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
城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城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前面学习的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对城镇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拥有了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目标【区域认识】学生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和实例等,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结合资料等,从多个角度综合说明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重难点1.重点:城镇化的过程和意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2.难点: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地图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学习了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
【过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引发学生思考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城镇化的概念【教师活动】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请同学们自行了解回答。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回答: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总结】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城镇化 教学设计第1课时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1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基本构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城镇化的利弊”“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部分,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第1课时完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下,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这就对学生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但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资料的运用来达成。
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应该先对城镇化概念有个简单的介绍。
不同地区可能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城镇化的差异性,根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能力。
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第2课时完成“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条课标的内容。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课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城镇化的利弊,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且能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条件下,说明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渗透在整个必修二教学中的,结合本节内容,可以做适当的教学安排,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具体到本节内容就是探究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
行为动词是探究和了解,在说明城镇化过程特点和利弊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案1
2.3城市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此课标要求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解释”,即要运用资料并通过资料来概括和总结,最后还要通过资料来解释。
所以本节课中对资料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在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这种地理现象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使教学活动最终归结到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人教版的编排是先用图2.16来说明城市化的简明定义,再由这个定义转入说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部分即利用图表阐述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还运用了案例作为学习资料让学生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运用图表和案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的这种编排完全符合课标的要求,完全体现了运用资料让学生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依课本来设定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加入自己掌握的材料,这样就大有可能把一节课教授得符合课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4、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一、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热爱自然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五、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引入新课:请欣赏图片资料,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你记事到现在,或从你来到泸州市到现在,你看到或感受到了泸州的哪些变化,请将关键词记录下来。
看完资料后各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请一位代表来给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答案。
投影泸州几个地方的变化景观图和人口变化表。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引入: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而且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贵阳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建筑物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城市规模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 城市化教案1
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
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
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
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
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
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
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
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
康地发展。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
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
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
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
2,就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某个问题集中探讨,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你的见解及措施。
3,就南京的城市规划布局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分析。
准备以“在绿色的南京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课。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布局: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左边部分为城镇化概念、类型和阶段;中间部分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右边部分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教材分析
2.2城镇化说课稿(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聚焦于城镇化这一地理现象,它是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类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为什么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证意识。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化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城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力。
3.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传授目标:传授目标实在定应注意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举行剖析)(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明白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成长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度和成长中国度城市化的历程和特点;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历程与要领1.通太过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成长,概括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生齿占总生齿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剖析世界城市化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连合案例剖析概括出发达国度和成长中国度的城市化的差异;3.议决上网查阅和观察身边的农民工,明白他们进城的动力;4.议决对我国改革绽放前后南京市的生齿数量、用地面积等观察,剖析我国城市化的特点;5.要修业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明白一下南京市由于生齿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标题;6.小组讨论:给南京市政府发起建设南京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绪态度和代价观1.议决对农民工的观察,培育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明白;2.议决对城市标题的学习,培育学生存眷我国环境与成长的现状与趋向,进步学生的环保意识;3.讨论并发起一些合理化建议,既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学生体贴和恋慕环境及到场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完整明白可持续成长观的涵义。
传授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标题传授难点:城市化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传授历程:(传授历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西席、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载,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历程很明白地再现。
)传授环节西席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情形创设从化1994年撤县设市时县城的生齿不足6万到现在中心城区生齿抵达13万人,市区的面积由原来的5KM2到现在的12KM2。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包括生齿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两方面。
从学生的身边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明确城市化就在身边。
城市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前言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城市化内容所编写的。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但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本教案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历史进程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因素。
3.理解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城市化概念和特征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的增长。
在城市化中,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城市空间的拓展也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资源消耗的增加。
2.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城市地位提高,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3.城市体系层次分明,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
4.城市化带动着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资源的消耗。
5.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互为促进。
二、城市化历史进程1. 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定居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古代文明的发展,如中东的古代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国的古代文明都是城市化发展的代表。
2.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机器的发明和生产的机械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人口大量增长。
全球城市化率也随之提高,人们开始生活在工业城市中,城市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形式。
3. 当代城市化发展当代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公路、铁路和拓展的城市地铁系统将城市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2.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巨型城市,如东京、纽约、首尔等;3.发展中的国家出现了大规模城市化,如中国、印度、巴西等。
三、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消耗增加,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2.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增加,造成环境污染;3.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4.城市的扩张和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拟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展三查〕第一步:自学。
根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考虑,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老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展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限时记忆4.限时记忆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稳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完毕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将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将来城市的建立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妙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鼓励学生作为城市将来的建立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妙,首尾照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
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
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
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
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
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出一套关于城市化的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并附上答案。
5.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城市化”的短文,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对城市化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典型现象,如城市扩张、高楼林立等,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现象的关注。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自治区双语特岗教师面试教案科目:高中地理(必修2)课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2.新授2.3城市化【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回答:略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介绍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城镇化基本知识。
(2)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讲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城镇化现象。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
2.学习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
3.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主题,如“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3.讨论要求: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发表观点,组长做好记录。
4.结果分享: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城与城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城市等级提升的表现有哪些?一、什么是城市化:1.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2)拉力(城市):3.城市化的影响:(1)影响聚落形态:(2)影响生产方式:(3)影响生活方式:(4)影响价值观: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略微拉直的“S”形曲线1.初期阶段:水平低,发展慢2.中期阶段: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3.后期阶段: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案例4]P33——[活动]P34-35●板书设计城市化标志——城市化进程●教学反思第三节 城市化(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简述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用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1)平整土地(2)兴修水利(3)绿化环境2.不利影响:(1)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2)各种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活动]P373.合理的城市布局:——生态城市为目标[活动]P38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2.2城镇化 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内容名称城镇化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2课时选用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课标分析《普通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内容提出: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条课标表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资料和实例,从综合和区域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以人地协调观为背景探讨城镇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时代发展的角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
该内容属于必修二第二章,本章是对第一章人口学习的深化,也为后面产业与交通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第一节从空间角度讲解城镇,该节以时间角度进行知识串联,从人口到城镇到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利弊及解决等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城镇、聚落等概念,在必修二第一章掌握了人口的迁移,对于本章城镇化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城镇化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仍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学习体系的桥梁。
四、教学理念采用对比法、地图法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阶段和特点。
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城镇化的利于弊以及解决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②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和案例及问题探究,运动比较法、地图法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利与弊,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念;②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治区双语特岗教师
面
试
教
案
科目:高中地理(必修2)
课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2.新授
2.3城市化【板书】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
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
(引导学生阅读图2.17,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师:对!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师: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
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过度: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时也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
为什么呢?这得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说起。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师:城市化实际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图2.18、图2.19。
(本部分:先进行图2.19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3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
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8和图2.19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师:在图2.19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请同学们读取图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各段曲线表明了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某些阶段城市化进程可能产生什么问题?
生: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师: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活动”,)
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l.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
2.英格兰城市带是怎样形成的?
3.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
生l:在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鲜明的变化: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生2: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如图 2.21。
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这就是英格兰城市带。
生3: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这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所以人们纷纷迁往城市以外的乡村或小城镇师: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另外两个原因是: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
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
生: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现象
师: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体现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图2.19和案例4,归纳、概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和出现的常见问题
师:现在,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处于哪一个阶段?我么在回过头来看看图2.18 生: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生: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师: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提示学生结合P35阅读内容,完成该题)
生: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
4.布置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中的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2.3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