他跌了⼀跤,怕⽗母伤⼼,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母很⾼兴。
3.⿅乳奉亲。
周朝郯⼦的⽗母年⽼时想吃⿅乳,郯⼦就⾝披⿅⽪,想混到⿅群中去取得⿅乳。
不料猎⼈把他当做了真⿅,要⽤⼸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才知是⼈,对他⼤加赞扬。
4.为亲负⽶。
春秋鲁国⼈仲由,年轻时家贫,⾃⼰常吃野菜,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母亲去负⽶,却再不能了。
” 5.啮指⼼痛。
春秋鲁国⼈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去打柴。
⼀天家⾥忽然有客⼈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明⽩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
6.芦⾐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的棉⾐⾥是棉花,⽽他的棉⾐⾥是芦花。
后来⽗亲发觉后要休掉妻⼦,闵损反⽽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帝⾝为⼀国之君,对母亲⾮常孝顺。
⼀次母亲病重,汉⽂帝⽇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活岔困,每⽇拾桑葚奉养母亲。
⼀天遇到军⼠,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桑葚分开装他说⿊桑葚让母亲吃,⽽红桑葚⾃⼰吃。
军⼠们就送给他⽶和⽜,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了⼀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坛上天所赐的黄⾦,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可抚养⼉⼦了. 10.卖⾝葬⽗。
从《二十四孝图》看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及其吐槽
从《二十四孝图》看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及其糟粕中国“孝”的起源可以追溯得很远,大约从史前文明就开始了。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的《二十四孝》之首便讲述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舜“孝感动天”的故事,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然而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禅让了帝位。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从这则故事便可以说明中国子女孝敬父母恪守孝道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组成元素而形成的,国家的和谐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稳定,而孝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根本纽带,也自然就成为了所有关系的集结点,因此“孝”逐渐被统治阶级用来愚弄百姓,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工具,失去了其原有的天然色彩。
中国子女尽孝从民间走向社会,从家庭上升到国家,从行为凝结成文化,据可靠文献能证明的,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出现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情形,“孝”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父母生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理应是人自然的天性,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将“孝”纲常化、政治化,孝道逐渐扭曲,并出现了假孝、愚孝、以孝换官及以孝沽名等丑恶现象,孝文化的内容也掺含了大量的糟粕。
《二十四孝》虽然记载了不少让人感动不已的孝子故事,有利于促进社会孝道传统的宏扬和发展,使子女能够尽心赡养父母,但是其间也不乏孝过其头的不合理行为,这给子女尽孝蒙上了一层愚蠢的色彩,应该划入迷信和封建糟粕的范畴。
鲁迅先生曾写文大力批判过《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子们,说:“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4孝故事
24孝故事《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计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等共24个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将他们的孝顺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一书,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故事如下: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
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元) 郭居敬“五四”以来,《二十四孝》一直被当作封建社会吃人礼教的代表作,其中之糟粕,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多。
