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海军学校沿革
张学思回忆黄埔军校
张学思回忆黄埔军校1949年初,毛泽东提出“长江要过,海军要建”的大战略,他把建立海军舰队和培养海军人才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海点将张爱萍组建华东海军,在黄海授命张学思筹建大连海军学校。
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接见张学思,亲自拟定建设海军学校的方针、任务。
最终,张学思不负所望,组织创建了闻名全军的大连海军学校(即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这所学校堪称人民海军的“黄埔军校”。
张学思原籍辽宁海城县,1916年生于奉天(今沈阳),系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弟。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思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
建国后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总理推荐主席点头1949年春天,全国解放在即,张学思从收音机里听到号称国民党海军王牌的巡洋舰“重庆”号起义,驶抵解放区辽西的葫芦岛港。
他兴奋得跳了起来,对妻子谢雪萍说:“这下咱们解放军很快就会有海军了。
”谢雪萍说:“看你高兴的,说不定中央会派你去海军哩。
”张学思回答:“这不是没有可能,我对海军本来就很有兴趣。
”张学思13岁时同12岁的张闾(张学良的长子)到大连看过日本的联合舰队,还随张学良一起登上过出访英、美等国归来的“海圻”号巡洋舰。
2个月后,谢雪萍的戏言成真。
毛泽东为落实“长江要过,海军要建”的战略方针,任命张爱萍在华东组建海军,把遴选海军学校校长的任务交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考虑到海军是个国际化的军种,由张学思出任海军学校校长有很多优势,就向毛泽东主席推荐张学思来筹办海军学校,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
毛泽东说:“我在延安同他谈过话,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军人,可以胜任这个差使。
”决心再钻研海军30年1949年5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张学思,开门见山地说:“毛主席提出新中国不仅要有强大的陆军,还要建设强大的空军和海军。
黄埔军校历史年表
黄埔军校历史年表
1924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长洲正式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31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
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国府”迁台。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凤山区“复校”,并续办24期自称为黄埔延续。
1979年5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第44期毕业的林毅夫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回归大陆厦门。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
门全景。
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地区行政当局“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
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被历史遗忘的“名校”,三大军校
马尾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
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
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
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
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
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学生称为艺童,堂长称为监督。
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
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上练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
1871年船政学生(其中包括刘步蟾、严复、方伯谦、林泰曾等)驾驶练船“建威”完成了北起辽东南至新加坡的远洋训练。
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李鸿章曾盛赞马尾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将永远彪炳史册帅星闪烁中华:名将辈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国人眼中,大多以为中国最大的四合院在北京,最早培养军官、将帅级别最高的是广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参观感想
黄埔军校参观感想【实用版】目录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二、黄埔军校的创立与发展三、黄埔军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四、参观黄埔军校的感想正文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下,为培养民族革命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所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开始,也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二、黄埔军校的创立与发展黄埔军校成立于 1924 年 5 月,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建校初期,黄埔军校秉持“忠诚、团结、勇敢、牺牲”的校训,以培养忠诚于民族革命事业的军事指挥人才为宗旨,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投身其中。
从创立到 1949 年,黄埔军校共培养了 20 余万毕业生,其中不乏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杰出将领。
三、黄埔军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方面,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黄埔军校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象征。
