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
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
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
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
现代化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现代化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与时俱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化学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现代化学校校园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
一个宜人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1 绿化与景观规划充足的绿化和景观是必不可少的。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清新的氛围,并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焦虑。
同时,景观规划也应该考虑到节水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1.2 建筑设计与教室布局现代化学校的建筑设计应该注重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教室的布局应该合理,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同时,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可以减轻使用人工照明和通风设备的负担,节约能源的同时也更加环保。
1.3 设施与设备的完善现代化学校的规划还应该注重设施与设备的完善。
包括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
这些设施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和研究,并提供丰富的资源供师生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一个成功的学校校园规划需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除了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外,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发展。
2.1 健康与安全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是校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配备医疗室和急救设备,制定科学的健康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体检。
此外,安全设备如监控系统和紧急呼叫设备也应该得到充分考虑。
2.2 多样化的活动与课程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与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音乐、舞蹈、体育等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眼界,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开设创新、艺术、科技等特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校园环境与社区融合现代化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一部分,与社区紧密融合。
这有助于学校与社区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高校校园建筑规划与发展方向
高校校园建筑规划与发展方向高校校园建筑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建筑规划与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环境氛围、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性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校园建筑的规划与发展。
首先,高校校园建筑的规划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生们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来专注于课程学习。
因此,校园建筑设计应注重隔音、采光和空气流通等问题,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和质量。
此外,学校还应尽量避免过度商业化的氛围,将商业设施和学术设施区别开来,以保持校园的纯净和学术氛围。
其次,高校校园建筑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设计和选材上,应秉持节能、环保的原则。
比如,在建筑立面设计上可以使用太阳能光伏板、通风降温系统等技术手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利用自然资源如水和土地,建设规模适宜的校园,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合理规划和利用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
最后,高校校园建筑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
在校园建筑中,学生们的需求和舒适度应该是首要考虑因素。
例如,学生宿舍的设计应兼顾私密性和社交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休息和学习空间,同时也要注重舒适度和安全性。
此外,校园建筑应设计方便且安全的通道,以提供便捷的交通和疏散通道。
总之,高校校园建筑规划与发展方向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关注人性化设计。
通过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全面素养的培养。
因此,校园建筑规划和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因素,注重长远发展,以满足学生和教师们的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名校办学理念与未来发展规划
名校办学理念与未来发展规划作为一所名校,其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内容将针对名校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为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办学理念作为一所名校,其办学理念是名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信仰。
名校一般都有着严谨、务实、创新、开放等特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1、严谨名校善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精神,以追求严谨的态度做事,注重细节和规范。
强调学术研究的精度和深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也非常重视,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2、务实名校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尽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并练习各项实际操作。
3、创新名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强调科技创新和跨学科研究,热衷于探究各种前沿科技和新兴领域,不断挑战传统观念,推动世界学术和技术的发展。
4、开放名校注重开放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社会、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强调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
同时,寻求与外界的合作我校一起推动社会和文化进步。
二、未来发展规划名校的未来发展规划是制定名校发展战略的指导性文件,是名校规划它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名校未来发展规划不仅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内部因素,还需要考虑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
下面我们将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国际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名校的未来发展规划。
1、专业设置名校应该根据自身特征和文化底蕴,针对性地设计专业设置,提倡学科间的交叉与合作。
同时,专业设置应该追求多样性和互补性,开展专业交叉、合并等活动,不断丰富专业类型和结构。
2、课程设置名校应该开展贴近社会需要和国际标准的课程,积极探索新的产品线和创新教育方式。
通过打破学科边界,造就出专业和领域内的领袖人物。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面向未来社会需求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课程。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1、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
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与特色的校园环境。
3、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与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与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与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3)外部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就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就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与最终目标,她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
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与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与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与外部空间。
