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案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
高中城市化的现象教案引言在课堂上引入城市化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变化表明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城市化现象的兴趣。
目标设定1. 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3. 探讨如何平衡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二部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经济发展: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生活便利: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文化交流:城市化使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城市化的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 社会问题:人口密度增加引发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
- 生态破坏: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和绿地,威胁生物多样性。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与讨论-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具体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城市化进程中的亮点和问题。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者、企业家、环保人士等角色,就如何解决城市化中的问题进行辩论。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 组织实地考察或在线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城市化带来的变化。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城市化的利弊,并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城市化说课稿范文
2024城市化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城市化》是人教版小学社会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城市与农村、城市的特点以及城市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社会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城市发展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能够分析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用了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法。
通过讲授法传授新知,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通过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形成知识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城市化的现状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通过播放一段城市化发展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城市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和讨论。
我会提出问题,例如:你们身边的城市化现象有哪些?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热情。
2、呈现新知通过讲授的方式,我将向学生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概念,通过实例和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探究与分析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分析一个案例,了解一个城市化现象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通过组内合作和讨论,学生会得出结论并进行展示,我将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4、拓展应用在学生对城市化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将给学生一些拓展应用题,让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一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运速较快较慢最快最慢--运量较小较大最小--运价较高较低最低--灵活性居中好差最差连续性居中好差最差其它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限制大设备投资大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思考:为何古代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专题21城市化-教案(详案)
中学地理教案
教学过程:
作业:
练习册P17-19
板画:
专题21 城市化
一、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郊区化人口
用地
人口中心郊区
逆城市化化人口
用地
人口城市郊外或小城镇
四、城市问题
附:
学生课堂练习单
1、利用书本P54 表6.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让我来设计一图表(折线图,柱状图均可)
要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简单明了
绘图区:
2、让我找一找:当前世界城市化主流特点以及其证据
3、我所关注到的城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1)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城市化的主要流程和阶段。
2. 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1)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2)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3)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
(4)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社会福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引入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城市化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你所居住的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城市化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讲解:(1)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并给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2) 讲解城市化的流程和阶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3. 讨论:(1) 学生小组分工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教师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城市化的挑战?四、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2.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城市化的定义、特点、流程和阶段等。
2. 媒体素材:包括城市化的图表、数据和案例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学生掌握程度:学生能准确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化的挑战和问题。
3. 学生合作能力:学生能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和展示。
地理教案:城市化的利与弊
地理教案:城市化的利与弊一、城市化的定义与背景二、城市化的利与弊A. 利1. 提供就业机会2. 促进经济发展3. 提高生活质量B. 弊1. 城市扩张对环境带来压力2. 社会问题的增加三、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四、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五、结语一、城市化的定义与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的趋势,全球范围内都能观察到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并集聚成领域范围较大、人口密度较高和生活方式较为复杂的地区。
它通常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角色。
二、城市化的利与弊A. 利1. 提供就业机会首先,城市化为数以千计无业青年提供了求职机会。
当人们迁移到城镇时,他们往往能够找到更多工作选择,并且获得更高的工资水平。
城市中心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产业和企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这为人们提供了实现个人经济独立、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
2. 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城市化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随着城市化不断进行,各种商业和服务设施如超市、医院、酒店等得到充分发展,提供给居民更多选择和便利。
同时,由于城市内的消费水平较高,商家和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收入,并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3. 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城市化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与农村相比,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
例如:交通便利、教育资源、文化活动等都在城市蓬勃发展并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在城市中也存在着更多机会来接触新事物和广阔思想观念。
B. 弊1. 城市扩张对环境带来压力虽然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城市扩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增加,土地资源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首先,农田和森林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物和工业区等方面。
这导致了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此外,随着人口聚集在一些特定地区,城市中出现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城市化教案
总63-68课时2.2城市化(1)[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城市概念2、城市化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过程]: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读图]P36图2-2-3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表现在:(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城市化优秀教案
教师
授课时间
40分钟
课 题
城市化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3.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与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城市化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列表比较法学习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画图、从图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分组讨论分析,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组织
新课
导入
作
业
小
结
视频感受城市化。
作业:上网或查阅资料分析什么是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巩固本节所学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课后预习的习惯。
4.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
5.“S”曲线以及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指标。
3. 了解城市化的过程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4. 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2.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3.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4. 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标志及影响因素;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与问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案例。
3. 运用图表分析法,直观展示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城市化相关的文章、报道、案例等。
3. 教学工具:PPT、地图、图表等。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提供后五个章节的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教材,完成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填空题。
2. 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回答相关选择题。
3. 结合地图和图表,判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评估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及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程度,查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地理教案《城市化的利与弊》
地理教案《城市化的利与弊》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3.了解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2.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引出城市化的概念和定义,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大家都知道城市是什么吗?城市和农村有什么区别?”等。
2.探究(25分钟)2.1城市化的利(10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利益,如就业机会增多、教育与医疗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
2.2城市化的弊(10分钟)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弊端,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人口压力等。
3.拓展(20分钟)3.1城市化的影响(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指导他们了解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差异。
3.2城市化的挑战(10分钟)通过观看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法。
4.总结(10分钟)对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到的知识,进而加深对城市化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阐述城市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法。
六、黑板设计:城市化的利与弊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的挑战作业:写一篇文章,阐述城市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城市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及解决方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化的利与弊,并深入思考和探讨城市化的影响和挑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和观察等,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了课堂效果。
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只能涉及到城市化的一部分内容,而没有深入探讨特定城市化案例。
下次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
城市化高中地理教案精选一、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2)掌握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3)认识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2)城市化的进程(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教学活动(1)引入话题:展示城市化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
(2)讲解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
(3)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4)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化的动力与机制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来源。
(2)掌握城市化的机制及其作用。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动力来源(2)城市化的机制(1)讲解城市化的动力来源,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分析城市化的机制,如集聚效应、推拉理论等。
(3)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动力与机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三、城市化的空间特征与分布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空间特征。
(2)掌握城市化的分布规律。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空间特征(2)城市化的分布规律3. 教学活动(1)讲解城市化的空间特征,如集中连片、城乡差异等。
(2)分析城市化的分布规律,如沿海、沿铁路等。
(3)利用地图、案例等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四、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1.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 教学内容(1)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1)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如城市扩张、污染等。
(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途径。
