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大全10篇

读书笔记大全10篇

读书笔记大全10篇1.《1984》读书笔记《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经典作品,该小说以极强的想象力和批判眼光描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未来社会。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国家——大洋国,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政府的严密监控,并被剥夺了言论和思想的自由。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2.《骆驼祥子》读书笔记《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贫苦骆驼祥子为生存和自尊而不断奋斗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年代下底层社会的苦难和无奈。

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杰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这部小说以马尔克斯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世世代代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时间的循环和命运的轮回。

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绘和精妙的情节安排,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无常。

4.《活着》读书笔记《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一生遭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农民阶级的困境。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和冲突,使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5.《三体》读书笔记《三体》是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宇宙文明交流为背景,展开了一场人类与外星文明的较量。

小说通过对科学哲学和人性之间的交织,思考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未来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宇宙与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

6.《哈利·波特》读书笔记《哈利·波特》系列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一系列魔法奇幻小说,通过讲述孤儿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友情、勇气和正义的重要性。

这部系列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了全球读者,并在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

《一九八四》读后感_《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五篇《一九八四》读后感1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

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革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

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

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

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

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1984》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984》读后感1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乌托邦”小说。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

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1984》正是描绘了这么一个幻想的社会,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惊肉跳。

在这个人人被“老大哥”洗脑的社会里,亲人朋友之间互相揭发,甚至儿童都可以向组织告密自己的父亲所说的言论。

所有人性向往的美好都是罪恶,必定要被扼杀。

温斯顿和茱莉亚没有相遇之前,文章的色调是灰色阴暗潮湿的,而两人产生爱情之后,乌云背后仿佛透出一丝阳光。

在黄昏的小屋里,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他们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

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极寒的世界里可怜的一点温情。

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但是从此复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阴暗的头顶,这缕阳光一直支撑着温斯顿对茱莉亚的忠贞,被俘后严刑拷打都不出卖茱莉亚,直到他最恐惧的老鼠出现。

背叛了茱莉亚他就获得了自由。

自由即奴役。

奴役即自由。

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圆其说,成功的又洗脑了一个人。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话为什么不是“奴役即自由”。

后来明白,在那个时代,廉价的自由已然泛滥,奴役才是被摆上台面的民众所需,也是最终目的。

人民最终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极权统治者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

《1984》警醒我们,权利运用不当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1984》读后感2《1984》这本书可以说是科幻小说类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不同,度过这本书之后,它给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惧与悲伤。

作为一本想象未来的小说,作者乔治·奥威尔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的读书笔记在这个充满信息与交流的时代,阅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反思。

这部作品以生动且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中的恐怖统治,让我对自由、权力与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充满了监视与控制。

人们的生活被无处不在的“老大哥”所监控,他们的思想被双重思想所束缚,甚至他们的身体也遭受着极权统治的摧残。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权力的极度膨胀和对自由的彻底剥夺。

奥威尔通过这部小说,让我意识到,在一个失去自由和思想独立的世界中,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也终将消逝。

书中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温斯顿勇敢反抗压迫,却在双重思想的洗脑下陷入绝望;朱莉亚充满热情和信仰,却在权力面前被迫妥协;而奥布莱恩则是权力的象征,他冷酷无情,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

这些角色的命运,都反映了在极权统治下,个体的无奈与挣扎。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着书中的主题与意义。

我意识到,自由并非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需要我们时刻去捍卫和争取的。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我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为权力所屈服?我是否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坚守人性的尊严与价值,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真理。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极权统治的出现。

总之,《1984》是一部充满深刻启示的作品。

它让我认识到了自由与权力的关系,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引领我前行,让我在不断反思与成长中,成为一个更加坚定和勇敢的人。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

《1984》读书笔记:反乌托邦的探讨《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通过对虚构社会体制的描绘和对个体自由的探讨,该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世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1984》这部经典作品进行阐述,以探讨其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一、极权主义的恶果在《1984》中,党以及其领导人“大兄弟”通过技术手段和宣传机器对人民进行广泛监控和思想控制,导致了丧失个体自由和人类尊严的社会。

凭借高度发达的监视系统和政治操控,党不仅能洞悉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更可以通过重写历史和操纵真相来操控人民的记忆和思想。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持续的恐惧和压迫,个体意志被完全摧毁。

