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答及解析
(完整版)《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翻译、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翻译、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解释、翻译、赏析常建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导读】常建,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
著有《常建集》。
他长于五言诗,以田园、山林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诗派”。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最为著名。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此俱寂④,但余钟磬音⑤。
【解释】①初日:早晨刚升起的太阳。
高林:语意双关,既指破山上的树林,又有佛家僧徒聚集的“丛林”之意,有称颂佛院的意思。
②禅房:僧侣们的住处。
③潭影空人心:潭水空明澄澈,潭中的倒影使人杂念俱消。
空人心:寺中旧有空心亭,此处暗扣之,具有使人杂念顿无之意。
④万籁(lài):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⑤钟磬(qìnɡ):钟和磬。
磬为佛寺里常用的一种钵状打击乐器。
这里指寺庙里诵经、供斋时的信号,起始用钟,止歇用磬。
【译诗】清早走进宁静古老的破山寺院,旭日已高照着院中葱茏的树林。
弯弯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静之地,花木丛生的深处有人念诵佛经。
优美的山景使得鸟儿高兴陶醉,水潭中的倒影让人们忘却凡心。
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都已沉寂,只听到不时传过来钟磬的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游览古寺院后的题诗,历来为人称道,被后代评论家誉为“全诗皆工”。
它以独特的构思、精细的笔墨、传神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心旷神怡的画卷,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理的启示。
整首诗写的内容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静”字。
特色就在于创造了一个异常静谧的意境。
一般写静,选择的都是写夜晚,而这首诗写的是古寺的清晨,而且越转越静,甚至静到让人受到禅心净化的地步。
这就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诗歌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首联就题写景,交代出游的时间。
颔联写紧接着随路径来到花木深处的禅房,用精练的词语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3)颔联两句为千古名句,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认为“欲效其语而久不可得”,你认为这两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在取景摄物上有何妙处?(4)这首诗描写的是禅院景象,诗人心中有无禅意?请列举诗人所写景物之一二或通过诗人所写的诗句略加说明。
[参考答案]:(1)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2)欣赏角度提示:A,山光水色,使人赏心悦目的形象美。
B,“悦”“空”等关键字的语言美。
C,寓意于景,融情入景的表达技巧美。
D,评价该联的思想内容。
(3)表现了幽深空灵的意境,“竹径”为一条虽美、却又极平常的小路,然而它通向的却是幽深的“禅房”。
此意境之妙不在摹景之美,而在于令人如临其境,唤起身经其境的无限回味。
(4)诗人心中是有禅意的,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听见鸟儿在湖光山色之中飞鸣欢唱,看见水潭的清澈透明,似乎自己的心也变得空明而无杂念。
(上面仅为一例,也可从其他诗句或景物出发,只须点出“人内心的明净而无尘垢”即可。
此题以表达“有禅意”为标准,但如果有考生认为无禅意,只要能言之成理也可。
)相关试题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修改稿)一君木子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评析此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一首五言律诗。
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山寺寂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即早晨。
入:即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即早上刚出地平线的太阳。
照:即照耀。
高林:指高树之林。
竹径:小路两边是竹林。
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直达之意。
一作'遇’。
幽:即幽静。
禅房:即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指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俱:一作'都’。
但馀:只留下。
一作'惟馀’、又作'唯闻’。
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韵译早晨我走进了这古刹老寺,旭日初升映照着高树山林。
崎岖小路掩映通向幽深处,禅房周围花木繁茂且缤纷。
飞鸟喜明媚山光更加欢悦,清澈潭水亦令人爽神净心。
此刻山寺禅院现格外静寂,惟只听得敲鐘击磬之声音。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破山寺后禅院,正是我心红尘。
几度夕阳红,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几许?只见楼梯上,疏星与流云。
这是唐代文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诗。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山寺后的禅院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禅意与宁静。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开篇就通过“破山寺后禅院,正是我心红尘”将诗人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
破山寺后的禅院,作为一个隐秘的场所,象征着诗人远离纷扰、沉入心灵深处的意境。
而“我心红尘”则表达了诗人的境遇与心绪,与禅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情感的体现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接着,诗人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禅院的景色:“几度夕阳红,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几许?只见楼梯上,疏星与流云。
”夕阳红的色彩映照在禅院,给人以温馨之感,也透露出禅院的宁静和祥和。
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不可测,通过这种语境的描述,将禅院的远离尘世、隐逸幽静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对于楼梯、疏星与流云的描绘,更加丰富了整个禅院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感。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禅院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走入其中,感受到它的宁静与美好。
而通过对禅院的语言描写,诗人也传达出了自己内心的静谧与超脱,表达了对尘世的离愁和对心灵的追求。
总结起来,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具有深邃禅意的诗。
通过对禅院景色的细腻描摹,诗人创造了一个寂静、安详的景象。
这首诗以舒缓、轻盈的语言,让读者在浮躁的世界中静下心来,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回归心灵的体验。
这首诗在描绘禅境的同时,也对诗人自身的情感境遇进行了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颔联写了什么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听写的内容.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你初中学过的用了同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3.衬托.《鸟鸣涧》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唐诗三百首》作破山寺后禅院。
曲,一作竹或作一。
照,一作朗或作耀或作明;通,一作遇;花,一作草;俱,一作都或作皆;惟闻,一作惟馀或作但馀。
文译:大清早就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才照到树林的高处。
弯弯曲曲的路通向幽邃的地方,禅房藏在花木深处。
照在山上的阳光使得鸟儿性情喜悦,水潭的倒影使人们心情空明。
此时此地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了,唯独听到寺里敲响起钟磬的声音。
欣赏:首联,不用对而对仗,为流水对。
清晨、古寺是主题,全诗就写清晨古寺见闻,二句就抓写景象细节,类似抓拍。
初日写清晨,高林含古寺,全句写清晨古寺。
颔联,一笔写下去,流水似的,称十字句。
若是对,称十字对或流水对。
应对没对,被首联提前对了,为偷春体。
曲、幽、深写古寺到位,不露痕迹,难怪欧阳修激赏。
颈联,写山水。
实写山和鸟,通过鸟悦来写,鸟悦则鸣,暗含清晨鸟叫声音。
虚写水和人,一虚潭影,二虚人心,三虚空字。
通过曲径,已到后禅院,所以很多人读出禅意。
尾联,前面都是所见,此写所闻。
似乎矛盾,七句写没声音,八句写钟磬音。
其实前诗句悦鸟性,我理解为是有声音的,后来没声音了,就到了万籁俱寂,后又有了钟磬音,这样解读就没有矛盾,中间有一停顿的无声世界。
细释:本诗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为偷春体(又名偷春格或换柱对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偷春体。
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
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
本诗颔联为蜂腰体(格)。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蜂腰体。
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
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沈括《笔谈》以次联不对者为蜂腰。