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就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她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
高校教育质量的新理念与新实践
高校教育质量的新理念与新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校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一、理念的创新1. 创新教育思维:传统的教育思维强调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新的教育思维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2. 质量导向:过去,高校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和学术成果,而现在,质量导向成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3. 学生中心: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理念将学生置于教育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实践的改进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授课和听课,而现在,高校教育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专业实践:高校教育的新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习、实训、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 跨学科合作:为了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高校教育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在跨学科环境下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新理念与新实践的影响1. 提高教学质量:新理念和新实践使得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2. 促进创新能力:学生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更容易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立足。
3. 适应社会需求:新理念和新实践使高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总结:高校教育质量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它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创新教育思维,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改进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
高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
高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对于保证高质量教育的实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并分析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办学理念的重要性高校办学理念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它是高校办学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明确、科学的高校办学理念能够为高校激励和塑造学术氛围、构建教学团队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二、高校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高校发展战略是指高校为了实现自身宏伟目标而制定的长期规划和行动方案。
它是高校在实现自身使命和愿景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路径,代表了高校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选择。
高校的发展战略应包括以下核心要素:1.人才培养: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各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高校的发展战略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学科教育和实践机会,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科学研究:高校应该注重科学研究的发展,积极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推动学术进步,还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3.社会服务:高校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高校的发展战略应注重与产业界、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智力支持。
4.国际交流:构建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参与全球化的教育机会。
国际交流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三、高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的关系高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
高校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决定了高校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高校发展战略则是高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案,是高校办学理念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一个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战略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高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创新
高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而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其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一. 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教育的理念决定了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向,对于教育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
1.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意义上,高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关注较少。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高校教育理念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2. 强调学生主体性传统的高校教育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然而,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因此,高校教育理念创新中应该强调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3. 打破学科壁垒传统的高校教育常常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导致学科之间的壁垒较多。
然而,现实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因此,高校教育理念创新应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
二.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具体手段,高校教育方法的创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传统的高校教育往往以课堂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育。
然而,高校教育方法的创新应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实验室、社团、实习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2. 引入现代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对于高校教育的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3. 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传统的高校教育往往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然而,高校教育方法的创新应该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校教育的战略与发展规划
高校教育的战略与发展规划近年来,高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日益重要,对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高校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并实施战略与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的战略与发展规划,以及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高校教育战略的重要性高校教育战略是指为达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计划。
制定战略有助于高校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内外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个明确的战略能够为高校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使其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变革,保持竞争力。