二、个体抗争与希望的光芒尽管被剥夺了自由,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反抗精神。

他试图通过记录自己的思想,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并追求真理的可能性。

在他与朱丽娅共同经历的爱情中,人们看到了对抗党统治的希望。

即使面对黑暗和绝望,温斯顿仍然相信人性的基本善良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信念使他在被党抓获之前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三、真理和媒体的操控《1984》中充斥着对真理的讽刺和批评。

党通过操纵媒体和宣传手段来将谎言塑造成真相,从而操纵人民的思想。

例如,党经常修改历史记录和新闻报道,以适应其政治需要。

这种操控使人民无法辨别真相,陷入一种迷离的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对当时世界上一些独裁政权的操纵手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并对公众保持警惕,强调媒体的自由和客观性的重要性。

四、对人性的深入思考《1984》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被刻画得非常生动,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

党试图通过控制人们的欲望和感情来控制整个社会,但温斯顿的经历证明人性是无法完全被控制和改变的。

相反,人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永远存在。

结语《1984》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一部揭示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恶果的重要作品。

《1984》读后感(三篇)

《1984》读后感(三篇)

《1984》读后感(三篇)第一篇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可怕景象。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斥着监控、思想控制和虚假宣传的世界。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让我感受到了温斯顿内心的痛苦和反抗。

他对体制的怀疑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让我动容。

在这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社会中,温斯顿的勇气和坚持让人敬佩。

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和信息控制。

我们是否存在类似于《1984》中的问题?这本书激发了我对隐私和自由的珍视,也使我更加警觉地看待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读完《1984》后,我深深地被温斯顿的故事所触动。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和警示作用的书籍,它让我思考了个人权力与自由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权益。

第二篇《1984》这本小说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故事背景是一个完全被政府控制的社会,所有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监视和控制。

这种极权主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迫,令人窒息。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眼睛,作者展示了这个还未发生的世界,令人恐惧而又警醒。

温斯顿作为一个思想叛逆者,试图寻找自由和真相。

他的勇气和坚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整个故事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如思想罪、虚假历史、智能监视等。

这些细节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滥用和信息控制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和隐私的思考,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权益。

《1984》是一本强烈触动人心的小说,它让我意识到权力的危险和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自由和真相的珍贵,并决心捍卫自己的权益。

第三篇《1984》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

它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世界。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危险。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极限的控制,集体主义和统治无处不在。

作者巧妙地通过温斯顿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荒诞。

1984读后感(精选30篇)

1984读后感(精选30篇)

1984读后感(精选30篇)1984 篇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

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

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xx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

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

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

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

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

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尔精神”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

拿我国来说,八十年代起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实生活不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不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

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引言概述:《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人类自由和个人权利被严重侵犯的世界。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极权主义的恐怖和危害,也引起了人们对权力、自由和真理的深刻思量。

在阅读完《1984》后,我深受启示,对书中的一些重要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一、权力的滥用1.1 在《1984》中,权力被极权主义政府滥用,导致人民生活在恐怖和压迫之下。

1.2 政府通过操控信息、监控人民和精神控制等手段,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1.3 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审讯和洗脑,展现了权力滥用的恐怖和残忍,引起了对权力的深刻反思。

二、真理与谎言2.1 在《1984》中,政府通过控制历史和控制言论,创造了虚假的真象,将人民置于愚昧和迷茫之中。

2.2 书中的“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和创造谎言,让人民无法辨别真假,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信仰。

2.3 通过对温斯顿和朱丽叶特的故事,展现了真理与谎言的斗争,引起了对真象和信仰的深刻思量。

三、个人权利与集体主义3.1 在《1984》中,个人权利被极权主义政府剥夺,人民被迫抛却自我,彻底奉献于集体。

3.2 政府通过对人民的监控和操控,泯灭了个人的独立思量和行动,让人们成为机器般的奴隶。

3.3 通过对温斯顿和朱丽叶特的命运描写,展现了个人权利与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了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深刻反思。

四、爱与背叛4.1 在《1984》中,爱被政府视为危(wei)险的力量,被禁止和打压,人们被迫背叛自己的感情和情感。

4.2 温斯顿和朱丽叶特的爱情被政府视为叛逆行为,受到残酷的惩罚和迫害,展现了爱与背叛之间的矛盾和痛苦。

4.3 通过对爱情与背叛的描写,引起了对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深刻思量,让人们反思爱与背叛之间的关系和选择。

