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
非遗+景区案例

非遗景区案例
在中国,有许多非遗景区,这些景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展示了非遗的魅力。
以下是其中一个非遗景区的案例: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有一个名为“千户苗寨”的非遗景区。
这个景区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拥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在千户苗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苗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包括刺绣、银饰、蜡染等。
这里的非遗表演也十分精彩,如苗族大刀舞、芦笙舞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苗族的独特文化。
景区内有许多苗族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屋顶覆盖着石板,具有独特的风格。
同时,这里还有许多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让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苗族美食。
千户苗寨的非遗文化活动也很有特色。
例如,在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的“吃新节”,村民们会进行长桌宴、荡秋千等传统活动。
这些活动既展示了苗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又增加了游客的体验乐趣。
景区的成功得益于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千户
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维护和开发。
同时,景区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培训和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
总之,千户苗寨作为非遗景区,既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这种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苗族服饰的特征

苗族服饰的特征2008-10-30 15:20:1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
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
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
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
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
苗族衣裙均为麻织,风吹日晒会逐渐变黄变脆,既不美观,也不耐用。
使用蜡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泽,而且蜡液对麻而形成一个保护层,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苗族银饰PPT课件

耳环
造型有蚕虫式、叶片式、圆柱式、圆轮式、 悬吊式、环状式、灯笼式等等。
颈部银饰
式样有羊角圈、圆光圈、扁圈、 盘圈、麻花圈、雕花圈、戒指 圈、空心镂花圈以及由项圈演 变而成的银披肩等。项圈使用 量较多的有贵州台江、黄平、 凯里、雷山、剑河、丹寨、麻 江、松桃及湖南湘西一带。
雕花圈 卷花圈
胸部银饰
头饰
苗族头部银饰包括银角、 银扇、银帽、银围帕、 银飘头排、银发簪、银 插针、银顶花、银网链、 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银角
最大的银角高约80厘米,两角距 离约80厘米,角尖一般用白色鸡 羽装饰。银角正中围绕太阳图案 上边有以银片插成扇形的放射状, 象征初升的太阳光芒照射。
图为西江式银角
银冠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种类有压领、银链、银锁、胸兜等。
手部银饰
手部银饰极为丰富,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 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螺丝形、扭曲 形、长筒形、龙头形、蚕虫形等
银衣及其它银饰
一般是以银泡、银菩萨、银片等钉在布衣上而 成
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
苗族饰银洁白无暇。因此,苗族银匠 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 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 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 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 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 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第11页共17页手部银饰手部银饰手部银饰极为丰富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螺丝形扭曲形长筒形龙头形蚕虫形等第12页共17页第13页共17页银衣及其它银饰银衣及其它银饰一般是以银泡银菩萨银片等钉在布衣上而成第14页共17页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苗族饰银洁白无暇
黔东南苗族银饰刍议

狮子 。 …狮子喻 男人 是远古 图腾文化 的
遗迹 , 而绣 球 由 1 2朵 莲 花 瓣 构 成 , 花 莲 自古 是 女 人 的 象 征 , 因此 狮 子 滚 绣 球 在 民 间 保 持 着 明 显 的 性 爱 色 彩 , 含 人 丁 暗 兴 旺 的 愿 望 。 鱼 也 是 银 饰 中 的 备 受 欢 迎
