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其活动远远超出正常宗教活动的范围,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中国民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
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包庇,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实质上是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山东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并最终由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序幕:1898年秋,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特点――没统一组织领导。
)3、“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群众,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务团运动的发展:袁世凯镇压义和团(1899年底)——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年春)——慈禧太后改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慈禧太后先是“默许”,既而承认义和团,并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
这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900年6月初。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联军首领:先是英国人西摩尔,后是德国人瓦德西。
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侵略军成立联军司令部,实行分区占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及义和团运动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 实及义和团抗击侵略的斗争事迹。 实及义和团抗击侵略的斗争事迹。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 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 其影响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结局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及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 经过 1.时间:1900年6月 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时间: 时间 年 月 八国:
2.抵抗侵略的主要战斗:落垡、廊坊狙击战; 抵抗侵略的主要战斗:落垡、廊坊狙击战; 抵抗侵略的主要战斗 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的战役
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年 月 国签定( 与11国签定(另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国签定 另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结局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结局
清政府态度 在山东,清政府命袁世凯血腥 山东, 镇压义和团 (镇压) 镇压) 八国联军进站京津后,清政府改 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 八国联军进站京津后, 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 天津, 纷纷涌进北京、 用招抚办法, 用招抚办法,企图控制利用 包围教堂和使馆区。 包围教堂和使馆区。清廷对外 招抚) (招抚) 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出逃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 绞杀 途中下令铲除义和团, 途中下令铲除义和团,以讨好外 失败 镇压) 国侵略者 (镇压) 山东——京津 义和团势力 :山东 京津 清政府态度:镇压 招抚——镇压 清政府态度:镇压——招抚 招抚 镇压 义和团情况 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势力发展 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势力发展 转移到直隶 到京津地区 到京津地区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义和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7。
义和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1。
义和团的形成(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华的基督教会势力与中国民众的冲突愈演愈烈,激起人们普遍的仇洋情绪。
(2)形成:华北数省的贫苦民众。
以反洋为共同目标,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
义和团的兴起(1)序幕: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运动的序幕。
(2)发展:1900年前后,在清廷默许下,义和团民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入京津地区,仅北京城内外就有义和团神坛近千个,团民不下10万人,他们甚至包围了外国驻华使领馆。
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1。
侵华原因列强认为义和团运动威胁了他们在华的利益。
2。
开始时间:1900年6月3。
侵略者: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
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廊坊车站:在廊坊车站的战斗中,中国军民与八国联军展开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天津租界。
(2)在沽口:在大沽口,八国联军舰队遭到大沽炮台守军的顽强阻击。
(3)天津保卫战中,义和团和清军在老龙头火车战和紫竹林租界,痛击外国侵略者。
5。
结果(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00年8月。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2)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并请求八国联军“肋剿”。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1。
签订时间1901年9月,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2。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多两。
(2)在北京划定使馆区,列强可驻兵。
(3)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
危害(1)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人教部编版8.1.4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口 号 扶清灭洋
评价 灭洋 进步性:鲜 的明斗地争表意达志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局限性: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 统统排 斥,又具有盲目 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 扶清 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
有幻想。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列强利益受到威胁,决定联合镇压,于 是组成了2000多人的联军,从天津出发, 但被义和团成功击退。清政府也对八国 联军宣战。
归纳总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
中国_开__始___沦__为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
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 。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义
神拳助 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反原帝 和
团
天无雨迷地焦信旱 全是教堂止住天 揭
帖
兵法易 都学全 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 拔线杆 盲紧急目毁排坏火外轮船
大法国 心胆寒 英美德俄尽消然
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以招抚代替剿灭。
变化原因 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义和团运动初期, 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 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都 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 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 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 对义和团采取剿杀的政 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
中国_完___全__沦___为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想一想,义和团、清政府和列 强三方的“变”与“不变”
爱国 腐朽 侵略
28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法导引学习本节内容时,首先,应该清楚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农民阶级领导了这场反帝爱国的运动——义和团运动。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评价“扶清灭洋”口号的成就与不足,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史实,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义和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
第三,通过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内容与影响,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概念含义。
