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日本战后产业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

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日本各产业占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

一、农业产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一直是其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农业产业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农业业务特别是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种植逐渐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 传统农业的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农业在日本的占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农民人数减少,农田规模变小,种植业的收入逐渐减少。

这部分原因归咎于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缓慢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业生产成本高,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的兴起虽然传统农业的占比下降,但是日本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无农药栽培和高增值农产品逐渐兴起,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取无农药栽培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高增值农产品如优质水果、海鲜等也逐渐成为日本农业的新宠,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制造业占比变化趋势日本的制造业一直被视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日本的制造业占比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1. 传统制造业的挑战与下滑日本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日本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一,成本压力持续增加,比如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使得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

第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使得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

第三,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的加速,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下降。

2. 高技术制造业的兴起尽管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一些压力,但日本的高技术制造业逐渐崛起,成为其制造业占比变化的重要趋势。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国家经济崩溃,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经济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重建过程和经济发展,以及影响日本崛起的因素。

一、战后重建战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提供住房等,以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发展和重建破坏的城市。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这些措施为日本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的崛起日本在战后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即重点发展工业部门。

政府提供了贷款和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

这些举措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了扩大市场,日本政府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

政府提供了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等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增加出口。

日本的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也更具竞争力,因此畅销世界各地。

日本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教育和研发投资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和研发。

政府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拨款,并提供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以吸引人才。

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帮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企业和技术专家。

五、劳动力市场改革日本政府进行了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了世界著名的雇佣型经济模式。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加强劳动法规和推行全员参与等,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六、国际合作与协调二战后,日本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协调。

日本政府参与了各种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投资协定。

关于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于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于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题目:一、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探索四、创新体系建设的尝试五、未来展望与建议六、产业振兴案例分析一、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日本的工业化始于明治维新,1868年后,引进西方现代化工业技术、设立制度、推行教育和建立新型企业,并逐渐发展为现代化工业国家。

在二战后,日本的工业一度处于疲弱状态,但逐渐通过劳动力、土地等廉价资源、创新技术、有效的经济政策等方式实现了强劲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曾超过德国和英国。

然而,与全球其他国家一样,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日本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

二、面临的困境与挑战1、国内人口老龄化,缺乏劳动力。

根据日本官方统计数据,2019年日本国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首次超过了35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8%左右。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的人手不足、社会保险制度压力,促使企业人力成本上升,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有竞争力。

2、生产成本高,难以与亚洲新兴市场企业竞争。

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是著名的高成本经济体之一,即便是日本本土的一些企业,生产成本也高于海外一些竞争对手的价格。

在全球资本、贸易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化背景下,这种高成本劣势又何以超越亚洲新兴市场中的企业?3、创新和高科技领域存在盲区,短期内难以在如人工智能、机器人、4.0工业革命等领域内产生领导地位。

尽管在汽车、电子、制造等领域一度走在全球前列,但日本的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却相对落后,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学、新材料等。

这使得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新兴产业变得更加棘手。

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探索1、杜绝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智能制造。

日本政府提出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来保持与亚洲新兴市场企业的竞争力。

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推广工业机器人、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加以取代。

2、推动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重组和协作。

积极开展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推进产业重组和协作。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日本作为战败国,其经济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和明智的发展策略。

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满目疮痍的局面。

工厂被炸毁,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物资极度匮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但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局势。

首先,他们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日本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稳定了物价,遏制了通货膨胀。

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日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和团队合作,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高,这种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日本迅速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竞争力。

60 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产业结构逐渐向重化工业转变。

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企业在这一时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日本汽车以其节能、耐用、性价比高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兼并,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 日本篇