但是,在旧时,其影响甚广,人们将其演编成故事,绘成图画,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村夫,也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其中大部分故事。
历史地看,《二十四孝》所极端强调的“孝”义,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养成,曾起过较大作用。
《二十四孝》作者郭巨敬,本人就是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哀痛不止,集成该书,并序之以诗,以训童蒙。
(1)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①,性至孝。
父顽,母嚣②,弟象傲③。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④,妻以二女⑤,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_____①瞽瞍:舜父之别名,传说他有目不能辨善恶,故称。
②嚣:音yin,愚蠢。
③象:舜的同父异母兄弟,性狠傲,曾在其父的怂恿下,多次谋杀舜而未遂,后受封于有庳。
·④九男:指尧的九个儿子。
⑤二女:指尧女娥皇和女英。
(2)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①,奉二亲,极其甘脆②。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③。
_____①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
②甘脆:指食物甘甜可口。
③庭闱:双亲所居之处。
(3)鹿乳奉亲周剡子性至孝①,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_____①剡子:春秋末人。
1(4)为亲负米周仲由字子路①,家贫,常食藜藿之食②,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③,累茵而坐④,列鼎而食⑤。
乃叹日:“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⑥。
_____①仲由: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二十四孝故事全集
一:孝感动天,虞舜唐尧时代,一个叫舜的人是瞽叟的儿子,瞽叟是个瞎眼老人,非常不讲道德,舜的母亲也爱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他的弟弟叫象,更是骄纵凶狠,对待舜非常不好,三人多次想加害于舜!舜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对父母和弟弟却无丝毫怨恨之心,始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舜尽管最后还是被赶出家门,在历山脚下耕种,由于舜孝感动天,每当他耕耘的时候,有大象来帮忙,有鸟儿来帮忙!他的德行也影响了周边无数百姓,人们都愿意与他结邻而居,舜的孝顺贤能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尧那里,尧通过侦查发现确有其人其事,就排了九个健壮的男子去帮助他,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做妻子,还将皇位禅让给了他!诗颂:对对耕春象,纷纷耕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没继承汉高祖刘邦的王位之前,被封为代王。
汉文帝刘恒是薄姬所生,尽管刘恒当了皇帝以后,薄太后有很多宫女服侍,但汉文帝依然如往常一样孝顺母亲!有次薄太后患重病有三年之久,汉文帝除了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后都是每天守在母亲身边,亲自看护,日夜不停,实在困了就在母亲的病床旁边打个盹。
每当宫女煎好药他一定先尝尝是否已经煎到位才亲自细心给母亲喂药!汉文帝刘恒的仁孝也传遍天下。
诗颂: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周朝的时候,孔子有一个叫曾参的弟子,品德高尚,非常孝顺父母。
有次他去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在家里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但是曾参一直还没有回来。
他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了,忽然想起一个办法,因为母子心血相通,就咬破了自己的一个手指。
曾参在山中忽然觉得心痛,担心母亲在家有事,就急忙赶回家中。
客人走后,曾参问母亲家里来了客人为什么他在山中会忽然心痛,他母亲说,我见你很久没有回来,就咬破手指,想你必定会有感觉,早点回来,帮我招待客人。
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周朝时候孔子有个弟子叫闵子骞,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个女子生了两个弟弟。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1孝感动天.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为孝顺。
父亲是一位全然不懂礼仪的人,母亲常出恶言,其弟名象,高傲不悛,惟姚舜其实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姚舜常在历山下耕田,因孝感动天,有象协助耕田,亦有鸟帮忙其锄草。
当时的皇帝唐尧闻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将其女儿娥皇及女英与舜为妻,後来并将天下让与,舜以一平民,居然跃而为虞朝之皇帝,纯因孝心所致。
2.亲嚐汤药西汉时代之汉文帝名恒,系汉高祖刘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为代王,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嚐试,未敢拿与母亲服。