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1. 教学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
(2)掌握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教学内容(1)可持续发展理念(2)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教学活动(1)讲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教案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势。
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与类型全球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概述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全球城市化趋势。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4 教学资源: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景观。
世界城市化趋势的数据图表。
1.5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景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
讲授:介绍城市化的定义、类型和全球城市化趋势。
讨论:分组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土地、水资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城市化对土地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退化等。
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等。
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空气质量等。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问题。
2.4 教学资源:案例资料:介绍具体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问题。
相关研究论文或报告:提供更深入的分析。
2.5 教学活动:讲授:介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案例分析:分组分析具体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问题。
讨论:总结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原因。
第三章: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人口迁移、人口结构变化等。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就业机会等。
城市化对文化的影响:文化交融、传统习俗消失等。
城市化对政治的影响:城市治理、政策制定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市化对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4. 提高学生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过程及驱动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 难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城市化实例进行教学。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市化的特点和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城市化案例资料,如我国部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2. 收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相关资料。
3. 制作课件,展示城市化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城市化的驱动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城市化的各种因素。
4. 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5. 讲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谈谈对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途径。
8.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我国某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1. 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
2. 分析案例中城市化的特点,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4. 探讨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如优化城市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等。
《城市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年级高三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城市与地理环境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以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城市规划图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等级体系理论等。
以我国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载体,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如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城市污染、城市就业等相关内容。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地理实践力:结合某城市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综合思维: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
结合城镇化的图文材料,分析城镇化过程、特点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区域认知: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4. 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能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关对策。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城镇化的概念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建构知识体系环节二:教师活动2城镇化的特征学生活动2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建构知识体系环节三:教的活动3城镇化的影响学的活动3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建构知识体系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
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一、单项选择题(2019·徐州学测模拟)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 分析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3. 培养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城市化对人口地理环境的影响3. 城市化对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4. 城市化对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5. 城市化对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表现。
2. 教学难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3. 利用图表和数据,直观地展示城市化的影响。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和思考。
2. 讲授: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城市化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概括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城市,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采用小组报告、个人作业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
3. 评估标准: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0%)分析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30%)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建议(30%)报告表达和交流能力(20%)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城市化、人文地理环境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2. 图片和图表:城市化进程中的图片、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3. 案例资料: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师总结: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提出问题
分组探讨问题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分析案例,探究活动
一、城市化(板书)
1.城市化定义(板书)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i?ct=5033=%BC%B8%B8%F6%B9%FA%BC%D2%B5%C4%B3%C7%CA%D0%BB%AF%B9%FD%B3%CC&in=30462&cl=&lm=-1&pn=0&rn=1&di=3108416713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084167135&objURLhttp%3A%2F%%2Fweb%2F15106%2FotherData%2F1%2F15106_178989%2F15106_178989_1256657412218.jpg&fromURLhttp%3A%2F%%2Fweb%2Floadwebpage.do%3F15106_178989_121318_4&W1596&H1092(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重点)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重难点)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内涵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误区警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2)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政治经济:都是国家或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空间分布:大多呈带状延伸扩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 了解城市化的过程,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表现。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速度。
3. 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科技进步、政策影响。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4. 总结:教师总结城市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章:城市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生态系统。
2.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产业结构。
3.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人口迁移、城市贫困、社会不平等。
4. 城市化对文化的影响:文化融合、文化保护、城市特色。
5. 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的机遇、社会进步的机会、环境问题的挑战。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城市化影响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具体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探讨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教师总结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强调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分析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教学内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及其进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教学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共1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启发、分析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第31页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有哪些变化。
[板书] 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总结。
1)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2)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 从上图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 1.城市化的定义[过渡] 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点拨]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板书] 2.城市化的标志[过渡] 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学生] 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教师总结] 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
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板书] 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学生回答] 略[教师总结]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教师] 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师] 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点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
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板书]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时也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
为什么呢?这得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说起。
[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过渡]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图2.18、图2.19。
(本部分:先进行图2.19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3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
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8和图2.19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板书]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讨论] 在图 2.19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请同学们读图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在某些阶段城市化进程可能产生什么问题?[点拨] 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教师] 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板书]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过渡] 请同学们读案例4,通过案例明确如下问题:1)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2)英格兰城市带是怎样形成的?3)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 在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鲜明的变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如图2.21。
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这就是英格兰城市带。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这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所以人们纷纷迁往城市以外的乡村或小城镇。
[教师]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另外两个原因是: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
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 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现象[教师] 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体现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图 2.19和案例4,归纳、概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和出现的常见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结合读图分析,完成表格内容填空)结合图2.19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况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教师] 现在,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处于哪一个阶段?我么在回过头来看看图2.18。
[学生]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教师]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 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教师] 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学生]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教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提示学生结合P35阅读内容,完成该题)[学生] 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
【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定义2.城市化的标志3.城市化的发展的动力1)拉力2)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