从建校初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到后来的国共对峙,黄埔军校的历史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四、参观黄埔军校的感想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有幸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走在校园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激情与决心。
黄埔军校的创建,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感到敬佩。
总之,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学校。
它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日期:2008-07-22 15:11来源:作者: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5月至1924年11月30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17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1926年1月17日至1926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1926年3月至1927年8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4月23日至1929年5月15日)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南京第一总队(1928年12月28日至1929年12月28日) 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黄埔第二总队(1926年10月至1929年2月24日)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一总队(1930年5月至1933年5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第二总队(1930年10月15日至1933年11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1931年5月1日至1934年5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一总队(1933年7月15日至1936年6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第二总队(1933年8月至1937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一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第二总队(1934年9月至1937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1935年9月28日至1938年1月20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三期(1936年9月1日至1938年9月1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一总队(1937年12月26日至1938年1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二总队(1937年10月26日至1939年9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四期第六总队(1937年9月至1939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1938年1月1日至1940年7月21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至1939年7月.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第三总队(1939年春至1940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至1942年4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至1942年11月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七期第三总队(1940年6月12日至1942年2月1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至1943年2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二总队(1941年12月25日至1943年10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第一总队(1942年12月25至1945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九期特科总队第二总队(1942年12月25日至1945年3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期(1944年3月20日至1946年12月25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成都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一、二大队,辎科独立第三大队(1944年6月1日至1947年8月22日)成都皇城督练区步兵步兵第三、四、五、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第一大队、战车独立中队(1945年1月3日至1947年12月25日)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六大队(1946年10月1日至1948年6月)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十一大队、工兵、通信兵第五中队(1946年1月至1948年7月7日)西安督训处步兵第七、八、九、十大队、骑兵、炮兵、辎重兵、工兵、通信兵中队(1944年8月1日,10月1日至1947年9月1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一总队(1947年12月29日至1949年2月12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二总队(1948年7月7日至1949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三总队(1948年7月18日至1949年10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一总队(1948年12月1日至1950年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三期第二总队(1949年1月至1950年春)。
海军工程大学历史沿革
海军工程大学历史沿革
1. 1952年海军学校(机械分校)、陆军第198师直属机构合并组建第二海军学校;
