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新版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变化的地形第1节、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
1级和2级为无感地震 3级和4级为有感地震 5~8级及以上为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的程度
1~2度:人们没感觉 3度:室内有人感到轻微的震动
4~5度:室内物件有些摆动,门窗作响 6度:人行走不稳,器皿倾倒,房屋出现裂缝
7~8度:人站立不稳,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能断裂 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表裂缝很多,铁轨变形 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说一说地震有哪些危害?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 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而且由地震的破坏还会引起一系列其它的灾害,如:火灾、水灾和煤气、 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火山
1.火山的形成 2.火山的类型 3 .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地震
说一说火山喷发有哪些现象?
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充满在大气中。
滚滚的岩浆
喷发的火山
火山形成的岛屿
辩论会
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的危害太大了,喷发的岩浆堵塞交通,铺天盖地的火山灰使河 水污染、电路中断、机场关闭、公路瘫痪、造成严重的损失,给人 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1节 火山与地震(1)
1、知道火山和地震均能改变地形 2、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了解火山喷发带来的利与弊和地震的危害
想一想
为什么地形会产生变化?
地形的变化是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受到如火山和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作用时,地形会产生剧变。
美国圣海伦斯火山
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肥料,树木和庄稼长势 良好。火山中还常有矿产,而且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2《海陆的变迁》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2《海陆的变迁》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12/7/2021
大西洋两岸可以拼合
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 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12/7/2021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
12/7/2021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12/7/2021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12/7/2021
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12/7/2021
通过对以上图片的研究,你是否已经 得出了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呢 ?
这好比撕碎 了的一张报 纸,拼合以 后的印刷文 字和行列也 一一对应。
12/7/2021
收获园地
地壳的变动
原因: 海平面升降
海陆 变迁
人类活动
魏格纳的故事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
六大板块
张裂运动 板块运动
挤压运动
两大山系和火山地震带
12/7/2021
海陆的变迁
12/7/2021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 自《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 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 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 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 很大。
12/7/2021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 了这种海陆的变迁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或许 看完以后你就会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 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2海陆的变迁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2海陆的变迁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1912年得到证实。

他在《海陆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少年探险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

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

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考察研究1910年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

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

1930年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的雪原上。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3千姿百态的地形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3千姿百态的地形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200m 100m
0m
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 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
序 号 地形类型
地 形 特点
1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
2 盆地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
3 山地
相对高度大,坡陡顶尖,连绵起伏
4 丘陵 5 高原
相对高度不大,坡缓顶圆
海拔很高,一般在1000~2000 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
千姿百态的地形
岩石的风化
风的巨大力量
流水的作用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人和生物的作用
人类活动改变地形 都有哪些呢?
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 量和外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两种作用同时不断进行,永不停息。
地形不断变化 永不停息
地壳 地
内 运 高

地震 不


风化


形 态
流水
力 作
趋 于
风力 用
平 坦
生物
等高线:经过实地测量各地的高度,然后把高度 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等高线特点
•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等。
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 坡度越缓。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一样。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交叉
等高线地形图特点
① 每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等。
等高线特点
② 每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一样。 ③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相交。
④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稀疏的 地方是缓坡。
⑤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 谷,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脊。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2《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2《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过程和方法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通过读图练习,记住六大板块及板块与板块之间多火山多地震及板块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学习,树立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沧海桑田1.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教师小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例也是说明海陆之间在发生变化的。

如台湾岛原先是和我国大陆是相连的等。

3.问题探究: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新华师大版七上科学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新华师大版七上科学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新华师大版七上科学第六章变化的地形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中,地形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

从高耸入云的山脉到广袤无垠的平原,从幽深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地形的变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无尽的奥秘。

山脉,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形之一。

当我们仰望那些雄伟的山峰,心中不禁涌起敬畏之情。

它们有的陡峭险峻,有的则绵延起伏。

像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这些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通常与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成了许多板块。

当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时,就会使得地壳上升,逐渐形成山脉。

平原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地形。

它们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比如华北平原,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平原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地壳长期稳定下沉,或者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在平原上,人们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建设城市和交通网络。

与山脉和平原不同,峡谷给人的感觉是深邃而神秘。

峡谷的两侧通常是陡峭的岩壁,谷底则有湍急的河流流淌。

像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峡谷之一。

峡谷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河流的长期侵蚀作用。

河流不断地冲刷着岩石,逐渐切割出深深的峡谷。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

它的地形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广阔的洋盆,还有深邃的海沟。

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比如马里亚纳海沟。

海洋地形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活动以及海水的运动都有关系。

火山也是地形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火山喷发时,会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