五、希翼与绝望5.1 在《1984》中,人们生活在绝望和恐怖之中,被政府无情地控制和摧残,失去了希翼和自由。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通用8篇)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通用8篇)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通用8篇)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篇1《1984》虚构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虽然故事很夸张,有些极端,却很典型。

可怕的地方在于,这种社会不是没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

在《1984》的世界中,没有美的存在,人的身上看不到人性,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整个社会只有仇恨、猜疑、出卖、恐惧。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人只是为“党”服务的机器而已。

我认为这个社会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用尽任何手段,来控制你的思想。

这种思想控制不是中世纪的思想控制,而是可怕上百倍,千倍。

中世纪,教会最多只会“异教徒”处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他们会被看做“烈士”,会有更多的人信仰他们的学说。

而在书中的世界,党会首先改造你的思想,直到让你真心接受党,真心爱“老大哥”,他们才会枪毙你。

还有“双重思想”的逻辑。

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思想控制手段。

“双重思想”的逻辑在于,人会自己否定自己的记忆,党说什么就是什么。

比如党今天的言论和昨天说的不一样,这时候人们会运用“双重思想”,选择性地“忘记”,今天和昨天的说法是不同的,而且似乎从来都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对于“双重思想”,这个逻辑我一直不太明白,但大致的运作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一个没有美的世界,人性被压抑,人的本能被异化,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都被“蒸发”了,历史每天都在被篡改,而且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人们每天都坐着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党员们为党服务,无产者忙碌于生活琐事。

人们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世界对我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但是,在我看来,美是永远无法被消灭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事永恒的话,那就是美。

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保持美的创造力,“老大哥”就不会出现在现实社会中。

这本书是7月份从当当网拍下的,收到后,断断续续的看了几章,就放一边。

看不下去,一部幻想小说,原没有幻想类电影来得吸引,更能引人入胜。

《1984》读书笔记-1984人物分析

《1984》读书笔记-1984人物分析

《1984》读书笔记:1984人物分析小说中三大国鼎力,这种局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是熟悉。

只不过这三大国很默契,没有互相吞并的意思。

佯装战争,实则消耗自己国家内部的剩余物资,让人们始终处于一个不富裕的状态,无暇思考,无暇反抗。

我们常说,温饱之后思淫欲,要是每天都为饭钱劳碌,哪还顾得上什么思考,活着就很好了。

所以,小说中两个有思想的人,也是来自中层阶级。

这便是战争即和平,三个国家默契下的阴谋。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和他的恋人裘利亚,有着正经工作,和下等人不一样。

物质条件富足,保持着自己的思想。

温斯顿一直在改着报纸信息,他怀疑党欺骗了人们,真相被隐瞒了。

国人看到的都是加工过的信息,是“老大哥”为维护统治而想出来的诡计。

裘利亚是个粗俗的人,但她年轻性感,她的精神独立是来自本能。

她不苟同党的说教,言语粗俗,靠着本能反应追寻真相。

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和电屏,控制着每一个人的自由,这党奴隶着每一个人。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阻挡温斯顿和裘利亚胡思乱想的自由。

直到这两个人被捕,在经历了各种非人的肉体折磨,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

最后来到“101”房间,在面对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时,两个人不得不背叛伴侣,背叛自己的精神,相信“2+2=5”是正确的命题。

此时,他们自由了,但精神却沦为奴隶。

自由即奴隶。

“2+2=5”这种荒唐命题,温斯顿最后也相信了,他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一员。

各种知识都被篡改,国人并无质疑。

无知把愚民拧成一股绳,心向“老大哥”,他是绝对正确的。

这股力量,让统治牢不可破,任何有思想的人,最后都会变得无知。

谁掌握了历史,就掌握了未来。

谁都知道,是乔治?奥威尔他写的《1984》。

如果从现在起,我把所有已经印有他名字的《1984》都销毁,或者交由某个部门篡改,改成我的名字。

对于反对的人,就实施各种酷刑,直到他承认我是作者为止。

对于任何讨论这本书的作者的人,都被警察带走教育,久而久之,我就是名正言顺的原作者了。

在未来,我就会被史书记载,是个伟大的作家。

读书笔记10篇精选

读书笔记10篇精选

读书笔记10篇精选1. 《1984》读书笔记《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极权主义社会为背景,揭示了政府欺骗、压迫和控制人民的恐怖现实。

