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族情况和历史经验而形成的。

这一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和特点,因此,党的民族政策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主张,不同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共同的进步和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各民族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平衡的、可持续的,都要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都要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各民族都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强调,要坚持中央和地方相统一、全局和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

在中国,有许多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主张,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实现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这一理论认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文化优势,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形成多元一体的国家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传播力。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 摘 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 支撑 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是 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 少数 民族 目
前状况及经济发展 的现状 , 旨在探讨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 于解决 民族 问题的措施 和意义。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经济; 民族理论 ; 新编 ; 民 族 问题
经济是少数 民族存 在和形成 的基础 . 少 数民族经济 因特殊 的政 治、 文化而具有 特殊性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 民族为主体 . 具有共同历史、 共同特 征、 共 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 。 具有 内部共 同 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 . 中国少数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存在形态多 种多样 , 但从民族与区域的关 系看 , 由“ 大杂居 、 小聚居” 的特点决定 了 存在不 同范 围和层 面的特定地 区内单一 民族经济和特定地 区内多 民 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解决 民族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 由吴仕 民主编 , 中央民族 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中国 民族理论新编》 是一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 民族理论 的佳作 全书从不同的视 角全面 的 阐释和解答 了有关民族的一系列 问题 . 使我们在学习 的过程 中不断增 强对于 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 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 其 中第十部 分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本 文论述我 国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 理论和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的过程之中 而政 治关 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形成的 . 并随着各 民族 的经济发展而发展 在民族问题中 , 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问题 的解决是 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 发展经济是解决 民族 问题 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 曾经指出 :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 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 ” 民族 的发展表现在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 面, 其 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民族是社会性群体 . 物质 资料 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基 础.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 . 是社会前进 的动力 . 也是 民族发展 的内在 动力 , 并决定着 民族的外部特征。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支撑 民族存在 和 发展 的基础 . 是 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是 民族 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为 民族发展的能量累积提供 了 基础条件 . 只有有了足够的能量 , 一个 民族 的族体规模 才会逐渐地 扩 大. 其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社会 主义的本质 , 是解放 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 除两 极分化 . 最终达 到共 同富裕 我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 目标是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 现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各民族人 民希望加快发展经 济、 文化的要求 , 缩小 民族 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强调 , 在认识什么是 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 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在东部地区与西部 民族地 区的发展战 略上 . 邓小平提 出了“ 两个 大局” 的重要 思想 , 即东部地 区利用有利条件 , 先发展起来 , 这是大局 , 大家都要 服从。到 了一定 时候 ( 2 0 世纪 ) . 发展西部 地区少 数民族经 济, 大家也要服从。本世纪头 2 0年 。 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时期 . 也是加快 民族地 区发展 . 促进各 民族共 同繁荣 的重要 机遇战略 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 . 各种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 将更加频繁 . 各 区域 间合作与交流将进 一步扩大和深入 . 这为少数 民 族地 区发挥 自身的优势创 造了有利条件 . 同时随着“ 科教兴 国” 战略的 实施 . 民族地 区充分利 用科学技术进 步的后发优势 . 加快 推进产业 的 结构 化 . 经济 增长方式 的转变 。 进 一步加 强 自我创新 、 自我发 展 的能 力。 而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的和谐稳步推进 , 平等 、 团结 、 互助 、 和谐的 民 族 关系更加 巩固 , 也为 民族地 区的加快发展创造 了条件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设置、阅读书目与考核要求课程一:民族学通论任课教师:龚志祥(E-mail: ***************)一、阅读书目1、《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民族与民族主义》,厄内斯特.盖尔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风俗习惯的特点、分类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

2、关于《民族学通论》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二:中国民族志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3。

3、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试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任一阅读书目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三:文化人类学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