本诗颔联为十字句,即流水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和魏庆之《诗人玉屑》: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解析鉴赏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作者介绍】常建(生年年不详),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报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
《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解题】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一四四。
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入。
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
初日:初升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通:通往,通向。
幽处:幽静之处。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鸟性:禽鸟的习性。
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
籁:空穴里发出的声。
这里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俱:副词。
全都。
寂:沉寂,听不到。
但:只。
馀:剩下。
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
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译文】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想知道它的翻译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翻译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当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赏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被宋代洪驹父誉为“全篇皆工”(见《宋诗话辑佚》)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终盱眙县尉。
正因为常建政治上不得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
它早已成了常建心驰神往之地,因而一到清晨他就迫不及待地去游览。
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
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古刹的向往。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
破山寺是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有去描绘,所突出勾绘的是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
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
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就是通过具有特征性的局部景物来表现全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
这一特征一经写出,古寺的深邃幽静,也就跃然纸上。
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诗歌“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又说:“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韵语阳秋》)这两句诗正是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达于“平淡天然”之境的。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一、选择题(1 - 10题)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
B. 诗中“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C. 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进入古寺。
D. 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寞的氛围。
解析:D。
全诗营造的是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而非凄清、寂寞。
诗中描绘的古寺环境静谧、空灵,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句都体现出一种清幽之感。
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这两句诗中的“入”和“照”有何妙处?()A. “入”写出了古寺的幽深,“照”写出了阳光的强烈。
B. “入”点明了诗人进入古寺的动态过程,“照”写出了阳光投射在树林高处的情状,为下文描写古寺的清幽做铺垫。
C. “入”和“照”只是简单的动作描写,没有特殊含义。
D. “入”表示一种被动进入的状态,“照”强调阳光的普遍性。
解析:B。
“入”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进入古寺的过程,有一种动态感;“照”字准确地描绘出清晨的阳光洒在高林上的景象,这种阳光初照高林的描写,为后面展现古寺清幽宁静的环境做了铺垫。
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曲径”“幽处”“禅房”“花木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A. 幽深、静谧、空灵的意境。
B. 荒凉、冷清、孤寂的意境。
C. 热闹、欢快、活泼的意境。
D. 昏暗、压抑、沉闷的意境。
解析:A。
“曲径”蜿蜒曲折通向幽静之处,“禅房”隐藏在花木深处,这一系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且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4. 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理解正确的是()A. 山中的风光让鸟儿愉悦,潭水的倒影使人内心空灵。
B. 山上的光线让鸟儿高兴,潭水的影子让人心生恐惧。
C. 山的景色使鸟儿的性格变得愉悦,潭水的影像使人心变得空虚。
D. 山光和潭影是一种对比,表现出鸟儿和人心的不同状态。
解析:A。
此句中“悦”是使动用法,使……愉悦;“空”也是使动用法,使……空灵。
山中的美景使鸟儿欢快愉悦,潭水清澈,潭中的倒影使人的内心变得空灵,表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唐诗三百首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作品简介】《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破山寺后禅院》押侵韵作者: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此处“曲、竹”、“俱、都”和“但余、惟闻”是两种版本,请大家不要无谓的更改!【注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入。
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
初日:初升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头。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丛中,气氛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通:通往,通向。
幽处:幽静之处。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二句写禅房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鸟性:禽鸟的习性。
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观赏山光水色,触发了出世的情思。
万籁(1ài)此俱寂,但馀钟磬(qìng)音。
万籁:一切声音。
籁:空穴里发出的声。
这里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俱:副词。
全都。
寂:沉寂,听不到。
但:只。
馀:剩下。
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
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以钟磐音结束全篇,更加突现古寺之幽。
【注解】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下册古诗词及释义汇总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释: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
入。
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
初日:初升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通:通往,通向。
幽处:幽静之处。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山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鸟性:禽鸟的习性。
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万籁:一切声音。
籁:空穴里发出的声。
这里泛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俱:副词。
全都。
寂:沉寂,听不到。
但:只。
馀:剩下。
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
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
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韵译: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
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翻译: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
山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简析: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更加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面龙点睛之笔。
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诗境依游览的过程逐步展开。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诗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胜境的向往之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简答题: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