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1984》中两段文字的感受
引言
《1984》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带给人们对集权主义的警示和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它并不是一篇恐怖小说,却带给人们发自内心的绝望和恐惧。虽然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带有法西斯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影子,可是仔细想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难道没有“真理部”和“思想警察”的存在吗?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它们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借用时下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这种恐惧萦绕在每一个读过《1984》的人的内心,让人们不断思考,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他能够一针见血的观察出统治阶级的共性,并加以深邃奇谲的想象力表现出来。小说的的情节看似荒诞,不过却处处都有现实社会的影子。这是一篇值得逐章逐句细细推敲的小说,而接下来的我想针对其中的两段文字,谈谈我的看法。
段落一:
“她看到了温斯顿看不到的问题,譬如说党提倡禁欲思想的真正理由。党千方百计要消灭性的本能,倒不单是因为性行为自成天地,难受控制,最大的理由倒是性压抑有利于引导歇斯底里情绪的发生,而这种情绪少一刺激,就可变成好战心态与领袖崇拜的狂热。
今天既无纯洁的情,也无真正的欲。没有什么感情是纯正的,因为总会夹杂着恐惧和憎恨的成分。他们合体的经过是一场战事、一个胜利的高潮。这是对党沉重的一击。这是一次政治行动。”
感受:
这是温斯顿与朱丽亚第一次约会时,二人在自认为没有坚实的田野发生的一次性爱。在《1984》中,党是把性视为一种罪恶,通过日复一日的宣传、洗脑,无所不用其极,把性行为产生的乐趣全部消除掉。温斯顿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把性当做“尽我们对党的责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痛苦的献身仪式。面对党员,党采用一切办法压抑性的欲望,而面对“无产者”,党却采用截然想法的做法,不断刊印低俗黄色小说,作为他们唯一的消遣。这难道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其实并不然。
我的看法是,对于无产者,生存是其唯一的目的。党提供他们能够满足最低生存标准的食物,并且以淫欲充斥他们的思想,是把人民堵在了欲望金字塔的底层。所谓仓廪实方能知礼节,在生存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人们唯一的欲望来自自身的本能,即食欲和性欲。当最原始的欲望占据了人们的全部生活,人们便不会思考更高层次的事情,用这种方法,党禁锢了下层人民的思想。
而党员则不然,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党需要党员有纯粹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是受党严格控制的,党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性欲是对肉体的解放,欲望解禁之后,下一个解禁的就是精神、思想,所以这也是专制制度无法容忍的。
在与《1984》齐名的另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同样有类似情节,即人们的性行为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专制往往是与禁欲结合在一起的。在西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之下性在当时社会成为一种禁忌;而在东方,程朱理学同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禁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指性欲,也包括其他的欲望的满足。为什么专制主义通常与禁欲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而简单说来,我认为有两点主要原
因:一是,禁欲根本上来说是对人性的禁锢。禁锢了人性,人便不能称之为人,同样不能拥有思想,这样便于专制阶级的统治。二是,人们的欲望是真实存在的,当最基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便会在心中积累,造成内心畸变,具有很强大的破坏力。这时候只要对人们心中无处发泄的欲望加以引导,便很容易造成一种盲目的崇拜和狂热,便于被统治者利用。
段落二: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又再进一步分为好几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相对人数和他们的相互态度因时代而异;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即使在发生了大动荡和似乎无法挽回的变化以后,总又恢复原来的格局,好象陀螺仪总会恢复平衡一样,不管你把它朝哪个方向推着转。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
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已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若说整个历史从来没有物质方面的进步,那不免言之过甚。即使在今天这个衰亡时期,一般人在物质上也要比几百年前好一些。但是不论财富的增长,或态度的缓和,或改革和革命,都没有使人类接近平等一步。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
中等人只要还在争取权力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正义、博爱这种好听的字眼,诱使下等人支持他们的事业。要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社会却是比较容易使人相信。好几千年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就是实现一个人人友爱相处的人间天堂,既没有法律,也没有畜生一般的劳动。有些人纵使在每一次历史变化中都能得到实际好处,这种幻想也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
感受:
这是奥布赖恩给温斯顿的小册子里的关于党的口号“无知即力量”的解释。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乔治奥威尔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回顾历史,我们惊讶的发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奥威尔在书中的论断惊人的一致。例如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由奴隶主阶级进步而来的地主阶级带领劳动人民完成的。地主阶级即中等人,因为其生产效率高动摇了受到上等人(即奴隶主阶级),上等人不断压制中等人。最终地主阶级利用奴隶阶级发动起义,推翻奴隶主阶级,成为新的上等人,奴隶阶级则成为农民,即新的下等人。而在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资本家从中等人变成了新的上等人,从前的农民换了个新的名字——无产阶级。
乔治奥威尔本人是一名社会主义者,而在《1984》中,领导大洋国的政党正是“英社”,即英国社会主义,这是奥威尔在书中虚构的政党。可以说,在奥威尔的眼里,德国法西斯、苏联共产党等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至少不是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而是披着社会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