主导产业理论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是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 罗斯托,后来一些学者发展了他的理论,并进行了新的界定。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 工业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 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 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
二战后各国经济主 导产业分析
————日本篇
前言:快速发展与支柱产业
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在技术和产业领域走在全 球前沿,而这需要他们投资于昂贵和高风险的本地研发工作。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现有的行业在全球前沿 中总体还算不错,它们受益于“后发优势”:技术创新与产 业升级可以通过模仿和进口来实现,以及与现有的技术和产 业整合。而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投入的研发费 用较发达国家更低。 理论上,任何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 产业升级,从而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而实践中的问 题则在于能快多少。对此,由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 (Michael Spence)所领导的发展委员会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3个充分利用自身后发地位的经济体在25年或更长的时 间里,实现了7%或更高的GDP年增长率——至少两倍于发达 国家的增长率。
第一次产业结构转换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 型产业演进,即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换为以重化工业为 中心,在此期间经历了著名的60 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 划》时期,钢铁、电力、造船、机械、化学、汽车、石 油精炼等在内的新兴重化学工业成为制造业核心; 第二次转换受石油危机影响,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 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钢铁、化学、纺织在内的资源消 耗巨大的材料型产业走向衰退,而能源消耗少、加工程 度高附加价值高的组装加工业,如电器机械、精密机械 等产业成为制造业的核心; 第三次转换是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演进, 电子计算机、通讯器材、广播通信、软件在内的信息产 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应指出的是,这次转换并不完 全成功,信息产业并未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缺乏 有力支撑,从而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之中。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15经管: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仅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课后案例分析(仅供参考)目录(13题):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 P93第四章我国纺织业退出援助政策 P131第五章金松集团失败的合并 P157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P175 第七章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 P208第八章美国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P233 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P261第十章日本产业政策 P281第十一章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治理政策P317第十二章让人头疼的成品油价格 P351第十三章英国广告行业与自律管理 P363第十四章浏阳花炮产业集聚 P387第十五章中国手机业的产业生命周期P407第三章我国公用企业与铁路改革P931、你认为我国公用企业的改革方向是什么?公用事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其本身特殊性,公用事业改革不能套用一般行业或企业的改革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公用企业未来的改革应该是坚持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在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监管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公用企业垄断经营体制,加快公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公用企业活力,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2、国外公用企业改革进程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多元化需求方面有重大成就,为此,对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来说:(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和监督作用;(2)在保证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前提下,打破公用企业独家垄断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3)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4)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5)转变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的功能。

3、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根据我国国情,铁路运输业改革,可以采取多种目标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铁路运输业改革应该采取“网运分离+区域公司”的混合模式。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战后日本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

出口海外旳日本汽车
四、泡沫经济时期(1985—1992)
1985年9月,美、日、德、英、法等 五国财政部长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协议 美元贬值,日元、德国马克升值 1988年初,240:1变为120:1 1986年11月到1991年4月,年均增长率5% 股票增长率31%,地价增长15% 国土面积美国25分之一,市价五倍 买世界名画,1990年支出33亿美元 金融资产大举进军美国
岸信介(1896—1987)
三町目旳夕阳 安藤百富
3、奥林匹克景气——池田勇人内阁 吉田学校旳优异学生,忠实执行吉田路线 “轻军备,重经济,在美国保护下发展” 宽容与忍耐,调整煤矿劳资纠纷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环游世界各国,半导体推销商 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增长公共投资 高速公路、城市列车、新干线 1963、1964年GDP年均增长率10%以上 1964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73年
2023年
2、稳定增长 三木武夫内阁开始连续发行赤字国债 增长公共投资、增进出口 政府推动开发新能源 企业开发节能产品 产业构造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产品“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 1979年人均GDP与美国相同 沃格尔旳《日本名列第一》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出美国
家 用 电 器 旳 普 及 率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
卡拉OK发明者——井上大佑
3、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5)
1、日本淹没——战后最大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田中角荣首相“日本列岛改造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石油危机 全国抢购风潮,卫生纸、洗衣粉等 73年批发物价上升30%,零售物价上升20 小松左京旳《日本淹没》 1973年11月到1975年3月 生产指数降20%,倒闭1200家、失业112万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目录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3)(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4)(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4)(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4)(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5)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5)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5)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5)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6)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6)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6)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6)(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6)(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7)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7)2.金融方面 (7)3.企业特点 (7)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7)(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7)(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8)(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8)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8)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特征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的特征
得到 了迅 速发展 。 然而石油危机 以后 , 由于原 油价格的上
正是在 这种稳 定而廉 价 的中东石油 供应 的前提 下 , 日 才得 以确立 了以重化工业 为龙 头带动整个经济增 长 本 的产 业结构 。在 高速 增长时期 ,由于采 用大规模生产 方 式 。 大限度地发挥批 量生产优势 的条件下 , 以及 在最 钢铁 采用 石化原料生产 出来的新材料 , 如聚氯 乙烯 、 乙烯 等 聚 产 品的价格迅速 下降 。由此带来 了相关 领域 的生产规模
制造业 中原材 料型 产业 , 以及 金属产 品工业 、 纺织 工业 、
中石 油 已占到 了7 . 4 %。以 17年为例 , 7 91 中东石油 总产 量 的8. 都 控制在 西方石 油公 司手 中,这 就保证 了包 括 7% 6 日 在 内的发达 国家稳定 的石油供应 。而且2世纪7年 本 0 0 代前 石油价格非 常低 廉 ,国际石油市场 价格长期在每 桶
技 干 术 部 学学 院院