二、高校教育发展规划的要素1. 教育理念与价值观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还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注重师资培养和引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此外,还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支持。
4. 科学研究与科研创新高校应注重科学研究,建立全面的科研体系。
此外,还应鼓励与企业、社会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
三、高校教育战略与发展规划的实施高校教育战略与发展规划的实施是关键的一步。
以下是一些应考虑的因素:1. 多方参与高校教育的战略与发展规划涉及到各方利益相关者,如高校行政管理层、教师、学生、校友等。
因此,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2. 资金支持高校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因此,在制定战略与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资金来源和合理利用的问题,确保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监测与评估高校教育战略与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进行监测与评估,以检查进展和发现问题。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新时期特征
高校 园 区如果在建设 时采取高 度资源共 享且社 会化 管 理, 则称 其为大学城 。大学城 在规 划中将某些 学术 、 生活 服 务、 文体活动等资源 , 如校级图书馆 、 食堂、 文体 场馆 、 医院等 形成 相对集 中 的校 际资源共享 区 , 在空间 上开放 , 社会化 管
第3 3卷 第 9期
Vo .3 1 3 No9 .
建
筑
施
工
B L I GC N T U T O UI D N 0 S R C I N
我 国 高 校 校 园 规 划 与 建 设 的新 时 期 特 征
N e ro a ur s o la e a ni e st w Pe i d Fe t e fCo l g nd U v r iy
教育转变。 招生规模 的扩大 、 高教理念 的更新 、 民经济水平 国
的提高 、 科学 技术 的进步 以及 人们认识 的变化 等 , 都对我 国 高校校 园规划 与建设产 生 了极其 重要 的影 响 , 因此 , 园规 校 划与建设也呈现 出明显的新时期特征。
境优美 , 符合时代要求 。
变化 ,其规 划与建设 出现 了明显的新 时期特 征。就新 时期校 园规划和 建设 的类型 、变化 以及 人性化 、生态化、文化与特 色等问
题 .进 行 了规 纳 和探 讨 。
【 关键词 】高校校 园 规 划 建设 新 时期 特征 【 中圉分类 号 ]U 0 T 28 / 文献标识码 B
Ca pus Pl nd Co t u t 0 n m a a ns r c i n i Chi n na 口 彭 玫
(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院有 限公 司 20 6 ) 0 0 3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校园建设规划的思考
2 高等 教 育理 念下 校园布 局的规 划思路 当前 校 园 建设 规 划 的核 心 问题 是 校 园布 局 的总 体 规
划 。如 何 使校 园 的规划 更 科 学、 更有 效 地利 用 空 间 ,布 局 规划 是 重 要 的环 节 。对 此 ,校 园布 局 应在 体 现校 园 自 身 形 象与 办 学理 念 以及 文 化特 色 的 前提 下 ,结 合 多种 规 划 模 式 ,创造 出富 有 时代 气 息与 生 命力 的大学 校 园 。校 园 布局 的设计 的本 身就 是 校 园创 造 性 的发挥 ,更 能提 高 学 生借 助 本 身 的直 觉 能力 去 发掘 校 园 的教 学理 念 , 并予 以视 觉化 。对 于 校 园布 局 在 高等 教 育理 念 下 的在 总体 设
校 园布局 规划 中,常 以 “点、线 、面 ”相 结合 的手 法 , 实 现 校 园布 局 的动 静 结合 ,层 次 分 明,校 园就像 蓝 天上 的云 团 ,活 泼而 不 失优 雅 ,简 明 而不 失 大气 , 云 团状布 局 模 式 的显 著特 点 是将 校 园按 功 能进 行 分 区 ,诸 如 教 学 区 、实验 区、行 政 区 、文 化 区 (图书 科 研 )、学 生 生活 区 、教职 工 生 活 区、体 育 运动 区、景 观 区 、后勤 保 障 区 等 ,并且 对 各分 区定位 , 各有 各 的建 筑特 点 ,实现 道路 网 的设计 。例 如 西 安外 国语大 学 长安 校 区 的设计 即结合 了云 团状布 局模 式 :长 安校 区的 学生 公寓位 置相 对独 立 , 进 出便捷 ;整 个 教学科 研 区域深 处 静谧 ,只能 步行 出入 , 避 免受 到 外界 干扰 ;教职 工 生活 区与教 学 区完 全 隔绝 , 互不 影 响 ;此 外 ,该 校 区线 、点 、面 的结合 讲 求丰 富、 变化 ,避免横 平 竖直 式布 局 ,符合 青 年学 生 的心理 需求 , 是 云团状 布局 模式 的典 型范 例 。 2.3 校 园布 局规 划 的 生 态性
简述现代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简述现代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伴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强国政策的推进,人们对于享受高等教育的诉求越来越高。
而我国高等院校原有的规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广大的国民群众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985工程"、"211工程"、"国内高水平大学"等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大学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校园扩建,学科调整等,因此中国的大学正在经历着一个质变过程。
作为高校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着新世纪大学的挑战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校园建设规划需要理清发展路线、总结经验教训、规划发展的前进路径,同时要将校园建设的内涵建设作为加强校园建设规划的新课题。
1 制约现代高校校园建设的因素1.1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偏低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从上到下进行了各种变革,同时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也进行了改革。
它表现为教育的投资体制改变了,由原来的政府单一投资改为了多渠道投资,即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学校、学生为辅进行教育投资,呈现出三辅一主的体制局面。
时间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和历史性的发展。
尽管多渠道投资体制体现了种种优越性,但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仍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颁布)中指出:20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到GDP 的4%。
但是从2005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投资情况显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额仅为GDP的2.82%。
投资额度与发展纲要4%相差甚远,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投资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大。
1.2 高等教育投入需要深化改革国家对于公共教育的投资过于缓慢,同时社会上各种公共教育部门以各种名义进行校园的扩建。
乱圈地,乱收费的情况造成在重教育的社会中,导致我国公民教育支出负担沉重不堪。
据某资料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中,人均教育支出为1089元,较之2004年的教育支出增长6.3%,教育支出占到人均消费总额的13.8%。
学校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划
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多元化
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课程整合
将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减少重复内容,提高教学 效率。
实践课程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 力。
教学方法改革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传统与特色
03
传承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学校特色,打造独特的校园文
化品牌。
学生社团建设
1 2
社团种类
支持学生成立多样化的社团,如学术、科技、艺 术、体育等,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需求 。
社团管理
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机制,确保社团活动的有序 开展,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
社团活动
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如比赛、展览、 演出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 果。
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结果评价
注重学生学习成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06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
合作办学
与国外知名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 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评价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 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02 学校发展规划
长期发展规划
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迅猛发展,高校数量大幅增加,各类制度也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建设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热门话题。
那么,在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发展呢?一、提高高校办学质量高校要落实办学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实践和工程项目实训,尤其是把“五证合一”工程实训作为该校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该校的品牌课程。