通过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集体主义社会下个人意识的抵抗与掌控的斗争。

小说中的“大哥”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政府监控和信息控制,引发了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力滥用的深刻思考。

2. 《活着》读书笔记《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困境和人性的悲剧。

福贵经历了家族的兴衰、饥饿的煎熬、政治运动的残酷等,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意志。

他的坚持和坚强感动了读者,也让人反思生命的珍贵与尊严。

3. 《简爱》读书笔记《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的成长历程,她是一个不被接纳的孤儿,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智慧逐渐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小说中关于爱情、自由和女性权益的探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也启示了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尊重。

4.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以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情为故事线索,揭示了战争和背叛对人性的摧毁和重塑。

阿米尔对过去的内疚和追忆贯穿了整个故事,读者对于友情、家庭和对自身过错的償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5. 《围城》读书笔记《围城》是钱钟书的经典长篇小说。

小说以婚姻为主线,通过对男主角裴文恩的婚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描写,批判了婚姻围城中的种种问题。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鲜活而真实,对于封建观念和家庭关系的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于婚姻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6.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之一。

小说以社会名门贵族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的恋爱故事的叙述,探讨了社会身份、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1984》——乔治·奥威尔 笔记

《1984》——乔治·奥威尔 笔记

《1984》——乔治·奥威尔笔记战争在原则上总是计划要消耗掉满足人口最低需要后的富余。

而在实际中人口的需要常常被低估,因此就导致生活必需品中有一半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但这被视为一个好处。

因为一个普遍匮乏的状态恰恰可以增加一些小小的特权的重要性,从而放大了各个群体之间的差别。

报纸和历史书当然总是带有色彩和偏见,但却不可能出现今天实施着的那种伪造。

战争消耗了所有富余消费品,有利于维持一个阶级社会需要的特殊心理氛围。

在低等人看来,历史的变化无非是统治者的更替罢了。

不平等是文明的代价。

统治集团丧失权力只会通过4条途径:要么从外部被征服,要么治理效率太差以至于激起群众造反,要么使得出现一个强大又不满的中产阶级集团,要么丧失自身统治的信心和意愿。

归根结底,决定性因素还是统治阶级本身的精神状态。

真正唯一的危险是一个新团体分裂出去——这个团体又有能力、又就业不足、又渴望权力,以及在他们自己内部滋生自由主义和怀疑主义。

寡头统治的实质并不是父子之间的权力继承,某种世界观和某种生活方式的存续,是死者强加给生者的。

只要阶级结构一直不变,谁掌权并不重要。

犯罪停止意味着保护性的愚蠢。

修改过去是必要的,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辅助性的,也就是说预防性的。

这个辅助性的原因就是,党员像无产者们一样能忍受当今的生活条件,部分是因为他没有比较的标准。

现实控制——双重思想,意思是在一个人头脑里同时保持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并同时接受它们。

双重思想占据了英社的最核心,因为党的本质举措就是利用有意识的欺骗,同时又保持目标的坚定性以及绝对的诚实。

如果要统治,并且要继续统治,你就一定要能够让现实的意识错位。

因为统治的秘诀就是结合起对自己无懈可击的信念和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理解得越多,错觉就越多;越聪明,精神越不正常。

人在社会领域内地位升得越高,对战争的歇斯底里就变得越激烈。

而正是那些争议领土内的臣民们对于战争的态度最接近于理性。

旧专制主义的命令是“你不许这么做”,集权主义的命令是“你必须这么做”,而我们则是“你是”,我们带到这里的人还没一个站出来反对我们。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1984》进行读书笔记和思考,从中探讨小说中的主题与意义。

1. 小说背景与故事梗概《1984》设定于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世界,以“专制思维”为核心,描述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这个社会中的生活经历。

温斯顿作为一个党员,在探索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自由的情感。

然而,他的思想和行为悖离了党的教义,被政府视为叛国罪而受到追捕和审判。

2. 主题一:极权主义与个人自由《1984》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暴露了极权主义对于个人自由的严重侵犯。

全面的政府监控、思想控制以及随时改写历史的行为,使得人们被完全剥夺了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种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不仅侵犯了人的尊严,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类精神的扭曲。