2. 海军学校参见军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水面舰艇学院)历史沿革”;
3. 1954年第二海军学校更名为海军机械学校;
4. 1961年海军机械学校升格为海军工程学院;
5. 1970年海军工程学院、海军通信学校(部分)、海军军械学校(部分)合并组建第二海军学校;
一、海军通信学校
海军通信学校参见军校:“海军电子工程学院(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二、海军军械学校
1. 1957年海军第六预备学校、海军炮兵学校(军械系)、海军海道测量训练大队合并组建海军技术学校;
2. 1955年海军第六预备学校创建;
海军炮兵学校参见军校:“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历史沿革”;
6. 1960年海军技术学校更名为海军军械学校
7. 1969年海军军械学校撤销;
8. 1975年第二海军学校升格为海军工程学院;
9. 1999年海军工程学院撤销;
10.1999年海军工程学院参与合并组建海军工程大学;。
黄埔军校中学简介
黄埔军校中学简介
黄埔军校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的创立目的是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黄埔军校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首任校长:蒋介石现任校长:全子瑞原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现面积:173公顷黄埔军校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
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黄埔军校 - 历史沿革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
5月,任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
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
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
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
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
“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广州黄埔军校简介
广州黄埔军校简介广州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学院,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军事学院。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广州黄埔军校的前身是黄埔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
黄埔军官学校是中国国民党政府下的一所军事学院,旨在培养革命军队的军事干部。
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内外的各种压力和限制,黄埔军官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为了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州起义发生后,黄埔军官学校得以转型为广州黄埔军校。
广州黄埔军校的创办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
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倡导了军政干部的培养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孙中山先生和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等人共同努力,使广州黄埔军校成为一个集军事训练、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军事学院。
广州黄埔军校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在军事训练方面,学生们接受了严格的体能训练、武器使用训练和战术训练,培养了良好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
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学生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培养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意识。
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学生们学习了军事战略、战术原则和军事历史,为将来的军事领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军事干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州黄埔军校成为了培养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才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黄埔军校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对世界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埔军校培养的军事干部不仅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广州黄埔军校的经验和教育模式被世界各国军事学院所借鉴,为他们的军事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广州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黄埔军校简史
黄埔军校简史【黄埔军校】总共有23期学生,(1924.5-1950.3),第一期645人,第二期450人,分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辎重5科,第一阶段为国民革命军培养输送了近三千名毕业生。
(1924-1926.1)第二阶段(1926.2-1927.4):增设南宁.长沙.武汉.分校,增加政治.交通.航空.无线电.骑兵5科,吸引了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青年加入学习。
第三阶段:迁到南京,招生自第7期至12期,增设高等教育班.军官补习班.军官训练班。
同时代训空军.海军.军需.军医.工兵.测绘等学生。
第4阶段:迁往成都,增设军官教育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