44 20 )4—00 0 4 X(0 9 0 04— 3
、
以 主题 鲜 明 、 艺 精 工
收 稿 日期 :0 9— 20 9—1 8 基 金项 目 : 州 省 20 贵 0 8年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重 大课 题
湛 的 图案 召 唤 、 赞 礼 人 类 的个 体 生 命
黔 东 南苗 族 虽 然 历 经 种 种 挫 折 与 磨 难 , 仍然保持对生活 的热爱和 期盼 , 但 保 持 对 生命 的珍 视 之 心 。 在 苗 族 文 化 和 民
—■■● J OF GUIZH0U UNIVERSITY URNAL 0
黔 东南 苗族 银 饰 刍议
王 清 敏
( 义师范学 院 中文 系 遵 贵 州遵 义 5 30 6 0 2)
黔 东 南 苗 族 银 饰 是 贵 州 民 间 工 艺 中
工 艺 美 术 品 中 的杰 作 , 具 有 独 特 的 审 它 美价值 , 精湛 的技 艺创造 美仑美 央 的 以 外 形 。其 富 丽豪 华 的 艺 术 风 格 背 后 隐 含 着 黔 东 南 苗 族 文 化 的 精 髓 , 现 了 黔 东 体 南苗族 关注 个体生命 需求 的 多重性 , 满 足个体 生命 多层次 的需求 , 写 了一 曲 谱
本 , 坚 实 , 有 力 的 根 源 , 是 大 自 然 最 最 也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 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 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 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 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 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 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多表示着一种独特感。
银饰工艺
加工
原料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 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 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苗族银饰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以重为美
以多为美 变与不变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 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 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在我国西南的贵州省,居住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苗族。
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有天然氧吧和“森林公园”之称,自然生态保护良好,空气质量指数全年平均值达到并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还有世界上最长的水上长廊和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使其成为当今旅游热点。
苗族银饰,不仅以其造型奇特、图案繁多、工艺独特闻名遐迩,也因其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笔者有幸拜访了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下司镇安乐村手工艺品制作坊,现场观摩了苗族银饰制作流程。
由于做的都是小件的银饰产品,每一件约重100克左右,但他们很熟练地将一块块几十克的银料捏扁、折叠、雕凿、编结……足见其用心程度。
同时,通过对银饰加工的步骤及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可以看出:苗族银饰不只是简单的首饰佩戴物,它更多的则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寓意。
就如贵州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所传承的《尚古格言》中提及:“自秦汉以来,朝野礼仪规范甚严,或有赠人白金珍珠之例。
惟宫殿中置博古架数层,内陈玛瑙、珊瑚、青金石、紫晶、黄玉诸宝,皆举世无匹之珍,亦皇室权势煊赫的象征,因此又常被视为财富的代表。
”以锦缎为载体,通过绘画等形式来反映对生活的感悟,用美丽的装饰表达内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寄托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
苗族银饰便属此类。
再比如苗族银匠所著《苗族铜鼓文化论》云:“苗族青年男女喜欢用最灿烂的彩带装扮自己,用身边最美丽的刺绣,穿着华丽的服饰,戴上闪亮的首饰,从头至脚,处处透露着民族艺术的灵魂与神韵,给人留下永恒的回味与记忆!”把一件件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五颜六色的银饰凝聚在发髻、耳环、颈链、腰扣、银锁等物件上,让其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满足人们美化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大众的共识。
花丝镶嵌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工艺,这种工艺主要运用了各种金属材料。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金属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除熔点高低外,还有线胀系数,热膨胀系数,导电率,磁性能,强度和延展性等物理参数。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