3. 主题二:真理与谎言在《1984》中,奥威尔通过揭示党对真理的控制,展现了政治语言和宣传的滥用。

党不仅挑选出适合自己意识形态的“真理”,还不断改写历史来消除任何不符合党意的事实。

真理被扭曲和篡改,成为党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权力与真理的深度思考,使人们审视社会中的信息和言论自由。

4. 主题三:爱与反抗精神《1984》中,温斯顿与女生朱莉娅间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的亮点。

他们试图在这个充满控制和压迫的社会里追求自由和幸福。

温斯顿和朱莉娅最终被揭发,使他们所追求的希望破灭。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与反抗精神仍然是小说中唯一的温暖和希望。

5. 思考与启示《1984》通过对恐怖统治和权力滥用的揭示,提醒人们保护个人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它也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警醒,更是对当今社会的思考。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权力滥用和宣传控制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并维护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总结:《1984》是一部对权力滥用和人权侵犯的警示之作。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该小说以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被极权统治的社会。

本文将对1984这本小说进行阅读笔记,主要从故事情节、主题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故事情节1984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由“党”掌控的极权社会中。

故事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反对体制的普通党员,他内心对党的统治感到不满,并开始怀疑党所宣扬的一切。

温斯顿与女性朱莉娅相遇并坠入爱河,二人共同抵抗党的统治。

然而,他们的反抗被党发现并镇压,最终温斯顿被精神改造,彻底变成了党的忠实拥护者。

小说以温斯顿在审讯中精神崩溃的场景作为结尾。

二、主题1984所揭示的主题主要有权力的腐败和奴役、思想控制以及真理与历史的重写。

首先,小说中的权力被描绘为极度腐败和奴役的方式。

在这个社会中,党不仅通过监控和思想警察来控制人们的行为,还通过精神改造和肉体折磨来奴役人们的内心。

党一方面借助高科技手段监视和控制人们,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写历史和传播虚假信息来控制人们的思想。

其次,思想控制是1984的核心主题之一。

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恶劣的工作条件、恶心的食物和剥夺性的性生活,来限制人们的思想。

同时,党在宣传、教育和媒体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人们,使得人们无法独立思考和质疑。

思想的独立和自由成为不可企及的奢望。

最后,真理与历史的重写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小说中,党通过改写历史、销毁证据和控制媒体来控制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进而操控人们的思想。

真理成为了党手中的工具,被任意篡改和歪曲,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被不断改写和删减。

这种对真相的控制使得人们对现实世界失去信任,无法判断事实与虚构的界限。

三、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尽管1984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其中反抗权威、思想控制以及真相扭曲的情节却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首先,小说提醒我们要勇敢地反抗权威。

2《1984》读书笔记

2《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描绘的未来社会之恐怖,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

首先,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社会让我感到震惊。

在这个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

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和思想,生活陷入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这种极权主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相互揭发并以此为荣,历史不断被改写成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样子。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主人公温斯顿和茱莉亚作为潜藏的所谓“异端分子”,在被思想警察发现后,经过拷打、审问等肉体和精神双重的摧残,也终于放弃了对彼此的爱,失去了内心的坚持,成为无数蒙昧而愚忠于“老大哥”的人之一。

他们的经历揭示了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无奈和屈服。

此外,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极具特色。

作者通过消灭旧语言来限制人们的思想,这种手法深刻地反映了极权主义社会对人们思想的钳制。

同时,小说中的讽刺效果也十分明显,如真理部、和平部、富足部、仁爱部各自的功能和名称形成的讽刺效果,都揭示了极权主义的虚伪和残酷。

总的来说,《1984》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极权主义的危害。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揭示的人性、自由和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警惕、反对极权主义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

修改名词:《1984》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修改名词:《1984》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修改名词:《1984》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
句及感悟赏析
在《1984》这部小说中,作者乔治•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以及个人在集体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

在这个世界中,真相只能由权力者来解释,人们的言行完全受到控制。

小说中那些充满哲学意味和人性洞察的好词好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人性的可贵和美好。

在整个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人们自由意志的剥夺,以及权力如何利用语言来掌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故事背景中描述了一个被称为“新话”的语言系统,目的是歪曲现实,模糊科学思维,使人们无法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完全被塑造的世界,每个人都被视为其他人的产物。

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引用,如“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和“Freedom is slavery”等,这些话确实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好词好句,如“自由意志自由思想的美好”,“不同于礼物的有意义的回忆”,“一字一字地读,
每一个字的意义都心灵笃定的存在。

