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1.引导据所学知识、课本图2.18及案例4的三、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思考,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 限时记忆分钟)2.组内代表积极展示3.对重点知识进行整理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P31 图中哪些城市等 级升级了,哪些是新 增加的城市。然后引 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 的结果
1 通过 2.16 分析城市化的定 义.
课件展示图片, 有 利于统一引导学 生学习
2 学生讨论结合图城乡人口迁 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 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3 读图 2.18,了解世界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过程, 着重从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 析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 第一、 城市化起步时间有什么 差异?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 异?现在所处的阶段有什么差 异? 第二、 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 现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准确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动力、意义及衡量标准 ②能够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思考,能够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及意义 ②通过读图分析,能够说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
新课讲授
通过计算中国城市化 水平,了解与世界及 发达国家的差距,过 渡到第二部分 先进行图 2.18 内容 的教学,引导学生总 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过程和城 市化水平存在的差 异,进一步通过预测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 展趋势,概括出城市 化进程的 “S” 型曲线, 然后结合 P33 图 2.19 和案例 4 完成 P34 活 动题。
多媒体显示课堂 练习题, 起到从第 一部分到第二部 分的过渡。
4 读取图 2. 每个阶段的城 19 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 观察曲 线的倾斜程度, 明确城市化进 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多媒体设计动画 演示城市化进程 的发展趋势, 有助 于学生理解城市 化进程的“S”型 曲线
课堂小结

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反思每月一次的公开课在上周结束了,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高一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通读中图版和人教版教材、做填充图册、参考《步步高》导学案,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案,在试讲后,修改学案和教学安排,终于在公开课时自如教学,得到了本组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他们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本次教学,有得有失,我觉得课堂上要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老师想象的要好,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印象深刻,掌握扎实。

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教学会有想象不到的生成,超出教师的预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第一年的我来说无非是个巨大的挑战,所以课前的准备就必须要有广度和深度,但把握一节课的课标要求和重难点仍是最基本的内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手段和方法。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本节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规定: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2.理解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3.能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难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反思:我认为研读几个版本的教材,最后整合教材,并结合课标确定重难点是很有必要的。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并编制学案。

本节的重点、难点采用两个探究活动来进行:探究一是用教材上关于深圳城市化过程的【探索】的几则材料,来归纳出材料中反映的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高中地理_第三节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三节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课教学案例导读: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两个问题:1.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开始时间、城市化迅速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改进阶段性,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英国城市化过程有哪几个表现?学生读案例回答问题:英国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2.英国城市化过程有哪几个表现?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依据案例教学法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P35的活动安排读图2.23,提问:比较英、美、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活动内容是对图2.19内容的再一次运用)教师归纳: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属于中期阶段甚至初级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属于后期阶段。

学生回答问题:比较英、美、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英、美、巴西属于后期阶段,印度属于初级阶段。

通过这个活动,加强学生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填写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归纳总结,以肯定为主,但要实事求是。

课堂小结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做城市化,学习了世界城市进程的地区差异和时间进程两个特点。

建构知识系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收集本地相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城市化》学情分析艺术专业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对城市化的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全面的。

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一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感到茫然,而这些基本上又是一个全新的知识。

因此教学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入手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去分析和认识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教学反思学生对城市化这一节课中大量资料表现出较大兴趣,但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而城市化的重难点知识就体现在课本中的图表中,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不是直接得出结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回答老师设计的多层次的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城市化;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如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会跟中期阶段的郊区城市化混淆,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理解的误区。

城市化这一节课共有两课时的内容,从教学设计的初稿到上课以后的补充修正,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其中同备课组的一些建议对我润色这篇设计帮助不少。

其次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对教学设计的步骤、思路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它展现了出来,通过对教案的设计动机与教学方法的分析使我对教案的设计多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已经超出了城市化这篇设计本身,可以为我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很多改革性的帮助。

一、由于一开始案例设计分析和单纯的教学设计是单纯的叠加,我的设计与分析刚开始完工时共有8000多字,即有详细的教学设计又有详细的教学案例分析,后来我把案例的每一环节仔细斟酌并删减,一些过多的细节,层次太多的设计,一些在表达时有些面面具到,而且有些师生问答的细节都删了。