这些物质堆积起来,可能会形成火山锥或者火山岛。

日本就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那里的许多岛屿都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形。

比如,人们进行采矿活动,可能会导致地面下沉;修建水坝会改变河流的流向和流速,从而影响周边的地形。

在了解了这些不同的地形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后,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奇妙和复杂。

地形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

华师大版 七年级上 科学《变化的地形》知识点

华师大版 七年级上 科学《变化的地形》知识点

变化的地形1、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高原、、、和。

2、地形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力量有的来自,有的来自。

尤其是受到如、等作用时,地形会发生剧烈变化。

3、火山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岩石底下有岩浆,而这种活动的岩浆会沿着地壳的喷出地面。

4、火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5、火山喷发时在火山口喷出、、。

6、火山喷发后会形成圆锥形的,如日本的。

如果火山是在海底喷发会形成,如美国的。

7、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灾害是,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产生、而造成的。

8、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的大地震,我国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级以上的地震。

9、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但是发生之前总有种种。

如、、、。

10、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集中释放的表现,它们最容易发生在处。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分别称为地震火山带和地震火山带。

我国是一个多的国家。

11、科学家们发现,来自的力量会造成海陆的变迁,而且与分布也有关系。

12、德国科学家,依据两岸的和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创立了学说。

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以后逐渐,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13、20世纪50年代以后,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绘制出海底的地形图,形成了学说。

1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发生挤压时会在海底形成、,而在大陆会形成、。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创立了。

学说认为:被分成板块,板块漂浮在上慢慢地移动着。

16、岩石圈由和组成。

17、地球从里到外可以分为、和三个圈层。

18、板块学说观点认为,的地方是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和。

如洋就是由于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

19、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化石,这证明那里曾经是。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板块与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20、作用是岩石的风化和地形改变的主要力量。

21、侵蚀作用的动力来自、、、等。

22、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作用;溶洞、石笋、石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作用。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六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汇总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六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汇总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六章变化的地形知识点汇总一、火山与地震1.火山(1)火山的分类①活火山: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约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上以前爆发过的火山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上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有可能爆发的大山。

(2)火山爆发的原因:地壳变动,地球内部灼热的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

(3)火山爆发带来的好处和危害:好处:带来肥沃的土壤、矿产、温泉、药泉等,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

2.地震(1)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而造成。

(2)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东汉时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以准确地测量出地震的等级和方位;依据动物的异常表现和异常的自然现象也可以预报地震。

地震发生时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间并跑到空旷地带,或躲到结实的桌子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里(如厨房)等3.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火山带的交界处,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二、海陆的变迁1、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大约2-3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以后逐渐分裂和漂移,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2、板快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学说认为:(1)岩石圈视波分裂成六大板块。

(2)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

(3)板块交界地带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地球板块(1)全球由亚欧板块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三、地形和地形图(1)地形变化的因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裂、火山、地震,使地表起伏加大(高山、深谷、高原),具有阶段性。

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增高、渤海岩层的下沉、华山断层、台湾海峡的变迁等。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3《千姿百态的地形》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3《千姿百态的地形》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千姿百态的地形》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地形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能解释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有森林遗迹。

2.知道促使地形发生变化的两种力量。

3.能区分哪些是内力作用,哪些是外力作用。

4.知道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1.体验观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学生注意观察日常实例并利用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

3.学会关注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4.体会人类活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改变地形要遵循自然规律。

5.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学会观察——提出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

2.学会利用生活实际现象解释书本中的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1.重点是理解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2.难点是知道地形是变化的及变化的种种原因。

3.关键点是能解释每一种内力如何引起地形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归纳法、导学法、讨论法、阅读法、分析法、讲述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讲述: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地震和火山,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地震和火山是由于什么造成的?2.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壳的剧烈震动造成的,那么地壳的缓慢变化会造成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东西。

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思考问题。

3.教师讲述: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思考一下都是因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了……学生讨论回答。

二、新课教学1.讲述:下面我们就大家讲的来总结一下引起地形变化的作用主要有四大类: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人和生物的作用。

接着我们就具体的来讨论一下,每一类都是如何影响地形变化的。

先来看看风化作用吧,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 •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衣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売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血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垠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述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 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來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口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 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 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 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C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纽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第六章知识清单——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

