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哲学小说,原名《不能承受的轻》,讲述了主人公托马斯和萨宾娜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如何在人生的选择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对人生的意义、自由的选择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轻与重,托马斯和萨宾娜的选择让我对人生的自由和责任有了深的认识。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轻盈”生活,但最终却发现,这种轻盈带来了深深的空虚和痛苦。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的选择和挣扎让我对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深的体会。
尤其是托马斯和萨宾娜,他们的生活哲学和对待爱情的态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重量有了深的思考。
小说还探讨了历史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昆德拉通过角色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自由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杰出之作,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翻译。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字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德拉在书中探讨了生命的轻重、爱情的真伪、历史的荒谬等多重主题。
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活在抽象中,我们活在偶然中,我们活在模棱两可中。
”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中对爱情的描绘让我感触颇深。
昆德拉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托马斯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挣扎,特蕾莎则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
他们都在寻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又无法摆脱生命的沉重。
原文中这样描述:“爱情,是生命之重,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轻。
”这句话既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也表达了人生无法逃离的困境。
此外,昆德拉对历史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无力。
正如原文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剧本的戏,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昆德拉的文字功底。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使文字充满魅力。
例如,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巨大的悖论”,既轻如鸿毛,又重如泰山。
这样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引发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锐利的笔触、旁征博引的才情,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正如他所说:“生活是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对话。
”这部作品正是这场对话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第二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一部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细腻描绘。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爱情、自由和历史的思考,它还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和情感深层次的探索之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
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
这段话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的出处了——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
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
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
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
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然他不是仅仅局限于讨论“生命”这一命题的,紧接着,他又抛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这就让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
耐人寻味,反复品咂。
当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很多,找来一些读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也犯不着过度解读吧。
多年前,有几次拿起来又放下,这次终于读它有了善终。
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自然有他独到之处。
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而是分为了七个部分,按照某一主题来写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交错,让你不时地在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切换。
这就多了一种空间任你转换,在诸多人物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阅读体验便有趣了不少。
感觉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将出来,恨不得跟小说人物进行适时互动,同时又从多方面反复解构。
多线程的记叙,多维度的交错,让你顾暇不及。
小说表面是写的托马斯和特蕾莎以及围绕两人和周围其他人展开的感情纠葛,性爱故事,背叛与反背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生的多重维度,展现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与“重”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经历。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些人物在面对个人选择和道德困境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置巧妙,引人入胜。
作者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人物们面对的种种困境和选择,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命之轻与重时的挣扎和抉择。
这些情节不仅让小说更加有趣,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传达的思想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与“重”的主题。
这种思想不仅对小说中的角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教会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策,认