校长:蒋介石主任:周恩来国民党教官:李济深.戴季陶.邵元冲.何应钦.胡谦共产党教官:叶剑英.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恢代英.夏曦国民党学生代表:杜聿明.孙元良.康泽.戴笠.胡宗南.李仙洲.郝柏村.关麟征.毛人凤.李延年.蒋仲苓.张灵埔.李弥.黄维.陈明仁.唐生明.郑洞国.胡琏.俞济时.高奎元共产党学生代表:左权.陈赓.刘志丹.郭天民.徐向前.罗瑞卿.宋世伦.陈伯钧.林彪.周士第.杨志成.陶铸黄埔军校到台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现任校长:陈良沛黄埔系硕果仅存者:郝伯村.黄幸强.汤曜明黄埔军校右派代表:蒋介石戴季陶邵元冲吴稚晖黄埔军校左派代表:恢代英邓演达高泽华张治中廖仲恺严复国民党左派以李济深.张治中.张学良为代表。
共产党左派以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为代表。
国民党右派以蒋公总统为代表,共产党右派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
黄埔军校培养了中国军队中的一个系统,即黄埔系,黄埔系将星如云:一级上将:何应钦陈诚二级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中将加陆军上将:张治中钱大均汤恩伯胡宗南黄埔系学生中,担任兵团司令以上将领的有百余人。
黄埔系前6期在中共建国后,担任共军总参谋长者有3人,担任国防部长者有3人,被授予共军元帅有5人,被授予共军大将有3人。
免费!南京历史上存在过的高等学府
官立江南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额120 江宁城西挹江门南洋水师民国后改称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校长李和共和国后为中国海军最高学府——海军指挥学院半山园官立江南储才学堂1896年仪凤门三牌楼同文馆基础上创办(金陵同文电学馆1883年左宗棠实业技术类学校)学额120 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科设高等班又设初等班英语40人法语4 人德语40人官立江南高等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学额120 江宁城内三牌楼由钟山书院雍正二年(1724年)合并储才学堂改办,光绪二十五年改为格致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本科142,预科79 缪荃孙江宁城内门帘桥官立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胡云台官立江南陆师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附设矿路学堂江宁城北妙耳山张之洞官立金陵工艺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坤一以工业技术为主官立两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学额900,江苏宁属250,苏属250,安徽200,江西200 杨觐圭徐乃昌李瑞清江宁北极阁初名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官立江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官立江南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由江南格致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办农学32、电学25、矿学15,农工学、矿学普通科各64 江宁城内三牌楼和会街辛亥革命后改为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和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官立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银行、关税,学额120 江宁城内复成桥东民国2年后无该校卷宗官立江南蚕桑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蚕学科、蚕桑实习科、普通学科,学额80 江宁城内中正街由蚕桑树艺公司改办。
民国元年改为江南农桑学校(中专)官立暨南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计划500人江宁城中薛家巷妙相庵,西北邻金陵大学1917年改国立暨南学校为华侨第一学府官立南洋方言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德文60、法文60、英文60 江宁城内中正街八步圹官立江南法政讲习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法律科、政治经济科由陶保晋等7人倡议,郑苏、龛京卿等提倡江宁城内娃娃桥宣统三年就原址改设私立金陵法政专门学堂官立两江法政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正科每年招100人,其中江苏20名,江宁60名,皖、赣各10名江宁城内旧仕学馆私立金陵大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 初创时仅数十人,为书院式文科大学,十余年后发展为500多人包文(美) 南京鼓楼民国4年改称金陵大学校官立江南高等巡警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学额50 附设巡警教练所学额150 包发鹤为监督私立女子美术专修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其课程注重美术,并附以国文、英文、算学、图画、琴歌、体操等科位于江宁省城门帘桥地方金陵神学宣统二年(1910年) 于民国7年添设大学科,民国19年改称金陵神学院。
黄浦军校简介
黄浦军校简介
黄浦军校是位于上海市的一所重点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上
海市、黄浦区实施中职重点建设的骨干军校。
学校目前在九江路和灵
岩路之间设有校舍,地处上海黄浦区,市内交通十分便利,步行可至
复兴公园、黄浦江等旅游景点,是一所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
黄浦军校以提供专业性、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信守教育承诺”的办学理念,实行“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努力向学生提供实用性强、国际性强、创新
性强、专业性强的多元教育服务。
黄浦军校历史悠久,位于中国上海,拥有着蓬勃发展的文化和社
会环境,以及优越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学校以实用性和高质量的教育
教学业绩成为全市各高职院校的楷模,荣获全国优秀中职校“双一流”褒奖,终身教育、非学历教育、创新驱动、国际化教育办学创新驱动
力度不断加强。
黄埔海军学校沿革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合办海军工业学堂,为此,改校名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
工业学堂定章十年毕业,五年预科,五年本科,本科毕业后派出国留学深造。岑春煊曾拔银十万两,储在广州源丰银号生息,预备作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之用。
