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的银饰不仅是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且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以重为美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不变中求变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

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中国苗族的工艺品有哪些

中国苗族的工艺品有哪些

中国苗族的工艺品有哪些中国苗族的工艺品丰富多样,代表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才华。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苗族工艺品:1. 苗族纺织品苗族的纺织工艺非常出名,包括苗族绣品和苗族染织品。

苗绣被誉为中国民间绣品的瑰宝,其密集的刺绣和精致的图案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染织品则以鲜艳的颜色和精细的纹饰而闻名,常见的有苗族服装、毯子和窗帘等。

2. 苗族银饰品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重要的装饰品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银饰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常见的有银耳饰、银颈饰、银手饰等。

这些银饰品大多采用镶嵌、锻打、雕刻等工艺制成,不仅美观,而且富有象征意义。

3. 苗族竹编苗族竹编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技艺,广泛流传于苗族村寨中。

苗族竹编工艺简单而富有创意,常用的器物有篮子、箱饭桶、花瓶、茶壶等。

苗族竹编制品色彩丰富、造型独特,常常用作家居装饰和礼品。

4. 苗族木雕苗族木雕以其精巧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驰名。

苗族木雕常以人物、动物和花草等为主题,形态生动、栩栩如生。

苗族木雕制品包括雕像、屏风、桌椅和方桌等,具有浓郁的苗族风情和民族特色。

5. 苗族竹编苗族陶艺是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

苗族陶器通常采用手工制作,多以红陶为主料,经过制作、烧制等工艺制成。

苗族陶器造型独特,多为人物、动物和花鸟等形象,色彩鲜艳,富有民族风格。

6. 苗族刀具苗族的刀具制作技艺也非常出色,著名的有苗刀。

苗刀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制作工艺精湛,刀身弯曲,卷尾如蚕,刀柄精致,通常镶嵌有银饰品。

苗刀既可用于农田劳作,也可以作为武器使用,它不仅实用,更是苗族人民尊重传统和认同文化的象征。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中国苗族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体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探究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

探究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

探究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摘要:少数民族饰品是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西境内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四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艺术特点,发掘其人文内涵,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少数民族饰品艺术特点人文内涵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风俗及艺术形式,集中体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庆及婚丧嫁娶等方面。

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族饰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代表了各民族的工艺水平,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研究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有助于揭示民族饰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饰品概况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37.18%(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

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十一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八桂大地。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在歌舞、服饰、礼仪节庆、手工艺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饰品则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饰品琳罗满目、风格各异、色彩斑斓,代表作有壮族的壮锦和绣球、瑶族的头饰、苗族的银饰、侗族的侗锦、银饰等,既反映出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体现了各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更传递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具有民族性、象征性、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

苗族传统艺术欣赏

苗族传统艺术欣赏

苗族传统艺术欣赏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在苗族传统艺术中,表演艺术和手工艺术两者是最为突出的。

以下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艺术的特色和欣赏价值。

一、苗族表演艺术1. 苗族歌舞苗族歌舞是其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多样的音乐表达方式,使其艺术形式更加吸引人。

苗族的舞蹈风格以动作精准、独具特色和高亢的节奏感为特点,常常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各种乐器的伴奏来表达情感和展现美感。

2. 苗族花灯艺术苗族花灯是苗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传统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一环。

苗族的花灯以细腻、精致的花样和鲜艳的色彩闻名于世。

制作花灯的工艺考究,包括灯骨的选择和制作、彩灯的装饰和绘制,每个细节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3. 苗族竹竽艺术苗族的竹竽是一种特殊的乐器,也是苗族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竹竽的音色深沉悠扬,能够表达苗族人民的自然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苗族人民常常在庆典和重要场合使用竹竽来表达喜庆和欢乐的情绪。

二、苗族手工艺术1. 苗族绣花苗族绣花是苗族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苗族绣花以其独特细致的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图案而闻名。

苗族绣花图案常常以动植物、山水和神话传说为主题,富有浓厚的苗族风格和文化内涵。

2. 苗族银饰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

苗族人民常常佩戴银饰来体现他们的身份和美感。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精细,常常采用银饰镶嵌、雕刻和锻造等多种技法来表达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点。

3. 苗族玛瑙雕刻苗族的玛瑙雕刻被誉为苗族文化的瑰宝。

苗族人民以纯净、美丽的玛瑙为原材料,经过巧妙的雕琢和特殊的抛光工艺,创造出精美的玛瑙雕刻作品。

苗族玛瑙雕刻图案多样,常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和民族特色为主题,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苗族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苗族的表演艺术还是手工艺术,在技艺与艺术内涵上都有独特的特色。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关于苗族文化的四大精粹服饰、银饰、蜡染、苗绣你知多少)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关于苗族文化的四大精粹服饰、银饰、蜡染、苗绣你知多少)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关于苗族文化的四大精粹服饰、银饰、蜡染、苗绣你知多少)古朴潇洒的芦笙舞;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源远流长的手工刺绣、蜡染;声名远播的苗药这是来自苗族的绚烂魅力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以重为美因为苗族银饰不是单一的形式,在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在每个苗族家庭户主,都会穷尽财力,为女儿打制一身精美的银饰,装饰在服装上,谁家姑娘身上的银饰越多越重,就显示出这家越富有。