2、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3、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英)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1.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P12.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3. 中国民族的特点: P2-4( 1 )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2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P3( 3 ) 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 ,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 P3(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建农奴制③奴隶制④原始公社制 P4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P23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 :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 心理认同—精神纽带 P31-32二、民族类型的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 P35①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三、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P36-37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北方民族大学2019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北方民族大学2019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XX2XX北方民族大学2021年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XXXX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XX(以姓氏笔画为序)刀波,1963年生,傣族,博士,教授.先后获XX民族大学XX主义哲学专业学士、XX民族大学XX主义哲学专业硕士,XX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高校思想XX治教育、跨境民族研究等,发表XX20余篇,出版《走进盘田》等著作.现任北方民族大学XXXX,兼任XX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丁明俊,1962年生,XX,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XX历史与文化,主持或完成XX社科基金4项,在《世界XX研究》等XX 发表学术XX60余篇,其中被XX复印资料转载7篇,出版《马福祥传》《中国边缘XX族群的人类学考察》等著作十余部,成果多次获得省XX奖励。

享受XXXXXX特殊津贴、XXXX特殊津贴专家,并兼任中国民族学学会XX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理论研究XX事等职。

冯雪红,1968年生,XX,博士,教授。

先后获XX师范大学学士、XX师范大学硕士、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XX类学民族学研究XX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北民族文化与XX,在《民族研究》等XX发表XX60余篇,出版《嫁给谁——XX阿村妇女婚姻民族志》等著作.先后入选XX新世纪优秀人才、XX民委领军人才、宁夏哲学XX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

许宪隆,1964年生,XX,博士,教授。

百千万人才XX级人选,享受XX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XX学位XX民族学学科评议组专家,XX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XX策”主持人。

XX2021—2022民族学教学指导XX委员。

2021年起先后在XX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招收民族学专业博士生.代表作《散杂居民族概论》《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XXXX》等。

束锡红,1964生,XX,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XX 学。

主持XX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完成XX基金项目6项及省XX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核刊XX近30篇。

《中国民族政策新编》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民族政策新编》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1.民族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观答: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3.民族平等答: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

4.民族团结答: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5.民族区域自治答: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6. 自治权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7.民族风俗习惯答: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式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生存过程的各个方面。

8.民族问题答: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9.民族同化答: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0.民族强迫同化: 用强制手段,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类化的社会现象。

11.民族自然同化答: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自由地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过程、自然接受过程和自然适应过程。

12.民族分化: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和出来的现象13.民族关系答: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14.民族消亡答: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可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理知识点速记(整理)

民理知识点速记(整理)

民族理论知识点速记(整理)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少数民族人口人数最多的三个:壮族、满族、回族。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数量:155个。

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还有1173个民族乡。

4.中国民族研究的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5. 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6.、民族的一般特征:斯大林四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的六大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知)7.民族的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8.民族类型的分类: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9.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10.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11.民族发展的内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

1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常态模式、异态模式。

13.民族关系的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14.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基本问题是民族利益;关键性问题是民族权力。

16.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

17.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间问题的道路。

1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完整word)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完整word)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

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

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

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八)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三、填充题(每题2分共20分)1.民族的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2.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A)个民族。

A、56B、75C、40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B)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论波兰》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4、(C)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5、(A)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B、周恩来C、斯大林6、(B)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A、邓小平B、刘少奇C、毛泽东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C)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

A.民族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阶级问题的影响D、国家政策的影响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BCD)。

A.一切民族平等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C、消灭阶级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B、团结C、民族文化自治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ABC)。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大民族主义D、种族歧视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A)族人口最多。

A、壮B、古C、回D、满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C)年颁布的。

A、1979B、1952C、1984D、1956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

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的顺序组成。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考试复习吴仕民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2、 封建民族的四种制度: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3、 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 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历史渊源 ○2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生产方式 ○3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语言 ○4共同的文化的文化 ○5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风俗习惯 ○6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的心理认同4、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5、 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2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6、 民族形成的时间:民族是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的产物。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7、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同源异流,异源同流8、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素 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9、 民族同化及其特点: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收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根据其变化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是否使用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过程。

中国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3·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效率 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生产方式: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心理特质。

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民族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 2·共同生产方式 3·共同语言 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民族与宗教的区别: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概念不同,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民族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是产生的,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

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是民族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 论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