文帝孝顺母亲,因而仁孝声名传遍於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
3.啮指痛心周朝曾参,名子舆,奉养母亲,极为孝顺,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时,家裏忽然有客来到,母亲手足无措,盼望曾参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参,陡觉心痛,卜有预兆,急忙挑柴赶回家中,硊在母亲膝前,问其缘故,母亲说: 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
曾参事母至孝,母亲手指竟与其性灵相通。
4.负米养亲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困,时常采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
父母逝世後,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与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坐褥,用膳时排列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 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巳无法如愿。
5.卖身葬父汉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如洗,父死时无力筹划丧事,乃卖身贷钱埋葬父亲。
葬亲事毕,往买主家偿工途中,遇一妇女,求董永娶为妻室,并与之同往主家,买主令织缣三百疋以抵偿贷借款项,因得该妇女之助,仅历时一个月,即完成工作,归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树下,该妇女遂辞别董永而去。
相传该妇女系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录入:admin 19.64.12.54 2012-8-16 人气:335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来源:南方周末摘要: 新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对待“孝”的。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号召公众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多少呢?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有传承有创新,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号召社会敬老爱老助老。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昨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链接——旧《二十四孝图》图文详解新华网评:新“二十四孝”是一种善意提醒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等等。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二十四孝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二十四个孝行故事为题材,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孝道的伟大精神。
这些故事中,有的讲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有的则描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二十四个感人至深的孝行故事吧。
1. 孝感动天,讲述了汉代时期的孝顺少年郭巨,他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用自己的血来医治父亲,最终感动了上天,使得父亲病愈。
2. 母慈子孝,讲述了宋代时期的范仲淹,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尽孝心,亲自挖开坟墓,将母亲的遗体亲自安葬。
3. 母教子孝,讲述了唐代时期的李白,他在母亲生病期间,不离不弃,不辞辛劳地照料母亲,最终得到了母亲的康复。
4. 孝善着鬼神,讲述了南宋时期的包拯,他在遇到困难时,不忘对母亲的孝顺,最终得到了鬼神的庇佑,化解了危机。
5. 孝友传家,讲述了明代时期的文天祥,他为了孝敬父母,不顾一切地保护家族的传承,最终将孝道传承下去。
6. 孝义感天,讲述了清代时期的郑成功,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不顾一切地投入抗敌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7. 孝心感动,讲述了元代时期的郭守敬,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纪念母亲,发明了浑天仪,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孝心。
8. 孝行感动天,讲述了唐代时期的李渊,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孝心,创作了《长恨歌》,感动了天地万物。
9. 孝道感人,讲述了宋代时期的文天祥,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孝心,写下了《过零丁洋》,感动了世人。
10. 孝子报国,讲述了明代时期的戚继光,他在父亲去世后,为了报答父亲对国家的忠诚,不惜牺牲自己,最终取得了抗倭的胜利。
11. 孝心感动神,讲述了清代时期的康熙皇帝,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纪念母亲,修建了颐和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孝心。