识到生命之轻与重的意义,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总的来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悟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1我读小说向来品位不高,只图好玩.痛快,不愿费脑筋.所以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我反反复复拿起过多次,都只能翻到开头几页.然而在那个寂静的午夜,我独自坐在客厅再次捧起它时,居然像读《知音》和《故事会》一样毫无滞碍地读了下去.书中的内容吸引并打动了我,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了身边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从我过去从未意识到的角度.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总会揭示现实与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惊天动地的现实描摹,不用什么千锤百炼的人物对白,看似随意挥舞两下,就已经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至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的我痛恨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沉静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处没能细细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评价和分析,只能从几个容易下手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某些小说家不同,昆德拉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诉你,这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困惑与障碍.选择与行动,能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同理心.或许昆德拉对讲故事本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人物的经历.内心活动和梦境作为隐喻,来表达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鲁迅先生经常在小说和散文中不经意地随口骂人一样,在主题之外,昆德拉也能随时写出大量类似〝人是不能和比喻开玩笑的,一个比喻,就可以产生爱情〞这种文青们最喜欢的金句.他写了大背景,却写了小人物;他写的小人物,却用了大手笔.人物在困境下的反应.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爱情和性,这些都是小说中常用的素材,用来歌颂.批判.反思或者讽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会让主题显得比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这些就肤浅了.他写人物不会只写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某某真小气大家一起鄙视他的层面;他写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个政府真无耻,某段历史真黑暗的层面;他写爱情和性,也不满足于只让你感动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东西要表达.他写到〝存在之轻〞的沉重,写到〝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写到〝灵与肉〞的冲突,写到反对政治的〝媚俗〞以及无所不在的〝媚俗〞.这些都是大部分小说家未能触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写到了,还写得那么有道理,还写得那么巧妙,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从整体看来是完整的,可在读的过程中视角不断变换,各个章节互相打断,甚至在中间就已经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来两人的经历又重新成为叙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评论这是昆德拉在小说写作中借用了音乐手法,他们称之为〝复调小说〞,而四位主要人物则对应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乐器,小说像乐曲一样富有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回旋与变奏.昆德拉曾引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他认为〝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都是由此而来.无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其中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2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人们总是常说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对于生命的一种渴望,是啊谁又能构说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呢,我觉得不管什么都是这样的,生命也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改变的主体,所以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不知道,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作为男人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命,我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但是我不会相信只要在枕头下面放上一张纸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相信佛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些在佛祖面前磕两个响头佛祖就会保佑你升官发财的,所以说生命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挣扎才能够活命,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责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逃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却懦,胆怯的自己是没有办法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来承担,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完成,最后只有在阳光中才能得到温暖.生命是用来感受的和体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挣扎,在无数的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同时我们学会了包容在这样的心态中我们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或许逆境中也是一种美丽,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洗礼.不管是怎样的问题还是怎样的困境我们将勇敢的面对,直视这些问题,在每个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块净土,它是那么的纯真与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在这里没有欺骗没有痛苦没有一切一切的伤害,只有那美丽的海滩蔚蓝的天空,我们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让风轻揉得掠过脸庞,在这里无论是什么都是这样的美好他是人们的一个梦,为什么说是梦呢我想往往梦总能让人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可以这么说梦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应,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我们开始了旅程,我们不经要问生命到底有多重,是啊,生命有多重这个问题或许可以用深刻来形容,生命的重量我想不应该用重量来衡量,所以说生命是十分的轻的但正是这种轻却可以把人压倒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就是应为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被我们一起搬上了我们的旅程,有太多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完成不管怎么说我想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要活得有自己的滋味.生命是什么呢,我说其实生命就是出生死亡,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生命就这样开始了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稳重,最终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宽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窘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3〝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我们往往捶胸顿足于生活负担之如何之重,社会压力之如何巨大,可惜我们很少对生活的实质内容保持深思与流连.若是生活的实质即是这些被命名为压力与繁琐的事实,那么我们将此剥离之后生活又剩下了什么?我们无法确定,因为人生是个〝没有比较基点〞的比较级,任何的比较.对比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人生永远没有正式上演的时刻,它永远都是只有一次的排练.我们必须把握于当下地努力生活,勉力将最为实在的内容填充进生活的实质,所做不为更加幸福,只能求得暂且完满.我们甚至不能允许自己执拗于生活的零基点,因为过分的执着也是一种生活的虚度.就如同本书中所描写:〝不久前,我察觉自己体验了一种极其难以置信的感觉.