这种阅读体验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议题、思考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1984》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一种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它让我们反思人权和人性洞察,我希望更多人能够阅读这个经典的小说。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第一篇:《1984》读书笔记《1984》读书笔记不是特别喜欢读政治讽刺类的书籍,可是却被书中所谓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所震惊。

《一九八四》一直被人们称为是一部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

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

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

按照新语,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窜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关于《1984》的书名的来源众说纷纭。

至于究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1984》教给我们的哲理却是深刻而丰富的。

有人说《1984》中随便找几句话就够我们咀嚼一辈子的了。

虽然这话说得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话或许我们穷其一生才会明白其中深意。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成者为王败者寇。

有多少被帝王将相者“和谐”的过去我们不得而知。

书中对于主人公的介绍是这么说的:“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主人公,外围党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尤其是所谓的信仰之类,或许我们也应当用一种“我”的独立的思想。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中的人们所经历的压迫和思想控制。

以下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1984》通过描绘一个无情的极权主义社会,使读者深入思考权力的滥用、自由的剥夺以及个体思想的被压制。

在奥威尔创造的那个世界,政府使用宣传、思想控制和恐吓等手段,建立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统治体制。

这本书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反思非常深刻。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反抗和思考,展示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以及面对压迫时的勇气和坚持。

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要珍视自由,要勇于保护和捍卫我们的权利。

作为读者,这本书引发了对权力与自由的思考。

我开始思索政府和统治者对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操控,以及个人在面对压迫时的选择和反抗。

同时,我也反思了自身对权力和自由的态度,以及对当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的警惕。

《1984》是一部受到广泛讨论的书籍,它让我明白了权力的诱惑和威胁,并提醒我要保持警惕。

这本书是对人类自由与尊严的一次重要的呐喊,它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在一个充满威权主义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像温斯顿一样保持自由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念。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珍惜自由、捍卫自由,并保持对权力和社会的批判性思维。

《1984》带给我深远的思考和触动。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权力滥用的危险,也激励着我要保护自由,追求真理,并勇敢地面对任何威胁我们自由的力量。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

《1984》读书笔记《1984》读书笔记650字神存在吗?神的信徒存在,神的旨意存在,神的形象存在。

可神存在吗?怎么定义存在,自我意识,亦或者自我形态,宇宙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

最终,造神的人现身了。

他躲在巨幅海报后面,睁着狭长双眼,鬼祟的目光射向你。

你身着华服或衣衫褴褛,体态美好或如同倒坍的山,杯中盛着黄水或合成杜松子酒,在刺眼的聚光灯下毫无分别。

他躲在四幢高楼后面,手中握着控制杆或说写器,用僵硬的动作击打真理。

真理部制造迷理,和平部制造战争,仁爱部借酷刑折磨改变思想,裕民部负责愚民。

深夜中你在海上朝着唯一的明灯航行,灯光微弱地闪烁着,耳语般告诉你这里是桃花源,这里是乌托邦。

你抵达上岸,沉醉于此。

但在一个如常的清晨,在窗外黄雀的鸣叫声中,在咖啡与面包的香气里,泥土散泻,海水涨潮,顷刻间岛屿消失。

昨晚摆放在床边的靴子此刻在海面颤抖。

而造神的人面无表情通过明灯看着这一切。

他僵硬的手扳动控制杆,靴子停止颤抖,开始破碎。

碎屑如烟花般炸开又坠落,海水舔舐过后重归于平静。

位高权重拥神者的双重思想,泱泱底层群众失去思想。

你知道现在发生的,记得过去曾有的,明白未来将到的。

“我会死去”,你想,“留下这些去教化谁呢?”你的爱人只有下半身在革命,你的盟友正狂热于挖去你的'记忆。

剃须刀片是退出游戏的唯一通行证。

你不拥有,只得一腔孤勇向前走,身体在瓦解,思想成为碎屑,控制杆连着的嘴巴张着,高喊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通道尽头站立的,应该是神吧。

你拼命地睁着眼,血挡住了视线。

神向你伸手,周身散发着柔和温暖的蒸汽。

“说吧,我的孩子。

”神发言,声音宽厚慈爱。

“二加二等于五”,你虔诚的跪下了,“让老鼠去咬她。

”。

《一九八四》读书笔记

《一九八四》读书笔记

《一九八四》读书笔记《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小说以极其悲观的态度揭示了一个极权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对个体自由和思想独立的压制。