重难点拨【讲清重点】1.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扶清灭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表示反对封建制度。
该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成为义和团运动一个惨痛的教训。
2.《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从签订的背景来看,该条约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后签订的。
这就充分说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签订条约的国家来看,11个国家共同宰割中国,其中还有欧洲弱小国家。
由此可见,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低下,主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从条约的内容看,赔款数额巨大,加强了政治奴役和军事控制,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从条约签订后中国政权核心的组成来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新的统治集团,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来看,从此侵略者通过“以华治华”来统治中国。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主要活动地区是鲁、直、豫。
1.兴起(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从山东开始,德国强占、强租胶州湾;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非常猖獗;(2)概况:序幕:1898年赵三多领导冠县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
1899年朱红灯在平原县开展反洋教斗争,取得平原大捷,后义和拳改称为义和团。
2.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扶清灭洋”:(1)积极性:A、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抗击。
B、关于口号中的“扶清”,我们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应含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否则就很难说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2)局限性:A、“灭洋”带有笼通排外主义性质,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人与外国侵略者、外来侵略与外来文明。
B、“扶清”也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它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导致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一个沉重的教训。
原因: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义和团运动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高潮到失败的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也有一个剿灭、招抚、再剿灭的变化。
但无论是“招抚”还是“剿灭”,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秩序,控制、利用、最终加以消灭是其根本出发点。
3.抗击八国联军战斗:在廊坊、杨村、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北京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总汇合(或者说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案)。
义和团运动是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危机的背景下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群众自发组织的以反洋教、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主要内容的爱国自卫救国运动。
这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继续和深化,是近代反洋教斗争的总汇合和最高潮。
反洋教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重要斗争形式,鸦片战争以后,即有零星教案发生,1861年以后,教案开始普遍地兴起。
据有人统计,近代中国(1844—1911),共发生教案1639起,波及25个行省。
并次第出现了1861、1862、1870、1884、1855年五次反洋教斗争的高峰。
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说明近代时期的农民斗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以反抗外国侵略为主的阶段,这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在后期也进行了局部地区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但一则,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并没有包含明确的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目标;二则从太平天国总体来看,它还是一次以反封建为主的革命运动。
所以,以反洋教斗争为重要内容的近代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有了更大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近代促使反教会斗争爆发的导火线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爆发原因则都是一样的。
因为近代基督教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侵华政策的产物。
教会具有侵略性,目的是要“中华归主”,“打破(中国)原有的宗教信仰,并随之打破中国的道德、社会和政治行为规定的统治力量”;使中国失去民族“本色”,唯此,基督教会的信条是“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
所以教会和传教士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感和抗拒。
首先,是由于外国教会侵犯中国主权,欺压中国人民。
他们强占民间房产土地,包揽词讼。
搜集各种情报,干涉中国内政。
例如耶酥会在江南肥腴之地竞霸占有二百万亩土地。
北京城内从西单到宣武门内外有一百三十余家店铺成为天主教堂的房产。
农民称天主堂为地主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影响
完全形成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进一步加深
小结:
清政府
半
招
殖 半
抚
义
。
封
辛
建
和 团
兴起
发展侵
约
完
全
形
成
军华
帝国主义
拓展提升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性质: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运动 2.斗争方式: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3.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发动,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4.结果: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5.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 半殖民地 的进程
5.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 义和团运动则是盲目排外
创新运用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 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 团运动。据此回答: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 原因是什么?
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 力 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其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3.这两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何异同点。
失败原因: ⑴相同点: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 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 压下失败。 ⑵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采取了改良 的办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 实权的皇帝身上。 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 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赔 2100万银
款
元
赔偿英法 巨额白银
增加大量赔款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土 地
割香港岛
英割九龙司地方
划北京东郊民
一区,俄国抢占 割台、澎、辽 巷为使馆区
大面积领土
增开十口通商, 增开天津为商
严禁反帝活动;
其 五口通商 它
外国军舰和商船 埠,承认《天 可在长江各口岸 津条约》有效
自由航行,外国 公使可以进驻北
至天津海口的各个炮台; ④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 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 队驻守;
以上两项条款,使清朝腹地京 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 武装控制之下。
⑤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
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 行为。
这一条款的签订意味着清政府完全 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内容
影响
①②允中③清划许国拆慈政定各人毁禧立结府东国居大太即与赔 交 派 住 沽后批国偿民兵;炮对准之白巷保台列了欢银为护以强这心使,及4没个”.5馆不北有亿条。区准京把两约,列负她;,强担作使列并勒,为馆强保索使“区策证到中祸实划今巨国首际侵后额税”上略要赔收惩是中“款受办“国量,到感国的中加列到中大华重强喜之本之了控出国营物中制望”。力国。外,,人,成民为的