同时,应该注重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做好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与识别评估,鼓励教师参与到科研和实践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保证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鼓励高校相关专业和行业进行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同时,高校应当深入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留学,拓宽人才培养的视野和板块。
这些交流合作将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都能有利的推动。
三、增强高校创新能力高校要积极参与创新、研发和技术转化,加强技术成果的产出和市场化应用,提高实用性和实现经济效益。
同时,高校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学术研究的全方位创新。
在创新能力的构建上,关键在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科研与实践的有效连接。
四、优化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体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流程,做到对人才、机构、经费、信息等方面的全面有效的管理。
同时,面对不同的高校类型和不同的管理任务,要进行分类管理,将高校归类到不同的管理模板中,让高校按照管理模板推进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高校顺利进行各项工作,实现高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发挥高校的社会作用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更应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高校也应发挥出在社会中的作用。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活动,加强对社会和行业的扶持和支持。
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科研水平成为了国家晋升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呢?一、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基础学科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基础,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和基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提高高等教育基础学科教育水平,打造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高校。
二、优化学科布局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布局结构也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学科的沟通与协调,尤其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实行“以学科为主,以交叉为辅”的新学科布局,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和互相促进。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代表性使命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创业”。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创新机制和产学研联盟架构,实现学术成果的“落地”,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不仅要注重学术层面的建设,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职业规划,让学生能够面对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五、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实现国际化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引入海外优秀教学资源和人才,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知识的交流和融合,同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我们从基础学科水平、学科布局、产学研合作、学生素质教育和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入手,加强整体协调和协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全面强化和提升。
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我们需要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水平。
我们需要协调学科结构的布局。
高等教育学科应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合理布局各学科的发展方向。
要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可以通过学科整合、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实现学科的协调发展。
我们需要协调学科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各学科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结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研究。
理工科学科与教育学科的结合,可以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跨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还需要协调学科内部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内部包括了多个细分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建立健全学科评估体系,及时调整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学科知识的共享与传承。
通过协调学科内部的发展,可以提升学科整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还需要协调不同层次的发展。
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学科具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重点学科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基础学科的建设则要注重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
还应加强学科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
以“协调发展”新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是必要的。
通过协调学科结构布局、学科间关系、学科内部发展和不同层次的发展,可以提高高等教育学科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和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doc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为大家带来关于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一、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1、新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与高校校园的影响如今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而招生规模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拓展校园空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考虑,校园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空间的规划,在满足师生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更深层次的要求。
校园空间规划需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营造适合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空间环境。
2、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的社会化和开放办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逐步推行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校园规划与建设产生影响。
首先是学生与教职员工生活设施和文体设施的社会化与商品化。
同时,校园的文化与体育设施也逐步为城市共享。
其次是高校从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外向型校园的转变,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
3、高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校园环境育人的新职能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强调教育不应仅在教室课堂上完成,校园空间环境作为“泛教室”对人产生的熏陶作用也作为教育的延伸部分。
同时高校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人本化、多元化、职能化、终身化、社会化成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
4、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与学科体系建设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业办学在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可以体现在空间格局、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方面。