工业学堂的主要课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国地理、翻译、论说)、算术(包括数学、代数、三角、几何、量积学)、物理(包括化学、静重学、动重学、水重学)、国文(包括历史、本国地理、经学、论说)、绘图、体操、射击、厂课等。工业学堂办了五年,因辛亥革命反正而停办,停办后,学生并入水师班。
广东水师学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学生均于辛亥革命后毕业。
1911年辛亥革命后,黄埔总办魏瀚逃离广东。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政府改广东水师工业学堂为广东海军学校,任李田为校长。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回粤,曾到黄埔对海军学生讲话,训勉爱国,振兴海军。继李田后任校长的有刘义宽、肖楚壁、罗国瑞。1913年秋,周淦接任校长。
1917年该校改归海军部直接办理,由海军部派视察员邓聪葆为校长。1署,经费由该署发给。由于当时北伐大军所需军费主要靠广东省筹饷,广东财力疲困,是年十二月,广东海军学校被迫暂时停办。停办时,校内有十八期、十九期肄业学生四十余人。其中第十九期学生约二十人,原为十八期学生,因开学后至第三个学期,学业成绩跟不上,为学校当局改作第十九期,学校停办后,学生被遣散,有部分人投考进入陆军测量学校。
第14期:招挂章、林若时、萧衍成、陈祖寿、李福游、孔昭志 (驾驶)潘文谱、李 芳、胡 轩、陈圣能、陈鼎刚、卢适祥、苏仰徵、梁景梧、孙文沛黄达观、李孟元、叶 杰、沈仁涛、黄维琛、刘景篁、杨贵明、吴家驹、林 毅钱 昌、罗谭福、孔繁霖、黄芳芬、罗志达、王尚冕、丁培龙、李孟尚、邓熙霖张承恩、张思观、刘树棠、陈祖荫、罗日新、黄熔健、梁黻麟、冯肇宪、高鹏飞周昌弼、连 如、蔡善海、陈兆铿、曾锡棠、谢松年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简介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
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
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
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基本概述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
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
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于6月16日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
军校由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办事。
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
教职员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
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军校随着形势发展而扩大,增设教导团、炮、工、经理、政治、入伍生等大队。
并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
军校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的革命军。
它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兴建的大型科学活动场所,既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交易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
广东科学中心位于广州市大学城(番禺区小谷围岛西端),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
百年军校风云录
最杰出校友
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炮兵科学习,成为讲武 堂炮兵第一期学员。
张学良在讲武堂学习是非常刻苦的,自觉遵守 校规,尊敬教官,团结同学,刻苦训练,从不搞 特殊,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张学良是用卫队旅营长的名义入学的。由于学习 成绩优异,还没毕业,就提前当上了卫队旅第二 团团长。
学校简介 黄埔军校,全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 官学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 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 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 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 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 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 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 官,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 要军力。
百年军校风云录
——民国五大名军校
五大名校目录
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2:东北陆军讲武堂
3:黄埔军校
4: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5:云南陆军讲武堂
学校简介: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 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堪称中国近现代军 事教育史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 门类最齐全的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前身为清朝北 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 军军官学堂。 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 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 成为黄埔军校教官(蒋介石,李济深)。在国民 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 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 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保定军校先后任职共 八位校长,其中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保定
开学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 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 1928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结束。