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承及其纹样解读摘要:苗族的纹样种类繁多,为了表达这些纹样给苗族人民带来的各种寓意,苗族银饰成为了最好的载体,苗族银饰的技艺主要有花丝工艺、錾刻工艺、锻造工艺等,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苗族人民的节日中不断继承和发扬,也不断融入了现代化元素。
关键词:银饰技艺设计思维一、苗族银饰产品在区域现状和地域文化分布整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人民生活最集中,分布最广的地方,在苗族的服饰中,各类的银饰装饰产品百花齐放,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银饰的喜爱。
黔东南州由于一年中有上百个民族节日,素有“百节之乡”、“芦笙的故乡”、“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东方斗牛之乡”的美称,每逢节日,热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随着苗家、(亻革)家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项圈等盛装,踩着震人心魄的铜鼓、芦笙节奏,汇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足以让到访者迷醉。
苗银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含银量在99.9%以上的银,经过花丝和錾刻后成型为各种代表苗族形象的产品,一方面体现了手艺人在技艺方面的了得,另一方面从产品的造型和审美性能够解读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文化,尤其喜好借助艺术造型来体现生命、生殖企求,它也是民间美术共同的现象。
二、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苗族银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保持着鲜明的底色,又跟随时代步伐作出了创新和变革。
苗族银饰保持着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艺术特征。
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足,人们追求大、重、多艺术特征的热度只增不减。
每当重大节日或婚礼,苗族青年男女都会身披种类丰富、做工精细、色泽光亮的银饰,给人以厚重、密集、繁复的视觉感受。
而受人们审美取向的制约,一些原有的银饰品种被淘汰、被重新改造。
苗族保留了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单位手工自制作银饰的传统,很多村落中百分之八十户的村民以银饰制作为业,“边做边卖”成为常态。
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银饰制作行业中脱颖而出,很多银匠根据苗人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审美趣味推陈出新,将目光投射于更多的日常事物,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用以增加银饰上的图案,改变银饰局部位置的加工,让银饰的雕刻更加细腻。
关于苗族银饰的作文

关于苗族银饰的作文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大花园里,苗族银饰就像一颗璀璨无比的星辰,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我第一次见到苗族银饰,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
那是在一个民族文化展览会上,一个小小的展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苗族银饰,瞬间就把我的目光像磁石吸铁一样给吸住了。
苗族银饰那造型,可真是千奇百怪又美到心坎里去了。
就说那银冠吧,就像一个精致的小宫殿顶在头上。
冠上有各种弯弯绕绕的花纹,就像神秘的迷宫一样。
还有那些细细的银链,从冠上垂下来,随着佩戴者的动作轻轻晃动,就像春天随风摆动的柳枝,灵动极了。
这银冠一戴,感觉整个人就像从苗族古老的传说里走出来的公主或者女王,自带一种高贵又神秘的气场。
再看看那些银耳环,那可不是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普普通通的小耳环。
苗族的银耳环大得就像两个小月亮挂在耳朵上。
有些耳环的造型像盛开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每一片都雕琢得特别细致,仿佛能闻到花朵的香气。
我就想啊,苗族的姑娘们戴着这样的耳环走路的时候,那耳环一摇一摆的,肯定特别拉风,就像耳朵上带着两个快乐的小铃铛在跳舞。
苗族银饰的项链也是一绝。
那些项链上的银饰部件,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鸟,还有的像星星。
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一条流淌着故事的银河绕在脖子上。
我猜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传说,也许是关于祖先的勇敢事迹,也许是神仙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
当苗族姑娘戴上这样的项链,那可不只是为了好看,简直就是把苗族的历史和文化都挂在了身上,就像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文化小百科全书。
而且啊,这些银饰可不仅仅是装饰品这么简单。
在苗族的传统里,银饰是财富的象征。
就像咱们现代人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一样,苗族同胞把财富变成了银饰戴在身上。
家里的银饰越多,就说明这家人越富裕。
所以,那些银光闪闪的银饰,也是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呢。
制作苗族银饰那可真是个精细活,就像在银块上绣花一样。
我听说啊,苗族的银匠师傅们可都是有着高超技艺的手艺人。
他们要经过熔银、铸模、雕花等好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精美的银饰。
幼儿园苗族银饰作品简介