转 换 更 替 。 方 面 反 映 了一 国 经 济 发展 的 历 程 , 一 方 面对 该 国的 经 济 增 长 以 及 国 际分 工 角 色 的 转 换 都 一 另 会 产 生 深 远 的 影 响 。 产 业 政 策 是 一 种 系统 性 、 用性 很 强 的 政 策 ,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以政 策手 段 引 导 产 业 实 它
维新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 ,日 本确立了贸易立 国的战略 。但是 , 直到2t纪5 年代 中期 以后 , 本才逐 o! 0 t 日 渐实 现 了贸易立 国。贸易立 国战略决定 了 日 本产业结构
调整 的重点主要是在 产业发展方 向上 , 围绕进 口 料 、 原 能 源. 来实现加 工制造 , 建立面 向国际市场 的以制造业为 主 体 的产业结构 。95 15年后 日 经济的高速发展 , 本 就是建立 在利 用中东地 区廉价 石油而大力发展重 化工业 的基础之 上 的 。据统计 ,93 17年 间 , 日本石油 的进 口年 均 16- 92 8. 6 %都来 自中东地 区 。 8 在西方工业化 国家中 , 日 本率先建立 了以石油为 主 的能源结构 。从2世 纪5 年代 中期后相继建 立了一 系列 O O

日本产业结构

日本产业结构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尹秀艳(海淀走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日本舆论界称之为"失去的10年"。

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有个别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来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

人们开始淡忘了日本曾经在经济增长上的辉煌,淡忘了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的日本,现在只要一说起日本就是零增长、政策失误、复苏乏力等。

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国家政府的失误,也不是企业的失误,产业结构刚性却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在战后初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今天却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有必要深刻地剖析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低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而言,是以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为贸易和生产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

它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标志。

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垂直型加工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状况可以用纯出口构成比(出口构成比-进口构成比)来表示。

如果是正数,说明这个产业是出口型产业,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进口型产业,如果是零或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和进口几乎差不多,或既没有出口,也没有进口。

日本产业结构中可以发现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的正数较大,从1985年的0.54,上升到1993年的0.57。

二战后日本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二战后日本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3、日本经济低速稳定增长时期(1970年代 初—1980年代中后期)。其主导产业为汽 车、家用电器工业。
70—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煤炭、钢 铁、石油、电力等原材料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收 入水平大大提高,195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为113美元 ,1970年迅速达到1560美元的高水平,刺激了消费市场的 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消费结构也升级 换代,对高档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用电器(空调、彩电等 )的需求更加强烈。有效需求的扩大刺激了供给的扩大, 因为原材料的高质量和大批量的生产,使原料价格大幅 度降低,制造成本下降,促进了产品的有效供给。
2、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1970年代 初)。其主导产业是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和钢 铁工业,即重化工业。
自从这些工业引 入了自动化技术之后,日本工业 迅速建立了高质量、低价格的原材料供给体系。随 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新的投资, 又引起了对运输工具的新需要,日本的造船工业又获 得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造船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引 起对钢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又 联系着对运输钢铁这些原材料的船舶工业的需求,重 化工业部门的螺旋式发展,推动着日本经济步入高速 增长的轨道。
1、日本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年)。 其主导产业为煤炭、钢铁和火力发电。
战后日本复兴经济的突破口放在了能源部门。当时一份日本官 方的报告指出:“生产不振的最大原因,既不是设备不足,也不是劳动力 不足,而是原料、煤炭、电力等不足造成的。”电力不足是由于煤炭 供应不上,煤炭供应不上是因为钢铁等器材缺乏,钢铁不足又对交通运 输等部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严重阻碍物资的流通。为此,日本政府实 施了对煤炭、钢铁重点扶持的“倾斜生产方式”政策。煤炭产量的 提高加上当时比较便宜的石油,日本开始发展大容量化的火力发电。 随着火电站的大规模建设,同时又培育了仪器和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带 动了石油化学、钢铁的自动化机器工业的发展,石油加工设备的扩大, 石油制品成本的下降,又使燃料成本随之递减,使火力发电成本进一步 下降,这些产业的相互作用,解决了日本经济复兴期间能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又为下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

论战后日本产业分布的地域变化及其原因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中统筹规划并及时调整的产业分布政策功不可没。

前后五次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使日本各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而最新的产业集群政策又与新制造业战略相辅相成,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波及效应和企业合作效应。

1.经济复兴期一一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的经济复兴是从地方圈开始的,先是农村因农地改革而有较大发展;而对煤炭的倾斜生产使北海道、九州等煤炭基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东北、中部山区、南九州等地山区发展水力发电和电化学工业。

受朝鲜战争特需的刺激,原有工业地带的工厂设备得到修复和改造,地带内道路、港口等产业关联设施也得到扩充和改善。

2.高速增长前阶段一一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在高速增长时期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得到了空前发展。