人才辈出
王柏龄(上将 黄埔军校教育长,校军参谋长) 朱德(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叶剑英(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 崔庸健(次帅,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朝鲜最高人民 会议常委会委员长) 武元甲(大将,越南国防部部长兼越南人民军总 司令) 龙云(二级上将,陆军副总司令,军事参议院院长;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卢汉(上将,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云南省主席) 李范奭担任了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黄埔军校概述
黄埔军校概述——校史——筹建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
因此,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
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
”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
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
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
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
新中国军事院校建设回眸[海军院校]
 新中国军事院校建设回眸[海军院校] 新中国军事院校建设回眸[海军院校]在人民海军建军之初,中央军委就把创办海军学校首先提上议事日程。
本着治军先治校的指导思想,及时地提出了“今后军队干部主要靠学校培养”、“全军办好学校”等重要方针。
1949年5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安东海军学校。
原“重庆”号舰长邓兆祥任安东海校校长,原辽西军区副司令员朱军任政治委员,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主席和省军区司令员张学思任副校长,原辽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东野任政治部主任。
11月22日,根据中央军委电示,决定以安东海校为基础在大连创办海军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
1950年2月1日开学。
同年12月,两个系分别扩编为指挥分校和机械分校。
华东军区海军于1949年8月15日,在南京创办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
张爱萍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
9月14日开学。
1950年12月,华东海校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归海军直接领导。
夏光任校长,孔繁彬任政治委员。
联合学校下设兵器、机械、通信和舰务4所分校。
1950年6月,在青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11月1日开学。
赵汇川任校长,桂绍彬任政治委员。
1952年8月,学校扩建为第一、第二两所航空学校。
第一航空学校由赵晓舟任校长,桂绍彬任政治委员。
第二航空学校由胡鹏飞任校长,何辉任政治委员。
1950年8月,在青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兵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快艇学校。
都是同年10月9日开学。
海军炮兵学校王效明任校长,宋景华任政治委员。
快艇学校邓兆祥任校长,朱军任政治委员。
1952年11月开始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校,1953年8月在青岛正式成立,旅顺潜艇学习队大队长傅继泽兼任校长,李克明任副校长,吴西任党委书记,何明智任副政治委员。
1954年3月28日开学。
1952年7月,在青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
同年10月15日开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发展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教育训练机构——学校的沿革发展史。
其基本任务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人民解放军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军队的有益经验,在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有关的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
高等军事学院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
刘伯承为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陈伯钧、李聚奎先后任院长,李志民任政治委员。
军事学院仍设在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海军学校沿革黄埔海军学校沿革黄埔海军学校沿革黄埔海军学校位于黄埔长洲岛内,其沿革概况如下: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看到中国的船炮不及英国,积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被清朝统治者斥为一派胡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及地方大官僚终于承认西方的船坚炮利,展开了洋务运动,在许多省份建立起近代军事工业,制造枪炮、舰船,开设水师陆师学堂,训练军队,建立新式陆海军。
黄埔海军学校的前身---广东水陆师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清光绪二年(1876年)秋,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两广总督刘坤一以八万元购买了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黄埔的坞厂设备,准备在其中于仁船坞旧址设立西学馆。
翌年(1877年),刘坤一奏捐前兼粤海关所得的平余银十五万两发商生息,作为储备洋务人才之用。
光绪六年(1880),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就上述款内拨银在黄埔长洲建造实学馆,以市政司龙易图兼主其事,并调福州船政后学堂教习及监督,粤绅汤金铭、汤金铸兄弟回粤筹办。
由汤金铭负责筹建可容百余学生的楼房一座,用银二万两,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竣工。
实学馆建成后,考选学生五十名,于六月开学,教习外文及算法,培养造船人才。