幼儿园苗族银饰作品简介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的银饰非常精美,尤其体现在银帽上的银角。
这些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
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特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往往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
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
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
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
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
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
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复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
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凤颤动。
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
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
其二,银角似角似羽。
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
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
经实地考察,排调型银角流行地域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祗共148种。
银围帕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
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
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
苗族银饰的象征-精选资料

苗族银饰的象征银饰作为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挑花、刺绣、蜡染并称苗族传统四大工艺。
苗族银饰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与其历史、文化、宗教、伦理道德以及生活习俗等关系渊源深厚,体现出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苗族是一个偏爱“银”的民族。
据《新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苗族首领谢元深入朝的装束“以金银洛额”,是有关苗族银饰最早的文献记载。
到了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苗族地区出现了银钱,并逐渐取代了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方式,为银饰的加工提供了原材料,推动了苗族银饰的发展。
自清朝以来,银饰开始向苗族各部落普及,并风靡一时。
到上世纪80年代,银饰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应该说,银饰的出现是苗族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出苗族不同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银饰在苗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社会意识形态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具有其特有的含义。
下面,我们以黔东南苗族银饰为例,探究一下苗族银饰背后的象征含义。
一、物质的象征马克思曾说过:金银是财富的物质代表。
从《苗族古歌》所描述的人们对金银的重视与喜爱程度可以看出,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正是这种物质象征,诞生出了苗族豪华的盛装银饰。
银饰以多、大、重为美,一套盛装银饰数量达三四十件之多(以施洞清江苗银饰为最),价格在万元以上,重量达一二十斤。
沉重而美丽、豪华而自然,体现着淳朴,彰显着华贵。
在黔东南苗族习俗中,父母十分重视女儿(尤其是长女)的嫁妆,以其嫁妆的多少作为自己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女儿的嫁妆主要就是银饰。
苗家女子佩戴的银饰花样繁多,有银角、银梳、银冠、银簪、银耳环、银项圈、银项链、银锁、银玉领、银衣片、银腰带等多种。
女儿出嫁时身着银饰的数量就成了父母荣耀的象征。
为此,早在从女儿刚一出生时起,父母亲就开始为其积攒银料。
在银饰作为拥有财富和地位象征这种思想观念的刺激下,人们相互效仿、攀比,使得银饰发展空前繁荣,从“以金银洛额”逐渐发展成为全身的披挂。
黔东南苗族银饰品牌构筑研究

2019年3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105㊀黔东南苗族银饰品牌构筑研究朱文婷(贵阳学院ꎬ贵州贵阳550005)摘㊀要:贵州少数民族银饰丰富ꎬ以黔东南苗族银饰工艺制作影响最大ꎬ也最为集中ꎬ目前黔东南苗族银饰制作人群多㊁款式多㊁分布范围广并极具地方特色ꎮ如今黔东南苗族银饰在发展中做了诸多尝试ꎬ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ꎬ但未来发展仍然具有诸多困难ꎬ品牌的构筑有利于推动苗银产业的发展ꎮ关键词:黔东南ꎻ苗族银饰ꎻ品牌构筑中图分类号:F59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6-0105-01苗族分布在贵州全省ꎬ其中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口最多ꎮ全州包括凯里市和麻江㊁丹寨㊁黄平㊁施秉㊁镇远㊁岑巩㊁三穗㊁天柱㊁锦屏㊁黎平㊁从江㊁榕江㊁雷山㊁台江㊁剑河15县ꎮ在苗族人口分布较多地区ꎬ贵州省剑河县㊁台江县㊁黄平县㊁雷山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ꎮ剑河境内的苗族银饰通常以龙㊁虎㊁牛㊁昆虫㊁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ꎬ加上链状绞花㊁錾花㊁压花㊁编花相互配合ꎮ剑河苗族银饰锻造主要分为三个地区:革东片区的项圈为链状绞花式㊁南寨片区的项圈为板圈式㊁久仰片区为横板头式ꎮ台江县施洞型银饰ꎬ无论从造型㊁工艺还是银饰加工业的发达程度ꎬ施洞在黔东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ꎮ施洞镇的银饰加工主要集中在塘龙寨ꎬ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有名的银匠村ꎬ村中的银匠多为个体经营ꎬ多数不务农活ꎬ也少外出打工ꎬ多在家专心做银饰ꎮ施洞的图案不仅有传统的龙㊁凤㊁狮子㊁蝴蝶ꎬ苗族英雄张秀眉㊁女英雄 