我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被他的一些照片所触动,从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成长在战争中,好几位亲人死于希特勒的集中营;我生命中这一段失落的时光已不复回归了.但比较于我对这一段时光的回忆,他们的死算是怎么回事呢?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执迷于生活之中而近乎狂乱的主人公物语,使得书本恍似一部癫狂病人的疯言疯语.当书本为朦胧派的面纱所覆盖,读者也跟着作者一起执迷.狂乱.狂乱的结果就是这样:〝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无厘头.无理由且无意义.近乎荒谬的结论带给人们的其实只有一个思索:我,到底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与生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4〝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至于萨比娜,因怕责任,选择逃避与背叛,这也使她难以快乐地生活.我觉得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灵与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一切负担都是〝轻〞的,没有负荷的.在最沉重的负担下,我们要勇于承担负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5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着两个宇宙:无比辽远的外宇宙和无比深邃的内宇宙.对两个宇宙的探索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在不同时期,这两类探索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异,人们因此也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来表现这种理性的探求.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新读后感800字范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5篇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可是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可是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简便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靠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所以,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理解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我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终,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经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我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向盘旋,久久未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
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
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
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
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
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
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
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
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
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
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
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
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位医生,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爱情。
他曾经有过很多女人,但最终他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特丽莎。
特丽莎是一位乡村女孩,她的出现让托马斯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托马斯为了特丽莎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布拉格。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厚。
最终,托马斯和特丽莎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
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萨宾娜是一位艺术家,她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
她曾经有过很多男人,但她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真正地爱任何人。
萨宾娜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最终,萨宾娜离开了布拉格,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小说通过托马斯和特丽莎、萨宾娜等人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托马斯一直在追求自由和爱情,但他最终发现,自由和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特丽莎一直在追求托马斯的爱,但她最终发现,托马斯的爱并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萨宾娜一直在追求自由和独立,但她最终发现,自由和独立并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爱情。
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是小说中最感人的部分之一。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他们的爱情让托马斯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特丽莎找到了幸福和安全感。
萨宾娜的爱情经历也很复杂,她曾经有过很多男人,但她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真正地爱任何人。
她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小说中的第三个重要主题是责任。
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并不是自由和独立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托马斯作为一名医生,他有责任照顾病人的健康;特丽莎作为一名妻子,她有责任照顾托马斯的生活。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责任和义务之上的,他们的爱情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萨宾娜的爱情则是建立在自由和独立之上的,她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一)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
人生同样如此。
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
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深深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通过不同角
度的人物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人们在不同境遇下对待生命的态度。
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丰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挣扎也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
小说中的主题“生命之轻”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瞬间和重要的决定,通过对生
命的珍惜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我渐渐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
责任和义务。
同时,小说也提醒我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的每一