经过这一过程,我发现我在面对具体问题的设计时思路宽了,我深切的领悟到了每一块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上课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很多种问法,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的层次也可以不一样。

对我来说没有哪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敢说是最好的,即使当时是最好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一定了,即使对这个班的同学是最好的,但到了那个班就不一定了,有了这些想法,我在设计教案时就不再过多的纠缠于细节,比原来更注重整体的把握,这对我这个平时备课过分追求细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对别人来说可能很简单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很大转折的开始。

城镇化 教学反思

城镇化 教学反思

城镇化教学反思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并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城镇化的角度来反思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城镇化对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教育资源得到了大量投入和改善。

城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集中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学校资源紧张,学生人数过多,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面临人口减少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教育质量低下。

因此,城镇化既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又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化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城镇化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城镇化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更加迫切。

城镇化使得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不足,教育公平受到了严重挑战。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城镇化还对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镇化使得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教育管理和体制存在许多问题。

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城乡教育协调机制,加强教育规划和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城镇化对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公平和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积极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城镇化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城市化》教学案例 (2)

《城市化》教学案例 (2)

《城市化》教学案例陈波一、教学设计:内容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地图、照片或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主要考点:城市化及其进程。

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绘制城市人口增长图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分析出城市化的进程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绘图、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教学过程:(一)城市化的内涵读P34“探索”材料,完成:1、认清:城市化是一个过程,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有什么标志?分析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城市化的含义:指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种人口转变和地域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①起步早(英国最早)---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②水平高---70年代,已达70%;英国现已达90%(原因:新技术革命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含义: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①起步晚,但发展快(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②水平较低(90年,33%;原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化速度快,是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等的。

精品文档 (184)人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公开课教学感悟

精品文档 (184)人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公开课教学感悟

一、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能够提出解决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带来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并掌握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独立调查和小组合作,增强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还能增强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进程(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二、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复习旧课承转过渡学生观看:略。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引导学生质疑: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2.上海城市用地规模有什么变化?3.它们的变化反映什么趋势?4.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它们的变化是否符合城市化的特征?学生思考、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师生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设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上海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教师设疑:城市化的标志中哪一条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承转过渡。

阅读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2 (P32)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教师设问:1.城市化进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2.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探究。

思维引申。

多媒体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教师设疑:解释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教学反思(共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化》教学反思《城市化》教学反思首先就课时设计来说,考虑到一堂课只有40分钟,还要在课堂上尽可能的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将城市化这一节内容分成2个课时来完成。

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充分“还课堂时间给学生。

”使课堂更加有效。

考虑到高三课程的特点,我们经过集体备课,一致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注意根据高考的知识点,一点一练,练习选取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所提升。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精心设计了两个课时的导学案。

采用“学案导学,图像导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适合多数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也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地图是地理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在地理课上具备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设计的时候有两个任务:一方面要完成市精品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要达到省教学水平评估的课堂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课例研究的形式,“一课多轮”通过借班上课,不断的进行了修正。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现课堂中老师过份强调导学案,有点像上新课。

第二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修改,学生在导学案中能自己解决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比如在第二次上课时,就删掉了对“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推力与拉力因素的讨论”,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分析典型例题的时间,在学生自己讲解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误区和盲点,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就课件来说,原本打算用我们科组2009年6月获得广东省一等奖的课件《城市化》来上这一节,后来发现,里面的例题不够典型,所以在最终评估的时候又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具备乡土特色,更具有探究性,更符合高三一轮复习课的要求。

另外增加了乡土特色的一篇博客——《中山,其实你好靓》给学生阅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一堂精心设计,师生参与度高的地理课,使我们师生共同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完整版)“城市化”教学反思