务么细 ꎮ黄平苗族银饰款式繁多ꎬ造型独特ꎬ常见的银饰有大花银帽㊁响铃板项圈㊁钮丝项㊁小米项圈㊁银围腰㊁各式手圈和耳环等ꎮ最具地方的特色的是大花银帽㊁响铃板项圈㊁银围腰ꎬ它们在当地俗称三大件ꎮ大花银帽冒顶铺满银制草片ꎬ螺状枝杆ꎬ杆尖撑着盛开的银花ꎮ响铃板项圈如连成的圆形牛角ꎬ银围腰是12块以上的长方形银牌在布条上缝制ꎬ装饰燕㊁蜈蚣㊁鱼等吉祥图案ꎬ并吊上银铃ꎮ雷山苗族银饰主要分布在西江镇的控拜村㊁麻料村㊁乌高村等村落是当地有名的银匠村ꎮ根据当地妇女的民族着装不同ꎬ氛围长裙苗㊁中裙㊁短裙苗ꎬ他们各有自己的偏爱与文化特点ꎬ短裙苗的锦鸡㊁长裙苗的大银角ꎮ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ꎬ学习打银的人越来越多ꎮ1㊀黔东南苗族银饰的工艺制作及市场现状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考究ꎬ一般要经过铸炼㊁捶打㊁压片㊁拉丝㊁编结㊁雕刻㊁焊接㊁打磨㊁抛光㊁清洗等30多道工序ꎮ传统苗族银匠使用工具主要有风箱㊁铁锤㊁丝眼板㊁坩埚㊁花纹模型等ꎮ花丝工艺是苗族银饰主要工艺之一ꎬ花丝的制作过程中ꎬ将银条拉成细丝ꎬ细银丝用镊子掐成各种图案ꎬ在附以焊接ꎮ银匠艺人有句口头禅: 银匠易得学ꎬ难得配焊药 ꎬ 铁匠靠泥巴ꎬ银匠靠硼砂 ꎮ经过世代银匠的摸索ꎬ总结了大小不同的錾花技术和接配的焊药方ꎬ才造就了现如今精致繁复的苗族银饰制品ꎮ苗族银饰品种多ꎬ按着装佩戴种类ꎬ主要分为头饰㊁胸饰㊁手饰㊁足饰㊁衣饰㊁背带饰等ꎮ苗族银饰手镯中的宽片手镯ꎬ片宽达十余厘米ꎬ像古时武士的护手ꎮ在西江地区苗族中流传的大银角头饰ꎬ宽约85厘米ꎬ高约80厘米ꎮ流行于清水江流域的银项链ꎬ手指宽的实心银条环ꎬ环环相连后足有五六公斤ꎮ通过现实苗族银饰的特征反映出ꎬ苗族人追求多㊁大㊁重的审美价值取向ꎬ苗族 以银为美 ㊁ 以纯银为美 的审美心理ꎮ银饰在苗族人眼中不仅是单纯的装饰ꎬ更是 灵物 ꎬ银饰与图腾㊁民族信仰相结合ꎬ产生灿烂的艺术效果ꎮ银饰中的牛角式大银角㊁蝴蝶纹样图案ꎬ众多的衍生苗龙纹样如鱼龙㊁牛龙㊁鸟龙㊁蚕龙㊁蜈蚣龙ꎬ西江型玉勾旋涡纹的抽象图式ꎬ是蝴蝶妈妈与水涡纹的象征ꎬ苗族人用写实与抽象㊁变型的手法ꎬ创造出的银饰图案纹样不仅体现出苗族人丰富的想象ꎬ更传递出原始图腾文化ꎬ是宝贵的人类艺术财富ꎮ目前苗族银饰发展中各地都在做着不同深度的尝试ꎬ但同时也暴露出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深ꎬ过于追逐市场ꎮ新生代的银匠㊁高校毕业生随着市场的发展投入到了制银中ꎬ但他们缺乏对苗族银饰工艺文化内涵㊁传统银饰脉络㊁流传路径的认识和了解ꎬ在创作研发只知移植其他民族样式㊁纹饰ꎬ失去了苗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个性ꎮ在外来文化的冲击过程中ꎬ为了经济利益和生存空间恶性竞争ꎬ从过去对纯银要求㊁精湛工序到现代以锌白铜浸银来替代ꎬ其工艺流程较传统变得简便粗糙ꎮ2㊀黔东南苗族银饰的品牌构筑2.1㊀工匠精神塑造所谓工匠ꎬ是指具有某种工艺专长的手工业劳动者ꎮ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工匠大家ꎬ如果鲁班ꎮ历史长河中产出的工匠著作ꎬ如沈拓«梦溪笔谈»ꎬ李健的«营造法式»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ꎮ世界之林中ꎬ注重工艺的日本㊁德国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绩ꎬ他们不是简单的机械工具的替代ꎬ他们精神中深含坚定㊁踏实㊁精益求精品格ꎮ宣传工匠精神ꎬ对工艺优秀的银匠提帮助ꎬ提供场所资源ꎬ使其技艺能够的到不断提高ꎮ选任省内技艺高超的银匠作为 大师傅 负责传习银饰制作ꎬ走进地方高校ꎬ建立新旧结合ꎬ传㊁帮㊁带的培养传承模式ꎮ2.2㊀苗族银饰数据搜集整理苗族银饰最初作为民族信仰㊁民族精神的体现ꎬ现如今逐渐失去了这些独特的优点ꎮ构筑品牌ꎬ回归银饰制作的本院ꎬ为苗族银饰的发展提供情感属性与自身个性美的展示ꎮ首先对银饰制作工艺进行普查㊁收集㊁拍摄㊁记录㊁整理等工作ꎬ建立学习资源库ꎬ将其主要资料通过多种方式完整保存ꎬ为下一步的学习㊁研发提供资源ꎮ建立 银饰博物馆 ꎬ收集一些银饰珍品进行展览㊁陈列ꎬ让每一件藏品都成为苗族文化发展水平的实物见证和蕴藏着苗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媒介ꎮ银饰工艺文化㊁技术送进中小学课堂ꎬ举办银饰制品艺术展ꎬ用作比赛项目ꎬ提高从业者ꎬ学习者的兴趣ꎮ2.3㊀银饰文化生态区的建立苗族银饰的品牌发展初期ꎬ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ꎬ丰富的旅游资源ꎬ整合商户㊁匠人ꎬ打造区域优势ꎬ以 文化生态保护区 形式ꎬ保留 银匠村 特定的工艺生产现场ꎬ对银匠村进行专项命名ꎬ并注重银匠村银饰传承人ꎬ对拥有银饰锻造技艺且世袭传承的家庭要给予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助ꎬ鼓励其后代人将家庭的技艺代代传下去ꎮ对现有 银匠村 的保护ꎬ改善人文环境㊁村寨环境㊁道路环境ꎬ实施工艺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办法ꎮ参考文献:[1]㊀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ꎬ2006.10[2]㊀戴建伟.银图腾—解读苗族银饰的神奇密码.贵州人民出版社ꎬ2011.11。
写苗族银饰的作文

写苗族银饰的作文你见过苗族银饰吗?那可真是一个神奇又迷人的存在,就像是苗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苗族银饰,那可真是花样百出,从头到脚都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先说说头上的银冠吧,那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银色城堡”。