本文将从主要人物、社会背景以及小说的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主要人物1. 温斯顿·史密斯温斯顿是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党员群众。

他因对体制的怀疑和对自由的追求而逐渐变得特立独行。

温斯顿的不屈不挠和勇敢无畏为读者揭示了主人公对抗强大政权的坚定信念。

2. 朱莉娅朱莉娅是温斯顿的恋人,她是一个冲动而热爱生活的女性。

与温斯顿不同,朱莉娅对体制的反抗更多的是个人的反叛,她通过违反党的规定来追求自己的欲望和快乐。

二、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由“党”控制的超级国家——英国“大哥”的奥斯汀尼亚(Oceania),这个国家通过广播、摄像头等手段对其公民进行智慧监控。

在这个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思想独立几乎被完全摧毁,人民的一切行动和思想都要服从党的指示。

三、小说的主题1. 权力与控制小说揭示了权力对个体的压制和操控。

通过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监视和控制,党不仅剥夺了人民的自由,还不断改变历史以符合自己的政治宣传。

2. 真相与谎言在小说中,真相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党来决定和操控。

党通过操纵信息和历史来控制民众的思想,让他们对现实失去信任和判断力。

真相被掩盖、歪曲和篡改,谎言成为了新的真相。

3. 个体反抗与希望尽管社会对个体的压制极其严酷,但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和朱莉娅仍然通过个人的反抗来追求自由和真相。

他们在秘密地读书、写日记、进行私人会面等行动中寻求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给了读者一线希望。

总的来说,《一九八四》通过揭示权力、控制、真相与谎言等问题,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小说的悲观主题让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未来有了深思。

这一思考在今天的世界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们的社会远离了小说中那种极权统治的局面,但个体的自由和思想独立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1984》中两段文字的感受
引言
《1984》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带给人们对集权主义的警示和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

它并不是一篇恐怖小说,却带给人们发自内心的绝望和恐惧。

虽然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带有法西斯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影子,可是仔细想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难道没有“真理部”和“思想警察”的存在吗?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它们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借用时下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

这种恐惧萦绕在每一个读过《1984》的人的内心,让人们不断思考,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他能够一针见血的观察出统治阶级的共性,并加以深邃奇谲的想象力表现出来。

小说的的情节看似荒诞,不过却处处都有现实社会的影子。

这是一篇值得逐章逐句细细推敲的小说,而接下来的我想针对其中的两段文字,谈谈我的看法。

段落一:
“她看到了温斯顿看不到的问题,譬如说党提倡禁欲思想的真正理由。

党千方百计要消灭性的本能,倒不单是因为性行为自成天地,难受控制,最大的理由倒是性压抑有利于引导歇斯底里情绪的发生,而这种情绪少一刺激,就可变成好战心态与领袖崇拜的狂热。

今天既无纯洁的情,也无真正的欲。

没有什么感情是纯正的,因为总会夹杂着恐惧和憎恨的成分。

他们合体的经过是一场战事、一个胜利的高潮。

这是对党沉重的一击。

这是一次政治行动。


感受:
这是温斯顿与朱丽亚第一次约会时,二人在自认为没有坚实的田野发生的一次性爱。

在《1984》中,党是把性视为一种罪恶,通过日复一日的宣传、洗脑,无所不用其极,把性行为产生的乐趣全部消除掉。

温斯顿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把性当做“尽我们对党的责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痛苦的献身仪式。

面对党员,党采用一切办法压抑性的欲望,而面对“无产者”,党却采用截然想法的做法,不断刊印低俗黄色小说,作为他们唯一的消遣。

这难道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其实并不然。

我的看法是,对于无产者,生存是其唯一的目的。

党提供他们能够满足最低生存标准的食物,并且以淫欲充斥他们的思想,是把人民堵在了欲望金字塔的底层。

所谓仓廪实方能知礼节,在生存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人们唯一的欲望来自自身的本能,即食欲和性欲。

当最原始的欲望占据了人们的全部生活,人们便不会思考更高层次的事情,用这种方法,党禁锢了下层人民的思想。

而党员则不然,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党需要党员有纯粹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是受党严格控制的,党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而性欲是对肉体的解放,欲望解禁之后,下一个解禁的就是精神、思想,所以这也是专制制度无法容忍的。