12. 孝道感人心,讲述了唐代时期的孟浩然,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孝心,写下了《登鹳雀楼》,感动了世人。
“二十四孝”里存在传统文化糟粕要扬弃
“⼆⼗四孝”⾥存在传统⽂化糟粕要扬弃 今天店铺要讲的是“⼆⼗四孝”⾥存在传统⽂化糟粕,要扬弃。
盲⽬推崇“⼆⼗四孝”是弘扬孝⽂化的严重误区。
“⼆⼗四孝”讲了⼆⼗四个做⼈尽孝的故事,不同版本的区别,仅在于个别⼈物和故事选取的不同。
在最常见的版本⾥,包括孝感动天、戏彩娱亲、⿅乳奉亲、百⾥负⽶、啮指痛⼼、芦⾐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奉母、卖⾝葬⽗、刻⽊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笋、卧冰求鲤、扼虎救⽗、恣蚊饱⾎、尝粪忧⼼、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其中⼤部分故事说的是⼦⼥为保证⽗母的⾝⼼安悦和⾃⼰的内⼼宁静⽽做出的⼒所能及的孝⾏,这些当然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但也有部分故事⾥的极端做法所显⽰出的超越常理、违背常识,读来令⼈不安。
⽐如“埋⼉奉母”,说的是晋代郭巨家贫,为了不影响供养母亲,欲将亲⽣幼⼦活埋的故事。
故事结尾虽说⽤天赐黄⾦奖励了孝⼦郭巨,也保住了孩⼦。
但这样的故事在⼈群中传播,在校园⾥传诵,哪⼀位慈祥的⽼⼈能够⼼安,哪⼀个敏感的孩⼉童能不惊慌?据宗璞先⽣讲,因为这则图⽂,少年的鲁迅也曾⾯对祖母,⼼⽣戒惧。
对于郭巨埋⼉,北京⼤学教授孔庆东⽼师也曾评论说:“为了让⽗母吃饱饭,竟然要活埋⼉⼦,这表⾯上看是‘⼤孝’,但其实恰好违背了‘不孝有三⽆后为⼤’的‘孝道总纲’,所以其实⼜是‘⼤不孝’。
你把⽼⼈的宝贝孙⼦都给杀害了,这还是‘孝’吗?这样的‘⼤孝⼦’真是⽋抽!” ⽐如“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祥不计前嫌,⾚⾝卧冰,⽤⾃⼰的体温去融化坚冰,求取鲤鱼,以奉继母。
且不说冬季的寒冰不是⼈的体温可以融化的。
即便⽤此法求得鲤鱼,王祥的极端做法仍然不可取。
宗璞先⽣对此评论:“不计前嫌当然是可以表扬的,但这种⾏为若说是孝,也是愚孝。
上天帮助跳出鲤鱼是迷信,事实的结果可能就是得⼀场肺炎,还要家⼈求医寻药。
难道不知古训云:⾝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损伤。
真是其愚不可及了。
” ⽐如“曹娥投江”,宗璞先⽣认为是“残忍、愚昧⽽⼜迷信的事”。
二十四孝作文素材故事
二十四孝作文素材故事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下面是一些二十四孝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1. 孝顺:《孟子》中,为了孝敬母亲,孟子在寒食节时候,很小心地取一根柔韧的草绞口系马,不敢用绊马绳。
2. 敬爱:《左传》“敬亲”篇,晋景公的时候,亚父替父亲难产剖腹,一日之间即死,晋景公听闻此事非常难过,立即为亚父的父亲刘鞅牵来马车送往礼堂。
3. 神照:《淮南子》“修身”篇中,讲述的是“瞻彼淇澳,中有桂林,朽木不可雕也,污泥不可染也,惟深有木华之神照之。
”强调了人要向神佛学习,做好自己的本分。
4. 笃行:《孝经》中,朱熹把“五常”说成五个好习惯,其中之一就是“使我神志安定,思行笃实。
”5. 敦睦:《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君子有大言,必有敦行;敦行者,言之端也。
”6. 尊老:《孟子》中,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传不习乎?”就是说传统文化和礼仪如何逢住,必须交给下一代。
7. 文义:《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明学习和交友的重要性。
8. 明辨:《孟子》中,极力推崇“辩”之学,认为让争论变得清晰,能够分辨真假对错。
9. 恭敬:《周易》“章句·系辞上”中,讲到五爻之变是可以预测天时地利的,要注意恭敬神灵。
10. 尽信:《论语》中,提到了爱信组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问道还是平时事,都要尽力相信别人,这是一种生效的态度和信约。
11. 忠诚:《左传·襄公二十年》中,孟敏深得襄公喜爱,襄公遭受逆反时,孟敏不容分说就是站出来维护襄公,后来襄公被召回大王殿,孟敏在未得到许可的情况下,千里送书到齐楼。
12. 尽道:韩愈的《师说》中讲到了师之义,他认为,“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
有师傅在,方有后学出师。
”意思是第一层意思是需要懂的知识传给后面,第二层意思是师生之间有应该的义务。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详解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详解《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通过古人对父母的报恩方式能通过自己的思想认识,不一定件件照办,而是通过这些故事,通过古人的尽孝方式来告诉后人怎样去孝敬父母、关爱老人。
二十四孝其实就是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鹿乳奉亲、孝感动天、戏彩娱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怀橘遗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现逐一整理,用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原文和译文白话文详解。
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个大大的“孝”字。
由于古文词义比较难懂,就加注了拼音,解决了阅读的困难。
一.尝粪[cháng][fèn]心忧原文:南齐庚黔娄[yu qian lou] ,为孱陵令[chán ling]。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yuē]:“欲知瘥[chài]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yu qian lou] 尝之甜,心甚[shèn]忧之。