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督粤,至实学馆视察,认为该馆生徒学业,尚堪造就。
逐改名为博学馆。
张之洞也是洋务派大官僚,主张模仿西洋设立水陆两军专学训练军队的办法,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六月十四日,会同广东巡抚吴大澄奏请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获准调用前船政提调吴仲翔任总办。
学堂最初聘请洋教习三员,其中水师驾驶为英籍,陆师语文、测算兼操练正副教习为德籍;汉人教习十一员,其中水师设驾驶、操演、洋文各一员,华文三员;陆师则设英文帮教二员,德文帮教一员,华文二员。
我国早期留美学生詹天佑,被张之洞调到博学信和广东水陆师学堂任外文教习四年。
学堂堂舍先就博学馆原有房屋开办。
后另以四千五百九十二两价银于附近勘购田地四十七亩多,建造学堂一座。
新学堂建成后,以旧学堂专居陆师学生,其课堂称陆师诵堂。
新学堂分居水师驾驶、管轮学生,其课堂称水师诵堂。
新学堂和堂外所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烟囱一座,及储料所、打铁厂、工匠房、操场、演武厅、石堤、码头等,共用银五万九千二百余两。
两年后增建管轮机器厂一座,另设水师练船一艘,配英籍教习三员。
学堂初办时,计划水师、陆师学生各七十名,实际上是将原博学馆学生七十多名派令分习水师驾驶、管轮等学科,再经考察,挑选留校三十八名,其余陆续剔退。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由天津选调北洋武牟二十名肄业陆师;十五年(1889年)八月,由福建船政后学堂调致曾经在堂三、四年的水师学生三十七名,分习驾驶、管轮。
同年九月,又从天津招考幼童二十名,先令学习英文、算术等基础课程,以后再学水师、陆师。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按管轮、驾驶、陆师各设学生名额七十名,共二百一十名。
每届二年毕业。
广东水陆师学堂共办水师班(驾驶、管轮)第一期至第八期。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两广总督李瀚章将水陆师学堂中陆师与水师分开办理。
陆师诵堂改为陆军速成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岑春煊任两广总督时,在黄埔筹办武备学堂,并以武备军、武匡军为基础建成广东新陆军,简称新军,又在陆师诵堂旧址设陆军小学)。
水师诵堂改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
1901年学堂总办为林贺峒(林则徐之孙)。
光绪三十年(1904年),粤督岑春煊调京卿魏瀚(原为福建船政会办)来粤任黄埔总办,即水师学堂总办,兼黄埔船局总办,黄埔水鱼雷局总办。
不久,魏将鱼雷局学堂学生四十名归并水师学堂,并改名为水师鱼雷学堂。
学生除学驾驶外,兼学管轮、鱼雷厂课。
这是我国海军早期航轮兼宜制度的尝试。
学制定为五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合办海军工业学堂,为此,改校名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
工业学堂定章十年毕业,五年预科,五年本科,本科毕业后派出国留学深造。
岑春煊曾拔银十万两,储在广州源丰银号生息,预备作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之用。
工业学堂的主要课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国地理、翻译、论说)、算术(包括数学、代数、三角、几何、量积学)、物理(包括化学、静重学、动重学、水重学)、国文(包括历史、本国地理、经学、论说)、绘图、体操、射击、厂课等。
工业学堂办了五年,因辛亥革命反正而停办,停办后,学生并入水师班。
水师学堂主要课目有:天文、驾驶、海上气象学、电气学、水路测量、海岸要塞、弹道学、射击学、舰炮操式、水鱼雷战术、通讯、各种舰艇知识、数、理、化、英文、国文、操练......等。
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从福建、广东、南京、烟台四间水师学堂选派学生赴英留学,广东水师选派青年军官、练习生四名,其今叶在馥、廖景芳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九期驾驶班毕业生;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派出第十二期学生伍景英、杜衍庸、伍大名三人。
这三人都是学习制造舰船的。
(1915年,三人奉调去美国继续学习制造技术。
杜衍庸、伍大名于1917年回国,伍景英于1920年回国)。
广东水师学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第九期至第十五期。
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学生均于辛亥革命后毕业。
1911年辛亥革命后,黄埔总办魏瀚逃离广东。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政府改广东水师工业学堂为广东海军学校,任李田为校长。
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回粤,曾到黄埔对海军学生讲话,训勉爱国,振兴海军。
继李田后任校长的有刘义宽、肖楚壁、罗国瑞。
1913年秋,周淦接任校长。
1917年该校改归海军部直接办理,由海军部派视察员邓聪葆为校长。
1920年,以周天禄任校长。
1921年,该校隶属广东省省长公署,经费由该署发给。
由于当时北伐大军所需军费主要靠广东省筹饷,广东财力疲困,是年十二月,广东海军学校被迫暂时停办。
停办时,校内有十八期、十九期肄业学生四十余人。
其中第十九期学生约二十人,原为十八期学生,因开学后至第三个学期,学业成绩跟不上,为学校当局改作第十九期,学校停办后,学生被遣散,有部分人投考进入陆军测量学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指定黄埔旧有的广东陆军小学与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为校舍,同年6月16日开学。
1930年黄埔军校迁南京。
1930年,陈策任海军第四舰队(后改为广东江防舰队)司令,因广东海军学校已停办近九年,广东海军中初级军官后继乏人,于是年夏呈请南京中央政府海军部,拟复办广东海军学校,但未获批准。
是年秋,陈策从缉私获款中拨出经费举办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招收高中华业生,初定训练一年,教授英美海军学校课本,结业后用以补充海军初级军官。
学员食宿、学习和训练都在飞鹰舰上。
1932年初,广州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
是时,陈策任海军第一舰队总司令,再次要求复办黄埔的海军学校,获西南政务委员会批准。
前海军学校校舍曾作黄埔军校使用,该校迁南京后,校舍部分毁坏,需要大修,故暂用录顺船坞旁鱼雷局址办学,校名改称黄埔海军学校。
前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二十八人转入该校,并招收部分学生插班,作为第十八期学生,亦称新十八期,初由陈策兼任校长。
过两三个月,调刘永诰任校长,同时招收初中毕业学生为第十九期、二十期学生,学制改为五年。
1934年,黄埔军校原址校舍修复,改作黄埔海军学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第二十二期学生均迁至此。
同年由肖广业代理校长。
冬季,刘水诰回校复任。
1935年由粤海舰队司令姜西园兼任校长。