它高高的,上面布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有象征吉祥的飞鸟,有寓意多子多福的鱼纹,还有那些弯弯曲曲像是神秘符号的线条,感觉每一个图案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当苗族姑娘戴上这银冠,在阳光下一走动,那光芒简直能闪瞎你的眼,就像是从神话里走出来的仙女一样,高贵又迷人。
再看看脖子上的银项圈,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圈圈哦。
大的小的,粗的细的,层层叠叠地挂在脖子上,感觉脖子都变得更有分量了呢。
这些项圈上也刻满了细致的花纹,摸起来手感特别好,冰冰凉凉的。
我就想啊,苗族姑娘们戴着这么多银项圈,是不是就像带着一群银色的小卫士在身边呢?而且啊,这些项圈在走路的时候还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是它们在悄悄地聊天,说着只有苗族姑娘能听懂的话。
还有那手腕上的银手镯,也是精美得不像话。
有的是简单的圆环,但是在环上刻着一些小小的图案,低调又精致;有的则像是藤蔓一样,弯弯曲曲地缠绕在手腕上,仿佛是把大自然的生机都戴在了手上。
我有一次看到一个苗族老奶奶,她的手腕上戴着一对很古老的银手镯,那银手镯已经有点发黑了,但是却透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我就好奇地问她这手镯的来历,老奶奶就笑着告诉我,这是她出嫁的时候从娘家带过来的,已经传了好几代人了呢。
哇,那一刻我就觉得这银手镯不仅仅是一件首饰,更是家族传承的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苗族银饰为什么这么讲究呢?这可大有来头。
在苗族的历史里,银饰就像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它记录着苗族的迁徙、信仰、生活习俗等等。
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造型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比如说那些鱼纹图案,可能就和苗族曾经的渔猎生活有关;而那些飞鸟的图案,也许是他们对自由和天空的向往。
而且啊,银在苗族文化里还象征着纯洁、吉祥和幸福。
苗族响铃项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或 铜鼓 纹 ; 花轮 下 面缀有 银质 的
刀、 剑、 戟等兵 器形饰 物 。 本文将
服饰 , 其 中蕴含着古老 丰厚 、 光彩
夺 目的 民族 文 化 内 涵 。 ” 因此 , 曾 有人 将其 评价 为 “ 中 国 服 饰 史 的
戴 银圈一二以至十余 围不等 ……
女 子银 花 饰 耳 , 耳垂 大环 , 项 戴 银 圈, 以多 者 为 富 。 ” 现代施秉 、 黄 平
响 铃 项 链 所 蕴 含 的 文 化 内 涵
龙 秀敏
苗 族 是 一 个 历 史 悠 久 的 民
方, 其 中苗族 人 口约 占全县 总人 口的百分 之 四十二 点 九( 2 0 0 8
年) , 因“ 衣 尚黑 ” 而被 称为 黑苗 。
施秉县 苗族的响铃项链 由十 五块 花色各异的银花牌 和若 干个 银 响铃 、 银喇叭等串连而成 。 银花 牌 有蝴蝶 形 、 方形 、 菱形 、 梅花 形 等, 花牌上 的花纹 多为动物纹 , 呈
一
施 秉县苗族 的响铃项 链上银
花 牌 上 的花 纹 多 为 动 物 纹 , 常 见
古 籍 记 载 和 民族 学 材 料 表
明: 苗 族 的祖 先 属 于 我 国 北 方 的 九黎部 落 , 由8 1 个 氏族 组成 , 他
点 在苗族银饰 中得 到了充分 的
以响铃 项链 为 例 , 在 响 铃 项
链 的下 端 吊有 一 个 直 径 为 六 厘 米 左 右 的镂空 双层 圆形 花 轮 , 花 轮
状的花纹 , 多为双龙纹 。 苗 族 人 大 多生 活在大 山 深处 , 生 产 力 水 平
在战争 中取得胜 利 , 蚩尤 战败 , 死 在了翼州 。 从此 , 九黎部落 就分崩
黔东南苗族银饰的时尚演绎

The-Evolution of the Miao People's Silver Ornaments in Southeast Guizhou 作者: 龙俊
作者机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74-75页
主题词: 黔东南苗族;银饰;演绎;时尚;民族民间工艺;贵州苗族;黔东南州;乡土气息
摘要:黔东南州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这里的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制作精细,成品优美,绚丽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隐含着苗族图腾崇拜、社会历史和习俗,表达了苗家人民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和光明的祝福,凝聚着苗家人寻求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通过研究黔东南苗族银饰的时尚演绎以把握其间蕴涵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透过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认识其内在原因及其隐性价值,这对于保护、发掘、整理黔东南苗族的民族民间工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黔东南施洞苗族银饰源流考

黔东南施洞苗族银饰源流考胡嘉玮【摘要】施洞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苗族银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对黔东南施洞苗族银饰源流进行考证得出结论:这是区位、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额巨大的白银通过清水江的木材贸易进入施洞;施洞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在与外界的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后期的木材贸易中多用“期票”进行结算,大量白银不再进入流通领域,便在当地苗民手中囤积起来.所以,白银在清水江流域的囤积是施洞等地区银饰繁荣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施洞苗族;银饰;源流【作者】胡嘉玮【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正文语种】中文据《苗族古歌》记载,苗族与金银结缘甚早。