至夕,稽[qǐ]颡[sǎng]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chūn]庭遗[yí]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南齐人庾黔娄[yu qian lou] ,任孱陵[chán ling]县令。
到孱陵[chán ling]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关于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
【导语】⼆⼗四孝故事内容讲述的是孝爱⽂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种理念与精神,是为⼈的⽴⾝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新⼆⼗四孝⾏为标准。
欢迎阅读参考!1.关于新⼆⼗四孝⾏为标准 1、经常带着爱⼈、⼦⼥回家; 2、节假⽇尽量与⽗母共度; 3、为⽗母举办⽣⽇宴会; 4、亲⾃给⽗母做饭; 5、每周给⽗母打个电话; 6、⽗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母建⽴“关爱卡”; 8、仔细聆听⽗母的往事; 9、教⽗母学会上; 10、经常为⽗母拍照; 11、对⽗母的爱要说出⼝; 12、打开⽗母的⼼结; 13、⽀持⽗母的业余爱好; 14、⽀持单⾝⽗母再婚; 15、定期带⽗母做体检; 16、为⽗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母做交⼼的沟通; 18、带⽗母⼀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母参观你⼯作的地⽅; 20、带⽗母去旅⾏或故地重游; 21、和⽗母⼀起锻炼⾝体; 22、适当参与⽗母的活动; 23、陪⽗母拜访他们的⽼朋友; 24、陪⽗母看⼀场⽼电影。
2.⼆⼗四孝是哪24孝 ⼆⼗四孝是:1、孝感动天;2、戏彩娱亲;3、⿅乳奉亲;4、百⾥负⽶;5、啮指痛⼼;6、芦⾐顺母; 7、亲尝汤药;8、拾葚异器;9、埋⼉奉母; 10、卖⾝葬⽗;11、刻⽊事亲;12、涌泉跃鲤; 13、怀橘遗亲;14、扇枕温衾;15、⾏佣供母; 16、闻雷泣墓;17,哭⽵⽣笋;18、卧冰求鲤; 19、扼虎救⽗;20、恣蚊饱⾎;21、尝粪忧⼼; 22、乳姑不怠;23、涤亲溺器;24、弃官寻母。
3.⼆⼗四孝介绍 1、《⼆⼗四孝》全名《全相⼆⼗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四个孝⼦从不同⾓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孝的故事集。
由于后来的印本⼤都配以图画,故⼜称《⼆⼗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2、⼆⼗四孝,讲的是中国古代⼆⼗四个孝⼦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式⾏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现代文全解
《二十四孝》现代文全解《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亲尝汤药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三、啮指痛心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着称。
传统二十四孝
传统二十四孝二十四孝解析白话二十四孝故事题记: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
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
一、孝感动天原文: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译文: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
天生就懂得大孝。
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
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采娱亲原文:周老莱子,至孝。
奉二亲,极其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译文: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非常孝顺。
他伺候二老双亲,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
他的年龄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老子。
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装,象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昵。
有一次曾经在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三、鹿乳奉亲原文:周剡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
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诗赞: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译文:周朝时有个人叫剡子,天性非常孝顺。
二十四孝·行佣供母
二十四孝·行佣供母原文: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乱,负母逃难。
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
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