例如,以医学为专业办学特色的昆明医学院,在空间格局上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抓住中医药科学和校园规划理念之间共同的文化根源;在功能分区上则引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细胞学说”,将细胞的基本结构拓扑到校园的规划布局中;而在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又引入体现中医药文化发展成就的名医、名著以及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地产名药,在校园内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轴线与主体空间节点,将医药文化内涵有机的融入校园的空间场所;在校园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加入了传统地域文化与医学特色的因素,通过建筑外立面符号的暗示或建筑形体的组合,使校园建筑既表达了专业特色,又具备了传统、地域与现代的多重性格。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 基础理论简介: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新的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
关键字:高等教育理念转变校园规划与建设发展趋势实施策略一、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1、新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与高校校园的影响如今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而招生规模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拓展校园空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考虑,校园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空间的规划,在满足师生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更深层次的要求。
校园空间规划需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营造适合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空间环境。
2、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的社会化和开放办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逐步推行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校园规划与建设产生影响。
首先是学生与教职员工生活设施和文体设施的社会化与商品化。
同时,校园的文化与体育设施也逐步为城市共享。
其次是高校从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外向型校园的转变,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
3、高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校园环境育人的新职能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强调教育不应仅在教室课堂上完成,校园空间环境作为“泛教室”对人产生的熏陶作用也作为教育的延伸部分。
同时高校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人本化、多元化、职能化、终身化、社会化成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
4、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与学科体系建设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业办学在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可以体现在空间格局、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方面。
学校发展规划与建设方案
学校发展规划与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以及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学校环境、设施建设、师生关系、家校合作、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评价机制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石。
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术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育目标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
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目标应该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
课程设置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和实践实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学校应该密切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提供各类培训和进修机会,使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学识。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校环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条件。
学校应该注重校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应该增加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娱乐需求。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设施建设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开展校舍建设,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育条件。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师生关系是学校发展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简介: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新的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
关键字:高等教育理念转变校园规划与建设发展趋势实施策略一、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1、新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与高校校园的影响如今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而招生规模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拓展校园空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考虑,校园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空间的规划,在满足师生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更深层次的要求。
校园空间规划需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营造适合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空间环境。
2、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的社会化和开放办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逐步推行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校园规划与建设产生影响。
首先是学生与教职员工生活设施和文体设施的社会化与商品化。
同时,校园的文化与体育设施也逐步为城市共享。
其次是高校从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外向型校园的转变,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
3、高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校园环境育人的新职能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强调教育不应仅在教室课堂上完成,校园空间环境作为“泛教室”对人产生的熏陶作用也作为教育的延伸部分。
同时高校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人本化、多元化、职能化、终身化、社会化成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
4、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与学科体系建设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业办学在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可以体现在空间格局、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方面。
例如,以医学为专业办学特色的昆明医学院,在空间格局上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抓住中医药科学和校园规划理念之间共同的文化根源;在功能分区上则引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细胞学说”,将细胞的基本结构拓扑到校园的规划布局中;而在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又引入体现中医药文化发展成就的名医、名著以及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地产名药,在校园内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轴线与主体空间节点,将医药文化内涵有机的融入校园的空间场所;在校园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加入了传统地域文化与医学特色的因素,通过建筑外立面符号的暗示或建筑形体的组合,使校园建筑既表达了专业特色,又具备了传统、地域与现代的多重性格。
同时,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理念也在转变,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建立学科组群成为一种共识。