银饰真正进入到苗族社会是在明代。
银饰在苗族内部的分布不均衡,从全国来看,苗族“银饰的数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苗族地区银饰较为稀少” [1]。
黔东南地区并非白银产地,大量白银是如何进入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施洞苗族地区?处于偏僻之地的施洞小镇何以成为苗族银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文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试对其中源流进行探究。
施洞在历史上曾被誉为“苗疆一大市会”。
施洞又名石洞口,古称石硐口,苗语称为“Zangx Xangx”(掌响),“Zangx”意为坝子,“Xangx”意为赶场,合起来意思就是“用来赶场的坝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贸易集市”。
施洞能够成为“苗疆一大市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施洞镇隶属贵州省的台江县。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城驻地距州府所在地凯里市48公里,地处东经108°03′~108°31′,北纬26°24′~26°53′,东南与剑河县交界,西南与雷山县相连,西邻凯里市,北接黄平县、施秉县,全县面积1206平方公里。
贵州非遗人物故事

贵州非遗人物故事
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这些非遗项目背后蕴含着许多人物故事。
以下是一些贵州非遗人物故事:
1. 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吴品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兴华乡的侗族农民,自幼喜欢唱歌,尤其擅长演唱侗族大歌。
她不仅在当地传承了侗族大歌,还多次到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侗族大歌。
2.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雷阿幼朵:雷阿幼朵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丹寨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
她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银饰匠人。
她不仅在当地传承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还将其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为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做出了贡献。
3. 毛南族肥套传承人谭秀荣:谭秀荣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毛南族肥套传承人。
毛南族肥套是一种用于祈福消灾的民间宗教仪式,谭秀荣是毛南族肥套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她不仅在当地传承了毛南族肥套,还积极向游客和学者展示毛南族肥套的独特魅力,为保护和传承毛南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以上仅是一些贵州非遗人物故事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传承人在默默地为保护和传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出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案例: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银饰
▪黔东南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
全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
而且黔东南的苗族占全国1/4。
2008年全州人均GDP4461元。
▪文化背景
苗族银饰是中国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产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品类。
“苗银”这个词是汉语当中唯一一个有广泛认知、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特定金属饰品词汇。
身着盛装、佩戴大量银饰的苗族女性形象甚至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例如畅销白酒品牌金六福的广告以及2008年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影片《非诚勿扰》。
贵州苗族制作银饰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约500至600年。
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图案都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蝴蝶妈妈图案(黔东南州苗族传说中苗族始祖姜央为蝴蝶所生)、大牛角形头饰(传说中神农氏炎帝为人身牛首)等等。
另外由于银饰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的发生,所以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家庭必备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尤其是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排羊乡久摆村、施洞镇塘龙村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
