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后练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初日”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悦鸟性”中的“悦”字如何解释?它在句子中起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3. “万籁”一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 “磬音”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 “花木深”中的“深”字如何理解?它对描绘禅院环境起到了什么作用?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该句中的时间顺序和景物描写技巧。
2. 请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曲径”与“幽处”之间的对比和联系。
3. 请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悦鸟性”与“空人心”所蕴含的哲理。
4. 请将“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万籁此都寂”与“钟磬音”之间的对比和深意。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0分)1. 请默写:“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
”并解释“初日”在句中的象征意义。
2. 请默写:“曲径通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并分析“幽处”对禅院环境描写的作用。
3. 请默写:“山光__________性,潭影空人心。
”并探讨“悦鸟性”对全诗情感基调的影响。
4. 请默写:“万籁此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并解析“都寂”与“钟磬音”在诗中的对比效果。
四、内容理解概括与深度分析(15分)请用详细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并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五、描写手法与艺术特色分析(15分)请详细分析诗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结合具体诗句阐述其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与意境解读(15分)选择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诗句,进行赏析。
请详细解读该句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效果,并说明它对全诗主题的贡献。
第24课《题破山寺后禅院》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4课《题破山寺后禅院》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以下咨询题: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写了什么?答:2.简要用两句话讲一讲颈联所写的内容。
答: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能再举出你学过的一首诗来吗?答:答案: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安静的环境。
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3.衬托。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拓展阅读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回答以下咨询题: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闻名的琴。
(2)流水:«列子•汤咨询»:〝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那么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 _____,从_____〔正或侧〕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奇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答案:1、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侧〔面〕。
2、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一辈子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择、理解性默写
《题破山寺后禅院》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
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
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及同步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林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简答题: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
(3分)
9.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
8.(3分)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9.(2分)“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意思对即可)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迎燕◇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精全练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1.选出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有误的一项(A项这两句没有使用移步换形,而是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幽雅宁静的景象。
B.“钟磬音”是以无声写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氛围和美好的山水。
D.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写的一首题壁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_后禅院__”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___幽静迷人___的后禅院之景。
3.从写作手法角度,说说后两联的妙处。
两联运用拟人、以声衬静等手法,从而有声有色、有情有态地描写了景物,渲染了佛门禅理的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误,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_曲径通幽 __”,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_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_____7.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尾联两句以动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简答题: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送友人》李白【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
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 ,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 ,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
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
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破山寺后禅院》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古诗文复习:题破山寺后禅院2018年6月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文学、文化常识1.常建,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二、重要注释:1.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2.潭影空人心:指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3、万籁:此指自然界一切声音。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主旨:诗人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2.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清晨”和“初日”点出时间之早,可见诗人对其向往之情。
描写初日与高林,给人以明丽、幽静之感。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写出了幽静之意。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通过写鸟之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超脱凡俗的感受。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声写静,描绘了山寺万籁俱静的宁静气氛。
四、习题:【第一组】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2分)2. 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简洁。
C.这是一首劝人摒除尘间杂念,清净无为、平淡度日的作品。
D.这首诗以诗人晨起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
【第二组】1. “万籁”在诗中指的是。
(2分)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对仗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吟咏的是佛寺禅院,表达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第三组】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人名)。
(2分)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通幽处”写出环境的凄清,表现诗人心情的落寞。
题破山寺后禅院 (答案)
九上古诗文复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答案四、习题:【第一组】1.律诗/格律诗2.C 分析:这首诗的主旨不在劝喻他人,而在于表达自己对高远境界的向往追求【第二组】1.自然界一切声音2.B 分析:A错在首先不是对仗,其次用意在于描写禅房环境之幽静;C错在尾联是以声衬静;D错在“一心参禅朝圣”,作者的愿望是“追求高远的境界”)【第三组】1.唐;常建2. A 分析:错在“凄清”和“落寞”,应是“写出环境的幽静”,表现诗人对此的喜悦五、考题链接:2011届卢湾二模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 C 分析: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2011届静安二模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D 分析:A错在“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应是“明丽而幽静”;B错在“忘却所有的事情……只余空白”,应是“忘却世俗杂念,感到自由、超脱”;C项错在“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应是“为了以声衬静,写出山寺的宁静2012届一模卷D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B 分析:首先竹径不会给人阳光明媚的感觉,其次禅房应是在花木掩映之中2012届松江一模卷1. 幽、寂2.B 分析:错在“禅房里”2012届金山一模卷1.竹径通幽;万籁俱寂2.B 分析:错在“凄清、寂寥、荒凉”,应是“幽深、静穆、脱俗”2012届普陀二模卷1.自然界一切声音2013届长宁一模卷2. D 分析:错在“热闹和繁盛”,尾联应是“以声衬静”2013届金山二模卷1.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2.C 分析:应是“诗人借鸟儿之乐表达自身的怡然安乐”2014届一模卷A卷1. C 2.希望超尘脱俗/或追求清静隐逸2015届虹口一模卷1. D2. 清净/隐逸/超脱/高远的境界2015届浦东二模卷1.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音;(1分)“磬”:玉、石或金属(1分)2.C(2分)分析:错在“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应是“潭水的空明清澈之美”。
统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这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入”“照”二字勾勒出清晨后禅房四周的环境,透露出诗人欣喜的情绪。
B.颔联“幽”“深”二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幽静迷人的景色。
C.颈联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和淡泊的心境。
D.尾联用夸张手法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诗人是想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
2.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
3. 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A.本诗以由外到内的游踪为线索写景抒情。
B.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表现了诗人春风得意、开朗豁达的胸怀。
C.颔联中,“幽”“深”二字互相映衬,共同烘托出幽静的气氛。
D.诗中抒写了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4. 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赏析错误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A.首联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将旭日东升时的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首联写的是后禅院的远景。
B.领联写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深和后禅院景色迷人,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地表现僧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C.颈联中“空人心”表明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文学家常建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题的方式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练习题一:请简述《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和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山寺后的禅院被自然环境所包围,形成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通过这幅画面,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练习题二:请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常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首先,诗中出现了“破山寺后禅院”这一修辞手法,通过“破”字的使用,使得禅院的位置更加隐秘而深邃,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其次,诗中出现了“破屋无人入,清泉石上流”这一意象,通过对禅院周围环境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意境。
最后,诗中还出现了“绿杨荫里白沙堤,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一意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练习题三:请解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意义。
首先,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这种敬畏和赞美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其次,诗中通过对禅院的描绘,表达了对心灵修行的向往和追求。
禅院被描绘成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地,这种境地使人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诗中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思考。
诗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一句,表达了对时间的不确定和对生命的珍惜。
练习题四:请谈谈你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感受和理解。
《题破山寺后禅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7~8题。
(4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有些版本把“曲径”作“竹径”,你认为课本用“曲”好在哪里?(2分)
8.请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做点赏析。
(2分)
参考答案
7.“竹径”就是竹林里的小路,而“曲径”是指弯弯曲曲的小路。
课本要“曲径”,小路弯弯曲曲,这样层次多了,景致变得丰富了,胜过了“竹径”的一览无遗的景色。
8.山光潭影,相互映衬,这样的美景不仅让鸟儿感到欢愉,而且具有熏陶人的.心灵的力量,让人的杂念顿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后练习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
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
句,。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
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
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参考答案】
1、深幽寂静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
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
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
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
(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2分)
答:▲
答案:
8.(1)C。
(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答对两点即得2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一)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⑴.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⑵.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的看法,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11、⑴、C
⑵.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意思相近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