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高潮:抗击八国地红联军不到
山 东
义 和
◇失败: 1900年8。月三月,,在中团,外势力的联
合镇压下,遍义和团起运动失败了。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
招抚
铲除
为什么会有如此 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呢?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中图版)
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他们一 般是以八卦名目自立团号。义和团的信仰 也很不一致,各团坛无统一固定的信仰, 只有“神灵附体” “刀枪不入”的迷信 思想基本一致。他们信仰的神灵五花八门, 大都是《封神榜》 《三国演义》 《西游 记》《三侠五义》等小说或戏曲中的人物, 在“上法附体” 时,想起谁就说是谁 “附体”,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 羽、黄天霸等人物都成了附体的神灵。
影
响
五大不平等条约对比简表
《南京条约》 签 订 国 家 赔 款 土 地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中与俄、美、 英、法 赔偿英法 巨额白银 中与英、 法、俄 增加大量赔款
英割九龙司地方 一区,俄国抢占 大面积领土 增开十口通商, 外国军舰和商船 增开天津为商 可在长江各口岸 埠,承认《天 自由航行,外国 津条约》有效 公使可以进驻北 京
嘿嘿,你们 的地盘,我 做主 提线木偶
战 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条 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影 响
完全形成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 廷”。
鸦片战争 (1840- 1842)
第二次鸦片战 争(1856- 1860)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1.义和团在其揭帖中写道:“扶清灭洋,替 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发农 夫而护村坊。”从材料看“扶清”的含义应 该是(
C
) B.扶植满洲贵族 D.替天行道
A.保护清政府 C.扶保中国
2.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 旋再毁坏大轮船;……一应鬼子都杀尽……”。 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 国 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激化 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3、 “扶清灭洋”的口号
对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意味着保国家、保民族,“扶 清“反映了义和团希望帮助清王朝反抗外 来侵略的爱国情感。“灭洋”表达了义和 团运动抗击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正义性质。 义和团提出“灭洋”,触及了救亡图存的 时代主题,但对洋人、洋教和外来事物的 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其次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义和团的源流、组织与口号 1、源流 义和团是民间隐秘结社和公开结社组织的总集
合。 2、组织 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有的以八卦分团,
主要在京津一带,如乾字团、坎字团等,有 的不带卦名。它的基层单位称“坛”,又叫 坛口、坛场〔厂〕、拳场〔厂〕。
义和团信奉的神灵:
1、神仙——玉皇大帝、八仙 2、忠义之将——项羽、托塔李天王 5、民间教门特有的神灵——无生老母、张真人
1900年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 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共 同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包括《东南 互爱护约款》九条和《爱护上海城厢内外 章程》十条。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爱护,长江及 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爱护,两不相扰” 。
参与“东南互保”的地区:江苏、江西、安 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山 东等 。
1900年春,义和团进展壮大,由东南部、 南部向中部、北部集中,冀中地区成了斗争 的中心 。
第三节 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 1900年6月10日 ,慈禧承受“招抚”义
和团的主见,从而进一步哄骗和掌握义和 团。
八国联军大规模入侵中国后,慈禧下令 对义和团“痛加剿除” 。
二、“东南互保”
第四节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斗与义 和团的运动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的侵略及义和团的勇敢反抗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族矛 盾激化
民怨 沸腾
(二)过程 “扶清灭洋” “灭洋”说明义和团运动未能 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三)结果和影响
1、结果: 2、失败原因:
主观——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影响: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 根本原因: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列 强的殖民地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和 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
(2007上海历史)慈禧曾说:“我本来 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 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 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 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 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2007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 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 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 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 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的反抗 义 (一)背景 和 团 (二)经过 运 (三)结果和影响 动 列强的镇压 八(一)原因 国 (二)经过 联 军(三)结果及影 响
一、义和团运动 性质:一场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反 帝爱国运动。 (一)背景 帝国主义 根本原因: 侵略势力 进入山东 官府 直接原因: “袒教 斗争指 向帝国 主义 反洋教 斗争
(二)过程
(三)结果和影响
1、结果:《辛丑条约》
2、影响:半殖半封形成
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的过程: 1、《南京条约》,开始沦为 2、《北京条约》,加深 3、《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思考导学】.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答案:原因:甲午战后,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教会和中国特别是山东人民之间矛盾的尖锐是其兴起的直接原因。
标志:1898年,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
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案: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即思想愚昧、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
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战争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答案: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巨额赔款,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使馆界”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的大本营。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这使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这更加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自学导引】一、义和团运动.兴起在山东首先兴起的原因①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
山东人民与教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自主学习(一)义和团运动1.原因:划分势力范围,在各地胡作非为,引起的激烈反抗。
2.经过(1)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为反对外国侵略,义和拳举起旗号,改称,声势日益壮大。
(2)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租界出发向进攻。
(3)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途中,下令“剿灭”义和团,作为的前提。
3、义和团运动失败。
(二)《辛丑条约》1.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
2.《辛丑条约》规定:①清政府赔偿白银两;②划北京东交民巷为,允许各国派兵,不准居住;③撤毁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各个;④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重要地区允许驻守;⑤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的行为。
3.影响:二、合作探究(一)义和团运动1、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材料二:“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你知道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了吗?义和团提出了怎样的口号?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资料:揭帖指旧时张贴的启示、文告。