因此,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根据各学科专业对工作条件相近或相斥的要求,打破过去各院系独立封闭的布局模式,将相关学科逐步组合成组团,形成学科组群,不但能够做到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共享,避免了低利用率和重复建设,也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形成各个学科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5、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校园空间的人性关怀如今,强调校园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气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特色和学校精神,已经成为校园发展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或百年传承的历史人文精神中,或校园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以及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
如北大未名湖、清华园老校门这样极具人文与历史韵味的特定空间环境或建筑,都可以成为校园的代名词,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特定的空间环境或建筑,逐步了解和认识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觉,增加内聚力。
“人”是校园的主体,校园空间体现人性关怀、表达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中人的行为模式,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建设的共识。
高等教育这样的理念转变,赋予校园空间更多的性格,校园空间应更加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校园环境也趋向于生态化和园林化,这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要求,也是校园空间人性化的要求。
二、现代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1、校园格局的整体性与开放性高校校园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以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校园格局的整体性。
首先是校园功能分区的整体性,应根据高教和专业特点安排建筑布局,通过分类组合,各类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其次是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校园的外部空间与建筑实体正好是相互翻转的图底关系,外部空间不是简单的由建筑实体切割后剩余的空间,而应将各层次的外部空间联成整体来考虑,这也是形成校园整体环境意象的重要因素。
整体性校园要求规划与建设从只重视建筑单体设计转向建筑群体关系与外部空间的创造并重上来,把外部空间视为与建筑相共生、独立完善的整体,即建筑单体是限定与围合外部空间的重要界面,而外部空间是建筑单体的背景与衬托,两者间应相互协调统一。
同时,随着校园规模扩大和校园建筑功能的日趋复杂,过去单一的校园空间正向场所复合空间转化,需要在引入城市设计的手法,加强校园格局的整体性。
而从开放办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校园格局应具备开放性。
校园各项共享的设施需兼顾校内外的使用,在布局上靠近校园的外围,并从校内校外分别设置出入口。
如昆明医学院校园被城市道分为东西两块,规划将体育馆和游泳馆布置在校园西南的三角形飞地中,方便体育设施的社会资源共享。
2、校园功能区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从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新理念出发,校园各个功能区应采用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方式,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关联性,形成多个学科组群,打破过去院系独立分散的格局,创造资源共享、交流便捷的教学科研环境,校园建筑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大大缩短了师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穿梭的时间,也使建筑之间设置全天候步行通道成为可能,将极大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昆明医学院和上海海运学院的规划设计中,各学院均采用了组群式的功能布局。
昆明医学院的多个二级学院分别组合为东南、东北两个学科群,东南组群包括达观楼、药学楼和人文学院楼,东北组群包括解剖楼、法医楼、GLP和动物中心。
上海海运学院共设置航海类、通用工程类、经济管理法律类和文理社科类四个学科群,以“珠落玉盘”的布局方式分别设置于校园东北部。
这些学科群内设置共同的信息服务、管理及教学实验设施,形成互为开放、资源共享的教学、科研、实验、学术活动建筑群体,有力的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互补。
而在青岛高级技工学校的规划设计中引入的“聚落”概念,将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等建筑均以组群状布局,并强化各个建筑组群的内聚性,使校园空间层次分明。
3、校园人车交通体系的便捷高效安全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是形成校园整体性的重要保证。
校园应遵循“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以校园格局与功能布局为导向,科学布置可达性良好的道路系统和交通体系。
步行系统是校园内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具活力的交通系统。
步行系统一般由主步行道结合绿地系统中的漫步道,共同形成完整连续的外部空间步行网络系统。
车行交通要求便捷、顺畅、可达性好。
同时,道路的线型兼顾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校园景区及重要景观的观赏视线与对景形成,强调步移景换的视觉效果。
4、校园外部空间的多重性格(1)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校园外部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内涵,一方面提供户外活动的物质环境,一方面以景观环境作用于人的心理,使校园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使外部空间能提供美好的视觉景观.同时使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校园空间的人性化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校园空间应从人的基本需求和行为模式出发,凸现校园空间的人性化特征,这样的校园才更具凝聚力和生命力。
这种校园空间,首先是强调校园空间适宜的尺度,包括建筑体量和人行步行的距离尺度。
其次是强调安全的步行体系。
校园外部空间应以“步行优先”为原则,设置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并以步行系统为主体联系功能区。
同时,以400-500米的适意步行距离为功能区之间的基本控制尺度,在功能布局中考虑设施的相对集中。
第三是人性化空间节点的营造,主要指校园内供师生交流、共享、集散、聚会的室内外交流场所,而空间节点的人性关怀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环境细部的设计中(3)校园空间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为满足师生多样性的活动需求,校园外部空间应考虑其多样性和层次性。
多样性首先体现在校园活动场所功能、形式和配置的多样性和使用时间上的多样性,以对应不同的活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营造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具有参与性和交流性的空间体系;同时各类空间应做到视觉形态的多样性,可采用不同的尺度、形状、界面、材质,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其次,多样性体现在每一处空间容纳活动的多样性,在同一场所满足师生的多种活动需求,校园空间适度的混合使用可以激发空间的活力,校园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多样性的校园空间还需要根据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确定等级体系,形成空间的层次性。
空间的层次性并非严格划分空间的等级,而是在校园中系统的安排大小不一、围合性不同的空间,并考虑各个空间之间的包含关系、并列关系及使用时段等问题,保证校园空间更具合理性、更富人情味。
例如在山东章丘技师学院的规划设计中,规划从校园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出发,首先沿校园中部的南北向景观主轴线形成贯穿校园的主空间,与主空间垂直则通过一系列后勤服务建筑围合成一条线性的服务街,各个功能区内部分别形成多个院落空间,由此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空间系统。
(4)校园空间的文化性与地域性校园空间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需具备场所精神,能给予人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利于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空间的文化性同样体现在其作为教育场所的文化特质,校园空间应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与秩序,体现高雅、纯朴、自然的格调,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现区别于城市其他类型空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地域性是校园空间另一重要属性,是校园产生个性、形成特色的关键。
校园空间的地域性首先要求对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如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规划设计中,考虑到重庆山地城市的地域性,规划贯彻“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结合现状,灵活布局”的方针,将山体、水域、建筑、广场等空间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顺应当地的山地地形并将其作为校园空间的最大特色。
又如,潍坊市山东工业学院的校园规划设计则紧扣“风筝”这一地域性特色,以“鸢.林”作为规划主题,将风筝文化与生态理念有机的结合。
2、校园景观环境的生态化与园林化校园景观环境的生态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园林绿化,也包括建筑、广场、道路、构筑物等人工环境要素的建设,同时还包括供水、供电、排水系统、垃圾处理等市政环卫系统的建立,并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治理校园的污水、垃圾和污染,同时注重节水、节电、中水利用、太阳能利用等,将校园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考虑,形成人、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共存,整个校园成为良性循环的有机体,同时校园的生态系统与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也能够产生良性和有机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