雷山苗族传统的银饰因为所用材料的来源十分复杂,所以成色也很不一样,有含银30%~40%的,也有含银89.1%的(用“袁大头”打制),还有含银95%以上,甚至含金的“箩箩银”。
因为成分、款式、风格多样,所以苗族人对自己的银饰并无一个统称。
所谓“苗银”的说法是近年来在汉族或者其它民族消费者当中形成的。
▪规模与趋势
雷山共有银饰从业者约780人,主要集中上述3个银匠村。
年产值总计大约为1800万元。
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接近100万元。
从从业人数大致可以判断,整个雷山银饰产业的规模应该是在不断增长的。
例如控拜村在1980年代大约只有100名左右的工匠,1990年代为200多人,现在达到400人以上。
就整个黔东南州而言,2003年成立于凯里市的仰阿莎公司是规模较大的银饰企业的代表。
目前拥有工匠60余名,其中来自施洞、控拜等著名银匠村的专业技师15人,2008年销售额为680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万元,号称“中国最大的苗族纯银手工艺品供应商”。
最近十年来这个产业最重要的趋势是:银匠往外地流动。
因为3个银匠村交通并不十分便捷,不利于商业扩张。
所以银匠们选择前往周边城镇甚至中心城市去发展他们的事业。
目前黔东南州所有的县都有来自3个银匠村的从业者,另外还有一部份人在北京、广州等地从事银饰销售,留在村里从事加工的银匠已经所剩无几。
黔东南州其它苗族银饰较多的县如台江等地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生产组织与生产技术
雷山银饰行业多数的从业者没有正式注册,甚至行踪不定,正式注册的企业只有10家,但即使对于正式注册的企业,政府的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并不完全清楚他们真实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雷山苗族银饰的生产流程包括开皮、拉丝、压模、钻刻、镂空、焊接、清洗等多道工序,一般所有流程都是纯手工加工。
多数从业者的生产组织形式为家庭作坊。
在雷山,真正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己的渠道、员工有明确专业分工的从业者只有少数几户。
银饰的原材料以前是纯度较高的白银(一般为含量98.7%或者92.5%的首饰银),主要来自湖南,目前银价大约3700元/公斤。
近年来原材料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使用某种铜合金,即所谓“白铜”打制的“银饰”产品似乎越来越多见,市面上甚至有白铜的全套盛装产品。
▪销售与市场分析
以雷山县为例。
雷山银饰行业的商业化程度比较高,销售渠道较为丰富。
例如在西江千户苗寨景点、雷山县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营盘坡等地自建门店。
而在北京潘家园等大城市手工艺品集散地,也能看到雷山银匠的摊铺。
联合国专家2009年8月在西江做的一个市场调查表明,来西江的外省游客(61%)已经明显多于省内游客(39%)。
黔东南州的当地消费者只占到大约1/5。
而外省游客当中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游客占比达到大约1/3。
银饰价格的制定大都采用成本加成法,对于实心手镯等加工深度较低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零售价的比例一般为60%左右,而具体零售价格随着银价波动。
而且当地销售的银饰产品极少有正规的包装,看上去不是特别体面。
到目前为止,雷山银匠们的品牌意识并不浓厚。
加工规模较大的从业者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在产品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并不明显。
而从设计风格、产品门类、产品价位等角度来看,彼此的区别也并不明显。
总体来讲消费者缺乏品牌认知。
一些名匠,例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顾永冲师傅等人拥有一定的个人品牌,但是到目前为止传播的范围有限。
另一个对于苗族银饰这一品类整体不利的因素是,雷山的许多银匠和市场人士习惯将几乎不含银的白铜饰品称作“苗银”,以示与纯银的区别。
这造成了整个市场价格信息的混乱(白铜产品的价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格几乎不到纯银同类产品的1/10)。
对此政府做了一些规范市场秩序的努力,例如经过相关部门认可的银饰柜台的一角会贴上一个标志证明本柜台产品的质量合格,没有虚假。
无论是在雷山还是黔东南州其它地方,各个店之间的苗族银饰设计在似乎越来越趋同。
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独创的设计也很快就会被抄袭。
因为苗族银饰整体的知名度较高,因此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廉价首饰批发市场出现大量的“仿苗银饰”。
例如在广州最大的饰品和小商品批发中心——一德路和人民南路商圈,那里有数以千计的批发商,其中至少有数十户商家号称他们在经营少数民族饰品。
在某些商店,甚至会看到有一个穿着满身苗族盛装的女模特立在门口。
可是事实上,他们的产品几乎跟苗文化和苗民族扯不上任何关系。
所有这些饰品都是在东部省份,例如广东、浙江和福建设计和生产的。
这些所谓的“苗族银饰”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很廉价的、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合金材料制作而成,而且多半都是用电脑、机器加工而不是纯手工加工,价格低廉,一个戒指或者一对耳环的批发价一般在6~7元人民币。
但是它们的花纹和光泽又和真正的苗族饰品很相似,只有专业的客户才能区分。
问题:
1. 您认为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产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2. 请为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产业发展设计一个“5年行动方案”。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