在与《1984》齐名的另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同样有类似情节,即人们的性行为需要进行行政审批。

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专制往往是与禁欲结合在一起的。

在西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之下性在当时社会成为一种禁忌;而在东方,程朱理学同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禁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指性欲,也包括其他的欲望的满足。

为什么专制主义通常与禁欲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而简单说来,我认为有两点主要原
因:一是,禁欲根本上来说是对人性的禁锢。

禁锢了人性,人便不能称之为人,同样不能拥有思想,这样便于专制阶级的统治。

二是,人们的欲望是真实存在的,当最基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便会在心中积累,造成内心畸变,具有很强大的破坏力。

这时候只要对人们心中无处发泄的欲望加以引导,便很容易造成一种盲目的崇拜和狂热,便于被统治者利用。

段落二: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他们又再进一步分为好几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相对人数和他们的相互态度因时代而异;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

即使在发生了大动荡和似乎无法挽回的变化以后,总又恢复原来的格局,好象陀螺仪总会恢复平衡一样,不管你把它朝哪个方向推着转。

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

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

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

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已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

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

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

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若说整个历史从来没有物质方面的进步,那不免言之过甚。

即使在今天这个衰亡时期,一般人在物质上也要比几百年前好一些。

但是不论财富的增长,或态度的缓和,或改革和革命,都没有使人类接近平等一步。

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

中等人只要还在争取权力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正义、博爱这种好听的字眼,诱使下等人支持他们的事业。

要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社会却是比较容易使人相信。

好几千年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就是实现一个人人友爱相处的人间天堂,既没有法律,也没有畜生一般的劳动。

有些人纵使在每一次历史变化中都能得到实际好处,这种幻想也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


感受:
这是奥布赖恩给温斯顿的小册子里的关于党的口号“无知即力量”的解释。

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

可以说,这是乔治奥威尔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回顾历史,我们惊讶的发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奥威尔在书中的论断惊人的一致。

例如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由奴隶主阶级进步而来的地主阶级带领劳动人民完成的。

地主阶级即中等人,因为其生产效率高动摇了受到上等人(即奴隶主阶级),上等人不断压制中等人。

最终地主阶级利用奴隶阶级发动起义,推翻奴隶主阶级,成为新的上等人,奴隶阶级则成为农民,即新的下等人。

而在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资本家从中等人变成了新的上等人,从前的农民换了个新的名字——无产阶级。

乔治奥威尔本人是一名社会主义者,而在《1984》中,领导大洋国的政党正是“英社”,即英国社会主义,这是奥威尔在书中虚构的政党。

可以说,在奥威尔的眼里,德国法西斯、苏联共产党等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至少不是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而是披着社会主义的
外衣实施专制统治的工具。

按照规律来看,中等人和上等人之间的矛盾似乎永远无法调和,而书中的党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

而党的口号就是办法的总结:“无知是力量,自由是奴役,战争是和平。

”对外,通过持续不断的战争来维持人们生活的低水平;对内,通过篡改历史、设计“新语”,等方法控制人们的思想。

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发展的社会,是历史的坟墓。

马克思曾经说过,国家会走向终结。

而国家走向终结的条件是,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阶级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世界上没有统治阶级,便不需要一个国家机器来维护统治。

财富的全面增长对等级社会有威胁,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等级高的人并不希望等级低的人接受太多教育,不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财富的全面增长有毁灭等级社会的威胁。

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时间短、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电冰箱,私人有汽车甚至飞机,那么最重要形式的不平等也许会早已消失了。

财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

没有疑问,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社会,从个人财物和奢侈品来说,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权力仍留在少数特权阶层人物的手中。

但是实际上这种社会不能保持长期稳定。

因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迟早就会认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他们就会把他们扫除掉。

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换言之,当人类长期处于贫穷和愚昧的状态下,统治便会持续下去。

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短时间内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总和。

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智的开启。

人们从中世纪的愚昧和封闭中走了出来,有了自己的思想,于是产生了科技、文化的大爆炸。

总结:
《1984》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奥威尔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然而,1984并没有成为《1984》。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是偏激的、过时的、脱离现实的。

然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让人相信或否定,而在于让人质疑和思考。

人类社会究竟会迈向何方,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而让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想,也许才是作者的初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