以下是义和团的一份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女无节义男不贤,鬼子不是人所添。
如不信,请细观,鬼子眼珠都发蓝。
……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
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观点1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它使列强看到了中国昂扬的民气,不得不改变瓜分中国的政策。
观点 2 义和团不愿意学习外来文化,盲目排斥一切外国人以及一切外国商品,这是义和团运动的历史遗憾。
(1)结合资料,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2)上述两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说说理由。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逼迫中国签下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腐朽统治
(B )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贫苦农民具有斗争精神
D、洋教的传入
2、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是
A、反清复明 B、无处不均匀
(D )
C、以人为本 D、扶清灭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 《辛丑条约》 (A ) B、 《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北京 山 直 隶 运 西 廊坊 天津 大沽
朱红灯 起义地区
渤
海
1896-1899年秋 义和拳主要 活动地区
1899.10 河 平原
黄
东 胶州湾
海
东
河 南
河
济南 山 江 苏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发展: 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9月 双方: 中国(李鸿章)与俄日英.5亿两 划定使馆界, 不准中国人居住 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影响
经济受制 内政外交 被控制
清政府成为洋 人统治的工具
经济 外交
政治 军事
拆毁炮台,不得设 防,允许各国驻兵
军事失去 自主权
中 国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国 家
1. 动员和吸收广大群众参加 反帝斗争
2.具有盲目排斥一切西方文 明的局限性
总之,这个口号的提出,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 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爱国性 和进步意义;但同时又表明义和团当时认识的局限性。 (p64精讲精练)
八年级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三、高潮——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0年夏) 2、廊坊狙击战 3、天津保卫战 4、北京地区的战斗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 1901年9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11个帝国主义国家 签订《辛丑条约》。
• 中国向各国共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
• 拆毁北京至大沽口间的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
课
堂
练
习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B、清政府进一步腐朽,黄河连年泛滥 C、帝国主义宗教侵略加剧 D、清政府实行“袒教抑民”政策
2、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 矛盾十分尖锐 B、为了使清政府允许他们公开活动,承认合法 C、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 D、带有笼统 的排外性
冠 二、发展 县 1、口号: 起 扶清灭洋 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 义
镇压、 利用、 控制、出卖、剿灭
三、高潮——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0年夏)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 下,从大沽登陆,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侵略者所到之 处,烧杀劫掠,中国人民遭受到空前的蹂躏。
二、发展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北京 山 直 隶 运 西 廊坊 天津 大沽
朱红灯 起义地区
渤
海
1896-1899年秋 义和拳主要 活动地区
1899.10 河 平原
黄
东 胶州湾
海
东
河 南
河
济南 山 江 苏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兴起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习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知识点,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归纳有帮助!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一.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兴起原因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历史根源。
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
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二是社会基础。
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山东是重灾区。
1895年初,日军2万人攻打山东,战火从荣城湾烧到威海卫,之后又占领威海卫达3年之久。
随后是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年又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修筑铁路、开矿山,夺占田地,致使大批农民无以为生;铁路的修筑和外国资本垄断沿海航运业,又使大运河上的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以之为生的船户、挑夫、搬运工和小商贩大批失业,颠沛流离。
洋教势力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三是中外矛盾的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民众受害告到官府,地方官往往袒护教会,反责受害者,冤屈无以得伸,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矛盾激化,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然。
1896年4月,山东冠县梨园屯发生外国教会勾结官府强行拆毁当地玉皇庙改建为教堂的事件,被赵三多聚拳民3000多人所制止。
1898年10月,外国教会强行拆毁了玉皇庙,于是,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聚众祭旗起义,攻打当地红桃园等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八年级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灭洋
1.广泛的团结群众参加反 帝斗争
2.具有笼统的排外性
(1)进步性
反映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具有爱国性质。
(2)落后性 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盲目排外,不能明确认识清 政府及其专制制度。
(3)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是中外民族矛盾。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发展方向:
1 使中国人民更加贫困。
2 成为列强的大本营 。 便于外国控制清政府 3 和镇压人民反帝斗争。 4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 国主义的帮凶。
4 禁止中国人民一切形式的反帝 斗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形成的过程
一、开始形成
(1840年-1860年)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进一步加深 (1860年-189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三、大大加深 (1895年-1901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至八国联侵华 四、完全形成
A、建立总理衙门 B、任命赫德管理海关
课堂小结
在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帝国主义与中 华民族的矛盾空前尖锐。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 东、“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八国联军发动 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等,都 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反映。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绞杀,也由于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义和团 运动最后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山 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狂。教会势力与地封 建势力相互勾结,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 了社会矛盾。 (3)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
19、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
招抚
铲除
资料 • 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了一份 (由端郡王载漪伪造的)外国“照会”, 其中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皇帝,慈 禧太后阅读之后,恼羞成怒,声称:
• “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
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
之!”