(完整版)“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授课反思学生对城市化这一节课中大量资料表现出较大兴趣,但学生对统计图表经常缺乏正确的解析方法,而城市化的重难点知识就表达在课本中的图表中,授课过程中需加以引导,不是直接得出结论,授课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答复老师设计的多层次的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认识了城市化;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必然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如兴隆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会跟中期阶段的郊区城市化混淆,授课时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理解的误区。

城市化这一节课共有两课时的内容,从授课方案的底稿到上课今后的补充修正,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屡次,其中同备课组的一些建议对我修饰这篇设计帮助很多。

其次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对授课方案的步骤、思路进行了解析议论,并经过表格的形式把它展现了出来,经过对授课方案的设计动机与授课方法的解析使我对授课方案的设计多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已经超出了城市化这篇设计自己,可以为我今后的授课方案供应很多改革性的帮助。

一、由于一开始案例设计解析和单纯的授课方案是单纯的叠加,我的设计与解析刚开始完工时共有8000 多字,即有详细的授课方案又有详细的教教案例解析,今后我把案例的每一环节仔细商酌并删减,一些过多的细节,层次太多的设计,一些在表达时有些面面具到,而且有些师生问答的细节都删了。

经过这一过程,我发现我在面对详细问题的设计时思路宽了,我深切的领悟到了每一块授课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上课方法,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即即是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很多种问法,或面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的层次也可以不一样样。

对我来说没有哪个授课内容的设计敢说是最好的,即使当时是最好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用然了,即使对这个班的同学是最好的,但到了那个班就不用然了,有了这些想法,我在设计教案时就不再过多的瓜葛于细节,比本来更侧重整体的掌握,这对我这个平时备课过分追求细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对别人来说可能很简单的道理,对我来说倒是一个很大转折的开始。

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是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三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除了具有高中地理教学的共性之外,各自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

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注重对图表和文字材料的分析,因而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成为了教学的重点。

《城市化》这一节充分体现了人文地理的教学特征。

该节的图表资料非常多,包括地理、曲线图、表格和文字材料等。

因此,该节的设计应该注重对资料的分析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不仅仅只为了讲案例,而要重视总结分析案例得出的结论”。

在课堂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资料设计了相关的读图问答题,并在学生读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读图方法指导。

对于案例,比较注重对其分析得方法和结论的得出,避免为案例而案例。

从而,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知识,也学到了分析图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案例的深度挖掘不够,没有将城市化的热点问题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对两类国家国家城市化差异的成因的挖掘不够,城市化过程中的现象讲解不够,此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齐问齐答现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是在学案中列出了几张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特点的对比表格,学案的设计上仍需继续琢磨、揣测。

另外,在学案的应用上,我没能有效地发挥学案的导学能力,最后的剩余2分钟时间,应指导学生捋顺学案中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完成能力提升的内容。

此外课堂组织不力,缺乏课堂调控能力,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整个课堂的调控能力需要快速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注意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教学反思
其实,在第八周上公开课之前,就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备好了课,并且做成课件。

在上公开课前,我在其他平行班试讲过,可每回试讲,都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得修改。

因此,教案和课件可以说是三易其稿。

1、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什么城市比农村更吸引人?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否都能如愿?会不会产生些什么问题?随着老师逐一的引导,就自然的进入了教学。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我找了漫画、城市化相关数据等说明问题。

2、学生对于城市化应该说不陌生。

但是确切让学生说出具体城市化包含的涵义及特征,则
有些困难。

因此,我用事实和数据来引导学生掌握。

例如,川沙镇城区的扩展就是说明城市化特点之一——“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最好的事实。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川沙镇及附近的学生,因此我自己制作了川沙镇城区在不同年代扩展图,展示给大家看时,学生非常兴奋,也就达到了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达到教学目的这一目标。

存在不足:
1、课后看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件,真正觉得多外出听课,能集思广益,肯定对自己的教学
有帮助,可以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样一节课,虽然是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内容,但由于立足点可能会不同,因此在选材及上课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我觉得我在这节课上对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就相对少些,没有提及目前在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情况: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也算是一个遗憾。

2、在讨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时,时间稍嫌仓促,再加上我引导上的逊色,学生讨论的不够积极,面不广,只集中在常见的措施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