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

随着上述基础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

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北九州,长达1000km,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海,北九州等工业地区及其毗邻区。

此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区位便向内陆扩展,使该地带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即使如此,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仍不失为日本工业最聚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一一第一国土轴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汽车、电气机械等机械工业迅速成长,在首都圈、名古屋圈和关西圈的内陆地区相继出现大企业的工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中小企业的集聚。

这一时期,企业活动领域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多部门、多区位型的现代企业。

郭安琪 :战后日本制造业的结构演进

郭安琪 :战后日本制造业的结构演进

1引言以“中国制造2025”为中心的一系列“制造强国”战略正在部署和实施。

作为后发国家,我国目前的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升级,制造业升级的过程其实就是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研究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演进之路,从中总结规律以供中国学习借鉴。

日本作为世界制造强国,研究其制造业结构演进规律,对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收集和分析1948-2014年日本产业和制造业的数据,将日本制造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通过衡量各阶段制造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程度和结构变动程度,探讨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原因。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深入到制造业内部结构视角,从内部结构变化分析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历史和未来趋势;二是将长时期数据与理论相结合,利用霍夫曼产业分类标准、衡量高加工度的产业分类标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技术产业分类标准等,计算霍夫曼比例、加工组装工业比例、各技术产业比例,分析各阶段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程度,弥补了已有研究单纯描述经济发展历史的不足;三是计算了日本每年的制造业结构变动程度,并分析了结构变动大的年份产生变动的原因,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结构转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 文献综述对于产业结构演进,国内学者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规律。

例如,马建堂,孙尚清(1988)通过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解释了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及其与发达国家的不同点。

二是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例如,罗国勋,2000)。

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拉动的,而第三产业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向作用(刘伟等,2002)。

三是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外贸易和贸易壁垒(钟昌标,2000;胡向婷等,2005)、科技进步(宋辉等,2003)等。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日本产业结构全解

泡沫经济和萧条时期
• 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现对欧美的赶超后,便开始注重对国 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 虽然期间泡沫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萧条,但是这一过程并没 有中断,相反却在努力摆脱萧条的过程中被进一步强化和 凸显出来. • 尤其是在日元升值时期,日本通过企业向海外的大量转移, 为国内的产业调整腾出了一片十分开阔的“产业空间”, 以集中力量发展更先进、附加值更高、属于21世纪的领先 产业,特别是信息通讯业。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二战之后日本崛起,主要兴起的产业是哪些,代表企业分

二战之后日本崛起,主要兴起的产业是哪些,代表企业分

二战之后日本崛起,主要兴起的产业是哪些,代表企业分二战之后日本崛起,主要兴起的产业是哪些,代表企业分1.重工业:原本基础很好,战后发展更快,代表企业:三菱,川崎2.汽车工业:丰田,本田,三菱3.精细化工4.电子电气二战之后日本崛起,主要兴起的产业是哪些,代表企业分别是?重工业和电子工业最突出!重工业还不知道吗三菱、本田、丰田。

电子工业;索尼、佳能、松下之类的。

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二战后日本是怎样崛起的?日本会再次崛起的!日本也会再次与中国开战的!不过现在的日本是个有道国家打不得!二战后日本是靠发哪场战争财崛起的?朝鲜战争。

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日本为后勤基地,源源不断的军事订货和采购给战后日本经济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 *** 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

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 ,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

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 *** 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

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

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 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12.6%提高到 1970年的24.1%。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 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 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 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 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 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 者仅占36%)。
2.从就业人数看产业结构
• 首先,从不同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 的就业人数在1950年几乎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一 半(48.5%),其后这个比重迅速下降,至 1995年下降到只有6.0%。第二产业的就业人 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迅速增加,占全部就业人 数的比重也明显上升(从1955年的21.8%上升 到1970年的34.0%), • 而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后,第二产业就业 人数的增加速度就减下来了,在80年代第二产 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未变(百分之三十三点 几),进入90年代这个比重出现下降的倾向。
对上述结论的数据支持
1.从产值看主导产业
•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 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 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16.7%下降 到1970年的5.0%,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2.1% • 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21.5% 上升到36.9%,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 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这意味 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 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 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 成为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材料型”制造 业的价低质优的供给能力与国民收入的增 长,又促进了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型” 制造业的发展。
• 以1973、1978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 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以后,“材料型” 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减缓了增长速度, 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也稍有下降;而电机、机 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则通过推广应用微 电子技术,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出口, 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产业经济学作业—日本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日本主导产 业的变迁
• 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 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其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பைடு நூலகம்业 •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 “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 增长的原动力 • 1973、1978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材料型” 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而减缓了增长速度, 而电机、机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则通过 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后来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