资料 北京陷落前, 慈禧携带光绪帝和 亲信大臣出逃途中颁手谕:
19、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兴起:1898年秋,山东( 谁)率众攻打当地教堂, 竖起(“ ”)大旗 发展:1899年山东巡抚( 谁)血醒镇压义和团
1900年义和团势力发展到(
府对义和团采取(“
)地区,清政
”)的办法。
1900年6月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高潮:抗击八国联军 结果:(胜利还是失败)
“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 祸之由, 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 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除。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铲除
义和团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
二、八国联军侵华
1、时间、参加国:( 美、日、意、奥八国 )年夏,英、俄、德、 法、
2、暴行: 公开抢劫,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3、特点:这次战争是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 为主要目标,显示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 本性。
)
1900年8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洋教士在中国乡间传教
神拳助 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 地焦旱 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易 都学全 要平鬼 拔线杆 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 心胆寒 英美德俄尽消然
义和团,起 山东,不到三 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 起刀,保国逞 英雄。
八国联军枪杀中国人
八国联军的暴行:焚烧城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拜 梅花拳师赵三多
改名
有所同情
山东巡抚李秉衡、 继任张汝梅
改拳勇为民团
“义和拳”
与冠县为邻的茌(chi)平、平原、高唐、 恩县、临清一带,义和拳也相继而起,首领是 朱红灯和心诚和尚。
三、义和团在山东的发展
1898 年 底 , 赵 三 多 等 打 “助清灭洋”旗号,攻 教堂。
张汝梅派兵弹压。 1889年,毓贤承 认义和拳为民间 团练。
载漪伪造外交照会
第二次御前会议(6月17日)
慈禧当众宣布“洋人照会四条” : 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 二、代收各省钱粮; 三、代掌天下兵权”; 四、勒令西太后归政。
第三次御前会议(6月18日) 未做决定
第四次御前会议(6月19日) 大沽炮台沦陷的消息传来
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
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宣战”上谕
五、八国联军进京与慈禧西逃
(一)八国联军进京 日军8,000人,司令为山口素臣;
八国联军20, 000人(8月4日)
俄军4,800人,司令为利涅维奇; 英军3,000人,司令为盖斯里; 美军2,000人,司令为沙飞; 法军800人,司令为福里; 德军200人(大部队尚未登陆); 意军、奥军共约100人。
四、东南互保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 督李鸿章等人通过盛宣怀秘密与英、美等国谈判。
《东南保护约款》 (5月30日): “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 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 宪张允认切实保护”
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骙、陕西巡抚 端方、山东巡抚袁世凯。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三)外国经济支配下的艰难生计 (四)自然灾害 1882年后,黄河经常泛滥;1898年,再次决 堤;1900年华北大部大旱。
二、义和团的起源、神祇、术法及诉求
(一)义和团的起源 白莲教或其他民间教派。 宗教化的拳会,或具有教门信仰的众拳会的汇合。 一般性的民间秘密结社。 民间习武团体。 义和拳等农民结社和民团的结合。
义和团组织“多源论”
二、义和团的起源、神祇、术法及诉求
(二)义和团崇拜的神祇及术法