整套银饰要打造半年:单独打制一套银帽(凤冠),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体积不大的凤冠架上焊接上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铃等饰物,少则几十件,多则几百件。

如果一个人做的话,则需要20多天时间;打制一整套银饰,则需要半年的时间。

10多岁开始学习蜡染,一画就是20多年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

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的夸张变形,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

这些,都使苗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希望这些美丽的存在一直保存下去也希望手工艺人们能够永远坚持自己的匠心。

贵州特色工艺品有哪些如何挑选

贵州特色工艺品有哪些如何挑选

贵州特色工艺品有哪些如何挑选贵州,这片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承载着贵州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是独特的艺术瑰宝。

在这众多的特色工艺品中,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首先要提到的是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苗族人民擅长将银子打造成各种精美的饰品,如项链、手镯、耳环、头饰等。

这些银饰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挑选苗族银饰时,要注意银的纯度和工艺的精细程度。

纯银的质地柔软,色泽洁白,而工艺精细的银饰图案清晰,线条流畅,没有瑕疵和毛糙之处。

再者是蜡染。

蜡染是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蜡染作品通常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图案多为自然景物和几何图形,如花朵、蝴蝶、漩涡等,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

在挑选蜡染制品时,要看其色彩的鲜艳度和均匀度,图案的清晰度和对称性。

优质的蜡染作品色彩鲜明,过渡自然,图案精致且布局合理。

另外,还有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是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以马尾毛作为主要材料,制作出精美的绣品。

绣品上的图案丰富多彩,针法独特,立体感强。

挑选马尾绣时,要留意绣线的紧密程度和绣面的平整度。

绣线紧密、绣面平整光滑的马尾绣作品质量更佳。

除了以上几种,贵州的特色工艺品还有布依织锦、侗族刺绣等。

那么,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贵州特色工艺品,我们该如何挑选呢?第一,了解工艺品的背景知识。

在挑选之前,多了解一些关于贵州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工艺品的价值和真伪。

第二,观察工艺细节。

仔细观察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比如银饰的焊接点是否牢固,蜡染的线条是否流畅,刺绣的针脚是否整齐等。

工艺精湛的作品往往更具收藏和观赏价值。

第三,注重材质质量。

对于银饰,要确认银的纯度;对于织锦和刺绣,要关注丝线的质量和光泽度;对于木质工艺品,要检查木材的质地和干燥程度。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1一、苗族银饰的特征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银饰文化现状及其保护

苗族银饰文化现状及其保护

苗族银饰文化现状及其保护一、简介银饰是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

品种多样,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包括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价值昂贵。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其中雷山县的银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

二、溯源和风俗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贵州非白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

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三、制作工艺银饰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

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

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

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

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

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

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

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

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

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

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

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

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

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

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

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

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

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

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

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二)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

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

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

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

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

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

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三)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

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

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

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

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

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

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

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

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

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

”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

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

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

(四)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

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

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

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

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

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五)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

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

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

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

”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

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

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

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

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六)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

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

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装,头饰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银珠的银簪,既作装饰也作固定发髻用。

只要梳苗族发髻的以上两地女子,都必用这种银髻。

还有围腰牌和围腰链,都不仅有装饰作用,还用于固定围腰。

耳柱过去也配便装,但现在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轻女子比较少。

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施洞地区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图1 黔东南凯里凯棠银衣①重得体,又方便行动。

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

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二、苗族银饰的分类每一个苗族支系的银饰都不尽相同,差别有大有小。

细分起来,银饰因支系而异,甚至在支系内部也有差异,这是地域封闭所致。

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百花争艳的苗族银饰。

但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有必要对银饰进行大致的分类。

从银饰的装饰部位来划分,可以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脚饰、衣饰。

(一)头饰有银冠、银簪、银梳、银围帕、银耳环和银童帽饰等。

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

用银光闪烁、花团锦簇的饰品环抱着姑娘的面庞,显得更力口华美典雅,一眼给人留下最强烈的印象。

有的银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角。

银角分为西江式、施洞式、丹江式等,只有着盛装的时候才能佩戴。

①西江的银角是仿水牛角的形状,体积最大,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两角①西江银角,两角中间有扇形的银片。

/images/tpz/mzys/22.jpg图2 西江银角②的宽度往往超过佩戴者的身躯。

两角中间有呈扇形的银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