次机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并学会了珍惜每一天、每一个人。
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
直激励我,引导我在人生的路上保持希望和勇气,继续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用11篇)
⽣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11篇)⽣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通⽤11篇) 《⽣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说,它是⼀部哲理⼩说,⼩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了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通⽤11篇),欢迎⼤家阅读! ⽣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 终于⼜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 《⽣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
对于我们所有⼈来说,⼈的伟⼤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样。
⼈只有⼀次⽣命,绝⽆可能⽤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命。
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的长发的贝多芬本⼈,是在为我们伟⼤的爱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 我的⽣命⾥多了太多的偶然,然⽽却没有⼀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 ⽣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2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对于我们每个⼈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兰·昆德拉的《⽣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畏惧⼥⼈,因此发展出⼀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可当他爱上⼀个餐厅的⼥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书中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
相反,当重量完全却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越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生命的最终意义表示出了怀疑,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是轻?还是重?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们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
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汇总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汇总5篇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汇总5篇,希望大家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1我们的生命草图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
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纯粹体现出来。
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以从中产生爱情。
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令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的,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灵与肉:肉体是囚笼,是一个传达身体机能的仪表盘,身体脸部的线条,是自我灵魂的呈现。
灵魂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灵魂在肉体消失以后还残存,寄宿或附依在身边的人旁边。
在特蕾莎身上有摆脱不掉的的母亲灵魂,她可以很固执的调动自己的意志力,虚化母亲灵魂的影子,但不久反复而来。
“我”的独特性隐藏在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一部分。
我们可以想象,仅仅是众人身上一致,相同之处。
个别的“我”是无法猜处,估不了。
因此,需要通过他人身上去揭示它,发掘它,征服它。
男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有主观意念。
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
但,总是不断失望,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不可能找到。
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的一种感伤借口。
另一类男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无尽的多样性。
因为“我”不是公开就能了解,而需要去征服。
被征服的对象价值与征服他们的时间成正比。
他们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主观理想,对所有人感兴趣,从不失望,又很快厌倦约定成俗的美,因此,从不停止猎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直想看但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直没看进去。
这段时间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
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023字【篇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
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
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
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
)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
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
”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
”,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
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
”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
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帮大家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浅薄、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
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两千字宣言”,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宏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
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锋利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回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
不能承受的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之轻读后感先说说这书里的人物吧。
托马斯,这家伙可真是个复杂的主儿。
他的爱情观就像是一团乱麻,又像是一场自由与责任的拔河比赛。
一方面,他渴望着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感关系,今天和这个女人在一起,明天又可能对另一个女人产生兴趣,感觉他像是一只永远停不下来的蝴蝶,在花丛中到处乱飞。
但另一方面呢,他又对特蕾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像是一种无形的线,时不时地扯他一下,让他不得不面对责任这个大难题。
我就想啊,这人咋这么纠结呢?就不能痛痛快快地选一种活法吗?不过仔细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不也这样吗?想要自由,又害怕失去某些东西。
特蕾莎呢,她就像是一个脆弱又坚强的小兽。
她的爱情是那种全心全意投入的,就像把自己所有的宝贝都放进了一个篮子里,然后把这个篮子交给了托马斯。