义和团崇拜之神:玉皇 大帝(道教神祗)、关公 (战神)、诸葛亮(聪明的 战略家)、项羽(西楚霸 王)。
二、义和团的起源、神祇、术法及诉求
(三)义和团的诉求
三、义和团在山东的发展
山东冠县梨园屯(今属河北省威县)
“十八魁”(首领阎书勤)
守卫北京的清军:10万人左右
(一)八国联军进京
8月5日,联军攻北仓,清军马玉崑部与义和 团。
8月6日,联军进攻杨村,清军宋庆部。 8月11日,入京“勤王”的(时任长江巡阅 水师大臣)李秉衡退到通州张家湾。 8月12日,联军占领通州。 8月14日,联军占领北京。
一、八国联军入侵
在北京,董福祥部清军杀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 山彬。
西摩联军受阻击,逃回天津。
在天津,义和团焚烧教堂和出售外国商品与书 籍的商店,杀死中国基督教徒,冲进监狱,释放狱 中伙伴,强迫总督允许他们从政府的军火库中挑选 武器。
6月17日,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指挥各 国军舰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并占领大沽炮台及塘沽、 北塘、新河一带。
“各省乡民设团自卫,保护身家,本古人 守望相助之谊,果能安分守法,原可听其自 便。”
三、义和团在山东的发展
清廷默许的原因: 慈禧杀废光绪受阻
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说:“君臣之 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
1900年1月14日, 清廷颁诏立端郡 王载漪之子溥儁 为大阿哥
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节 清政府求和及义和团事件的影响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起源及其发展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一)对基督教的憎恶 教民欺凌乡邻,躲避法律 乡绅视基督教为异端教派
(二)对帝国主义的怒火 1897—1898年外国入侵步 伐加快
二、清廷内部纷争及宣战
(一)清廷内部分歧 许景澄、徐用仪、袁昶 为代表的朝中大臣
地方督抚李鸿章、刘坤 一、张之洞等人
镇压义和团,反 对与外国开战。
载漪、刚毅、徐 桐等 “后党”
“顺人心,抗外 敌”,乘机完成与 他们利益攸关的废 立“大事”。
二、清廷内部纷争及宣战
(二)御前会议 第一次御前会议(6月16日):研讨是战是和。 许景澄(前驻俄使臣和吏部侍郎): “无论是非 得失,万无以一国尽敌诸国之理” 光绪皇帝: “况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合而谋 我,何以御之?” 载漪:义和团 “法术甚神” 太常寺卿袁昶:拳民刀枪不入是假造
朱红灯率义和团在 平原攻打教堂教民。
拳民 转移
毓贤令济南知府卢昌 诒和亲军营管带袁世 敦开导弹压。
因外国抗议,杀朱红 灯和心诚和尚。
直隶(今河北省)、河南 1899年12月,袁世凯严 厉镇压。
三、义和团在山东的发展
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
1900年1月11日, 4月17日上谕:
“若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联 村众以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地方官遇 案不加分别,误听谣言,概目为会匪,株连滥杀, 以致良莠不分,民心惶惑。”
外国驻京公使拒绝入宫对 “大阿哥”行朝贺礼。
四、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一)义和团入京津 1900年春天,义和团从农村迅速进入保 定、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庄亲王载勋等人被任命去统率义和团。 “奉旨义和团”
四、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二)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北京许多街巷设拳 坛,每坛领头称“大师 兄”。
三、攻打公使馆与天津失守
(一)攻打公使馆 攻打公使馆和西什
库教堂。
公使馆区内约有450 名卫兵、475名平民(包 括 12 个 外 国 公 使 ) 、 2,300名中国基督教徒和 约50名仆人。
三、攻打公使馆与天津失守
(二)天津失守
直隶提督聂士 成受命率部与义和 团保卫天津,并攻 打租界。
7月14日,天津 失守。
载漪、载勋等带团 民追杀仇人,杀“一龙 二虎三百羊”,“大毛 子”,“二毛子”, “三毛子”。
北京城内团民总数 超过十万,一些朝官南 逃,局势开始失控。
第二节 八国联军侵华
一、八国联军入侵
各国驻华公使要求派军舰到大沽口示威,派 卫队到北京保护使馆。
6月10日,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和美国上校 麦克卡拉率领下,一支由英、美、奥、意、德、 日、法、俄等八国组成的联军,共2,300人,从 天津分批乘火车向北京进发。