第六章知识清单——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

第六章知识清单一、火山与地震1.火山(1)火山的形成:岩石底下有在活动着,它会沿着地壳中的喷涌出地面。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3)火山的类型(三种):、、。

举例两座活火山:、。

(4)对人类的影响(各写一条即可)有利:;有害: 。

2.地震(1)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是,它是由于地球的力量使地壳产生、而造成的。

(2)有感地震:级以上。

破坏性地震:级以上。

(3)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只有震级。

烈度表示,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4)地震来临我们要做到“一跑”:;“二钻”: 。

3.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集中释放的表现,它们最容易发生在。

世界上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分别称为地震火山带和地震火山带。

我国是一个多的国家。

二、海陆的变迁4.德国科学家创立了学说。

他认为2亿~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以后逐渐,“”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陆分布的格局。

证据:①;②;③。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基本观点①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上缓慢地移动着;③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的交界处。

6.全球由、、、、和六大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漂浮”在上,相互不断地发生和。

7.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从里到外可以分为、和三个圈层。

岩石圈包括:的上部和。

岩石圈被分裂成大板块。

8.喜马拉雅山脉处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处。

9.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何多发地震?。

三、千姿百态的地形10.地形能够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来自地球和的能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11.是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原因引起的自然现象有和等。

12.地球外部的力量如、、等。

人和生物的影响也会造成地形的缓慢变化。

13.各种地形的成因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珊瑚礁——;千岛湖——;石灰岩溶洞——;河口三角洲——;夏威夷群岛——;喜马拉雅山脉——。

教师详解详析1.(1)岩浆裂隙(2)水汽烟雾岩浆火山灰(3)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斯特龙博利火山富士山(4)形成肥沃土壤、产生丰富矿产、带来旅游资源、温泉地热能等污染环境、毁坏交通及各类设施、埋没农田、引起火灾、危及周围居民生命安全等2.(1)地震内部变形断裂错动(2)35(3)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个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4)跑到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及高压线钻到床底或桌下,钻到狭小的空间3.内部力量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4.魏格纳大陆漂移一块大陆分裂漂移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和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写出一点即可)②在非洲和南美洲发现了两亿多年前的一种小型的爬行动物中龙的化石,其他大陆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化石;舌羊齿(生长在温而偏凉地区)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南极大陆的岩层中都有发现(写出一点即可)③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的化石;在南极洲发现了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了古代冰川(写出一点即可)5.①六②软流圈③板块6.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软流圈碰撞张裂7.地核地幔地壳地幔地壳六8.亚欧印度洋9.它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10.内部外部内力外力11.地球内部的力量火山地震12.气温变化风力流水13.风力沉积流水侵蚀生物堆积人类活动流水溶蚀流水沉积火山喷发板块碰撞。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1《火山与地震》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1《火山与地震》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在海里喷发,海水会发热,不久(bùjiǔ)形成火 山岛,从而改变地形。
喷出物
岩浆(yánjiāng)(最多)
水汽
烟雾(由火灰组成)
12/7/2021
第三页,共十九页。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tiān shān)(火山丘)
12/7/2021
第四页,共十九页。
3、火山爆发的预兆(yùzhào)
火山爆发前,火山口可能会先出现异常 的热气和烟雾; 火山附近的地热现象(如温泉)可能会 发生异常; 火山附近可能会产生(chǎnshēng)微弱的地震;
12/7/2021
第十三页,共十九页。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1960年5 月22日发生(fāshēng)在智利的大地震, 为8.9级。
我国最大的地震时2008年5月12
日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为
8.0级。
12/7/202hēng)
12/7/2021
地震烈度: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 破坏程度
12/7/2021
第十一页,共十九页。
3、地震对人类(rénlèi)的影 响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先感觉到大地
(dàdì)在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破坏性的地震会造成山体滑坡或崩落,
大地褶皱断裂,地面隆起或塌陷。 地震还会引起海啸。
12/7/2021
第九页,共十九页。
2、地震发生(fāshēng)的预兆
(1)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
(2)地温明显增高,感觉天气异常闷热
(3)用仪器(yíqì)测出当地的地形有微小变化 (4)一些动物行为异常,如老鼠出洞等
12/7/2021
第十页,共十九页。
震级:地震释放(shìfàng)能量大小的等级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3《千姿百态的地形》冰川也能改变地形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变化的地形3《千姿百态的地形》冰川也能改变地形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冰川也能改变地形
冰川作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