她对托马斯的爱是带着一种依赖的,可这种依赖又让她痛苦不堪。
她总是在怀疑,在不安,就像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特别在乎的东西一样,越在乎越害怕失去,然后就变得小心翼翼,神经兮兮的。
她的这种状态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爱情里的那些小脆弱。
再说说书里那些关于轻与重的讨论吧。
这就像是一场哲学的辩论赛在我脑子里展开了。
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书里说,生命中的轻就像是那些轻易做出的选择,那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飘过去的瞬间。
比如说,你今天决定吃汉堡还是吃披萨,这看起来是个很轻的决定,但如果所有的决定都像这样轻飘飘的,那生命会不会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呢?就像那些随风飘散的羽毛,看起来自由,却没有根基。
而重呢,就是那些背负着的责任、情感,就像特蕾莎对托马斯的那种沉重的爱,又像托马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那种纠结的责任感。
这些重的东西,有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又好像正是这些重,才让生命有了质感。
我感觉作者米兰·昆德拉就像是一个看透人生百态的老狐狸,他把这些复杂的人性、爱情、生命的本质都挖出来,摆在我们面前,还不忘记调侃几句。
他写的故事就像是在给我们上一堂生动又深刻的人生课,虽然这堂课有点难懂,就像在听一个外国教授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讲课一样,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听,就会发现其中的宝藏。
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曾经有个爱看书人对我提及到一本书《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英文书名叫做《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那个人说他一看那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说他买后就没有看过,他说因为把所有的意思都表达到书名里面了。
不过我想那个人肯定是希望我看看这本书,要不他提到那本书还把给标上干什么,同时我相信他一定看过这本书,他一定对我撒谎了,如果只看书名就明白了的意思,而他又不打算看它,他在书店里面就可以放弃了,那他还买它回来干什么?我出于好奇想看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主要是我光看题目我看不懂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其实我在中国的时候接触过这本书,那是10年前,那一年在东北,我刚大学毕业被分到一个很偏僻的采油厂上班,和一位学姐同住在一套FLAT里面,她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是中文版本,她当时建议我看看,我看了几页,当我读到“But in the love poetry of every age,the woman longs to be weighed down by the man's body.The heaviest of burdens is therefore simultaneously an image of life's most intense fulfillment(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 我认为这是一本“pornographic”的书,再也没有接着往下看,把它放回去了。
在我那个年纪,我还不能接受“Erotic”的书,同时我也在想,那学姐是不是在那偏僻的采油厂憋坏了,怎么看那样的书,有点“despise”她。
现在的我,经历过结婚,生子,一个女人应该经历的我都经历过,出于对这本书的好奇,我在想,就算是一本“pornographic”的书,我看一下也不会怎么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强光与黑暗
“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味着观看。
观看被两条界限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
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
…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
不论艺术上或是政治上的极端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
…她本想告诉他们,在共产党当局和法西斯主义的后面,在所有占领与入侵的后面,潜在着更本质更普遍的邪恶,这邪恶的形象就是人们举着拳头,众口一声地喊着同样地口号的齐步游行。
”
以上这一段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得原话摘抄,讲的是萨宾娜对于一群无力改变国家现状而只会口头愤慨的愤青的想法,她无力改变什么,可也不愿与众人一样只接受一种思想,排挤其他的任何的哪怕是理智的想法。
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丑人国,丑人国的所有人都丑得惨不忍睹,一个个歪瓜裂枣不说,还穿得破破烂烂活像乞丐,浑身臭不可闻。
但是奇怪的是,越是丑的人越是有地位,越是被大多数人所尊敬。
比如丑人国的皇帝是最丑的,而大臣们稍逊。
当这个美男子已进入丑人国,立即激起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围攻。
他们大喊着“丑八怪”“妖怪”,打他,吐他,用墨水泼他,直到他和他们变得一样时,丑人国的百姓才离开。
这是一种极端,一种整个社会的极端。
这种极端就像是强光和黑暗一样,虽然形态看似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蒙蔽人的双眼。
只是,我们通常都认为,光明是好的,而黑暗是不好的,可是却常常忘了,光明的极端强光的危害往往比黑暗大得多。
黑暗不过是使人看不见前方的道路,而强光不但使人看不清前路,从而错走,而且最本质的,伤眼睛。
近日来我们总为一些实事新闻所震惊或者愤怒,比如老人摔倒而无人扶起,导致老人被活活冻死,又如佛山女童被车压碾,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若无睹。
先不说这些路人如何得冷漠,无情。
我只先问一个问题,假若你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会被讹甚至坐牢,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每月1000~2000的工资,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指着你糊口,你是否仍旧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帮助老人或者孩子?我们不急于给出答案,只是要问,不是自古以来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老话,为什么如今,人们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呢?以德报德固然不是十分期待,但是以怨报德却叫人防不慎防。
长此以往,救人者,做善事者往往不得善终,反而是行种种行径卑劣的人个个获益匪浅。
而人生来趋利避害,如此种种又哪里有说服力要求人们不行恶事,去行善事?我们总说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却忘了好好思考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生活没有保障,生不起病,看不起病,于是摔倒了选择违背良心讹诈,于是看到摔倒的人纷纷避之唯恐不及,于是道德被抛掷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在极端冷漠之中,整个社会的愤怒都汇聚到那几个过而不见得路人身上,一顿顿的狂轰滥炸,似乎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都应由这几人负担。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一段时间后,事件又往往不了了之,没有了声音。
于是人们一哄而散,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会是一人两人的事。
首先是这个整体的意志,其次才会慢慢养成这个民族的品格。
上有所好,下必众焉。
一个母亲从小教育子女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又怎么能怪孩子长大
了为夺家产不顾家人死活呢?我们推翻了封建道德中的一道道围墙,却又为自己竖起看不见的道德藩篱。
但是这藩篱是迟早会出现,或者更确切说是注定会出现。
道德与教育或教化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时代的道德都离不开教育与教化。
但教育与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都存在着愚民的成分以巩固自身的统治。
只是以往的愚民政策是不让民众接受教育,而现世的愚民是让民众只接受一种教育。
我们都在诉说着道德的沦丧,却忽略了作为道德输入的教育与教化。
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使人向善,而生活的环境又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各种潜在的规则,各种不择手段,各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种苦情英雄···人们诅咒着现实的残酷,呼唤着英雄的出现,可又扼杀英雄。
无论强光或是黑暗都是极端,都将人带向找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