1936年由广东江防舰队副司令李庆文兼校长。
抗战期间,1937年日寇飞机轰炸广州、黄埔。
10月,第二十一期(轮机班)、二十二期(航海班)、二十三期(航海班)、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由校长李庆文率领,迁校于连滩。
1938年,黄埔海军学校在长洲岛的校舍为日机炸毁。
10月,由连滩迁校至柳州三都村。
1939年8月,学校奉令停办。
停办后,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学生九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十三人共二十二人转到四川万县“青岛海军学校第五期航海及轮机班续学。
其余学生大部分转到贵州都匀中央军校十六期炮科学习,毕业后再送四川万县要塞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陆军部队服务。
抗战胜利后,复召集部分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学生在青岛补习海军课程半年,始行毕业考试并派回海军工作。
黄埔海军学校自1882年办实学馆起,至1939年8月在柳州三都村结束,共历五十七年(中间中断约十年)。
清朝期间水师班毕业十二届,民国期间海军学校毕业十二届,合计为二十四届。
驾驶、管轮毕业学生共五百二十二人。
为我国培养出许多海军将校和造船业、航运业知名人士。
例如:第一期谭学衡,毕业后赴英留学,清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任海军副大臣,补授海军副都统。
民国期间任广东治河督办,广东航政局局长。
第一期汤廷光,护法舰队南下时任海圻号旗舰舰长,当过短期广东省省长,1920年任广州军政府海军部长,1921年任国民政府海军总长。
第九期叶在馥及第十二期伍景英、杜衍庸等,都是造船界知名人士。
第十五期陈策,曾任江海防司令,海军第四舰队司令、第一舰队总司令、黄埔海军学校校长,广州市市长等职。
第十五期李庆文,历任舰长、参谋长、广东江防舰队副司令、黄埔海军学校校长、粤桂江防副司令等职。
第十五期胡应球,原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二副,历任舰长等职。
全国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第十六期邓兆祥,曾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起义后历任青岛海军学校校长,海军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第十六期黄文田,历任舰长、教员、广东江防舰队司令、粤桂江防司令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第十八期马廷伟,参加国民党驻缅甸大使馆起义,后任广州越秀区政协委员。
至于历任参谋长、各舰舰长、舰务处长等不胜妆举,无庸赘述。
学生名录第1期:曹汝英、彭灿昌、谭学衡、关燮湖、汤廷光、卫汝基、薛炳奎、廖坚华、龙廷颺、黄权、姚玉瑶、何汝锦、廖灼华第2期:吴保和、陈心鹗、林开卓、陈常缙、高传柏、张光熙、刘康、郑勤成、王考鸣邹景虞、崔元韶、郑硕简、任书洛、高仲芷、叶长庚、陈庆清、梁宝琳、张鹤年、林朝鼎第3期:陈思成、潘健新、苏希坡、丁潮、陈寿铭、张允栋、林孝彝、谭学慈第4期:卢毓英、陈宝璋、沈正增、沈念祖第5期:谭其荣、罗国瑞、邱世坤、戴良国第6期:吴宗藩、林庆森、何烓祥、童永福、李葆生、周庆冕、梁藻森、黄文溥第7期:蒋瑞麟、江国梁、王其斌、黄秩位、黄以泾、潘俊华第8期:林献炘、陈天经、赵士淦、吴廷光、王会同、杨树庄、高华、王济业、吴炘仁、毛钟才、吴赛仁、毛仲芳、潘文治、林国赓第9期:高宪辰、梁渭璜、彭瀛、叶在馥、廖景方、高宪乾、黄公韬、吴敏仁、王詵、孙承泗、萧广业、张豫春第10期:陈宏泰、高宪申、邱世忠、陆杰、张天辉、汤宝璜、魏子渊、蔡世溁、黎识、李式同第11期:陈景芗、周淦、何哲、张国纪、苏有昌、何在瀚、何勋、郑勤瑞、郑金城、陈时珍、藩增祜、林振涛第12期:何翰澜、何绰玻、岑寿樟、周天禄、陈宏毅、李孟亮、李继衍、王永、杨简、陆涛、伍自立、冯廷灿、伍大名、伍景英、杜衍庸第13期:王铿成、陈宪武、黎巨鏐、卢国牟、曾纪棠、曹祖坤、李彭泽(驾驶)刘世冠、白瑞鎏、冯履新、陈可钧、朱彦豪、严文浚、陈衍桑、麦三育、郑文超周耀海、赵刚拍、黄养魄、林以颂、蔡世浚、梁邃、梁波仑、叶在馪、钱雄罗启东、刘春棠、梁柏淦、叶欣、陈履新、陈复、任国鉴、彭惇训、林威雄梁商、李汉翘、林锐、余宗岳第14期:招挂章、林若时、萧衍成、陈祖寿、李福游、孔昭志(驾驶)潘文谱、李芳、胡轩、陈圣能、陈鼎刚、卢适祥、苏仰徵、梁景梧、孙文沛黄达观、李孟元、叶杰、沈仁涛、黄维琛、刘景篁、杨贵明、吴家驹、林毅钱昌、罗谭福、孔繁霖、黄芳芬、罗志达、王尚冕、丁培龙、李孟尚、邓熙霖张承恩、张思观、刘树棠、陈祖荫、罗日新、黄熔健、梁黻麟、冯肇宪、高鹏飞周昌弼、连如、蔡善海、陈兆铿、曾锡棠、谢松年第15期:陈策、冯肇铭、舒宗鎏、李庆文、黄振兴、陈锡乾、陈皓(驾驶)高鸿藩、傅汝霖、任耀奎、江国勋、胡应球、张德恩、熊耿、郑星槎、招钰祺陈天德、俞谦、岑仕琯、郑炯、李泽昆、林春炘、蔡观涛、陈尚尧、陈玉书蒋仲元、蒋继权、黄重民、李英杰、王会杰、陈启耀、朱文韶、袁以宏、岑泽之何子全、邓宗茂、符宁悦、卢善矩、周超俊、郑升平、梁喧、张友汉、袁良骅第16期:邓兆祥、黄文田、吴越、吴鼎(鼐)、许汉元、黄文澄、张大猷(驾驶)徐钦裴、杨耀枢、陈杰、邱秉椿、范应庸、许元轩、陈祖达、骆寿松、余华沐陈勉芹、李卓元、关炳杏、江国桢、蔡宋海、许崇实、莫耀明、萧邦耀、周济民容达、何纯、张瑞同、徐国杰、张祖昌、马廷佑、马骥、吴敏、叶航陆受萃、郑廷镕、杨益智、梁梦洲、梁梦藩第17期:邓锷、陈迪、黄雄、刘开坤、黎尚武(轮机)陈谓祺、陈长文、文华阶、邓象贤、邓瑞功、邵秩猷、童永标、刘崇惔、张棠梁耀宗、彭济义、马骥、刘恒、陈涤第18期:马廷伟、吴柏森、梁显邦、容应楠、覃忠、廖崇国、麦士尧(航海)林昌鹏、梁灼铨、符俊、冯汝珍、黄吉祥、邝民光、高为铁、黎郁达、徐亨邓瑞功、黄鼎芬、文瑞庭、黄邦献、黄星、李蓝田、刘毓熙、林炳尧、许耀震詹忠浩、陈军田、黄汝康第19期:招德培、谢祝年、胡奕澄、冯启聪、黎启旦、张荣绶、孔宪强(航海)黎永年、陈善嘉、周昭杰、黄景文、黄锡麟、姚君武、杨超祟、卢宜江、魏源榕、吴超万、陈守仁、邓运秋另有:黄永康、何子莹、韦国秩中途退学第20期:凌云骥、刘达生、朱祝尧、唐廷襄、叶育生、黎昌期、魏震民(航海)余君锷、区兆初、卢淑涛、周沧、符家骥、周渊、陈肇明、吴泰初、伍耀沛邓光华、江肇熙、萧维廉、李定强、刘权球、丁锦祺、温可华、杜英才、张国材招德垓、龙启洪、邓开诚、余炳乾、徐富嘉、吴桂文、黎昌明第21期:胡汉昌、张新民、卢广云、钟俊民、梁祖文、姜维邦、何绍志(轮机)梁锡琼、张文安、方天骥、谢法扬、林明哲、庞文亮、江肇棠、吴振群、刘业祟谢赢浒、胡宜民、李大同、刘义锐、李定国、江裔、邓汝辉、李富元、魏予昂凌奎、冯国彦、梁永炎、阎承烈、黎树芬、林鸿容、梁茂萱、梁仲文、刘定邦林永裕第22期:钟汉波、黄恩研、李镇靖、赵慕西、李北洲、利锦忠、谭祖德(航海)蔡惠强、刘定邦、方富捌、潘植梓、黎宗源、阮绍霖、刘次乾、林乃荣、陈庆坤、林永裕、谢炳烈、朱文清、卢珠光、冯翊志、容国材第23期:黎国炘、郭李殷、梁树猷、史宪济、黄益铿、骆耀棠、刘龙庆(航海)桂宗炎、高二赐、李长浩、莫强、王景洲、邝劲亚、刘立根、蒋豪达、林杰叶盛田、游寿苏、李荣安、梁芬荫、黄绍榕、梁德义、卢汉聒、黄纪恩、梁永植朱人彰、余衡、梁汉超、郭作珠、邓浩灵、李华干、胡楚瑜、周宏烈、关仪张仕锋、姚耀书第24期:王延彤、彭大雄、李学灵、叶锦杰、刘鉴淙、冯国楷、韩鹤光、曾妙锦(轮机)张国源、陆兆熙、陈元佐、谭静萍、张镜海、林名谦、蔡颖生、麦炳坤、陈念愚、江祥、邓善培、刘铁桑、简国治、黄贤明、老洪章、梁国錩、覃豪、温可人、陈景荣、温煦棠、许江卿、傅瑞初、蔡可协、林仕撰、冯迪佳、吴文彬、林树球、黄应楠、黎兆荣、徐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