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冰川改变地形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侵蚀作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楔作用。

2.搬运作用: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3.堆积作用: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变化的地形》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变化的地形》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变化的地形》word教案第一节火山与地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记住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情形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科学自然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教学预备:可乐、毛巾、豆腐、竹片、报纸。

地震和火山发生的有关录象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势:有高原、山脉、平原、丘陵和盆地。

提问:那么这么多复杂的地势,是不是随着时刻在变化呢?假如有?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有关地势变化的例子呢?依照学生回答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种专门剧烈的地势变化。

板书:火山与地震(二)、火山教学:1、引入火山:观看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

陈述火山喷发时的景象: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者沿着山坡往下流淌,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充满在空中。

2、依照火山喷发的景象回答下列问题(培养学生想象和推理能力)。

1)、火山喷发前会有哪些预兆?2)、火山的喷发说明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内部存在着什么?3)、火山喷发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势?4)、火山的喷发给我们人类会带来些什么?3、关于火山大伙儿还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呢?(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依照众多的学生问题,对学生们可能提出来的重点问题:“火山是如何样形成的”进行教学,其余的较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回家查阅资料。

4、设问:哪么火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实验演示:拿一罐可乐,摇动后打开。

看到可乐从开口处喷出来。

提问:依照体会什么缘故摇动以后的可乐会喷出来,而没有摇动的可乐可不能喷出来呢?给予以适当的提示,,假如依旧不能回答出来,老师予以解答:由于被摇动的可乐自身内部较大的压力,当打开瓶盖以后在那个压力的作用下,可乐就随之喷射出来.陈述:事实上火山的喷发也与它类似,在我们的地球内部运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平常,这些高压岩浆被地壳所包围着,然而,当地壳在运动中显现裂隙或者地壳中的某一部分变得比较脆弱时以至承担不住岩浆的压力时,这些岩浆就喷出地面,形成了火山喷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变化的地形第1节、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

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

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

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3)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

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4)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

1级最小。

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

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

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

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

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

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5)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

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

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

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

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6)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

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

课文中的几条如: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第2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的事例: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那里还是茫茫的海洋。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

②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

据考证,在台湾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

③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是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该地是一个海湾,并没有广场陆地。

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2)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是地形变化中的一类,促使海陆变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1)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人类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典型。

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现象,又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假说: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

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学说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2)板块学说主要内容:①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

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板块上面的大陆和海洋随着发生漂移,六大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

③板块之间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3)板块学说的作用: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高山、大洋的地形变化和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的趋势。

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造成新的山脉和深沟。

实际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海洋变成了高山,而且目前还在“长高”。

板块学说也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第3节、千姿百态的地形1、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1)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2)流水的作用: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使岩石碎屑和土壤颗粒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使地形趋于平坦,流水的冲积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岩,从而形成溶洞。

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会侵蚀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3)风的作用: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也能使沙丘搬家,风的作用也改变着地形。

(4)冰川作用:巨大冰川的移动,使岩石和土壤随之“搬家”,改变了原来的地形。

(5)生物作用: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

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

(6)人的作用:人类活动如筑坝拦河,移山填海,开挖运河,围海造田等会使局部地形发生明显变化。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2、等高线地形图(1)绝对高度:我们把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又称“海拔”。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3)等高线:地图中的“等高线”就是经过实地测量各点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结起来而成的。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均相等。

(4)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描有等高线的地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况。

等高线地形图一般以绝对高度来描绘。

(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①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均相等;②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级之间高度差相等;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交叉;④等高线密集处地形陡峭,等高线疏稀处地形平缓。

【启迪与拓展】例1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带状岩层,这能说明()A、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B、地形也是在变化的,海陆也会发生变迁C、地形是稳定不变的D、地形发生改变都是很剧烈的分析:沈括当时认为:“此乃昔之海滨,今距海已近千里”,并推断整个华北平原“皆浊泥所湮耳”,即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平原。

事实上,螺蚌等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鹅卵石也是在水中的,现今这带螺蚌壳的山崖原来应是在水下,由于漫长岁月中,地形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成了现在情形。

所以答案应选B。

例2 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是发生了()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洪涝分析: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大地在震动,有闪闪的地光和隆隆的地声,煞那间,山崩地裂。

河水在上下翻滚,原来的高山倾刻间变成了深谷,而过去的深沟如今却变成了隆起的丘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