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释文: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村《村志》记载:“大约在2000─1600年前,是江氏家族的始祖段。
东汉光武帝12年,江氏第71世出了一个江革。
据史书介绍: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人,字次翁。
以事母至孝,乡里称为”江巨孝“ .明帝时,举孝廉为郎,辅楚国太仆,不久即自劾去。
章帝初,复举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京师贵戚重其行,甚礼遇之,革皆辞谢不受。
”“江革所生三子同朝为官,以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而江革以前的70代则称作为江氏远祖。
自江革以后,族中迁居各地的人渐多,形成了同祖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江氏远祖,大约公元前2600-2000年。
世系不详。
江氏始祖始于江氏第71世江革。
江革,齐国临淄人,一生事母至孝,人称”江巨孝“。
东汉时。
曾举孝廉为郎,补楚国太仆,继升五官中郎将,谏议大夫。
所生三子皆同朝为官。
因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的地位,赢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
自江革以后,族中形成同宗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因各种原因迁居各地,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
二十四孝故事:曾参啮指痛心
周朝有个名叫曾参的人,字子舆,侍奉父母极尽孝道。
父亲去世后,更加细心周到地服侍着年迈的母亲。
有一天,曾参正在山里打柴,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客人,母亲无力招待,一时手足无措,巴望着曾参快点回家,又总不见他的身影。
她焦急万分,情急之下狠狠地咬了
一下自己的手指。
常言道: “十指连心,母子是命。
”正奋力砍柴的曾参忽然心痛难忍,想念起家里的母亲,背起柴薪飞奔回家。
一进家门,只见母亲坐着呆望门外,忙跪问有什么事情。
母亲告诉他:“刚才家里来了客人,我没办法接待,急了咬自己的手指以引起你的注意,让你早点回来,你快去招待客人吧。
”
后来,曾参跟随孔子游学到楚国,一天又忽地心痛起来,于是急忙告辞老师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情。
母亲说:“我思念你心切,又不知你什么时候回来,又愁又急,无可奈何之中又咬了手指,不料你果然回来了,这样我的心也就宽慰了。
”曾参羞愧难当, 自此终日侍奉在母亲身边,不再外出远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中有三种极端尽孝方式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这话说得不错,做儿女的就应该知道感恩,懂得孝敬父母。
但尽孝也应该有原则的,不能为了尽孝而尽孝,为了尽孝而不择手段。
中国古代最的孝道范本《二十四孝》中就有三种极端尽孝方式,这三种方式让现代人如何接受?
刻木事亲。
《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丁兰,小的时候父母双亡,长大后经常思念父母,就用木头刻成父母雕像,你伺候活人一样伺候,早请示,晚汇报。
时间一长,丁兰妻子觉得好奇,心说丈夫每天拜木偶,公婆在天之灵真知道吗?她想试试木像是否有感觉,就用针扎了木像的手指,谁知木像手指竟流出血来。
她害怕了,丁兰回家她也没敢说,可丁兰再拜木像时,竟见木像流泪。
丁兰便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实话实说,丁兰就把妻子给休了。
木像*又流泪显然属于聊斋,丁兰因为妻子扎了木像手指,就把妻子休了,是否有点小题大作?这种尽孝方式,现代人能接受吗?
恣蚊饱血。
《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晋朝有一个叫吴猛的人,八岁就知道孝敬父母。
因为他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子经常把父亲叮得不能安睡。
每天晚上,吴猛就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前,让蚊子往自己身上叮,这样蚊子就不叮他父亲了,他父亲也就能睡个
好觉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感人,但却毫无科学道理,如果吴猛家里只有一只蚊子,这个故事还算成立,如果有一群蚊子,吴猛就得会聚蚊子的法术,不然蚊子不可能都叮他一个人,而不叮旁边的人。
所以,吴猛的孝心可取,孝行无意义,没有达到尽孝的目的。
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很穷,他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为了养活这个儿子,他母亲经常把自己吃的饭分给这个孩子。
郭巨就跟妻子商量,说:“咱们穷得连母亲都养不起,孩子又分吃母亲的饭,咱把这个孩子埋了吧,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活。
”郭巨妻子也不敢说别的呀,于是郭巨就挖了一个三尺多深的坑,挖到最后,竟从坑里挖出一大坛子黄金来,坛子上还有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得了黄金,便抱回家孝敬母亲,孩子也不用埋了。
这个故事虽以喜剧效果结束,但郭巨的尽孝思维实在不能让现代人接受,养不起母亲,养不起孩子,就得想办法去挣钱,为什么要把孩子埋掉呢?埋掉孩子还养不起,就得把妻子埋掉,再养不起就得把自己埋掉,母亲也就不用养了。
尽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用侵害他人权益的方式来尽孝,否则就是对孝道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